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汉中有名土特产 汉中十大土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汉中有名土特产 汉中十大土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3-01-06 18:52:49

一.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勉县大米

勉县大米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二.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面皮

面皮是洋县一种极普通的饮食。它以本地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简使,家家会做。面皮既是主食,吃两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独特的美昧,所以人人爱吃,久吃不厌。乡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进城还是找面皮担子,因为既经济又实惠。

面皮虽是洋县最平常的饮食,却以洋县的面皮为最。这有两个理由,一是洋县的面皮历史最悠久。民间就有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在群众家里吃面皮的传说。因为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个“馋太守”的笑称;二是洋县的面皮在制怍、调料、花样、口味诸方面多有独到之处,风味别具一格,而名噪市井。

先说制作。要做出上好可口的面皮,首先得从选米开始.最宜蒸面皮的是高杆稻“桂朝2号”,因为这种米“碴口硬”,蒸出的面皮不粘,“牛筋筋”的。其次是米要反复淘、泡。米淘得越净,次数越多,蒸出的面皮才‘薄而闪亮。一般米要泡够24小时,泡的时问越长,筋丝越好,有嚼头。第三道工序是磨出的米浆要用细箩子过,除去杂物小碎米。这样做,面皮才会细嫩。

面皮的选料颇为讲究。一般家庭食用,主要是精盐、陈蜡、酱油、蒜汁、姜汁、油泼辣子。而市面上的商品面皮,卖面皮,还要加上芥末、味精、麻辣油、香油等多达十一种。“这些调料中醋和油泼辣子是提味的关键。醋要用大料熬过;油泼辣子更要深加工,辣椒要选色鲜肉厚的辣角,辣米要磨碎,油要用草果、茴香、花椒等炸过。经过这样一番处理,便有一种特殊的香昧。吃者虽然辣的满头大汗,却余香满颊,不愿放碗。如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消赞者不仅要求面皮蒸得好,而且要调料丰盛,质量的竞争,主要还是这两个方面的竞争。特别是老西门跟前有一谢姓个体户,他的面皮独树一帜,驰名全县。每日顾客盈门,接应不暇。因为经营面皮有方,现在是县政协委员、地区劳模、省人大代表,真可谓“面皮状元”。

面皮主要是凉拌着吃。先把切好的面皮挑在碗里,再以豆芽、菠菜,有的更讲究,还要放点红萝卜丝,红、白、黄、绿各色俱全。现在洋县人待客,喜欢以面皮菜豆腐相伴,清淡爽口,养胃生津,不仅令人胃口大开,还很符合生理和营养学。面皮除了凉拌着吃,近几年继续开发出来的还有炒面皮、烩面皮、油炸面皮、酸菜面皮以及汤面皮、热面皮等。热面皮弥补了寒冷冬日凉拌面皮渗牙的不足。它是将刚出笼的面皮整张溜进碗里.舀上调配好的葱花酸汤,再佐以虾皮、紫菜、胡椒粉,仿佛淡褐色的汤中一朵盛开的白莲,吃时用筷子一片一片夹着吃,热气腾腾,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总之,洋县面皮吃法之多,足可以摆上一桌面皮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开放,市场活跃,为了显示出地方特色,脑子活的人曾设想在洋县城里专设“面皮一条街”,把各种各样的面皮都搬上去,让外地客人一饱口福。

面皮,这种古老的地方传统饮食,目前不仅走上了高级宴席的餐桌,一展风采,而且已走出家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诱人的经济效益。同时,洋县已有数百人到宝鸡、西安、兰州、新疆、北京等地专门从事面皮经营,生意颇为红火。

信息来源: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三. 陕西省 汉中 城固 城固酒

城固酒用纯粮酿造,已有3700多年历史,是陕西名牌产品,共有五大类40多个品种,尤以城固特曲、金粮醇称著。近年来,城固酒厂选用上等桔子,运用传统工艺精酿的桔子酒,果香浓郁,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四.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谢村黄酒

谢村黄酒产于陕西汉中市洋县谢村镇。据旧县志说:“洋民好饮食,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男女沽之”。这表明,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爱喝黄酒。早在3000年前,这里已经能够生产和饮用类似黄酒的东西。

谢村黄酒与绍兴酒齐名。人称“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这是因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黄酒节评比会上,谢村黄酒与绍兴酒双双登上金榜而获得的美誉。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还有冬青黄酒因须用经霜冬青子为药合曲,色紫蓝,味郁香,曾为贡品。不少人家有祖传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1。“无酒不为节”,是谢村镇人对自己的黄酒的夸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时就已开始酿造了,唐朝时驰名京都长安,列为“贡酒”。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赞誉谢村黄酒:“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唐德宗李适);“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宋代苏轼)。据传,唐建中年间,德宗皇帝李适逃难时,途经洋州谢村,浅酌此酒,化凶为吉。清“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洋县地方官和谢村富豪刘氏曾贡“谢村黄酒”,备受慈禧青睐。此外,还有宋代大画家文可与大词人苏轼、苏辙兄弟,也曾客宿酒乡洋州,醉中弄笔,留下千古文章。纵观历史,实可谓:“谢村黄酒,千古风流。”

文同出任洋州知府那天,衙门前挤满了人。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们‘的技艺。这时,前任州官趁机讨好,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还特地从南郑请来一家汉剧班子。可是文同无心做官,有戏不看,逢宴不吃,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欣赏茂林修竹,清波激浪,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他到洋州任职后,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但他总是拒之门外。这天,他出外查访,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只因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销路一直不好,生活非常艰难。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顿觉心清神爽,于是,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一阵淡泼浓抹,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

说来巧得很,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他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苏东坡一边喝酒,一边赞叹:佳作,佳作!说罢,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并写了七绝一首:

汉水修竹贱如蓬,

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谗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洋州三县远近都知道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人民纷纷前往观赏。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谢村黄酒很快就在东川

(汉中地区古称)名声大震了。从此,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供人观赏,招徕顾客。但是,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这幅画却不见了。

说来奇怪,1960年文物普查时,竞在谢村镇北十里的大爷山的第48座庙宇前墙壁上,发现了这幅墨竹黄牛图。洋县文化馆把这幅珍贵的画裱糊后,夹在画框里供人观赏。

五.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汉中腊汁肉

走在汉中老街区的巷子里,总能飘出一种让人垂涎的香气,循着嗅觉而去,那是汉中人熟知的腊汁肉飘散的年味儿。每逢春节佳期,作为传统的汉中家庭都会在腊月制作腊汁肉,作为年货的必备佳品。

历史悠久 色香味美

顾名思义汉中腊汁肉是腊汁煮出来的肉,但区别于腊肉。腊肉是用烟熏制而成的,水分较少,口味较咸;腊汁肉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姜葱、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汉中腊汁肉用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有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汉中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腊汁肉是汉中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吃腊汁肉是汉中人的一大嗜好,不论城里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拿出罐来煮肉,甚是方便。腊汁肉是一种用酱锅酱制的酱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不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是食客们对于腊汁肉的精辟总结。

煮熟后的腊汁肉,黑里透红,香味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腊汁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腊汁肉切成或片,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用料讲究 制法独特

汉中腊汁肉所用中草药及香料多种多样,经过长时间特殊熬制,腊汁肉除了有别于普通卤肉具有独特香气外,还有通窍开胃等药用功效。据汉中虎桥路一家老字号腊汁肉店张老板介绍,其实腊汁肉听起来玄妙,掌握好了方法,制作起来也十分简单:将药料包放入清水锅里,以旺火烧开,再以小火慢慢熬出味,调入精盐后,即可放入肉料同煮。

腊汁肉所用肉料也十分广泛,以猪杂碎(即猪头、猪肝、猪肚、猪心、猪蹄等)为主,牛肉、驴肉、狗肉及鸡、鸭、干鱼等也可选用。煮时用文火,慢慢地熬,让肉充分入色入味。肉不宜煮烂,要恰到好处,约40分钟左右,将肉捞出,经验丰富的家庭主妇,闻其味便可知肉的生熟程度。煮过肉后的腊汁和药料包可反复使用,将二者一同盛入瓦罐里,凉后盖实,可保存很长时间年不会变质。但储存时药料包切忌漂浮在腊汁上面,要将其深入罐底,否则会长霉变质,药料包用的时间长了,味道会变淡,这时就需要换一个新药包。

腊汁肉料包:

汉中腊汁肉所用中草药及香料如下:甘松10克,山奈10克,荜拨20克,良姜20克,砂仁10克,白蔻15克,细辛10克,白芷15克,肉桂20克,丁香15克,另加大茴香、小茴香各10克,草果10克。

六.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黑米

洋县黑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县黑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洋县黑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洋县种植黑稻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西汉时代,张骞还未出以前,在汉中家乡成固(今陕西城固、洋县一带)读书。有一天,他在柳林内读书困倦,依树入梦,梦中游历了斗牛宫,拜谒文曲星求问前程。文曲星告诉他:“前程万里。”张骞又问何时发迹。文曲星答曰:“汝见黑米之日,即发迹之时也。”从此以后,张骞除了苦读诗书外,常去河畔寻找黑米。三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在野稻中找到一株灰色稻穗,剥开稻壳,果然是黑米。张骞正巧就在这一年出仕。据说,张骞发现的黑米,就是流传至今的洋县黑米。由于黑稻米味美,所以,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庚子之变,尽管慈禧太后如丧家之犬,仍然念念不忘洋县黑米之香,下令进奉。

洋县黑米色泽乌黑,内质色白,煮成粥为深棕色,味道浓香,营养价值甚高。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黑米含蛋白质8.5%,比普通大米高1.7%;含赖氨酸等八种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15%。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21毫克,B20.16毫克,含脂肪2.8%,另外含磷、钙、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常食洋县黑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强身、明目活血的作用。若用洋县黑米与陕北红枣煮粥,更是味美甜香,被人们称之为“黑红双绝”。用洋县黑米配以白果、银耳、核桃仁、花生米、红枣、冰糖、苡米做成“黑米八宝粥”,是难得的高级滋补美食。如能长期服用,可以益寿延年。

伪劣品鉴别

第一招看光泽。正常黑米表皮层有光泽,劣质黑米没光泽。

第二招看表皮。正常黑米用手抠下的是片状的东西,若是粉状的则是劣质黑米。

第三招看米心。正常黑米的米心是白色的,而普通大米的米心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用大米染成的黑米,外表虽均匀,但染料的颜色会渗透到米心里去。

第四招看泡米水。正常黑米的泡米水是紫红色,稀释以后也是紫红色或偏近红色。如果泡出的水像墨汁一样,经稀释后还是黑色,就是假黑米。

七.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鸡蛋醪糟

汉中人非常喜爱醪糟。汉中市知名书法家徐永基先生说,不仅过年过节必定要自己做着吃,平时也有做着吃的。特别是在汉中以水稻为主的地区,老百姓都要用一块地专门种糯米,以备做醪糟之用。公社化那时,不能自己种,也要设法兑换一点,至少春节时是非做醪糟不可的,万不得已,用大包谷糁子也要做。妇女临产时,家里必定做醪糟,因为吃鸡蛋醪糟对产妇极富营养。红白喜事,盖房上梁,都要用醪糟招待客人。制作时一样先将酒米蒸至八成熟,一样拌以酒曲,一样晾到温凉时入罐,一样用被子盖起来,冬季须放在火炉旁。不同的酒曲与用量的多少,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温度,决定了醪糟的酸甜度。总以甜中略带点酸为好。吃时除可打鸡蛋花或荷包蛋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方法:一是泡了麻花吃;二是把柿饼撕开,投入醪糟汤,一同煮好了吃;三是将核桃仁切碎。拌猪油,与醪糟一起煮着吃;夏天吃凉水醪糟,一勺子醪糟,加些冷水,喝起来打心里感到凉快,一天的暑气都消除掉了。

醪糟也是一种酒,不过味较淡,一般不会醉人。但若吃得太多,而又是吃那不经加水煮制的醪糟醅子,醉了时会更深沉,更难醒。明人李实在《蜀语》中说:“不去滓酒日醪糟,以熟糯米为之,故不去糟,即古之醪醴、投醪。”《庄子·盗跖》和《后汉书》中都有关于醪糟的记载,可见确实历史久远,秦汉已经有之。

八.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汉中炒青

采摘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鲜嫩芽为主要原料,利用先进的现代工艺精制而成。色泽绿润,香气鲜爽、浓郁,汤色翠绿明亮,叶片完整。常饮之可共给人体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茶多糖、儿茶素等营养保健物质,清除体内垃圾。

汉中炒青

汉中市茶业协会

九.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吹豆豉

南郑县新集镇一带的农村里,不少人家的墙壁上,屋沿下的阴凉通风处,挂着一串串用稻草裹着熟食辣豆豉,它是主人招待亲朋好友时的一道名菜。

每年入冬后,家家户户都把煮好的豆子装在密封的器具里闷起来,半月后,豆子便形成整块,长出白毛,再启开器具拌入适量的辣子面、草果、大香,花椒油和包谷面及少许白酒,再密封十天即成。待到打春后,把辣豆豉捏成圆蛋蛋,选柔软细长的稻草,包裹起来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可持续一年之久不变味道,当地人叫它“吹豆豉”。

待客时,吹豆豉配上腊肉,用菜油爆炒,只翻上几下即可出锅,味道浓香纯正,六味俱全,豆身是金红色,腊肉闪闪发光,十分吊人胃口。(整理自百度百科)

十.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假鱼

宁强县特色小吃“假鱼”相传是从当地素筵中分化出来的清香型冷盘。原料有:豆腐衣、黄豆芽、豆腐、竹笋;调料有:葱花、姜末、熟食油、食盐、花椒粉、胡椒粉、味精。先将黄豆芽、豆腐、竹笋等乱刀剁碎,并将葱花、姜末与之拌匀,再加入适量其他调味料,这便是馅。豆腐衣泡软,切成长宽各十公分作皮,包馅成为约一公分的鱼形饺,上笼蒸十分钟即好。食用时浇上自己喜爱的佐料。其形略似河鱼,色晶莹而斑斑斓斓,清香扑鼻爽口。

假鱼在宁强年代久远,早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群众餐桌上经常可见的风味食品之一。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做馅时也有加入适量大肉的,还有的将瘦猪肉切成约七八公分的条形,用食盐、酱油、花椒粉、胡椒粉、味精、葱姜丝浸泡半小时后,裹上面糊,入油锅炸至金黄,再放进酸辣汤中,一碗酸、辣、香、鲜的汤汁假鱼便会捧上筵席,叫您馋涎欲滴。不过,最普遍也最爱欢迎的仍是豆腐衣制作的那种素味假鱼。

相传原先只一个老太婆卖,吆喝说:“假鱼!假鱼!”人们说:“如今假冒货甚多,都说自己是真的,唯独这老太婆肯讲真话,假的就是假的。”可这假鱼货真价实,人人都爱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