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谷适合送人的土特产是什么呢 甘谷特产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谷适合送人的土特产是什么呢 甘谷特产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3-02-08 13:39:07

一.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酥圈圈

酥圈圈

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之长处。据传,酥圈圈是由清代大像山镇蒋家庄一姓李的厨师创制而成。王明玖是清朝末年伏羌(今甘谷)有名的厨师,以制作南式点心和酥圈圈而出名。他制作的点心、酥圈圈做工考究,点心甜而不腻,很适合当地的口味,因而方圆百里名声远播。他的名气被一位天水道台所闻,道台大人在某一年中秋节宴请政界名流,并请王明玖到府上治席,大家品尝他治的席后一致赞赏,这位大人非常高兴,脱口而出:“王明玖制作的点心和酥圈圈多像今晚的月亮。”从此,“王月亮”的名声传遍天水。

甘谷酥圈圈状如圆环,厚3厘米左右,外圆直径12厘米左右,内圆直径8厘米左右,底色淡黄,环面呈橙红色。其制作工艺、用料十分考究,烤时掌握时间与火色,不焦不黏,熟透为止。鏊烤是酥圈圈制作常用的方法。在甘谷农村,金山酥圈圈制作亦相当普遍,一些农户制作的酥圈圈,虽制作工艺简单、粗糙,但风味别具一格。他们先用优质酵水提前发面(也叫起面),再用猪油、植物油和制油面,并上锅熟一碗清油备用。制作时,将发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进干面粉和适量碱面,用力反复揉压,使面柔软绵韧而不沾手,再揉入适量清油、花椒粉、姜面、食盐等,以形成饼子的层次、颜色、味觉。烤制时,将揉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团,然后做成轮胎状,用刷子蘸油在上面,就可入屉上鏊。有些农家妇女在烤之前,面内加适量鸡蛋,风味更佳。

二.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

三.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肉加馍

肉加馍

肉加馍又称肉夹子、卷子肉。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醋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煮炖佐料,经过独特烹调工艺煮成腊肉,其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色泽金黄。后用快刀将蒸熟的热馒头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热馒头,形成四夹六夹。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甘谷人很喜欢吃。在甘谷肉夹馍中,尤以卷子肉而著称。其软馍选择精制面粉,发酵成起面以独特的手工蒸成,既软又柔,俗称“刀把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最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撒盐少许食之,柔软可口,味美醇香。县内一些著名的老字号实行“一条龙”作业,蒸馍、选猪、宰杀、配料分工明确,严把质量关。炖煮卤肉采用多种原料,按比例加上陈年老汤秘制而成,“薄如纸,细如丝”是他们切肉时基本刀功的真实写照。

四.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罐罐茶

罐罐茶

罐罐茶,并不是茶的种类,如龙井、铁观音者,而是因使用罐罐煮茶而得名。在西北,从大水缸到小酒盅之间的坛类缸类统称为罐。煮茶用的杯状瓦制罐因小巧玲珑而称为罐罐。罐罐的口沿比罐体宽出些许,口沿以下用铁丝箍紧,铁丝一头长出成柄,柄上缠布防止手握时被烫。

在西北农村,有老年人的家庭,每天清晨都会飘出罐罐茶的清香。罐罐茶的煮法非常简单,西北老汉一般用每斤十元的廉价茶来煮。先在屋檐下生起泥胚小火炉,装半罐茶添满水置于火炉上煮,煮沸之后将茶水倒入茶杯,每次只有一小口多。茶叶仍留在罐中,继续添水再煮。如此反复多次才能煮满一杯茶。此时满屋满院已是茶香四溢了。老年人喜欢喝滚烫的浓茶,嚼几口饼子垫了空腹之后,将杯口贴在嘴边左右摇晃脑袋朝杯中吹气,然后轻轻嘬一口,仰头喝下,并不忘了长嘘一口气,砸吧砸吧嘴唇,似乎吃下了灵丹妙药,并且会笑眯眯的跟孙子说:“早起一杯茶,我是皇帝爸”。这罐罐茶下肚,都变皇帝老子了,当然一天心情舒畅。孩子们喝这茶是要咧嘴的,不只是烫,而且苦,但是后味很足,呼出的气都有了茶的香味。

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在凌晨起床,将茶水装满小杯,拧紧怀盖提到田间,干活累了嘬一口,浑身便有了使不完的劲。孩子们眼睛还没睁开,就闻到满屋的茶香,顺着香味摸索到茶杯,一饮而尽,便口清气爽了。

冬天的早晨不用干活,都睡到很晚才起床,孙子便拣好柴火蹲在火炉边,嫌火不够大,就不停地朝火炉吹气,有时火被灰埋住了,靠近去吹,火猛的燃起,头发眉毛也被烧焦。冬天的早晨,这罐罐茶从起床煮到吃早饭,吃完早饭接着再煮。

落雪的早晨,路太滑没法去深沟挑水,孩子们便用双手掬满干净的雪,放进罐中煮茶。看着雪花在罐中慢慢融化,再闻着茶香慢慢从罐中升起,口水都不知咽了多少。孩子们等不到茶水倒入杯中,便将饼子沾了罐中的茶水来吃。这时的茶杯是盛不满的,罐中茶刚倒入杯中,便寻来另外的杯子,将茶水在杯与杯之间倒来倒去,等到茶水降温了,香气早就弥漫了整个院子。

没有雪的早晨,在院子用棍子支起竹筐,筐下撒上谷子,用长绳的一端系紧棍子,另一端拉到火炉边。煮茶的当儿,看着麻雀跳到竹筐下吃谷子,猛一拉绳子,麻雀就给罩住了。将麻雀从竹筐下活捉出来需要技巧,将袋口的一边拉起,另一边置于筐底,慢慢拉动袋子将麻雀与竹筐一起装入,再伸手入袋抓麻雀。麻雀到手了,孩子们都要先玩会,再糊点稀泥包住麻雀仍进炉灰。等一杯茶煮好了,用火棍从炉灰中拨出泥块敲碎,于是麻雀的香味便和茶香一起飘散开来。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县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塑艺术所表达的主题和中华文化倡导的精神密不可分,由于题材大都经过文人雕塑师的选择提炼,内容一般与儒、佛、道人物为主题。倡导因果报应,宣传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规范行为,对于传承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甘谷泥塑作品众多,尤以大像山罗汉洞最为集中,最具有精湛的艺术价值。

六.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三红苹果

“三红苹果”:产于金川乡、白家湾乡,以质优闻名。

七.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开心果

开心果

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传说五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开心果也被称为是“美国花生”。

1990年,已是64岁高龄的谢锡文老人,将一块荒地逐步开垦成“为民农场”。1995年美国开心果在兰州等地引进种植失败后,由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向为民农场引进24株,由于无中文资料作技术指导,中途死亡7株,存活17株。1996年省外专家管理局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果品研究中心路易斯·佛格森博士来到甘谷为民农场,详细讲解了种养美国开心果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栽培嫁接技术指导。

谢锡文老人为了中国人吃上中国人自己种的开心果,吃在农场,住在农场,为开心果事业费尽了心血。

经过10多个年头的摸索和钻研,为民农场的技术员,在病虫的危害上,基本上掌握了防治的规律。2006年满园的开心果树是墨绿色的叶片,状大的果仁,散发着扑鼻的清香。

现在开心果示范园中,有美国品种(已结果),以色列品种(已结果),伊郞品种,西班牙品种,它们争香斗艳,各展风采。如今,为民农场现有开心果树苗6万多株:两年生的,一年生的,树苗高达50公分,嫩枝绿叶,长势格外喜人。

开心果终于成活了、开心果终于结果了…开心果在中国成活并结果的喜讯引来了大洋彼岸美国的专家,开心果产业大国以色列、伊朗的专家到农场考察指导,并盛赞农场种植的开心果和他们国家种植的长势一样好。

为民农场,一年有生产开心果树苗10万株的能力,枮木(黄连木),接穗,自己满足,共给外援,开心果嫁接队刻苦钻研练就了真实本领,摸清了不同季节的嫁接方法,每人每年能嫁接开心果树苗三万株,嫁接的成活率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自开心果引进的那一天起,谢锡文老人就把“中国人能吃上中国人自己种地开心果”作为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热切盼望热爱开心果事业的朋友们,携手未来,相互借鉴,真诚研讨,共谋发展中国的开心果事业!

目前甘谷县成为中国唯一良种开心果繁育基地,被称为“中国开心果之乡”。

八.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花椒

花椒有川椒、秦椒之别,甘谷花椒属于秦椒。《本草纲目》云:“花椒为秦地所产,故言秦椒。”甘谷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花椒栽培在甘谷林果业中是仅次于苹果的拳头产品。甘谷花椒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痛之功效。花椒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料之王”的美誉。特别是用椒油调拌的凉菜或煎炸的食品,风味独特,香气馥郁。

甘谷土壤气候适宜于花椒种植,农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习惯,农民在庭院、房前屋后或田埂垄间随意种植,届时收取,甚至随需随取,十分方便。以前,我县较大的花椒林只有西二十铺一处,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利用沟坡地,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鼓励林果业发展的一系列好政策,建成许多颇具规模的花椒种植基地。甘谷花椒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质量上乘,是花椒中的上品,有许多优良品种,尤其是“大红袍”,品佳香殊,饮誉四方。甘谷也获得了“花椒之乡”的称号。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目前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九.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面鱼

面鱼当地人称为蝌蚪、粉鱼。多用玉米、荞面粉做成。制作时,先把锅中的水烧开,然后用左手抓面粉徐徐洒入锅中,右手持擀面杖或叉棍快速不停地旋转搅动,使面粉与水相融化,这样不停地洒粉入锅,不停地用叉杖搅动,待稠硬成团后,再沿锅淋入热水,用文火慢慢馇熟,使不至焦糊,然后用手勺把馇煮好的面粥舀入漏勺,反复揉压,使其从漏勺上许多小孔中直接滴入盛凉水的盆内,遇冷后,即成面鱼。玉米面粉有黄、白之分,做成的面鱼黄白分明。食用时,既可吃“酸”的,也可吃“甜”的。酸吃即在面鱼中浇入炝好的浆水,再配上油泼辣子、香菜末、精盐、炒熟的韭菜等调料,酸鲜奇香,滑利爽口;甜吃即在面鱼中浇上用豆腐丁、西红柿、肉丁、菠菜等烩制而成的汤头,再配以醋等调料,鲜香浓郁、清爽无比的美食。

十.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白条党参

甘谷县是全省白条党参产销的五大重点县之一,也是党参、当归、红芪、黄芪等大宗小药材的三大重点集散地之一。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宜党参种植,所产党参质地优良,具有皮白、含粮质高,纤维小等特点,已列为国内党参系列最佳品,深受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及港澳台区客商的青眯。该系列产品经精加工、精包装将会进一步占领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