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搜索铜鼓的土特产图片及价格表 铜鼓特产有哪些值得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搜索铜鼓的土特产图片及价格表 铜鼓特产有哪些值得买更新时间:2023-01-25 19:50:11

一. 江西省 吉安 吉州区 铜鼓包圆

是江西铜鼓客家人特有的食品,也是招待贵宾的佳肴。做法与饺子相似,但馅心很讲究,由精致瘦肉、冬笋、香菇、鸡肉、莲子及各种调味品组成。外皮是由芋子去皮加红薯粉糅合和发轫而成。



包圆的形状可以随心所欲,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及各种动物形。经旺火蒸熟后,鲜香可口、甜味甘肥、软而不粘、晶莹松韧,使人食而不忘,回味无穷。铜鼓“包圆”多为三角形,蕴寓着客家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



三角形的三角分别代表铜鼓客家人根在中原、情系中原;来自闽粤赣;扎根赣西北、情系赣西北的三种寓意。

二. 江西省 宜春 铜鼓县 冬笋腊肉

冬笋腊肉是铜鼓县人民极为喜爱的时令菜。隆冬时节,冬笋上市,取其肥嫩者与腊肉合烹,别有风味,此菜腊肉香软,冬笋鲜脆。



原料:



主料:腊肉500克。



配料:青蒜100克,净冬笋150克。



调料:味精0.5克,熟猪油50克,肉清汤50克。



制法:



(1)  将腊肉洗净,上笼蒸熟取出,切成4厘米长、3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冬笋先切梳子背形条,再切成约0.3厘米厚的片,青蒜洗净切3厘米的段。



(2) 炒锅内放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熟,下入腊肉、冬笋煸炒,加肉清汤稍焖收干水,放入青蒜、味精,再翻炒几下,装盘即成。

三. 江西省 宜春 铜鼓县 包圆

包圆,以芋子、薯粉为主要原料,包以馅心的风味小吃。先将芋子煮烂去皮捣成泥状,加入适量薯粉拌匀,然后再捍成胚团,用手掌压拍成四周薄、中间稍厚的圆形薄皮,再包入事先制好的馅心(咸味的有“八宝馅”,由猪肉、冬笋、香菇、鸡肉、火腿、莲子、盐、酱油、味精等为料用锅炒成半生熟而成,甜味的有“水晶馅”,由猪油、炒芝麻、白沙糖拌和而成),用手捏成圆形、三角形或水饼形,最后上笼蒸15分钟左右即成。出笼后,包圆呈玉色,软而不粘,鲜香可口,甜而甘肥,松韧爽口。

四. 江西省 宜春 铜鼓县 宁红保健茶

宁红保健茶:铜鼓素有“宁红”茶乡之称。因地处山区,山高林密,空气毫无污染,加上气温低、湿度大。茶叶生长期延长,因而各种成分含量偏高,生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宁红”保健茶已成为铜鼓一大特色产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有龙爪茶、龙港茶、太子茶等品牌。

五.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六.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就是布依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何、罗、王三姓布依族的祖先是重甲兵,故称“仲家”,他们的铜鼓称“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是一对,分雌雄,质地、大小、图案、色彩一样,圆形,直径 1 米,厚 0.5 米,重 20 公斤,周围有八只脚,四面有四个套环叫鼓耳朵,中间有八个角,象征八卦,用乌铜锻造,古朴精致,乌黑发亮,美观大方,敲响时声传数里。
相传“仲家铜鼓”是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时埋于黔境的军鼓,重甲兵在贵州转战,何、罗、王三姓的祖先于征战中掘地拾得,来纳雍河定居后,由罗姓保管,供在神龛上,早晚烧香不断。平时不轻易敲打,只有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由族中长辈在铜鼓前焚香烧纸后,指挥青年小伙把铜鼓抬到寨前高台上,早晚敲击,庆贺新年。一直到过完十五元宵才把铜鼓送回原处供奉。
铜鼓还用于丧葬祭祀,红喜不用。丧葬时将铜鼓吊于灵堂前面,请布依族祭师做法事。亲朋好友来吊祭时,击鼓三通,表示庄重肃穆。
当地还流传“仲家铜鼓”斗蚊龙的故事:
古时候三家寨前的大渡口,是个龙潭,水色碧绿,深不见底。潭内住着一条小青龙,岸边有一棵合抱粗的青藤直伸至河底,是小青龙的化身。
清乾隆年间,一个夏季里,有一天,天气好生闷热,男女老少在田里正忙着插秧。“仲家铜鼓”突然从罗姓神龛上一前一后飞出堂屋大门,腾空而起,直朝大渡口飞去,这时,罗姓祖辈惊慌起来,顺手抓得了一把薅刀,一薅刀甩去把雌的一只铜鼓打落,而雄的一只独自直扑龙潭,与小青龙展开格斗。顿时天昏地暗,雷电交加,波涛翻滚,传来凄厉的叫声,两岸百姓无不为之惊恐万状。约两个时辰才平静下来。后来说是因雌的一只铜鼓没有去参加战斗,雄鼓势单,斗不过小青龙,鼓耳朵被龙角套住,不能飞回。“仲家人”对此不甘心,当即选派几个壮实的青年人提着大斧下到河底去砍龙角,龙角虽被砍断了,但不见雄铜鼓的踪影。从此,仲家铜鼓雄的一只就永沉河底,只剩下雌的一只。民国 18 年 (1929 年 ) 罗显忠、罗少英家打戛祭祀时,祠堂不慎失火,这只雌铜鼓被烧。仅残存鼓的八个角。

九.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十. 广东省 汕尾 城区 柿饼及青梅、鸟梨

柿饼,是闻名海内外的。柿饼生产始于明代。因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条件,加工出来的柿饼外层洁白如霜,质体外干内润,肉质柔软,呈金黄色,其味香甜醇厚似饴,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糖份、维生素、氨基酸等,并具有降血压、解酒、治疗胃病以及止血润便的药用功能。所以陆河的柿饼久负盛名远销东南亚各国及香港、澳门等地区
柿饼,谁都知道好吃,但它的加工程序之繁冗,知者恐也不多。柿饼未加工前是青柿,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便是采摘青柿加工柿饼的季节。青柿不宜太熟,颜色太黄的加工出来的柿饼质量不好。红了的已经不能加工,只能供生食之用。青里透黄的青柿最好,摘下后,第一道工序是“脱衣”。用特制的弯勾状小刀将四瓣柿衣削掉,削时千万别把“柿肩”连皮带肉剥下,如是这样,加工出来的柿饼质量欠佳,容易变质。第二道工序是“剥皮”把剥完衣的青柿用特制的刨子把皮削掉并一个个倒置摆在竹制的柿筛里,晾在早先搭好的柿棚上晒。第三道工序是“捏”,把晒得渐软的柿胎用手不停地慢捏,边捏边晒,待柿胎成脐时,则进行第四道工序,“薰”。把柿脐一筛筛叠进早已备好的薰房里熏烤,熏完摆上柿棚让其晚上“打露”,白天再让日晒,边晒边捏,直至柿脐成饼时,再进行第五道工序即“烫饼”。用生饭锅或铝锅煮开水,把柿饼用网兜装好放在开水里烫,片刻起锅倒回竹筛再把一个个暴露在外的柿衣反捏回里面让日晒干,下午收回倒入竹箩内,即进行第六道工序“下种”。下种,即是把前一年留下沾满饼霜的雪白柿饼为“种”,取数粒放在竹箩内,反复将竹箩左右前后翻动,抛动,然后用麻袋将箩口捂严实,谓之“闷”。隔天上筛日晒,是晚收回入箩再抛再闷,直至柿饼上霜白透,即成上等柿饼
青梅、鸟梨、油柑、菠萝也是陆河的。过去农村种植青梅不多,有少许也是祖上遗留下来的老树,且结果粒小,含苦涩味。后来,人们不断改革栽培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农村大力发展水果生产,扩大种植面积,引进科学技术,改劣为优,提高产量,增加了收入
鸟梨,又名糖梨。是汕尾市内独特的稀有果品。腌制后,清热解暑,消食化滞,是市场畅销佳品。( 汕尾)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