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当阳的特产图片 宜昌市当阳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当阳的特产图片 宜昌市当阳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1-06 13:05:34

一. 湖北省 宜昌市 当阳 玉泉仙人掌茶

玉泉仙人掌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片形似掌,多茸毛,汤清味香,茶产于当阳玉泉寺一带,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为湖北地方名茶。

玉泉仙人掌茶产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及周边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茶,自唐代诗仙李白为之命名以来,流传千古,是为“玉泉三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玉泉仙人掌茶先后多次被《中国茶叶》、《湖北科技报》、《宜昌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报刊媒体宣传报道,多次被评为湖北省及宜昌地区地方名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玉泉仙人掌茶集绿茶蒸青、炒青、烘青三大加工工艺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品质特征: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冲泡后芽叶舒展,汤色嫩绿;饮之滋味鲜嫩爽口,清香淡雅持久。玉泉仙人掌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茶氨酸、维生素等物质,具有驱散疲劳、清心名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清热解毒、镇咳平喘和消食减肥等功效,为品茗之最佳选择。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产于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带,为扁形蒸青仙人掌茶。仙人掌茶的生产历史,据《全唐诗》第178卷、《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孕禅师,此僧俗姓李,是诗人李白的族侄。每当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汇结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回茶树的嫩叶,运用熟练的制茶技术,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

仙人掌茶品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特级茶的鲜叶要求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度为2.5—3厘米。加工分为蒸气杀青、炒青做形、烘干定型三道工序。蒸汽杀青在蒸笼内进行,温度达近100℃,蒸汽杀青时间为50—60秒钟,以鲜叶失去光泽,呈现灰绿,发出清香,叶质柔软为适度。蒸汽杀青后,即予扇凉,进行炒青做形。炒青做形又分头青、二青、做形三个步骤,是形成仙人掌茶独特外形的关键工序。头青炒法主要采“抖”,并须抖得快、散得开;二青炒法采用“抖”、“带”结合,使茶叶初具条形;该茶掌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做形”。其法是交手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平平地伸入锅内,采用“抓”、“按”等手法炒制,力求茶叶扁平挺直,约七成干时,进行烘干定形。至含水量5%左右时,出烘包装收藏。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继之醇厚鲜爽,弥留于齿颊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回味隽永。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 、《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仙人掌茶制造工艺。

地域范围

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当阳市玉泉办事处和王店镇,涉及玉泉办事处的玉泉、百宝寨、焦堤、金沙、干河、枣林、清溪、柳林、三桥、官道河、合意等十一个村,王店镇的木店、新店、严河等三个村。产地地理坐标为东径111°59'07"至111°69'22" ,北纬30°73'66"至30°94'53"之间。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028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主要特征:仙人掌茶的干茶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每斤干茶芽头个数特级茶28000个左右,一级茶23000个左右,二级茶18000个左右。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叶底嫩绿、匀净、成朵。2、内在主要品质:仙人掌茶品质独特,内质丰富。茶多酚含量丰富 ,其中水浸出物≥30%,茶多酚≥13%,粗纤维≤16%。3、卫生安全指标:仙人掌茶产品卫生安全指标应符合GB 2762、GB2763规定要求。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三.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四. 湖北省 宜昌市 当阳 关公李

关公李是本地麦黄李的杂交后代,由我地果树科技人员历经15年选育而成。它保留了麦黄李子丰产稳产的特性,具有了果大、早熟、质优的特征,是一个特早熟大果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李树品种中果大早熟的空白,其特点如下:

一、结果早。“关公李”嫁接苗当年成花,栽后当年试果,半成苗第二年结果率100%,早果性能极佳。

二、成熟早。当地三月开花,五月中旬成熟。该品种个大,单果重100克左右,最大可达130克。酸甜适度,风味极佳。

三、丰产早。栽后当年试果,第二年株产可达3公斤左右,第三年形成产量,株产最高可达300斤以上,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

由于该李子上市时正值鲜果淡季,市场价高俏销,平均每公斤批发价3元左右,最高价可达5元。济效益十分可观,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特早熟品种。

其适应能力强,耐脊溥,除积水地外均可栽培。自花授粉能力强,不需配置授粉树也能连年丰产。其栽培技术与其它品种相同。

五.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的特色菜

婺源的主要特色菜有:糊豆腐----------- 特点:色香味齐全,常作为宴席上第一道下酒菜。粉蒸菜 ---------- 特点:味道不同于锅炒,香醇可口,为传统地方菜。粉蒸菜 ---------- 特点:肉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粉蒸肉 ---------- 特点:肉香味醇,常吃不腻。粉蒸鱼----------- 特点:鱼肉起丝状,鲜嫩味美。清炖荷包鲤鱼----- 特点:红艳之色不变,鱼肉嫩而汤味鲜,壮阳补肾,营养丰富清炖甲鱼--------- 特点:香味诱人,肉汤鲜美,蛋白质丰富,滋阴养血
( 上饶)

六. 湖北省 宜昌市 当阳 将军过桥

传说三国时期张飞在长坂坡阻击曹兵时,因情况危急,他施用计谋,令随从20余人,用树干枝叶绑在马尾上,在长坂坡桥东树林之后来往奔跑,树枝扫地尘土飞扬,狼烟滚滚,好似千万雄兵驰骋一般。当曹兵迫近他时,张飞圆睁环眼,手持长矛,立马桥上,厉声大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好家伙,这一声,如同巨雷,胜似霹雳,吓得曹军不敢上前。张飞一时性起,双脚猛跺,声如豹吼虎啸,一时桥塌水浊,河水倒流,鱼虾随水逃窜,惊得曹兵纷纷后撤逃命。待曹将识破张飞计谋率兵搭桥追赶时,张飞率众早已不知去向。

张飞一行摆脱曹兵以后,遂向偏僻去处寻食觅宿。当地群众得知是张飞在此,便将从河中打捞起来的乌鱼,连煮带熬,作饭敬献。在拼杀劳累之后,正是饥不择食,鱼块作菜,鱼汤润喉,人人称好,个个赞美。饭后,张飞除向群众表达感激之外,并问及菜名,一老者曰:“鱼因将军来,菜为将军吃,当阳桥下有根底,如不避嫌,就叫‘将军过桥’吧。

将军过桥,又叫“墨鱼两吃”,是用墨鱼、鸡蛋清、水发玉兰片、黑木耳、鸡汤及多种调味料烹制而成。此菜鱼片细嫩,鱼肠香软,汤羹浓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即能佐酒又可佐餐。

七.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八. 黑龙江省 黑河 五大连池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新西兰独资黑龙江新鹤王乳业有限公司是由新西兰洪洋集团独资创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新西兰洪洋集团是一家以投资房地产、畜牧养殖(牧场)、皮革加工、国际贸易、乳品研发等多元化的投资集团,2003年底投资并购原五大连池鹤王乳业集团,进军中国乳品制造业。

鹤王品牌曾是中国乳品十大品牌,鹤王商标获得“黑龙江省著名商标”,曾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出口的乳品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在海内外获得过良好声誉,生产基地位于刚刚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连池市,该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水草肥美,矿物质丰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冷矿泉产地之一。该地区又地处北纬48度,是优良高产黑白花奶牛的理想饲养地带,由该地区饲养奶牛所生产的新鲜牛奶既无污染又富含丰富的天然矿物质元素。是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生产基地。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十.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