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淮南特产油饼图片及价格大全 淮南特产小吃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淮南特产油饼图片及价格大全 淮南特产小吃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02-10 08:19:53

一. 安徽省 淮南 潘集区 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潘集酥瓜是特色农产品,全区酥瓜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还制定出台了淮南市无公 害酥瓜栽培技术规程,并先后注册了“南龙”、“田牛”、“金香”等酥瓜品牌,酥瓜种植已成为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潘集酥瓜在为市民带来口福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潘集酥瓜个大肉厚,而且肉质脆嫩,熟透后肉质呈金黄色,味极香甜。可惜由于酥瓜熟透后特别酥脆不易运输,只能在淮南及周边地区见到。

潘集酥瓜是特色农产品,全区酥瓜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还制定出台了淮南市无公害酥瓜栽培技术规程,并先后注册了“南龙”、“田牛”、“金香”等酥瓜品牌,酥瓜种植已成为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潘集酥瓜在为市民带来口福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潘集酥瓜个大肉厚,而且肉质脆嫩,熟透后肉质呈金黄色,味极香甜。可惜由于酥瓜熟透后特别酥脆不易运输,只能在淮南及周边地区见到。

潘集酥瓜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田集街道办事处、高皇镇、平圩镇、泥河镇、夹沟镇、古沟回族乡、潘集镇、贺疃乡、祁集镇、架河镇、芦集镇共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淮南市潘集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潘府函〔2013〕22号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1914-2013《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越瓜(Cucumis melo L.var.conomon Makino)。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马肝土和砂姜黑土,土层厚度≥50cm,pH值5.0至8.0,土壤有机质≥1.0%。

三、栽培管理

1.栽植时间:3月上旬,5cm地温达到10℃以上定植。

2.栽培方式:保护地栽培。

3.栽植密度:每667㎡(亩)≤1000株。

4.育苗移栽:穴盘育苗,苗龄30天至35天,2片至3片真叶移栽。

5.整枝:4蔓(子蔓)整枝,子蔓4节至6节位的孙蔓坐果。

6.留瓜:每株留3至5果。

7.肥水:每667㎡(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 kg至3500kg,45%硫基三元复合肥50kg、饼肥100kg至150kg。成熟前一周不灌水。

8.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开花授粉后25天至30天,果实由青转白、瓜色发亮、有香气时采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形端正、果柄略显细弯呈羊角状,果皮绿白色,果肉绿色、瓜瓤橘红色;果肉香甜酥脆、汁多爽口。

2.理化指标:单果重1.0kg至2.0kg,可溶性固形物≥8.0%,总糖≥8.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狗浇尿油饼

狗浇尿, 又称狗浇尿油饼。青海地区较流行的一种面食。 用菜籽油煎的薄饼。有只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在白面饼上擦好香豆粉(用香豆叶磨成)、花椒粉、食盐等调料,烙时用尖咀油壶盘旋式浇油其上,状如狗撒尿。

初来青海之人,一听"狗浇尿"还真弄不清到底是指什么,只知道这是一种薄饼,而不知道为何会有如此"不雅"的一个名字。青海因受青藏高原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粮食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因此,当地人的饮食也多以面食为主,"狗浇尿"便是其中之一。

这"狗浇尿"虽说名字不雅,但却丝毫不影响它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要知道,它可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为什么一张薄饼会叫做"狗浇尿"呢有一种说法是由它的特殊制作方法得来的。烙制"狗浇尿"时,要边烙边沿锅的四周浇少许青油(青海当地产菜子油,青海人亲切地称之为"清油"),而且要反复地浇油,这一动作就酷似狗在撒尿一般,所以就有人戏称这是"狗浇尿"。

在土族人家中,勤快的主人们往往不一会儿工夫就端上黄澄澄的狗浇尿,让你吃一口饼,品一口醇香的奶茶。

很多餐厅招待客人都会隆重地推荐狗浇尿,一是由于饼色金黄美观、甜香柔软,二是能满足宾客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体验青海的美食。

在2010年世博会时,狗浇尿作为青海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因名字不雅而改为"青海甘蓝饼"。

制作方法:

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港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菜籽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探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微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菜籽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菜籽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人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浇一圈菜籽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三. 安徽省 淮南 谢家集 板桥草席

1964年从浙江引进长型席草品种试种成功,后遍及板桥、迎河、安丰塘等乡镇。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草席3500万条,远销国内31个省市区和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1984年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板桥镇有草席城之称。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 葱花大油饼

传统风味小吃,以死面卷葱花,油烙而成。切块论斤售卖,从民国至建国以相国寺内王传清制作最著名。1978年被定为“名产风味小吃”。

五. 安徽省 淮南 谢家集 夏集贡圆

夏集贡圆是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夏集镇的。夏集贡圆其色洁白如玉,入口滑爽鲜嫩,香浓味醇,回味悠长。其形是圆的,用筷子夹起来是长的,放下来还是圆的而且不烂。可蒸、炸、煲汤、微波炉烹调,简单方便。

夏集贡圆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名刘玺的烹饪师,在给朝廷1备餐时做了多道都不合胃口。于是他将猪肉用刀剁碎、拌上配料。用面团做成圆状。用水煮后上灶蒸数分钟取出。用香醋及麻油调配后供于食用。1们说食后赞不绝口。他们将圆子这道菜推荐给朱翊钧皇帝。皇帝食后大加赞赏,并将此菜赐名为贡圆。贡圆流传道民间,老百姓就将它视为吉祥如意合家团圆,平时宴请宾客贡圆已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间美食贡品圆,配方独特营养高,一品难忘”。

贡圆的主要配方:上等精面,淀粉、鲜猪肉、纯正鸡汤、葱白、生姜、精盐、蛋清,通过煎、斩碎、抟、滚、汆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色洁白如玉,入口滑爽鲜嫩,香浓味醇,回味悠长。其形是圆的,用筷子夹起来是长的,放下来还是圆的而且不烂。可蒸、炸、煲汤、微波炉烹调,简单方便。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且供不应求。

贡圆品种众多,有:猪肉贡圆、鱼肉贡圆、牛肉贡圆、羊肉贡圆、荠菜贡圆、绿豆圆子。

夏集牌贡圆即保持着传统风味,又具有安全、卫生等特点。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市场质量放心产品”同时在2003年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博会评为优秀展品奖。2004年被淮南市工商局评为“淮南市著名商标”“诚信经营单位”,2005年被淮南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授予淮南地方名小吃。2006年企业通过ISO-9001:2000国际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被淮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淮南知名产品”,2008年被安徽省烹饪协会授予安徽名小吃,2008年由淮南市民、餐饮企业投票、烹饪专家推荐评选而被赋予“淮南十大名菜”之一。2009被安徽省工商管理局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

六. 安徽省 淮南 寿县 寿柴胡

寿县北山所产柴胡,质地明净,药效好,为医家所推崇,称之为寿柴胡,以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产之柴胡。明代列为贡品。嘉靖《寿州志·贡赋》载,每年进献北京9斤,南京10斤。

七. 北京市 大兴区 中式仿古及古旧家具

硬木家具也是北京传统产品,采用名贵木材制成。用料多为紫檀、红木、花梨、铁梨等坚重木材,最上乘是黄花梨木,它坚纹细,色泽明丽。而紫檀则有"木中黄金"的称誉。( 北京)

八. 安徽省 淮南 凤台县 金钱饼

做法:将绿豆粉、面粉加水和成水粉浆,下平锅中摊(烙)成似铜钱状大小的饼片。可炒、炸、烩、挂箱等,当地有软炒豆饼、香炸豆饼、怪味豆饼、挂箱豆饼,是入馔佳品。典故: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古洛涧(洛河)大湾,连年饥慌,寿州知府令郑氏为洛涧郡长郑郡令赴任,勤恳为民,治郡有方,鼓励乡邻务农经商,并提议制豆饼为商品,是时洛河一带盛行,故影响四方。

九. 陕西省 商洛 丹凤县 香苜蓿及香苜蓿粉蒸肉

丹风县城古称龙驹寨,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这里人种植一种特殊的苜蓿,叫做香苜蓿。不是主要用作牲畜饲草的那种。那也叫苜蓿,却无香味,不冠香字。香苜蓿是主要当作调料用的,像花椒、桂皮、草果;还可与禽、肉、鱼、蔬菜一起蒸、炒、煮食。苜蓿的嫩芽也能供人们食用,但不能做调料。龙驹寨人把普通苜蓿叫做野苜蓿,而把他们的香苜蓿叫做家苜蓿。两种苜蓿形状几乎完全一样,但气味、质地和用途却有很大不同。在许多辞书上,查不出“香苜蓿”这个词来。《辞海》有“香芹”条,说亦称“洋芜荽”,鲜叶作香辛料,不知与香苜蓿有无关系。商洛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商洛》一书,对香苜蓿有一些有趣的记述。说香苜蓿主产地有一东水泉,泉水冬暖夏凉,清澈晶莹。一年四季都有大姑娘小媳妇云集泉畔洗衣。好事者戏呼东水泉为“赛花池”。从而有了赛花池胭脂水长出香苜蓿的趣谈。其实用东水泉浇灌的香苜蓿只有几亩,但却恰是香苜蓿中的佼佼者。摆在龙驹寨商店或菜摊上出售的香苜蓿,多以草纸包成长方锭,并用毛笔楷书“龙驹寨东水泉香苜蓿”字样,作为招徕顾主的商标。自古以来,龙驹寨人向外地亲朋敬献土仪时,多有馈赠香苜蓿的。总之,这香苗蓿是很有些趣味的。

用香苜蓿制作的粉蒸肉,我在丹凤县品尝过。厨师告诉我,制作方法与普通粉蒸肉略同。将凉干的香苜蓿洗净、煮软、切段。小麦面粉炒熟。二者相拌,加猪油,加糖,加适量调料。肥猪肉去皮煮半熟后切片。像粉蒸肉一样,装碗上笼蒸制。扣人盘中时,上边是排列整齐的肉片,下边是如柔软铺垫的香苜蓿。吃时内染苜蓿香气,苜蓿之香又与肉之香相混合,别是一番香味。

十. 安徽省 淮南 潘集区 潘集采莲灯

潘集采莲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莲灯,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流行于淮河沿岸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清乾隆、嘉庆年间,采莲灯由苏北传入我市,其音乐伴奏以江苏洡江、淮城、邗江地区流行的下淮调为主,入淮后又以淮南花鼓灯锣鼓为主伴奏乐器,并吸收了花鼓灯歌的创作、演出手法,即兴创作、即兴表演,逐渐和我市民间舞蹈融为一体。相传,最早的采莲灯只是跑跑队形,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扭两下身段。到了后来,经过先后6辈采莲灯老艺人的不懈努力,采莲灯从自娱性向表演性方向发展,不断丰富舞蹈动作和表现力。解放后,优美多彩的采莲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的交流提高,采莲灯从原来的民间广场演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演艺术,并加以完善。采莲灯主要表现村姑到河中采莲的情景,一般由一群手捧莲花灯的村姑,一名肩扛桃花树少年、一名丑婆以及几名伴奏锣鼓队组成。表演时,数十位村姑手捧莲花灯花篮,身着红、绿鲜艳服装,头戴五彩花束,在“桃花树”的领舞引导下,按照固定的表演套路、程式、队形、舞步,时而起舞如风摆杨柳,时而穿插如彩蝶纷飞,大气而不失诙谐,严肃而不失幽默。

采莲灯不仅丰富了我市花鼓灯的门类和艺术流派,更是淮河文化兼容性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淮河与长江流域商贸、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对研究淮河经贸文化发展交流史和我市花鼓灯艺术多门类多流派的融合提供了重要佐证,在安徽省民间舞蹈中有着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传承、表演价值。2010年5月,采莲灯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