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湘潭特产腊小鱼 湖南湘潭特产小鱼仔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湘潭特产腊小鱼 湖南湘潭特产小鱼仔更新时间:2023-01-03 06:56:19

一. 湖南省 湘潭市 岳塘区 草龙虾

草龙虾是在湖区疯狂繁殖的硬壳大虾,掐头去尾后再用刷子大力刷,然后加足了辣椒、朝天椒、花椒、八角、茴香、孜然、大蒜、生姜等种种调料以酒爆炒,最后还得煮透。端上桌的口味虾红通通一片,又喷香扑鼻,辣得人猛吸凉气却欲罢不能。据说草龙虾牙口奇好能啃动防洪大堤,所以长沙人怀着对害虫的仇恨,吃起来分外来劲。

二. 重庆市 开州区 巴山腊瘦肉

“日想情哥难开口,夜邀哥哥上木楼,没得啥子好待承,给哥煮块腊瘦肉。”这是我们大巴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跟巴山腊瘦肉相关的情歌。

巴山腊瘦肉是大巴山人招待贵客的美食。“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一到冬腊月,大巴山人就要忙着宰杀年猪,腌制腊肉,以备过年食用和来年招待客人,这是大巴山区最普遍的民俗,又是一副充满地方特色的风俗画。

腊瘦肉的腌制是有讲究的。把肉按肥瘦分割成块,抹上适量盐巴,装进一只大木桶或土陶缸里,上面盖上木盖,经过十天半月的腌制,让盐完全溶化浸透精肉。如果盐水没完全溶化,熏烤出的腊瘦肉切开后就会外红内紫,变成“黑心肝”,不但会影响巴山腊瘦肉表里如一的红亮色泽,还会使香味大减,吃起来败人味口。同时,盐巴与猪肉的比例必须恰到好处,多了难以下咽,少了又淡而无味。

腌好的猪肉还要悬挂在火塘上薰烤,薰烤也很有学问。最好是用柏枝和野蒿等带有芳香味的树叶和杂草烧出的浓烟慢薰,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把肉薰焦,影响质量。薰干后,洗净烟尘,高悬于室内干燥通风的地方,以防生霉变味。一旦需要食用,根据客人多少,砍下一大块煮熟切片,便是一道巴山人待客的佳肴。如果一边饮酒一边摆龙门阵,再细嚼慢咽巴山腊瘦肉,那实在是情趣盎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湘潭择子豆腐

择子豆腐是用一种叫择子(学名“石栎”)的野果制作而成的。它是湖南湘潭的特色小吃。秋天,择子成熟,采摘下来,加水磨成粉,晒干后储藏,以备常年制作。择子不仅可制择子豆腐,还可做择子面皮、择子面。这种豆腐呈栗壳色,韧而光滑,入口清凉,以冬笋烧煮最佳。

四.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莲子鸡丁

【原料】

鸡脯肉250克,油50克,鸡蛋2只白莲子,胡萝卜四季豆,白糖,料酒,盐,味精,葱姜各适量。淀粉少许。

【制作过程】

①将莲子用热水氽熟。鸡脯肉切成斜丁。葱姜切片;鸡丁放入碗中,加入盐、料酒、味精、蛋清、淀粉搅匀上浆;

②将葱姜放入另一碗中,加料酒、盐、味精、水淀粉调成汁,待用;

③炒勺上火,入油放鸡丁煸炒,八成熟后,入胡萝卜丁,四季豆小段及莲子,翻炒均匀至鸡丁成熟。

五. 湖南省 湘潭市 韶山 待客茶点

很有韶山特色的是油炸红薯片和换茶。取红薯洗净煮熟,和成糊状,加入桔皮、芝麻之类,用菜刀刮成薄薄一层在干净白布上晒干备用,来客时取之剪出各种花样,置油锅中炸得金黄捞出,冷却后香甜松脆,令人垂涎欲滴。这时主人又会用木盘端出碗碗香喷喷的换茶——系以炒熟的芝麻、黄豆,加红枣、白糖或红糖,冲上用瓦壶烧滚的韶山清泉而成。

六. 四川省 宜宾 长宁县 蝶式腊猪头

蝶式腊猪头,也是窒宾的传统名品,它皮色酱黄,光洁发亮,肉红如桑椹,膘白似凝脂,形若展翅欲飞的蝴蝶。食之,肥而不腻,咸淡相宜,堪称佳品
( 宜宾)

七.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甜酒糍粑

配料:自制甜酒、糍粑、红枣、白糖

喜欢吃甜品的比较适合,有养味补血之功效!

八. 湖南省 湘潭市 韶山 韶峰茶

1968年由韶山茶场创制,包括茉莉花茶、韶峰绿茶、韶峰功夫红茶、黑毛茶等。韶峰茶外形条索紧圆、壮直,峰苗挺秀,银毫显露,色彩翠绿、光润,内质清香馥郁,滋味鲜爽,汤色清澈,叶底嫩匀,芽叶成朵。有效成分含量丰富。据测定,水浸出物占干物总质量的38.05%,多酚类为20.84%,儿茶素总量为13.48%,叶绿素为1.19%,氨基酸氮为0.53%。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罗马尼亚、加拿大等到国,1987年荣获湖南省乡镇企业局优秀产品奖。1991年6月在湖南省第九届名优茶鉴评会上,评为湖南名茶。同年,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优质产品奖。韶峰名茶品种繁多,包装精美,有各种款式,便于携带,是旅游者能获得一份理想纪念品
( 韶山)

九. 江苏省 淮安市 洪泽 朱坝小鱼锅贴

"活鱼锅贴",渔家称"小鱼锅塌",是洪泽湖渔民在长期的湖上生活实践中,在众多的因湖而宜的饮食习惯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名肴。"小鱼锅塌"起源很早,久负盛名。据传,幼年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灾荒年月逃难来到淮水边,在与逮鱼的、放牛的、砍草的、讨饭的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的东西凑在一起,在锅里煮(没有渔具,用手逮来的)小鱼,锅边贴(讨来的杂面或湖中捋来经捣碎的蒿苗王子米面)饼,用这种快而省事的办 法做饭填肚子。虽然做法简单原始,但吃起来却也脆香鲜嫩,后逐渐成为湖上渔民、沿湖农民的家常饭菜,称之为"小鱼锅塌"。朱元璋做皇帝后,吃腻了宫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渔妇请进宫里,专为他做这种"小鱼锅塌"。从此以后,这种吃法官里称"三鲜(湖水甘甜、湖鱼鲜嫩、湖草种子清香)小鱼饼",民间则叫"皇帝饼"或"朱家饭"。朱元璋逝世后,宫内逐渐失传,而民间则一直沿传下来。
正宗的湖上渔家"小鱼锅塌",鱼是"小鱼",通常体长一二寸,锅是铁锅,急火烧之容易快熟,面和得较稀,贴在锅边总要往下坠,就"塌"下来了,熟后上簿下厚,故叫"锅塌"。传统的做法是:用刚捕到的小鱼,洗净后去鳞剖腹,取出肠胆等内脏,随即用清澈的湖水烧煮。同时和上一些面糊,在锅的中部四周贴上一层簿饼,饼底平水,或入水半寸,火烧水沸、汤汁四溅,故熟后饼底边有一溜子沾有鱼汤。乍一揭去锅盖,面饼沾着鱼鲜,鱼儿带着饼香,鲜香
美味扑面而来。"小鱼",鱼小,鱼鲜;"锅塌",饼脆、味香;"鱼汤",鲜美、爽口。用"锅塌"蘸上鱼汤食之,间品"小鱼"鲜香,顿感鱼香肉嫩,汤鲜饼脆,足令品尝者口津横流、举箸称赞。所有这些,只不过是湖上渔家的普通饭,不但省时省事,而且兼顾了"饭菜一锅熟"。现在,只要渔家的近亲好友到船上来,往往在早晚饭时常用此法待客,尤以临淮、半城、尚嘴、老子山、前码等一带湖上为常见。
现在,"小鱼锅塌"已被"发源地以?quot;的人们叫做"活鱼锅贴"了。叫"活鱼",是为了迎合现时人们的饮食习惯"活"则"鲜","鲜"则引人就餐;鱼也不是"小鱼",而是常 用个体较大的鱼;锅也不是"铁锅";面和后,也不是贴在锅上"塌",而是摊于锅边,通体变簿而成"贴"。"小鱼锅塌"已演变成了"活鱼锅贴"。细揣思,也不无道理,这种演变适应了时代发展和饮食结构变化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从洪泽湖湖边,及周边公路旁,已能屡屡见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活鱼锅贴"招牌。人们只要从洪泽湖周边走过,总以吃到"活鱼锅贴"为口福。
近来年,"活鱼锅贴"又有新的发展。其做法已很少"一锅熟"了。普遍是将"锅贴"、"活鱼"分锅做。"锅贴"也不是贴在锅上,而是在锅边摊成"簿饼"。讲究的再在面里 放上芝麻、罗卜丝,或改用玉米面、高梁面等做成不同品味的"锅贴"。有的吃前将"鱼汤"涂在"锅贴"上,也有的吃时用"锅贴"蘸"鱼汤",这样食之既有原"韵",又添新味。夹着香脆的"锅贴",蘸上鲜浓的"鱼汤",你就会感到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生活韵味。即使宴席已尽尾声,你的情趣会依然如初,即便你离家千里之遥,也会令你留连忘返。不过,你如果有闲情逸致,还是请您到洪泽湖中的鱼船上,或者洪泽湖岸边的渔民家,尝一尝真正小鱼锅塌的味道,那才是地道正宗"小鱼锅贴"呢!

十.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凤翔腊驴肉

凤翔腊驴肉是凤翔久负胜名的传统肉食品名。创制于清代咸丰年间。传说清末时期有位姓苏名石娃的,当时制作的腊驴肉以其特色远近闻名,

制作方法:选上等的驴腿肉,淋净血水,悬挂晾晒浮水,干后切块入缸内,分层加入硝盐,上压巨石,月旬取出,白天挂于阳光下晾晒,夜间挤压,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调料煮熟,拎出后再浸入驴油及原汁汤内之火加热,仅烫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却后肉块表面可出现霜状结晶。经过夏、秋、冬三季的晒、压、煮、腌而成。其切片颜色鲜红、肉质细腻、酥而有筋、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若选驴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调料腊制,谓之腊驴肉中的精品即"钱钱肉"。

特点: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因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