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澳特产海草 潮汕南澳岛粉色海草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澳特产海草 潮汕南澳岛粉色海草更新时间:2022-12-27 23:27:38

一. 浙江省 温州 洞头县 海草龙虾面

海草龙虾面

海草龙虾面:龙虾肉打成虾茸制成虾面,再加入龙须菜。

二.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澳菜

澳菜指南澳出产的天然紫菜干品。在我国沿海岛屿的潮间带岩石上,生长着许多营养丰富的藻类,南澳海区出产的紫菜因其品位高而享有盛誉。据说早在1876年,英国一位船员通过万国公司的管灯人捎带了数捆采自南澳县南澎岛的天然紫菜回国食用,其独特风味轰动了这位船员的故乡,成为澳菜的一段佳话。

为何说澳菜品位高?原来南澳岛地处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寒暖流交融,温度适宜,潮流畅通,海域无污染,水质含氮量高,故紫菜菜片薄嫩,光泽紫里透亮,味道鲜甜适口,所含蛋白质、钙、碘、铁、磷、糖及维生素、胡萝卜素、尼克酸等物质丰富。

澳菜不但是逢年过节喜庆筵席上的汤料佳品,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减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对男性0,老年人便秘,降低胆固醇等有一定疗效。老年人常食紫菜,有利于防老化。医学家的还把紫菜视为治疗胃溃疡的最佳海蔬。

南澳传统用以做汤的食法:将紫菜放置木炭火上烤至变为绿色,放凉,用手揉碎洒至做好的汤里,清甜可口,风味特别。

三.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南澳海萝

赤菜学名海萝,南方也叫胶菜,北方俗称牛毛,为一年生红藻。藻体呈圆柱形,叉状或不规则分枝,中空,紫红色,样子别致,宛如一朵朵紫红色的小绒花。



赤菜喜生长在接受波浪冲击、盐度较高、垂直分布可达2米左右的外海岩礁上,大多是向光生长。赤菜含有琼胶、多糖及粘液质,还含有无机盐、钾、钠、钙及多种微量元素。



南澳岛地处闽粤之交的外海,岛屿多,近海岸礁多,很适合赤菜的生长。每年初夏,南澳渔民从岩礁上采下大量赤菜,漂洗后晒干收藏上市。



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已有了对赤菜的利用,如从赤菜中提取海萝胶、用赤菜作为浆丝及"香云纱"上浆原料等。



赤菜性凉,具有退热、凉肠、凉血等药用价值。取赤菜少许,用开水冲泡或煮沸,加点糖即可食用。汤液中既有脆嫩的乳白色条状物,又有胶质汤液,和做成的鱼翅汤一模一样,被誉为"南澳鱼翅"。喝着这种汤液,润滑爽口,稠而不腻,不仅清凉止渴,而且可防治赤痢和肠热病,夏秋季节酒席之末用它当甜品。既可醒酒而又经济实惠。近年,南澳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进行深加工,把赤菜经科学方法加工成"海萝晶"、连同用海带、海藻加工而成的"海带晶"、"海藻晶"首创海洋植物保建型固体饮料系列产品,饮用方便,产品投放市场深受欢迎。

四.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虾苗

虾苗(又名虾皮、虾苗)营养分析:

虾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还含有丰富的钾、碘、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氨茶碱等成分,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

虾苗做法指导:

1. 小虾米做汤、做菜肴的配料均可;

2. 泡发小虾米前先用清水冲洗一下,然后放入温水中浸泡至软即可;

3. 泡小虾米的水,营养丰富可用于烹制菜肴。

虾苗炒黄瓜:

主料:黄瓜六两、小虾米五钱

辅料:葱末一钱、姜末一钱、精盐八分、食油七钱

操作:

1)将小虾米洗净放入小碗里,加开水少许(水与小虾米平)浸泡;

2)黄瓜(如用老黄瓜,要削皮)洗净,切成一寸长、三分宽的长条块;

3)锅放在炉火上,放入食油烧热,下葱、姜末炒几下,加入虾苗略炒后,放黄瓜、精盐,炒一分钟左右即成。

虾苗炒芹菜:

配料:小虾米10克,芹菜200克,植物油、酱油各10克,盐25克

操作:

1、将小虾米用温水浸泡;芹菜理好洗净,切成短段,用开水烫过。

2、锅置火上,放油烧热,下芹菜快炒,并放入小虾米、酱油,用旺火快炒几下即成。

特点:此菜含钙、铁、磷,营养丰富

五.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汕头蚝烙

蚝烙是汕头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小食。

“蚝烙”的传统做法是,先热锅放人猪膀放下葱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匀地倒下,煎成圆饼形,约有一厘米厚,至生粉水刚熟成形,即把蛋浆均匀淋上,再在上面放蚝(用粉水上浆),腊肉丁等,略煎,用锅铲切成四角,从锅边再注入膀,翻过来继续煎至外香脆、内嫩滑。“蚝烙”的酱碟是沙茶加鱼露。煎“蚝烙”如单纯用雪粉,口感柔软,但较难成形,如要“蚝烙”较硬身,可在鲜蚝雪粉水中加入适量粳米粉。

六.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黄花山桔红

黄花山桔红

黄花山桔红主产于公园内黄花山一带,栽培历史长达150年。果实味酸甜而带微苦,因回味悠长而特具特色。桔红也是新春佳节送礼佳品,它象征吉祥幸福,花多气香、果达、果实橙黄。加工制作蜜饯、凉果、果酱、果汁、幼果晒干可作药用。

七.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鼠粬粿

汕头鼠粬粿是广东省汕头市的。鼠粬粿也叫清明粿、青粿、鼠曲粿。色泽深绿,口感软滑滋润,鲜嫩香甜,散发着淡淡的芳草香味。

在潮汕地区,鼠粬粿是著名的地方小吃,《潮州府志》也记载:“鼠麴(粬),叶似马齿苋,潮之业农者杂米粉作糗(糕点)。”

将采集回来的鼠粬草嫩苗洗净,按一定比例和芥菜叶、糯米粉混合捣碎后,捏成团状,放到沸水中煮熟捞起,再放回石臼复捣,用炒熟压碎的脱膜花生仁、红糖、香菇混合做馅,蘸花生油搓成龟状,便可食用。

鼠粬粿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天然的野草——鼠粬草做原料,鼠粬草别名鼠耳草、鼠曲草、香茅、黄花白艾、田艾、清明菜(英文名:Gnaphalium affine D.Don )等,为菊科植物,全草可入药。一般生在路旁、田地、山坡、草地等,春夏间采收较多,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支气管炎、风湿腰腿痛、解毒。鼠粬草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5克,蛋白质3.1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7克,钙2.18毫克,磷66毫克,铁7.4毫克,胡萝卜素2.19毫克,维生素B20.24毫克,尼克酸1.4毫克,维生素C28毫克,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本草纲目》介绍此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地区,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只能用野菜充饥。饥民无意中发现有一种野草“鼠粬”,既能充饥,还有特殊的香味,又无毒,便把它采来食用。后发现这种野草可以掺人大米磨成浆做成粿,便称为“鼠粬粿” 后来,为了方便使用,把摘来的青草晒干,可以储藏。逢年过节时,随时都可以使用。

后来这棵品经民间逐步改进,把原使用大米制的粿皮改为使用糯米和番薯,这样使棵皮比较柔软,再把棵馅从原来用番薯和红糖,改为用绿豆沙,有的是用红豆沙,还有的是用花生仁炒熟后脱膜用白砂糖研碎作馅。这一改进便成粿皮柔软不涩,馅甜香、软滑、滋润,也就成为名小吃。现在这小吃从民间的一般食品登上大雅之堂,在各大宾馆、酒店都有制作。

“鼠粬粿”的鼠粬有人写成鼠壳。在汕头市第三届迎春联欢节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查菜单时,有位领导就说,鼠粬粿的名称是不是改一下。市委林兴胜书记就说,还是叫鼠粬裸好,我们家乡也是叫鼠粬棵。这样就把菜单定了。

据《百草》介绍,鼠粬草其实是一种草药,鼠粬草(英文名:GnaphaliumaffineD.Don) ,别名:清明菜,田艾,鼠耳草,香茅,黄花白艾,佛耳草,土茵陈,白头草,追骨风,洒曲缄等。鼠粬草为菊科植物,鼠粬草的全草可以人药。一般生在路旁,田间,山坡,草地。春夏间采收较多。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潮汕地区特别多。

鼠粬草性甘、平,有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的功能。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支气管炎、风湿腰腿痛。外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潮汕美食能把民间所采用药草与食物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为美味食品,真是潮汕人智慧的结晶。

八.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白籽冰糖石榴

南澳岛又一名果白籽冰糖石榴,东南亚一带称为"澳榴",南澳岛深澳古镇因栽培澳榴而得"榴城"之美称。澳榴是全国独有的珍稀品种,也是历代上京进贡的佳果。

澳榴果大皮薄,隔膜和籽洁白晶莹,汁多清甜,单果最重可达l000克。早在清代,澳榴就行销内陆,远销台湾、香港、东南亚一带。海外赤子多把澳榴当作中秋赏月佳品,以求吉祥平安,多子(籽)多福,也寄托着他们思念故国亲人之心。

深澳镇栽培澳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1956年8月,当时深澳乡红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台属王楚泽家栽种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冰糖石榴树上报下一篮果实,敬送中央领导人品尝。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致函南澳县:"澳榴质量很好,……希望你们努力发展。"信笺以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名义发出,信的末尾为周恩来总理亲笔署名。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自然灾害的摧残,白籽冰糖石榴这一全国独有的珍稀品种到解放初期只存下几十抹。解放后,特别是1984年以后,南澳县农业部门致力挽救白籽冰糖石榴,实行"保护、选育、开发的综合方针,把发展这一品种作为重要的科研项目,经过一系列试验,精心培育出2000多株新种苗,使珍稀冰糖石榴重展芳容。

近年来,深澳先期种植的13亩共1300多株新苗已陆续进入结果和丰产期,其中高产试验园亩产量1.3吨。澳榴园向阳逢春,一派生机盎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九.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潮汕牛肉丸

牛肉丸作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汕头已有近百年历史,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很是有点嚼头。



传统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缽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


据说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许能作此表演,由于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机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现打丸机后,手打的传统制作方式也便日渐稀少。



随着来汕的外地人及老汕头人希望尝到那种“掉地上还能弹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强烈,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现“江湖”。



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吃牛肉丸有不少人蘸辣椒酱,不过还是蘸本地沙茶酱最为地道。



牛肉丸还可烤着吃,烧烤时把牛肉丸剖成两半,抹上酱料和蜂蜜烤熟即可大嚼。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