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广告词150字图片 山西特产广告词30字左右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广告词150字图片 山西特产广告词30字左右更新时间:2023-02-19 06:45:27

一. 山西省 吕梁 汾阳 山西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酒厂。

相传杏花村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在唐代已有盛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里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清香纯正、醇厚绵软、甜润净洁的特点。汾酒虽为60度高度酒,但没有强烈的刺激性。

二.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大山核桃

核桃在阳城县栽培历史悠久,质量以皮薄肉厚,色鲜味浓的特点美誉神州。年产1000于吨。1991年3月在巴拿马召开的5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交易协会上,由阳城县和其它17个县入选的山西出口核桃获得金奖。

核桃(长寿果、人脑果)是唯一的天然补脑食品,可以壮阳补肾,润肠通便,常食可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硬化,是强身体,益肝肾,防衰老的最佳食品。阳城南部山区山大坡广,沟岭纵横,发展开发核桃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三. 山西省 晋中 榆次 一品烧饼

榆次城内北大街“永生号”,是有名的糕点老号,“一品烧饼”就是该号所产糕点中的一种名产品。当时内行称之为“笼子货”,是从北京传艺而得。该产品在制作工艺上,非常考究,原料选用上等白面、白糖、猪油等;辅料选用鲜玫瑰花、青红丝、桃仁、白糖等配馅;用猪油做皮,用芝麻做面。将产品做好,放入铁笼内,在香油锅里火炸而成,因此得名“笼子货”。该产品有酥、脆、甘、香、口润之特点,散发着香油的香味、食而不硬、酥绵适口,吃的香,看的美,是糕点中夺魁之品。

四.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枣介糕

枣介糕,对于盂县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每逢结婚这样的大事,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缺少不了这一道美食!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做的好可以软精精的吃到底,而水少了就会一开始还凑和,越到底越硬,吃了对胃就不好了!

所以说想要做好枣介糕也是一门很深的技术。

其实,枣介糕和年糕相差并不大,而且都是粘粘的那种,只是主料不一样而已。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而年糕是用江米面(糯米面粉)做的。

不管是哪一种糕,对于本身就有胃病的人来说,都要尽量不要凉吃,会不好消化!

吃前一定要加热,才可放心食用哦!

五. 山西省 临汾 蒲县 山西灌肠

山西灌肠

盛行于山西,为民间著名小吃。可以下酒,也可以作为零食,或者直接当作一顿饭也可以。山西灌肠制作方法神秘,多为家庭代传,原料以当地荞麦为主,素食,口感精道细腻,爽滑利口,久吃不腻,调制简单,随吃随切,是堪与全国知名的陕西凉皮媲美的小吃。

六. 山西省 吕梁 兴县 软米

软米

软米系由兴县传统种植的黄黍子碾造而成,米粒浅黄色,较一般米大而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用其制成的油炸软糕,食之酥软可口,是山西有名的小吃之一。该产品曾在1996年山西省优质小杂粮畜产品评销会上荣获铜奖。

七. 山西省 忻州 河曲 线麻

线麻

线麻,又名绳麻。桑科植物,一年一生草本。茎梢及中部呈方形,茎部圆形,皮粗糙有沟纹,掌状复叶,卵形瘦果。不耐旱,不耐涝,适宜于肥沃沙质土壤。

线麻纤维整齐,通顺而又细长,强度一般为三十八公斤,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弹性好,易于染色。可用来纺织麻布、帆布、搓强、编织渔网和造纸。种子称火麻仁,可榨油制作油漆和涂料,还可入药。

此麻罗田、英山、麻城各地都有种植。农家日常用线麻作绳索,衲鞋底。

八. 河北省 承德 围场 万字扣肉

这是一道宫廷菜,现在成了寿辰名菜,作法是将红烧猪肉切成3.3厘米见方小块,用小刀逐个将肉块由外及内,依方形绕圈向肉块中心呈“万”字型,不可使之分离,然后皮朝下,摆在蒸碗内,加高汤、佐料,上笼蒸2小时,取出扣盘,浇上高汤,肥头勾芡即成。-

九. 山西省 临汾 汾西县 山西熏醋

产于山西临汾。以优质高梁为原料,大曲和快曲作糖化酵剂,酒精和醋酸采用固体发酵,制得的醋坯置入瓷缸内,加盖。外部用火熏制5-6天,再经陈酿勾兑而成。色泽红棕发亮,浓度适当,醋香浓郁,酯香纯正,绵酸爽口,并含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还原糖、醇类、酯类等。

十.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肘子

肘子也叫蹄膀,古又称彘肩。最早吃肘子者,有史记载的当数樊哙了。他入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史记》)。由此出成语“斗酒彘肩”,形容人有英雄豪壮之气。

与生彘肩相比,2200年后的今天,山西人吃肘子不仅要经过煮、炸、蒸等多道熟烹环节,而且从晋北到晋南工艺相别、吃法相异,形成带把肘子、干烧肘子、燎毛肘子、冰糖肘子、虎皮肘子、糖烧肘子、红扒肘子、糊肘子、酱肘子等多种山西宴席名肴。

带把肘子,以晋南万荣制法最为有名,其典故渊源却来自大同。据传明朝弘治年间,抚台巡视至大同府,传名厨李玉山做菜,不料大同府管家买了一堆带骨的猪肘子为难他。肘子如果剥皮去骨,肉不整齐难成菜;如果整做,又费时费力很麻烦。李玉山灵机一动,做成了一道上肉下骨的肘子菜。巡抚大人问此何菜,李玉山答曰:“肉中有腿,形似把柄,叫带把肘子。”巡抚理解其意,赏银十两,暗查管家罪恶,予以严惩。后来带把肘子传到万荣,经过改良,成为一道色红形圆、肥而不腻、味美醇厚的晋南民间菜,是百姓实惠而解馋的百吃不厌美食。

在晋中百吃不厌美食则有干烧肘子,因出自太谷曹家,又称曹家肘子。太谷曹家是明清以来的富商大族,特别是清末其经营的帐庄“用通五”名冠晋中、誉享江南。有一首流传极广的民谣“天上神仙府,地上用通五”,道尽曹家财大食奢。《名食掌故》记,为调换口味以博取主人欢心,厨师们绞尽了脑汁。一日厨师将肘子烧出,手忙脚乱,未加高汤就配以两张饼皮给端了上去,主人食后却赞不绝口。后来这种不加高汤的肘子,名曰“干烧肘子”,即将炸好的肘子肉切小块,撒上椒盐,加入炉饼而食。“七七事变”前,太谷“隆盛长”、“德胜园”等饭庄,均以“干烧肘子两张皮”而名噪一时。

肘子制作,一般情况下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炸后要蒸,最后浇上高汤。如果将蒸好的肘子以清水、蜂蜜、冰糖熬成的浓汁来浇,则是晋味名食冰糖肘子。此菜肴讲究火功,其色红润透亮,其味甜而不腻。但山西民间还有不炸而蒸的,叫烂糊肘子,咸鲜中含烟糊余味,风味又异。

烟糊香味从何而出?即是肘子初起加工时,将褪毛的肘子叉好,皮朝下在火上燎,待皮燎糊后,放入热水中泡透,用小刀将糊面刮净,再入锅煮至七成熟。糊味已入肉内,如果煮后不炸,糊味尚存。长治地区更有一绝,直接将卸下来的肘子叉住,放在无烟旺火上,燎毛并反复烧烤成黑焦色,再放入温水中浸泡后刮去黑焦,清水浇净,不煮而炸,再蒸上汁,味极鲜美,被称为“燎毛肘子”,是长治十大碗酒席之一。过去无论贫富,凡男婚女嫁皆有此菜,有的也称上党糊肘子。

集燎毛肘子、冰糖肘子之优于一体的,即是山西传统名菜“虎皮肘子”,因色如虎皮而名。《特色菜肴》记其1987年曾在烹饪大赛中夺魁,被誉为晋式高档筵席精品,有的还以油炸馄饨围边,称为云吞虎皮肘。此外山西菜中的莲子糖烧肘子、海参扒肘子等,亦为菜中精品。太原全晋会馆在肘子传统制作技法上创新的“家乡坛子肉”,是将肘子蜜渍油炸后,去骨切成菱形块,皮不切透保持原形,放入火腿等料调制好的坛子汤里蒸透,肉质酥烂,味道鲜香,别出心裁。清代时肘子进入满汉全席,多以火腿相伴,如有热菜中的火腿肘煨蹄肘、凉菜中的金银肘 (火肘半边、肘子半边)等。

若是精品之外精细吃法的,太原的酱肘花需大提一笔。酱肘花可远溯到唐代宫廷名菜“缠花云梦肉”,《烧尾宴食单》记其制法为“卷镇”,《中国历代御膳大观》释曰“将肉卷起来,并用重物压住”,并断此“即卷蹄之片,北方的酱肘花”。太原六味斋制作的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解放后工艺进一步改进,1988年还曾被评为部优产品。食时,横断顶刀切薄片,蘸调味料或凉拌而食,最为太原人喜爱。

山西肘子制法多、味道美、名气大,且多用于筵席。筵席中,两千年前“斗酒彘肩”豪壮,在今人食肘举杯间,已化作亲情、友情、爱情的浓浓祥和之气。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