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谷县有啥特产吗 阳谷特产可携带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谷县有啥特产吗 阳谷特产可携带的更新时间:2023-01-13 04:23:41

一.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酥圈圈

酥圈圈

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之长处。据传,酥圈圈是由清代大像山镇蒋家庄一姓李的厨师创制而成。王明玖是清朝末年伏羌(今甘谷)有名的厨师,以制作南式点心和酥圈圈而出名。他制作的点心、酥圈圈做工考究,点心甜而不腻,很适合当地的口味,因而方圆百里名声远播。他的名气被一位天水道台所闻,道台大人在某一年中秋节宴请政界名流,并请王明玖到府上治席,大家品尝他治的席后一致赞赏,这位大人非常高兴,脱口而出:“王明玖制作的点心和酥圈圈多像今晚的月亮。”从此,“王月亮”的名声传遍天水。

甘谷酥圈圈状如圆环,厚3厘米左右,外圆直径12厘米左右,内圆直径8厘米左右,底色淡黄,环面呈橙红色。其制作工艺、用料十分考究,烤时掌握时间与火色,不焦不黏,熟透为止。鏊烤是酥圈圈制作常用的方法。在甘谷农村,金山酥圈圈制作亦相当普遍,一些农户制作的酥圈圈,虽制作工艺简单、粗糙,但风味别具一格。他们先用优质酵水提前发面(也叫起面),再用猪油、植物油和制油面,并上锅熟一碗清油备用。制作时,将发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进干面粉和适量碱面,用力反复揉压,使面柔软绵韧而不沾手,再揉入适量清油、花椒粉、姜面、食盐等,以形成饼子的层次、颜色、味觉。烤制时,将揉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团,然后做成轮胎状,用刷子蘸油在上面,就可入屉上鏊。有些农家妇女在烤之前,面内加适量鸡蛋,风味更佳。

二.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花椒

花椒有川椒、秦椒之别,甘谷花椒属于秦椒。《本草纲目》云:“花椒为秦地所产,故言秦椒。”甘谷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花椒栽培在甘谷林果业中是仅次于苹果的拳头产品。甘谷花椒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痛之功效。花椒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料之王”的美誉。特别是用椒油调拌的凉菜或煎炸的食品,风味独特,香气馥郁。

甘谷土壤气候适宜于花椒种植,农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习惯,农民在庭院、房前屋后或田埂垄间随意种植,届时收取,甚至随需随取,十分方便。以前,我县较大的花椒林只有西二十铺一处,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利用沟坡地,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鼓励林果业发展的一系列好政策,建成许多颇具规模的花椒种植基地。甘谷花椒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质量上乘,是花椒中的上品,有许多优良品种,尤其是“大红袍”,品佳香殊,饮誉四方。甘谷也获得了“花椒之乡”的称号。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目前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三.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调豆芽

调豆芽绿豆芽、黑豆芽都可调着吃。将豆芽簸去皮,在开水里焯熟,刚熟即可,不可过熟,捞凉水里浸凉,不可干放自然晾凉。否则不及时除去热量,会使豆芽过熟,就不好吃了。捞适量豆芽在容器里,红胡萝卜切丝,韭菜切段(也可用绿辣椒丝或芹菜丝)点缀,加入适量盐、干姜面、味精、鸡精、醋,淋入芝麻油调匀即可。色味俱佳,增进食欲。

四.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

五. 陕西省 榆林 府谷县 府谷地毯

地毯府谷县地毯加工业历史悠久,在全国地毯行业中早有名气,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年来,地毯加工厂家不断增加,产品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年产地毯800-1700平方米。府谷地毯设计新颖、工艺精美、质地坚韧、弹性刚健、染色牢固、手感柔软、消声防潮、经济耐用、规格品种齐全,多年来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 、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曾获口岸免检产品和陕西省优质产品证书。地毯有二蓝、三蓝、五彩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鹿鹤同春”、“锦鸡牡丹”、“金砖满地”等地毯,色调素雅,图案清晰,很受消费者喜爱。

六.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扇鼓

甘谷扇鼓是古老的民间打击类乐器,早期为祭祀法器,后多见于民间社火等活动中。

扇鼓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环、扇椎4部分组成,扇圈古代多为铜圈,现在多为铁圈;扇面则以上等羊皮为材料,以民间百姓挣罗儿的方式制作;扇环作为配器,由三个半圆形梅花图案构成,以钢筋锻打而成;鼓椎里为荆条,外以羊皮裹之。甘谷扇鼓既可齐奏,又可伴奏。节奏极具变化,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七.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刺绣

甘谷刺绣

刺绣在中国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刺绣在中国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甘谷刺绣以绣工精细而著称。过去农村姑娘们常聚一起,手拿刺绣针线活,利用农闲时间相互传摹,切磋技艺,陶冶情趣。她们结婚时,洞房里嫁妆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刺绣品,以针线活显示新媳妇的勤快和手巧。刺绣工艺品亦可作为信物,用来酬谢“媒”人,敬献长辈,或作为见面礼送给心上人或至亲好友,小小的刺绣品成了人们勾通感情,表达情意的桥梁。

甘谷刺绣讲究画绣结合与针法、绣线的运用,并注意绣缎画稿的选择。早期多用纸剪成花样贴在锦缎上再绣,有浮雕之感,后来多用铅笔、彩笔、毛笔等直接将花样西域描在锦缎布匹上,有的边画边绣,有的画完再绣,还有的用布剪成花样在外围和上边刺绣,经针工和彩线搭配成为精美的绣品。一幅好的花样,在农村世代相传,越是边远山村,保留越完整,这种粗扩稚拙的特色越突出。在农村,有文化的妇女大多追求细腻、素雅、纯朴的风格,其花样多学“文人画”针法,大胆吸收“四大名绣”的效果,使其显示极高的欣赏价值。

甘谷刺绣中,颇具典型的有枕顶、香包。在甘谷南、北两山,农村妇女将布枕做成长方形或扁方形两种,为了布枕美观,她们在两侧缝上绣有图案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堵头,这就产生了枕顶刺绣艺术。甘谷刺绣中,值得称道的是甘谷沙石坡村人王琴,她从陕西周至学得刺绣技艺,从1988年始先后在县城筏门街、县府街开办“王琴窗帘刺绣加工部”,其刺绣作品主要有旗、裙、匣,图案为“二龙戏珠”、“八仙过海”、“九仙聚会”、“丹凤朝阳”、“十八罗汉”、各种佛像及花草等,县内尖山寺、黑潭寺及县外武山水帘洞等名胜景点寺庙有其刺绣作品。另外,甘谷妇女赵晓玲日前被甘肃省文化和人事部门评为副高级刺绣艺术师,她的刺绣作品屡获伏羲文化旅游节民俗展及天水市妇联成立50周年工艺作品展优秀奖。

八.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太谷饼

太谷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谷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城乡,但主要以作坊式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太谷饼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晋中市、大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策略。他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太谷饼生产标准、加大巡查力度,派出人员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全过程监管,并帮助企业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2008的10万吨。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送到阔太太府上后,颇受青睐,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

九.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素面

甘谷素面亦称葱花面,制作较为简便,将麦面和好后,稍加食用碱去酸,经反复揉制后擀成面叶,切成寸许宽条,按食客所需入锅煮熟后捞入碗内,调以特制的葱花作料,加上甘谷辣椒、豆腐、菠菜条等,色香俱佳,入口爽滑,甚为甘谷人所偏爱。甘谷的素面摊点大多都同时经营甘谷人称为素扁食的素馅饺子,所用佐料与素面相同。

十.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石雕

甘谷具有丰富的优质石材资源,民间石雕具有优良传统。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代不乏其人。石雕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可以见到西坪青莲寺石造像塔、汉代画像砖等,其雕刻精细、造型优美为陇上所罕见。明、清时期鼎胜一时。石雕使用广泛,尤以名胜景点、寺庙、祠堂、坟墓居多,宫殿、宾馆亦使用,其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

甘谷石雕内容古朴,图像清秀,雕刻线条精细。涉及各种石雕工艺品,尤以墓碑、寺庙功德碑、石狮、石龟、花鸟见长,其雕刻的石雕工艺品,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石雕人物、神像想象丰富,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各种书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使冷硬的石头放射出生命的光彩。雕刻的石柱“腾龙”,有腾云驾雾,上凌太空之势;“龟背游蛇”,似蛇在龟背,蜿蜒而动;“丹凤朝阳”,丽日彩凤,寓吉祥兆瑞之意;“雄风石狮”、“蹲坐石狮”等,无不表现出石狮威武雄壮、蓄势待发的英姿。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