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巴东硒域土特产商贸中心 巴东食品批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巴东硒域土特产商贸中心 巴东食品批发更新时间:2023-02-02 17:19:20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凌霄花

凌霄花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野生香菇

香菇简介: 本品产于全国著名的耳菇之乡-湖北,原为野生,现已广泛人工栽培。香菇味甘,性平,无毒,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活血之功效。它富含多糖及多种酶、氨基酸、维生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机体的抗癌作用,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患者有治疗作用。 质量标准:一级:花纹色谈,明显,菌褶淡黄色,厚度≥ 0.5 c m,近半球形或伞形、规整、开伞度6分大小≥4cm,菌柄长<菌盖直径,气味香味,无异味,残缺菇重量≤1%,褐色菌褶,虫孔、霉变菇重量≤1%,杂质重量≤0.2%,无毒菇、异种菇、活虫体、动物毛发和排泄物、金属物。二级:花纹色较深,菌褶黄色,厚度≥0.5 cm,扁半球形或伞形、不规整、开伞度 7分,大小 2. 5—4 c m,菌柄≤菌盖直径,气味香味,无异味,残缺菇重量≤1%,褐色菌褶,虫孔、霉变菇重量≤1%,杂质重量≤0.2%,无毒菇、异种菇、活虫体、动物毛发和排泄物、金属物。三级:花纹棕褐色,菌褶深黄色,厚度≥0.3 cm,扁半球形或伞形、不规整、开伞度8分,大小≥ 2 c m,菌柄≤菌盖直径,气味香味,无异味,残缺菇重量≤5%,褐色菌褶,虫孔、霉变菇重量≤5%,杂质重量≤1%,无毒菇、异种菇、活虫体、动物毛发和排泄物、金属物。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野三关苞谷酒

野三关苞谷酒产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谭家村,由于地处海拔1200米的武陵山脉,气候适宜、民风淳朴,318国道贯穿境内,曾有古人题写“天下第三关”,是出鄂入川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视为蜀道天堑。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山西一户姓王的人家,以酿酒为生。大儿子王子太从小随父学艺,深谙酿酒之道,并一心想把酿酒技艺传授四方,福泽天下,于是他只身南下,沿途为坊间传授酿酒之技,昱日王子太登上了“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野三关,他被清澈的山泉、朴实的民风所吸引,他留下来,以响水洞为家,用当地盛产的青稞杂粮作为原材料,酿出了清香醉人的白酒。后来他娶了谭氏为妻,入乡随俗,后人随母姓谭,谭氏人丁兴旺,继续以酿酒为业,“谭家村酒坊”因此得名。

四. 山东省 济宁 邹城市 中心店葡萄

中心店葡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心店葡萄

邹城市中心店镇林果协会

19436029

31

新鲜葡萄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大蒜

巴东大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大蒜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相传从寇准劝农时就开始种植。据《巴东县志》记载:“巴东大蒜,主要为桐子蒜、具有蒜头大、整齐、瓣少而紧,皮肉洁白、香味浓、辣度适中等特点。”巴东大蒜硒含量是其他大蒜的20至30倍,所含有的大蒜素能消炎、杀菌、降脂,具有抗癌作用。

目前巴东大蒜产地范围覆盖野三关、清太坪、大支坪、绿葱坡、水布垭、金果坪6个乡镇,共有大蒜基地和散户种植数万亩。

巴东大蒜

巴东县大蒜专业技术协会

11146410

大蒜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五香豆腐干

巴东五香豆腐干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五香豆腐干,以选料讲究,精工卤制,颜色深黄,质细坚韧,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而独具特色。

巴东五香豆腐干起源于清代后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巴东县城信陵镇已成为上四川、下湖广的水陆通道,故开办了四、五家豆腐干作坊,尤以顾家质量最优,其制作:利用凉水寺的甘冽的泉水,加适量红砂糖、八角、丁香、精盐、三赖、甘松、山茶、陈皮、生姜、小茴香、花椒、鸡肉等作配方熬成卤汁,将豆腐花用方巾热包扎,高压成形,卤制而成。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葵花年肉

相传,年肉滥觞于一场战乱。有一年除夕前,土家山寨突遭军队攻入,土家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做团年饭,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日子会罹此大难,纷纷抛家舍业,拖儿带女四散奔逃。部分逃进深山石洞的人虽然侥幸脱离了虎口,但饱受冻馁之苦。幸好有一长者于仓促中带出了一大块熟猪肉,于是大家每人都分得了一小片肉,这才和着眼泪熬过了这个凄惶的年关。战乱平息后,为了记取这次血的教训,土家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应蒸几大块熟肉,以防再次遭受类似的祸患。以后相沿成习,年肉便进入了土家人春节菜谱。

年肉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取适量猪脊肉,以肥肉为主,切成长方形,每块约三寸来长、二两至半斤来重,加入食盐、花椒等佐料,同糯米或粟米一起蒸得熟透后,然后将肥肉象条石一样横竖有致地排列在一只只大碗里,琥珀色的肉质同雪白的糯米(或金黄色的粟米)饭相映成趣,是土家人春节期间筵席上的主菜。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宜红茶

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

1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

宜红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

1.1气候

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年均温度14~18℃。宜昌年均温度16.9℃,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恩施年均温度16.3℃,无霜期280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7天,有效活动积温5171℃。常德在北纬29°附近,一般年降水量1200~1600mm,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3~9月。

1.2土壤、地势

土壤以黄棕壤、红壤、黄壤、酸性紫色土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板岩、花岗岩分化而成。pH值多在4.5~6.5之间。

宜红茶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境内,以武陵山区分布最广,海拔高的有2000~3000m的高峰,而茶树分布主要在海拔300~1000m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宜红茶优质茶的产区多在海拔400~1000m之间,如五峰的采花、宜昌的邓村、鹤峰的走马等。

1.3品种

宜红茶区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施大叶种、鹤峰苔子茶、恩施苔子早、巴东苔子茶、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种等。

2宜红茶的诞生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红茶源于17世纪中叶。宜红茶究竟起源于何时呢?笔者1953年开始在宜红茶区收集资料,作过访问。1982年笔者曾撰文“宜红茶初考”,提到:“清代湖南《巴宁县志》记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清代《宁乡县志》(1867年)记有:“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济焉”。据我国著名茶学家吴觉农先生分析:“当时(指19世纪)湖南有了红茶,湖北和湖南邻近,这个时期红茶制法可能已传人湖北”。《湖北茶业贸易志》记:“19世纪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鄂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羊楼洞不仅成为国内著名的边销茶区,而且成为著名的出口红茶产区。在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19世纪以后,我省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

《鹤峰县志》(清光绪十一年续修本)记:“邑自丙子年广商林紫宸来州(注:清雍正改容美土司归流,建鹤峰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

笔者于1962年5月,访问老茶人、宜昌县茶叶公司太平溪茶站评茶师宫美珊先生,他说:“光绪元年(乙亥年,1875年)有广东香山县客商芦次伦先在鹤峰开矿,失利。见鹤峰一带产茶甚多,因此开设茶号,在鹤峰、湖南石门县泥沙一带教茶农做红茶,头一年做有红茶七八千斤,首批由汉口转运广州出口。由于茶叶品质好,每箱售价高达160两(白银),比当时市场红茶价格高出一倍”。

五峰县采花乡发掘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商“宝顺和”茶庄招牌,说明那时五峰各地已在做红茶。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宜红茶区老茶人的传说,可以推断:宜红茶的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宜红茶的大量出口外销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1876年我国茶叶出口曾达213.2万担,其中红茶出口170.9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额的80.16%,当时由汉口出口茶叶57.4万担,其中红茶47.8万担,占出口总额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建国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极盛时期是1886年,当时我国茶叶出口达268.2万担,其中红茶200万担,占出口总额的74.6%,曾为我国换回6310万银元。

1949年我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

3宜红茶的新生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我国红茶出口苏联换回我国建设急需的物资,这样红茶有了销路,以后宜红茶还出口东欧各国。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真香茗

巴东真香茗是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巴东真香茗是巴东独产的茶叶,古为巴东地方名产。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外形色白,肉质高香而驰名。

巴东真香茗历史悠久,古籍多有记载:东晋《桐君采药录》载“巴东郡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梁代《述异记》载“巴东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唐陆羽《茶经》载“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两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明朝元庆《茶谱》载“茶之产天下者多矣”……,渠州有薄片,巴东有真香茗,其名皆著”;《舆地纪胜》载:“县有巴东,县之所依名金字山,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也”。

雄奇壮阔的巴东三峡,江水滔滔,重岩叠嶂,气势磅礴,西有巫山云雨,东有夷陵爽气,岗峦起伏,溪流纵横,漫射光照条件甚佳,立体气候较为温和,云雾缭绕,雨水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茶叶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巴东县三环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茶叶产业资源,组建真香茗茶叶联合体,带领全县12个乡镇,130个村的茶农致富,振兴巴东茶叶产业,重振千年历史品牌,真香茗贡茶辉煌。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茶园基地建设和生产设备购置,茶叶面积达到2.2万亩,同时实施茶叶品牌战略,使唐代贡茶真香茗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8年“真香茗”茶荣获 “中国知名品牌”、“中国历史文化名茶”;2009年“真香茗”茶荣获华中(武汉)茶博会金奖,得到湖北省农业厅和湖北省茶叶学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部分高档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富硒天麻

巴东富硒天麻是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巴东是全国少有的土壤富硒地区,自然环境污染少,生产富硒无公害天麻具备条件。现有种植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500吨。

天麻是一种奇特的名贵传统中药材。属兰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无绿色叶片,无根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活,主要依靠同化侵入其体内的一些真菌获得营养。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麻列为治病的神药。有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对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神经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治疗效果显著。近年来有的将天麻作为高级保健食品开发,深受消费者欢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