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省攀枝花有什么特产吗 攀枝花哪里的土特产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省攀枝花有什么特产吗 攀枝花哪里的土特产最好更新时间:2023-02-02 17:14:52

一. 四川省 攀枝花 东区 攀西茯苓

“百里松杨绿荫青,苍颜铁干老龙形,蛮儿采药深山去,斗大如风得茯苓。”这是古人对攀枝花茯苓的颂诗。

攀枝花地方志中曾记录了一张地方土司给皇帝的贡品单:“银座铜佛一尊,哈达五根;茯苓五个,石菖蒲五匣……”民国三十八年,现属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大恶霸诸葛世槐为了弄到金沙江上游守备司令之职,给当时镇守此方的胡宗南选的礼品,就有茯苓、熊胆、灵蛇胆等。茯苓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肾,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之效。茯苓全国有,为何土司上贡行贿均爱用攀枝花地区所产呢?

原来茯苓素以云南产的“云苓”为其中上品,而攀枝花地区的茯苓,又为“云苓”中的上品。它生长在高大挺拔、树脂丰富的云南松根下,肉厚、组织细密、色白。且当地人多从百年古松根下采掘,挖得时往往大得惊人,一个重可达二、三十公斤,营养丰富、药效很高,产量高时年产可达数万公斤。

茯苓旧时多作仙家之食,旧时小说中之神仙方土都是饮仙露、食茯苓者。古人认为茯苓能延年益寿,苏东坡有诗云:我今百日客,养此千岁树,茯苓无消息,双鬓日夜催。曹雪芹亦在《红楼梦》里描写过茯苓霜。药膳中有茯苓膏、茯苓粥,肥儿保健食品中常配茯苓,在中药中,茯苓更是无所不在。

那么请记住:茯苓中之珍品,还在攀枝花。

二. 四川省 攀枝花市 西区 攀枝花块菌

攀枝花块菌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攀枝花块菌年产量占全国近二分之一。产业发展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有“中国块菌之乡”美誉的攀枝花块菌产业走上了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块菌是世界公认的美味食用菌,具有独特的香味与极高的营养价值。意大利北部地区和中国攀枝花及周边地区是世界上的两大野生块菌天然分布区。攀枝花则是中国块菌产区的中心区域,年产量占全国近二分之一。2008年10月,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攀枝花市“中国块菌之乡”称号。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攀枝花块菌 四川省攀枝花市现辖行政区域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攀枝花块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函》,攀府函〔2012〕129号 攀枝花市块菌产业发展协会技术规程:P/KJX001-2013《攀枝花块菌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攀枝花块菌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印度块菌、夏块菌、波其块菌。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100米至2800米,年平均气温16℃至20.3℃,旱季、雨季分明。土壤类型以砂岩、玄武岩、石灰岩成土母岩为主,土层厚度≥50厘米,pH值6.0至8.0。灌溉水为水库、溪流或水源无污染的可用水。

三、栽培技术

1. 菌种:选择新鲜、个体大,无霉变,具有明显的大理石花纹,子囊孢子90%以上呈棕褐色的子囊果配制成菌种。

2. 菌根苗培育:培育块菌宿主植物无菌苗3至6个月(板栗、云南松等),待苗木根系和根茎符合要求后,进行接种,接种后在大棚内培育6至18个月。出圃前进行苗木检测,当菌根的感染率≥90%时方可出圃。

3. 移栽:在雨季栽植,栽植密度板粟(种植密度5m*6m)、榛子(种植密度5m*6m)、云南松(种植密度3m*3m)、华山松(种植密度3m*3m)。

4. 幼林管理:块菌菌根苗幼林管理应注意松土、除草,保持灌溉和监测幼林病虫害。

四、采收

采收期为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使用块菌犬(块菌狗一般选择耐力好,温驯、易受训的狗种)搜寻,确定块菌位置后,用齿耙自上而下轻翻菌塘土壤至块菌出现。

五、加工

1. 鲜品:清洗→速冻→包装。新鲜块菌经清水洗净泥沙,进行速冻,然后包装。

2. 干品:清洗→切片→干燥→包装。新鲜块菌经清水洗净泥沙,切片,经干燥,达到水分含量≤11%,块菌干片外形完整且保留一定的菌香。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鲜品:外形奇特,直径3cm至8cm,子囊果呈不规则球形,椭圆形,表面有明显的如桑椹状的突疣,有明显大理石纹理,并带有块菌特殊浓郁芳香。

(2)干片:呈棕褐色,切面质地细腻,有光泽,有明显大理石纹理。

2. 理化指标:

(1)鲜品:氨基酸总量≥4 %、粗蛋白≥7%。

(2)干片:氨基酸总量≥15 %、粗蛋白≥23%。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三. 四川省 攀枝花 西区 鸡棕卷粉

鸡棕,是攀西地区山野鲜菌中最受青睐者。攀枝花也多产鸡棕菌。每年仲、孟之夏,本地区头几场雨一下来,山里的鸡棕便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市里的各个农贸市场上。鸡棕卷粉,以米卷粉为主料,鲜鸡棕菌及云腿辅之,配以姜、蒜、椒、盐等多种调味品。此食做工精细,味道鲜美,卷粉粑糯,汤汁香味可口,颇具攀西地方风味。

四. 四川省 攀枝花市 盐边县 盐边芒果

盐边芒果

2001年,金河乡被盐边县列为万亩芒果建设基地,而金江村则为全乡的主要基地。金江村盛产爱文、海顿、吉绿、肯特、凯特、红象牙等为主的中晚熟优质芒果品种,其果质以味甜、果大、纤维少而深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成都、西安、北京、海南等大中城市。

五. 四川省 达州 达川区 四川藤器

四川达县、万县、乐山等地的藤器品种有沙发、躺椅、餐椅、办公椅、圆桌、茶几、屏风等。坚固、轻便、美观、耐用是四川藤器的特色。手艺高超的巧匠们还能在藤器上编出各种花样,如菊花、花辫子、麻花、铜红、环扣等,配上不需经纬,自行穿编而形成的“结花”,疏密相间,精美别致。

六. 四川省 攀枝花市 盐边县 盐边桑椹

盐边桑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盐边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纳西族等十九个少数民族,有“八分耕地,一分水,九十一分林草坡”之称。盐边栽植桑树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攀枝花,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明未清初年间发展迅速,在当时的 “宁远府阿所拉地”(今盐边县健康、渔门、永兴等乡镇)大力种植桑树,民国初年桑树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据《宁属林产调查》记载,盐边常年盛产桑树30多万株,是宁属地区桑树栽植最多,发展最快的县。 民国初年至70年代中期,盐边蚕桑业的发展停留在60万株,且多为实生桑品种,桑椹产量少,果粒小,酸涩味较重。80年代,盐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桑椹生产,依托地域优势及攀西独特的阳光、土壤及气候优势,引进良桑品种,扶持全县各乡镇大力发展桑树。1984年全县桑树种植113万株,面积1100亩;1992年种植1700万株,面积18000亩;到2010年桑树面积超60000亩,年产桑椹6500余吨,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盐边桑椹产量高,果粒大,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等。上世纪未,盐边桑椹主要用于中药材、桑椹膏及桑椹酒等。近年来,盐边县加快了桑椹产业的发展,成立协会并组织商户统一收购鲜果进行集中销售,产品远销北京、大连、重庆、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市场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地域范围

盐边桑椹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永兴镇、惠民乡、国胜乡、鱤鱼乡、箐河乡、温泉乡、红宝乡、格萨拉乡、共和乡、红果乡等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6′17″-101°47′45″,北纬26°47′46″-27°07′35″,东到共和乡东界,南到红果乡南界,西到温泉乡西界,北到红宝乡北界。保护面积265000公顷,年产量11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盐边桑椹果实较大,椭圆形;果长1-3厘米,果径1厘米左右;表面不光滑,黑紫色,色泽稳定,干品仍呈黑紫色;果汁多,甜而带有微酸味。 (2)内在品质指标:盐边桑椹可溶性固形物≥13%,花青素≥1500㎎/㎏,含有丰富β-胡萝卜素和氨基酸。 (3)质量安全规定:符合《无公害水果》(GB18406.2-2001)标准的安全要求。

七. 四川省 成都 青羊 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是川共中的一咱独特风味,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火锅古已有之,近代其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四川火锅用牛骨汤、固体牛油、豆瓣、辣椒、花椒等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汤汁。煮沸后,即可阄洗净的毛肚、鱼片、鳝鱼片、鸭血等放入锅中烫食。烫熟的共,入香油碟子,边蘸边吃,吃起来有麻、辣、烫、鲜、嫩、脆的特点。早期的火锅戏烫毛肚为主,后来发展为烫食各种荤、素菜。最初多在寒冬腊月吃,现在人们一年四季都爱吃。而且火锅品种繁多,有红锅、白锅、鸳鸯锅,有排骨火锅、肥肠火锅、酸菜火锅,有火锅鸡、火锅鸭、火锅兔等。四川人多爱吃火锅,并以此为待客佳肴。( 成都)

八. 四川省 攀枝花 盐边县 盐边油底肉

盐边油底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油底肉是远古时候居住在“笮都夷”的笮人,为在炎热的夏季防止猪肉腐烂变质而研制的一种对肉食品保鲜的储藏方法。其加工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将猪肉切割成一斤左右的块状,待锅里的猪油烧沸后,把切好的猪肉放入油锅中,放入适量的食盐,待肉中的水分煎熬干后,将肉取出放入备好的陶瓷罐内,再将油倒入罐中,油底肉即成也。这油底肉说来也还真有点神奇,在没有任何冷冻设施辅助的情况下,放置数年也不会腐烂变质,真是神来之笔。

盐边油底肉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盐边县桐子林镇、渔门镇、永兴镇、红果彝族乡、共和乡、箐河傈僳乡、温泉彝族乡、国胜乡、惠民乡、鱤鱼彝族乡、红宝苗族彝族乡、格萨拉彝族乡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本地土猪与长白猪杂交的黑毛猪及其本交后代。

二、饲养条件

1.饲养环境及饲料条件

(1)饲养环境:饲养地位于产地范围内海拔在1200m至3500m间的山区,以溶岩地下水和溪水为主要饮水来源。

(2)饲料条件:以当地野菜、玉米、红薯、土豆等为主要饲料。

2.饲养方式:以白天放养,夜间宿于猪圈的半放牧方式。

3.出栏标准:12至18月龄,体重110kg以上。

4.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三、屠宰

1.猪源标准:来自产地范围内的符合活体质量要求的健康猪只。

2.静养待宰:宰前空腹静养24小时,尽量减少应激。

3.烫毛:烫毛水温58℃至63℃,烫毛时间为8至12分钟。

四、加工工艺

1.原料选择:选择猪排以下的五花肉为宜,瘦肉约占55%左右。

2.生产工艺流程:修整→腌制→清洗→油炸→装坛→窖存→分装。

3.工艺要点:

(1)修整:剔除淋巴组织,去骨留皮,切成一斤左右方块,便于炸透,保证肉块表里水分、油脂含量一致。

(2)腌制:用调制好的含有食用盐的传统腌料进行均匀干擦后放入容器内腌制2至3天,保证肉块入味。

(3)油炸:放置到已注入猪油的锅中油炸,肉要充分炸透、水分要炸干。

(4)装坛:炸好的肉需自然冷却,然后装到专用的烧制土坛中,注入猪油至淹没肉块为止。

(5)窖存:将装坛后的肉存放于温度在12至24℃的窖存室,窖存时间3个月以上,存放时需隔墙离地。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皮与肉不脱离,呈微黄或金黄色,色泽鲜亮、均匀一致,口味咸淡适中, 醇香浓郁、皮耙肉糯。

2.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水 分/(g/100g) 12-20

酸价(以脂肪计)(KOH)/( mg/g)≤ 3

过氧化值(以脂肪计)/(g/100g)≤ 0.2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九. 四川省 攀枝花市 仁和区 仁和芒果

仁和芒果是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的。仁和芒果,果形好、色泽鲜、含糖多,风味可口,亩产量高。仁和区大龙潭乡北部的混撒拉村是全区著名的“芒果之乡”。

仁和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光热资源、明显的“立体气候”及年日照时数在2697.6小时以上,年均气温20.4℃等优势条件,十分有利于发展优质晚熟芒果。从上世纪80年代,仁和区就开始引种试种芒果,在94、95年逐渐形成规模,由于由于种植面积大,苗木供不应求,品种较为杂乱,“三羊芒”、“草芒”、“无名芒”、“乳芒”等为主要栽植品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面前,那时仁和区的芒果并不具备与海南、广西等地芒果抢市场的能力。经过农业局以及芒果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年研究和总结,终于选育出了适合仁和区栽培的芒果品种,凯特、吉禄、红象牙、爱文等优良品种进入到各家各户。目前,仁和区共发展9.2万亩芒果,约占全市芒果种植总面积的70%。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