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天水特产挂面做法 天水手工挂面制作方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天水特产挂面做法 天水手工挂面制作方法更新时间:2023-02-05 09:10:54

一. 甘肃省 天水 清水县 天水地毯

地毯,古称“地衣”、“氍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麻织地毯,最早的地毯是从西北牧区开始的。到了唐代,地毯的生产和应用更为广泛,制作工艺也有所提高,并出现了“丝彩绒绒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脱物,美人踩上歌舞来,罗丝绣鞋随步设”的红地毯。

自古以来,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又有着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远在唐代就有地毯生产。相传,乾隆皇帝在北京设立的“地毯传习所”就是从甘肃请的艺人传授技艺的。始于民国的天水地毯,亦成为富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之一,所制作的产品尤以仿古地毯著称中外,被国际市场誉为“象锦锻一样光彩夺目的软浮雕”。如今,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正面临困境,需要受到世人的关注。

甘肃省天水市地毯厂生产的“飞天牌”地毯,图案新颖,织工精细,经平、洗加工,毯面色泽鲜艳,如绸缎,似剪花精雕细琢,花纹富有立体感,号称“软浮雕”。

10多年来,该厂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出口正品率在90%以上,是甘肃省地毯生产重点厂家之一,1985年获全省地毯生产优质奖。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中东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工艺的悠久历史

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其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远古时代就为地毯手工业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与物质基础。

天水地毯生产始于民国。民国5年(1916年)成立的陇南第一工艺厂,曾举办栽绒生产,采用土法染线,图案单调,工序单一,产品多为马褥子、独立褥子、坐垫等,旋兴旋废,未形成工业生产能力。1973年,原天水市综合加工厂,因产品滞销,而转产地毯。面对初期技术水平低的现状,1986年该厂组织技术人员下大力气研制开发新产品。并先后试制成功了100道艺术挂毯和90道、100道、140道机拉洗地毯,使产品上了一个新档次。并于1988年12月,改称天水市地毯总厂。

随后,该厂通过近十年培训技术力量,改进设备,又进一步提高了地毯质量,并开辟了外贸途径,使企业逐步具有规模生产能力,成为生产出口地毯的专业化厂家。80年代初,该厂开始向农村扩散栽毯工序,并采用城乡互助的形式下设110个加工网点,将劳动密集的织毯工序分散在省内各地进行织作生产,地毯产量迅速扩大。

到了8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跨地区的扩散联合生产网络,地毯年产量达到两万平方米,在甘肃省地毯行业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秦州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中90道机抽洗和100道机拉洗地毯获得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和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荣获中国轻工部出口产品“银质奖”和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该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研制生产的特大型地毯获省人民政府“技艺精湛、信誉一流”的赞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

二.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刘卓村挂面

始于明末清初的刘卓传统手工挂面,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祖传,引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它以适口、细腻、美味受到历代市场的青睐,至今久销不衰。



手工挂面是人类社会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它是一种绿色食品,以美味、美观、营养好,而流传至今。早在光绪三年间,手工挂面经销于大荔、西安等地占据了市场,当时的口头禅是“澄城刘卓挂面的,摆在两街好看的”。大荔富商吴贠忠以收购、经销刘卓挂面为主,每年十月至腊月前来刘卓马驮、车拉收购挂面。朝邑县刘门村富豪王相儿为了减少当时清政府对他的征税,在慈禧太后私访西安时,曾做为供品,太后吃后赞不绝口,回京时带走一担,并为此每人减少了一千两税银。澄城县县令还给刘卓人在正街划拨过挂面市场,先辈们十分感激。全村只有80来户人家,男女老少不分白天昼夜的赶制年货。这种丰盛时期达二、三十年。嫁女娶妻,添子生女,老人贺寿,从始至今挂面成为待亲朋好友的上等佳肴。挂面的纯真、细腻、细长成为天长地久、永远长寿的象征。



手工挂面淳清、细腻、光滑如雪,分普通挂面、韭叶面、空心面、蛋清面、牛奶面等不同档次的营养食品,易于消化吸收,适应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可口的营养补品。

三. 湖南省 衡阳市 衡东 子青挂面

子青挂面,衡阳市衡东,清香味美,柔润爽口,老少皆宜.纯手工精工制作,绝对绿色环保,无任何添加济.其特点:下锅久煮不浑!

四.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浆水

    浆水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其制作方法是选用鲜嫩的苦苣、苜蓿、荠荠菜等野菜或芹菜、莲花菜为原料,切成细条,煮熟后加上发酵引子,盛在瓷罐内盖好,三天后即成浆水。天水城乡人民十分喜欢吃浆水面条。天水浆水是天水人家家户户最普遍的一样饮食了,有人形象地说,天水人走到那里,浆水缸背到那里。天水浆水入口味镁、制作简单、经济合算。浆水可去热清火,对某些疾病也有特殊疗效,如用芹菜做的浆水有降低和稳定高血压的作用,用苦苣菜为原料的浆水有除湿利水,化淤消肿,健胃驱胀增加食欲之功效。用苜蓿为原料制作的浆水,有清热利尿、止血定喘、和脾利肠等功能,能治疗夜盲症、佝偻病、胃、痔出血、咳喘、崩漏、先兆流产、尿路结石等病。用芨芨菜做的浆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浆水中的菜称为酸菜。在天水,用浆水或酸菜可做好多小吃,可以说是天水最有名的小吃了。( 天水)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木雕

甘谷木雕历史悠久。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北方民间建筑木雕、江苏彩绘木雕、南京仿古木雕等艺术精华,从而使甘谷木雕艺术融南兼北,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民间木雕艺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三种。圆雕又称立雕,可四面观赏;浮雕是把物象雕刻在较薄的体积上,只能从一面欣赏;透雕可从正反两面欣赏。建筑装饰木雕的主要部位是梁架、檐板、窗扇、门柱等,题材主要有各种花卉、云水纹饰、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骏马奔腾、松鹤延年、八仙过海、蟠桃盛会,以及戏曲人物、民间故事等,体现了歌颂盛世、寓意吉祥的主题。家具及门窗是新时代甘谷木雕艺术的又一表现领域,尤其是一些婚嫁家具上,雕故事,雕花卉,刻神仙,福禄喜寿,吉祥如意。许多家庭在客厅里做成博古架,放置木雕工艺品,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甘谷木雕刀法细腻传神,想象丰富,工艺精巧。在县内,民间木雕艺人除了专门从事木雕艺术外,有的能工巧匠还采取雕、琢、镂、刻、剔、嵌等手法,刀凿并用,将木雕与砖雕、石雕、脊兽雕刻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甘谷木雕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酿皮

酿皮用面粉制成,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倾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成片,凉冷后切成粗细长条即可。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即可食用。天水酿皮具有色艳味美、凉爽利口、喷香解暑的特点,是天水市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 天水)

七.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杏

据史记载,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氏均出生于秦安,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比半坡古遗址还要早1500—2000年,310国道贯穿县境,境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全国北方落叶果树的最适生产区,所生产的杏以个大、色鲜、质优、汁多、味浓而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目前,全县有杏1.1万亩,年生产杏88万公斤,产值114万元。主要有张弓圆、一窝蜂、凯特杏等12个品种。生产的优质杏远销省内周边地区。

八. 河南省 信阳市 商城县 商城挂面

老一辈的商城人,在过年的时候,还有一样是必备的,那就是挂面,挂面成为年货的不可缺品。

到每年的腊月,一些手工艺师傅们,就开始准备工具加工手工挂面,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找到加工挂面的地方,采购一些挂面作为年货。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面食。细如发丝、清如白玉,洁白光韧,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绵软,回味悠长。

当腊肉遇上挂面,一定会是一碗香喷喷的美食。小时候的春节,走亲访友的拜年,腊肉挂面便是最常见的招待。老人说那叫烧茶,这种烧茶的习俗一直在农村盛行,家里来了客人,是一定要吃点什么的,但为了不耽搁大家去其他亲戚家拜年,就用腊肉煮挂面,做饭速度快,吃起来也简单,而且都喜欢吃。

如今,走亲访友的也相对少了些,腊肉煮挂面也做的少了些,假若拜年时能吃上一碗腊肉挂面,估计比起满桌子的鸡鸭鱼肉更有0了。

九. 四川省 德阳 中江县 中江挂面

中江挂面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江挂面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中江众多的土品中,有两个驰名省内外的名牌食品,这就是中江的"银丝挂面"和"八宝油糕"。由于独特的工艺,极佳的口感和风味,符合营养科学的原料搭配,自问世以来,数百年间,深受食者的欢迎,声名远播,销势不衰,可称得上是中江食品中的两朵奇葩。

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中江八宝油糕是以精面粉、精油、蜂蜜为主要原料,掺入花生、蜜瓜泥、核桃仁、鸡蛋、鲜玫瑰泥、蜜樱桃、芝麻、白糖等,用手工制作的糕点佳品。因工艺特殊,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营养丰富,外酥内软,香甜可口,品质优良曾先后四次被省、地、市、县评为优质糖果,被誉中江食品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营养食品。

八宝油糕的特点是油而不腻,酥而不涩,甜度适中,香味适宜,富营养,易消化,是很好的营养滋补佳品。八宝油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其在食品糕点中的独特地位已稳居珍品之列。影响远及省内外,也是馈赠亲朋的佳品之一。

十.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花椒

花椒有川椒、秦椒之别,甘谷花椒属于秦椒。《本草纲目》云:“花椒为秦地所产,故言秦椒。”甘谷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花椒栽培在甘谷林果业中是仅次于苹果的拳头产品。甘谷花椒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痛之功效。花椒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料之王”的美誉。特别是用椒油调拌的凉菜或煎炸的食品,风味独特,香气馥郁。

甘谷土壤气候适宜于花椒种植,农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习惯,农民在庭院、房前屋后或田埂垄间随意种植,届时收取,甚至随需随取,十分方便。以前,我县较大的花椒林只有西二十铺一处,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利用沟坡地,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鼓励林果业发展的一系列好政策,建成许多颇具规模的花椒种植基地。甘谷花椒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质量上乘,是花椒中的上品,有许多优良品种,尤其是“大红袍”,品佳香殊,饮誉四方。甘谷也获得了“花椒之乡”的称号。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目前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