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庆阳旅游特产推荐一下图片 庆阳土特产哪里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庆阳旅游特产推荐一下图片 庆阳土特产哪里最好更新时间:2023-01-17 08:09:53

一.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豆粕

宁县豆粕厂生产的豆粕,主要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水份小于13%,粗蛋白质大于44%,灰分小于6%,产品质量较高,行销邻边省区市县。( 庆阳地区)

二.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陇东黄酒

黄酒,是陇东地区历史悠久(有史千年)、工艺简便、香味浓郁、色泽黄亮、营养丰富的低度饮料。饮之,酸中带甜,甜中略带苦味,酸甜适中,有壮阳、健胃、舒筋、活血、益寿延年之功效,实为居家旅行之上等饮品。

陇东黄酒在本地区极为普遍,家家户户都有可酿造。尤其是庆阳县马岭镇及环县的黄酒最为有名。

三.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石磨面粉

石磨面粉,精选陇东地区优质小麦为原料,采用古老传统的石磨工艺,精研细磨而成。石磨在低速运转的过程中,不产生高温,对原粮营养品质的破坏,保留了小麦原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是普通面粉的18倍,并且含有适量的麦麸和小麦胚芽油,长期食用能预防多种富贵病,适用回归自然的饮食潮流。石磨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口感柔韧、麦香浓郁、营养价值更高,是真正天然绿色的健康食品。

石磨本身含部分矿物质与原料当然摩擦,矿物质元素与原料的养分物质天然混合,浑然一体。石磨面粉保留了小麦的原汁原味,制作的各种食物口感柔韧、麦香浓郁、养分价值更高,是真正天然绿色的健康食物。

它的低速研磨特点又保持了面粉的分子结构,无需任何添加剂,在煮面的时候,石磨面粉的面汤颜色呈淡黄色,而其它含有添加剂的面粉面汤颜色呈白色。

四.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庆阳白瓜子

庆阳白瓜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白瓜子即西葫芦的种子,是庆阳市的名品。

白瓜子的籽实中含有对人体极为重要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热能的补充来源。其所含葫芦素,对胃癌有良好的疗效。白瓜籽人药,可治疗绦虫病。

庆阳出产的白瓜子,以其粒大,皮薄,外观洁白,种仁饱满,含油率高,炒食味香可口,是日常磕食和馈赠亲友的最佳干果, 白瓜子在庆阳的生产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年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50万公斤以上。种植区域多集中在华池、合水的部分乡镇。

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

庆阳市所辖华池县的柔远、悦乐、乔河、元城、王咀子、上里塬、怀安、乔川、白马、南梁、林镇、山庄;合水县的太白、蒿咀铺、固城、太莪;宁县的湘乐、盘克、金村、九岘、米桥、平子、良平、早胜;正宁县的永正、山河、西坡;西峰区的肖金、董志、后官寨、彭原;庆城县的土桥、太白梁、蔡口集;镇原县的城关、屯字、开边、平泉、新城;环县的曲子、木钵、樊家川、环城等7县1区4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6′19″~108°42′48″,北纬35°24′38″~36°50′13″

五.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石雕

宁县石雕,历史悠久,其渊源根据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其雕凿手法独特、形象逼真、风格古朴、粗犷豪放,保留人类万物有灵的神圣观念。近年来,宁县石雕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历届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同外界的交流往来加深,使宁县石雕名声越来越大。以庞清河、庞永恩、安达为代表的石雕作品多次在香包节和农耕文化节上展出,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之林亲自题词了“宁县刺绣、石雕、皮影堪称三绝”。给予了宁县民间艺术很高的评价。

六.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蒸鸡肉

宁县蒸鸡肉属于庆阳的一奇一绝。在宁县南区早胜、良平等地较为常见。宁县蒸鸡肉一般选用的土鸡都是用五谷饲养的。因为用五谷饲养的鸡肉,皮质细嫩,口感独特。一般选用母鸡为制作材料,将鸡剥尽洗白,用刀剁成小块,用麦面、鸡蛋、香油、盐、姜粉等调料搅成糊状,糊了鸡肉,再用白面擀成面片摊开来,铺上肉糊,用另一层面皮盖了,边上堵一圈面棒,内一层肉,一层面,三四层后入锅蒸制,大约3、4小时后即可出笼食用。

鸡肉的蒸制是特别费时间,一般晚上制作好鸡肉入锅,每隔两个小时,需给笼屉里加水,待到将近天明时才可蒸烂,当然在售卖的时候,用大铁桶箍成的炉子下,一直需要用木柴煨火,保持蒸鸡肉的热度和香味。在售卖蒸鸡肉时,也很有讲究,在鸡肉各个部位的叫法也有所区别,一般有鸡头、龙杠、胸脯、马子、膀子、胯子、鸡爪和心肝肺等名称,顾客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去买。

宁县蒸鸡肉不仅味美,而且色佳。一般蒸制出来后,笼屉边上的鸡油将两层面底全部渗透,呈现着纯黄的香色,香味融入面中,鸡油面也黄黄的,中间夹着烂熟的少许鸡肉,吃起来软软的,柔柔的,美味可口。

七.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庆阳荞麦

庆阳荞麦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养麦是淀粉粮食中营养最丰富的中性植物,其蛋白质含量远远超过大米和小麦,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可以降低血糖、血脂和尿糖,解热降燥,常食对治疗高血压、脚气、糖尿病有益,是良好的天然保健食品。近年来,荞麦的工业化加工日趋兴旺,各种方便食品、半成品、白裸珍子等畅销不衰,荞麦粉、苦荞面、荞挂面、荞麦白珍珠等精美产品上市,倍受青睐。

荞麦的庆阳民间风味美食主要有荞剁面、荞珍凉粉、养面卷卷、荞面饴铬、养面搅团等。荞剁面的制作,堪称庆阳民间一大绝艺,将荞麦脱皮成白裸珍子,磨成千白面粉,温水拌和,软硬适中,拍成薄面张,再用特制剁刀,双手剁成细丝,人沸水煮熟,捞出后浇灌羊肉臊子食。不但具有浓郁的庆阳民间风味,而且观剁艺、听剁声、吃剁面,眼、耳、口福皆可享受。

地域范围

庆阳荞麦产地地域范围为东经106°21′40"~108°30′22"与北纬35°32′03"~37°09′10"之间,包括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21个乡镇;华池县的15个乡镇;镇原县的殷家城乡、三岔镇、马渠乡、方山乡、庙渠乡、武沟乡;庆城县的马岭镇、翟家河乡、蔡口集乡、土桥乡、太白梁乡;合水县的太白镇、蒿咀铺乡、太莪乡、固城乡;宁县的盘克镇、金村乡、九岘乡;正宁县的西坡乡、五顷塬乡等56个乡镇。年种植面积26700公顷,总产量32000吨。

八.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皮影

环县皮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环县皮影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选用当地两到四岁的黄褐色公牛皮。

二、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泡制→剔皮→分解→软化→推磨→阴干→描摹→镂雕→着色→封色→熨烫→装订→成型。

2.工艺技术要求:

(1)泡制:将牛皮置于当地河水中6到8天,至毛根发软,绷于木框上进行剔皮。

(2)镂雕:以镂空为主,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造型严谨,刀口精细流畅,没有毛刺。

(3)着色:用皮胶(熬好的鱼鳔或牛皮胶)调色(硬色)涂染。用色以胭脂红、藤黄(桔黄)、绿、蓝、黑(锅黑)等为主,色彩纯正绚丽,对比强烈。

(4)封色:用牛皮废料熬成胶水,用干净排笔刷在皮影上,使其透明光亮。

(5)熨烫:将已着色的皮影熨烫脱水,达到平整。

(6)装订:用皮线或丝弦联结皮影各部位,形成整体,摆动灵活,自如。

三、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着色艳丽、均匀,色调层次分明。影件透明度高,立体感强,造型规范,人物形似,布景陈设、神怪异兽布局丰满。刀路清晰,线条流畅,粗细得当。皮子薄厚匀称,润泽柔软且有弹力。

2.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环县皮影

甘肃省环县现辖行政区域

《环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环县皮影产地范围的请示》,环政发〔2012〕80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环县皮影》(草案)

九.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洋芋,在环县栽培历史悠久。据《庆阳通史》记载,清朝中期,马铃薯在环县就大面积种植,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环县志》中记载,环县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耐瘠薄,抗灾高产,易于种植。环县马铃薯个大、形圆、皮光、质优,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能度灾荒,属陇东。

在很早以前,人们把庆阳以北的环县称之为“北山”,而把这里的人叫做“洋芋蛋”。至今仍还习惯性的把环县人称之为“北山的洋芋蛋”。环县人为什么会得此名。并不是所谓北山人的体形和外貌长的像“洋芋”,而是他们的祖辈都是吃着“洋芋”长大,而且长的格外脱条、水灵,面如蛋皮一般,故得此名,人们也以此来形容北山人长得美貌。不言而喻,环县马铃薯已有了远古的种植历史,其品质和食用价值早已被人们认可。

环县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79.67万hm2,人均达到2.5 hm2,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总耕地面积20.48万hm2,人均耕地0.65 hm2,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和6.9倍。土壤以砂壤土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速效钾含量201.4 mL/kg。平均气温6.7~9.2 ℃,7月份平均气温20.4 ℃。海拔1 600 m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40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与马铃薯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马铃薯生长需水满足率达62.2 %~96.4 %。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

环县马铃薯薯型整齐、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口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据测定,环县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3 %~18 %,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

环县马铃薯因其独特的品质特征,食味上乘,是环县乃至陇东人民“十全十美食物”。老百姓对环县马铃薯有这样的俗语:“土豆疙瘩是个宝,顿顿吃饭离不了”。著名的农民诗人孙万福同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作者)在1943年11月响应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捐献军粮一百石,主要是马铃薯干。因其成绩突出,被当选为边区劳动英模。在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时,他异常兴奋,随机唱了一首《环县洋芋蛋》——“洋芋疙瘩不一般,蒸煮炒炸花样全,搓成卜拉调点蒜,磨成肉肉登登软,做成糊糊洋芋面,它是边区的宝贝蛋”。毛主席高兴地说:“要是全国人民都能顿顿吃上环县洋芋蛋,那该多好啊!”。1936年,环县解放了,时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同志平易近人,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到群众家做客,喜欢喝小米粥、吃荞面、煮洋芋。当时县委机关临时设立在洪德城农民许明江家,有一次许明江专门做了洋芋糊糊面给习书记,习书记吃了后连声说:“洋芋糊糊面真好吃”。习书记离开环县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习书记说:“我还会来吃你们做的洋芋糊糊面”。

环县地域广阔,又地处边远山区,工矿企业少,自然隔离条件,病虫害不易传播蔓延,故环县马铃薯是天然的无公害农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支持,环县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县政府将马铃薯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建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环县马铃薯品质。在保护和改良当地传统的早大白、紫荆花等优质地方品种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引进和推广了适应环县推广的优质新品种,应用脱毒种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防治病虫,推行垄作、地膜覆盖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环县马铃薯产量,面积逐年增加,年种植2.67万hm2左右,年总产40万吨以上。产地范围主要为环县北部的甜水、山城、秦团庄、南湫、芦家湾、罗山、毛井、车道、小南沟、虎洞10乡镇,县中南部的洪德、耿湾、环城、曲子等11乡镇户户均有种植,多以自家食用为主,商品量少。近年来,随着全县马铃薯商品生产的增多,环县马铃薯贮藏、加工销售体系逐渐形成,全县建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8个,建成标准化的种薯贮藏库12座,群众挖土贮藏窖2万多处,年贮藏能力已达5万吨左右。已建成大小淀粉、粉条加工厂8处,马铃薯精淀粉厂一处,年加工鲜薯能力5万吨,生产精淀粉8 000吨。环县马铃薯产品远销远销上海、广州、西安、郑州、兰州等地。

2013年,环县马铃薯产业协会申报的“环县马铃薯”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0215822。

十.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合水地毯

合水地毯

合水是甘肃乃至中国地毯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合水地毯、挂毯选用当地土种羊毛编制,其羊毛纤维粗长,弹性好,光泽强,是编制地毯的优质原料。配以精美的编制工艺和美丽的图案,使合水地毯质高艺精,五彩缤纷。

合水地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多为手工制作,融人了佛教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合水地毯做工精细,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和艺术特色。其I艺用抽纹编织成形土传的传的宝、四凤等场鲜明的地方特色。

合水地毯、挂毯远销日本、加拿大、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商欢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