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阳的农特产 南阳最好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阳的农特产 南阳最好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1-21 02:44:15

一. 河南省 南阳市 新野县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新野张飞板面起源于清朝,由谁创制已不可考,其以用料精、制作细、食之味美、久吃不厌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能和郑州烩面、兰州拉面媲美的南阳地方主要面食之一。

在豫西南新野县,人们始终传承着一种作法独特的风味小吃-新野张飞板面。这种享誉中外的三国板面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而它与三国名将张飞有着一段轶文趣事。相传公元201年刘备屯兵新野,责令张飞演练部队,扩大蜀地。随着训练的艰苦,张飞每顿食一桶面食而还感觉饥饿。于是,张飞叫来火头军士,令他想办法做出耐饥饿的饭。一个多月过去了,军士还是缩手无策。有一天,张将军发了脾气,把和好的面抓在手里,使劲甩在青石板上,面越摔越结实,将军顿时感到奇怪,又重新将面在石头上摔,然后拉成条,丢进开水锅里煮,捞出来以后兑以佐料,将军品尝后顿感可口。从此,火头军士便仿照将军的方式为将军做饭,将军吃后感觉面揉、有筋骨,吃了两大碗后,半天也不感觉饿,后成为张将军每顿必食的“美味佳肴”。凡将军打仗之时,必定要饱吃一顿,战场上将军勇猛顽强屡战屡胜,成为传奇式的人物。

如今,新野县在传统的工艺上,通过精加工、细操作、揉条摔板、厚薄均匀、炸炒焖炖、佐料齐全。视之,粉白、菜青,油红;品尝,肉烂、辣香、味道极佳。县城板面能手马国龙曾以张飞板面参加河南省烹饪协会举办的地方风味小吃和河南名吃比赛,多次获得了地方风味名吃金奖,使张飞板面名声大振。于是,凡到新野县来观光旅游的客人,必然要到板面馆,来上一碗张将军发明的板面,慢慢品尝,有滋有味,体验当年张将军的勇猛、分享其快乐。

新野板面的做法:

1、取新野产优质小麦精粉,根据不同的季节,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之后制成直径半寸、长8寸的小面棒,而后涂上香油,码在案板上,并用干净的湿毛巾蒙住备用。

2、做板面时,厨师左手捏住小面棒的3个头,右手捏住小面棒的另3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板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3根小面棒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3次,总长度达5丈有余,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板面也由此而得名。

3、板面要好吃,除了面筋道柔软外,所浇羊肉臊子的口味也很重要。将鲜羊肉切成小肉丁,先用羊油将辣椒炸黄捞出,将羊肉丁加花椒、醋一起入锅煸炒,炒至肉烂油 清时再将食盐和豆瓣酱加入,同时放些茴香、丁香、肉桂等调料在锅内炒干即成臊子。臊子做好后在搪瓷盆里放置一段时间变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

4、板面下锅、煮好、捞起,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盛时在碗内加菠菜或小白菜垫底,而后浇上沸腾的枣红色臊子,再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仅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二. 河南省 南阳 社旗 社旗小辣椒

社旗小辣椒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的。社旗县从日本引种枥木三樱椒试种,由于土壤、气候比较适宜,生产的小辣椒色鲜、肉厚、辣味浓、油分高,品质更优于原种。

社旗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缘,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全国优质小辣椒生产基地。全县种植小辣椒20万亩,年产干辣椒4000万斤。

在小辣椒产业发展中,为实现小辣椒大批量外销,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社旗县坚持“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必建市场”的原则,建起了辣椒专业市场,产品销往国内19个省、市和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

三. 河南省 南阳市 方城县 芝麻

芝麻是南阳传统的油料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集中分布在唐河、淅川、邓州、社旗、方城、镇平等五县市,面积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省的四分之一。南阳芝麻含油率高、食用品质好、面积大、货源足,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深受欧美各国及日本客商的欢迎。镇平张林产的林麻油始于唐代,兴盛于清,以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驰名海内外。南阳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非常适合芝麻的生长发育。目前,全市主要种植有豫芝8号、9号等白芝麻系列优良品种。1998年,全市种植芝麻85.6万亩,总产6919.6万公斤,年均单产80.4公斤,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南阳芝麻及其加工而成的食用油正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南阳)

四. 河南省 南阳 南召 南召柞蚕

南召柞蚕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是全国19个柞蚕基地县之一和全国唯一的一化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2000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

历史悠久南召柞天业兴于汉,宏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西汉末年境内有野蚕成茧,东汉光武开始人工放养。明嘉靖年间,“山丝产额甲于各县”,“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出现较大行店、货栈,南召店(旧县城)“日进斗金”。清代南召蚕业进一步兴旺发达,民众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光绪年间,上海“久成”丝行在南召设立分店,南召丝绸远销欧美和俄国,县衙创办蚕桑学堂,培养养蚕和缫丝专业技术人才。民国10-20年为南召近代柞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县蚕农占总户数的65%,年产丝20余万公斤,产柞绸230多万米,上海买办资本所设立的丝行向外商大量经销南召柞丝绸,称“花旗”货,河南丝绸贸易中心遂移至南召李青店。

五.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杨沟柑橘

杨沟柑橘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的。杨沟柑橘以色泽艳丽、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而荣获桂冠,声名鹊起,远销陕西、内蒙、北京、东北等地,呈供不应求销售格局。

杨沟村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分界线上,由于四面环山,北方寒流难以进入,从而形成典型独特的亚热带小气候。境内峡谷幽深,溪流纵横,土质富含磷钾等矿物质,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宝天曼景区的梯级开发,久在深闺人未识的杨沟柑橘得以进入游人视野,在多次水果评比中,以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而荣获桂冠,声名鹊起,远销陕西、内蒙、北京、东北等地,呈供不应求销售格局。

杨沟柑橘色泽艳丽、营养丰富、味美怡人。它是如今古稀之年被誉为的“当代愚公”刘宝善,在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四川引进的。他在跑遍江浙、川鄂数省50多个柑橘产地后,最终让“幸津”、“川贡”两个特色品种落户杨沟村。

杨沟蜜橘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亩山地迅速发展到目前的近万亩,柑橘年均产量达3000多万斤、创年收入近2000万元。去年刚建成的杨沟村柑橘集中交易市场,方便了内蒙、北京、陕西、安徽等省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批量购买。杨沟柑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六.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南召红薯

南召红薯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的。南召红薯以淀粉和糖份含量高、无筋无渣、软甜可口而倍受消费者青睐。

南召县红薯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占秋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平均亩产鲜薯1700公斤左右,全县年产鲜薯17万吨。全县16个乡镇均有种植,以太山庙、小店、留山、白土岗、城郊等乡镇居多。红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干旱,耐瘠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病虫害,南召县红薯种植绝大部分在丘陵区和山区,这里的土壤没有污染,水质纯洁,向阳利水,自然隔离带好,基本上没有病虫害,种植过程中除施用少量化肥外,一般不施用农药,红薯的加工过程一般都是简单的物理过程,不添加化学试剂,因此,南召的红薯是无公害的安全食品。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南召县在红薯种植上加大了新品种选育推广和新技术投入力度,大面积引进推广了优质脱毒红薯新品种,推广了地膜育苗、地膜种植、安全贮藏、黑斑病综合防治等技术,使红薯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召红薯以淀粉和糖份含量高、无筋无渣、软甜可口而倍受消费者青睐。

七. 河南省 南阳市 内乡县 内乡酸菜

内乡酸菜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内乡酸菜几乎家家都有,酸味纯正,久吃不厌,开胃、去火、消腻。可凉拌,可做汤,做面条,做包子。

“南阳往西来,家家有酸菜”。内乡酸菜不同于四川泡菜,也不同于“酸菜鱼”所用的酸菜,其做法独特,味道独特。制作时先把菜洗净(以红薯叶、萝卜秧、雪里红、窝炬为上),煮至七八成熟,捞于缸或盆中用石头压实,再添上煮菜的水,不让菜露出水面,然后,泡五到七天,即可食用,如果用前边的酸菜“透”一下则更快。奇怪的是,内乡酸菜的这种简单的泡制方法,一旦离开当地水土,就再也不会变酸。到内乡做客,不吃上一顿好酸菜,实在遗憾。

八. 河南省 南阳市 卧龙区 扣碗

扣碗就是粉蒸肉的一种,在四川重庆一带的叫法。
做法:首先是将把片切好的肉按顺序铺好在一个没上瓷的土碗上,六片朝长度方向,另外两片摆在两边。再在所铺的肉上放上块状的土豆或红薯等。蒸熟后将碗扣过来,样子跟梅菜扣肉一样。
在河南,扣碗的做法有几十种。
尤其是开封,作为宋朝汴京,其扣碗的做法更是种类繁多,味道更是妙不可言!最常见的有小酥肉、芥菜肉、腐乳肉、丸子等。素的还有莲菜、豆腐、素丸子等。

九. 河南省 南阳市 宛城区 酒精

南阳市酒精生产企业共10家,已形成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具有规模优势,是南阳市工业支柱产品之一。河南天冠酒精化工有限公司、河南赊店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野汉华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98年生产酒精10.5万吨,出口1.8万吨,创汇755万美元,酒精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天冠集团的酒精生产技术和综合利用居世界领先水平,其天冠牌食用酒精被评为“98河南省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南阳)

十.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镇平杜仲

镇平县杜仲栽培已有数百年历史。据历史资料考查,唐代在距县城东北25里的菩提寺建寺绿化时,就栽植有杜仲。杜仲原是野生植物,当人们对它的药用价值、生长习性有了认识以后,把他们从山地、荒野移栽在庭院及田边地埂等处时进行管理,杜仲采用播种繁殖,由于结实雌株稀少,加之结实大小年现象严重,以及过早采伐利用等原因,杜仲发展速度受到抑制,产量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据1983年林业资源调查,全县仅有杜仲26万株(墩),年产杜仲1万公斤。 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大了发展力度,1995年发展到1600多万株;产量由1万公斤提高到90多万公斤,年产值由8万余元,骤增到现在的3000多万元。已成为河南省杜仲生产第一县,并跃入全国杜仲六强县行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