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天水市的特产有哪些 天水市有哪些特产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天水市的特产有哪些 天水市有哪些特产小吃更新时间:2022-12-29 14:08:38

一.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酿皮

酿皮用面粉制成,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倾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成片,凉冷后切成粗细长条即可。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即可食用。天水酿皮具有色艳味美、凉爽利口、喷香解暑的特点,是天水市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 天水)

二. 甘肃省 天水 清水县 清水扁食

在地处天水市东北的清水县城,扁食作为当地居民早餐中最受青睐的小吃,其选料考究,烹饪过程复杂,入口滑爽,风味独特,在全国其他地方早餐中绝无仅有。

清-食又因清水居民中回族等少数民族居住较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汉族的荤扁食和回族的素扁食两种。汉族荤扁食的烹制分炒、包、煮、调四个过程,炒指的是炒大肉(猪肉)臊子。取上好的五花肉,起一厘米薄厚的长条,一刀一刀切成肉丁,配以盐、醋、酱油、料酒等各种调料腌制片刻,再用慢火炒制,火候要掌握得不大不小,大则糊,小则无色;包扁食是先将机压或手擀的面切成大小合适的梯形面片(饭店中多是压面机压制的面片),放一沓面片在手掌上,抓少许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弯、一捏,变魔术般包成了耳朵状的扁食;煮扁食也很讲究,要煮的恰到好处,一般滚过两水便可出锅;调指的是将盛在碗里的扁食浇上精心炒制的大肉臊子,放些许葱花,调上油泼辣子、醋、盐,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清水荤扁食便呈现在你的面前。与荤扁食相比,回族素扁食讲究清淡味鲜,其烹制是用芹菜、萝卜、豆腐、韭菜等为馅,捞在碗里配以豆芽、菠菜等,浇上一勺纯胡麻油,调上辣椒、醋、盐即可食用。清水县东部的山门、秦亭等乡镇盛产-,当地群众用麻籽仁和豆腐为馅所作的麻腐扁食尤为清-食中的珍品。

“扁食”与“遍食”谐音,是人们寄希望生活更加美好,遍食天水美食之意,因此,逢年过节吃扁食已成为清水人民的传统美食。

三. 贵州省 遵义 赤水市 赤水楠竹

楠竹之乡——赤水县

赤水在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下游,邻接四川省。该县山峰挺秀,竹海绿波,是我国楠竹基地之一,有“楠竹之乡”之称。

四.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武山韭菜

武山韭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种植面积达16.7万亩,总产量达6亿多公斤,总产值3.6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活流通、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中国韭菜之乡”,建成了韭菜、优质胡萝卜、优质洋葱、茄果类精细蔬菜、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韭菜、胡萝卜、洋葱、番茄、蒜苗、莴笋、菜瓜、甘蓝、洋芋等9类蔬菜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武山蔬菜的主要特色优势产品,种植区域由原来渭河流域6乡镇发展到12个乡镇的203个村,面积由1978年的3600亩发展到4.2万亩,年产量达到1.74亿公斤,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建成了以洛门、山丹为中心的两个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冷藏运输韭菜、韭薹的冷冻库发展到8个,贮藏能力3000多吨。2003年,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也是全国首家被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的韭菜产品。

五. 甘肃省 天水 清水县 清水水果

清水水果

清水是著名水果之乡,所产梨、桃、苹果、核桃久负盛名,境内种植苹果16万亩,年产果7000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国光、红星、富士等,为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重点产区。种植核桃4万亩,年产量300万公斤,曾荣获“97甘肃省首届林产品展销会金奖”。

六. 甘肃省 天水 秦州区 里脊

用鲜五花肉,切成小块,与粉面、蛋清搅拌和匀,再在植物油中炸。炸熟炸干后捞出,配以木耳、玉兰片、红绿辣椒等,浇上勾好的芡汁即成。一般流行有酸辣里脊和糖醋里脊两种。特点是色泽清亮,有半透明感,吃起来酥脆鲜美,油而不腻。

 

七. 甘肃省 天水 清水县 天水根雕

天水市范围内,由于森林茂密,蕴藏着根雕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因而根雕艺术在很早以前就发展起来,而且旧盛不衰,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最近几年,根雕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创造出了许多新产品。辛勤根雕工匠,利用从山林深处搜集来的树根、竹根、藤条,经过选材、构思、造型、修面、磨光、上色、披腊、涂油、擦亮等10多道工序,巧妙的利用其西朽洞、错节等自然形态,精制出昂首奔驰的骏马、攀援跳跃的猿猴、分飞长空的雄鹰、鸣唱枝头的山雀、欢乐跳跃的鱼虾以及偏偏起舞的倩女和各式各样的落地盆景架、桌面盆景架、台灯、笔筒等工艺品,古朴典雅,钱姿百态,情趣盎然。

八.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花椒

秦安花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秦安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秦安县属半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花椒属耐干旱的树种,通过多年来群众自发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花椒栽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截止2008年底,花椒面积达到了21.65万亩,花椒产量达到84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1.68亿元,农民人均从花椒种植中得到的收入为29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的16.3%,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独特的地理优势

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喜阳性树种,适应性很强,在海拔2200米以下均能生长,喜光、喜干燥温凉气候,不耐严寒霜冻,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力也显著增强,花椒耐旱不耐涝忌暴风。在年平均温度10—15℃,年降水量500㎜左右地区长势良好,结果量也高。花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钙质壤土上生长最好,花椒树比一般果树适应性强,省时省工,病虫害少,果实含水量低,采收晒干后极耐贮藏和运输,一般三年即可挂果。

秦安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高度1120—2230米,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干夏湿,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8.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78天,年降雨量507.3毫米,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大红袍、秦安一号、油椒等多种优良花椒品种的栽培,是花椒的主要栽培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生产的花椒因色泽艳、颗粒大、麻味醇、质量好,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

2、传统与现代规模种植的基础优势

据《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花椒在秦安县栽培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安群众历来就有栽植花椒的传统习惯,1988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面向市场,建基地,创名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优势,“做土的文章发树的财”,大力发展花椒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花椒市场优势

秦安县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连接兰州、西安、陇南、陇东的中心枢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商贸活跃,历来商贾云集,是陇东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之秦安“货郎担”亦遍布全国各地,传统的经商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在花椒营销方面懂市场、善经营的人才。目前,全县已建起5个花椒专业市场、8家上规模的花椒营销公司、100多个收购网点和国内40多个销售网点,有花椒经纪人300多人。生产的花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新疆、青海、内蒙等省市,并远销俄罗斯、巴基斯坦及东南亚诸国。

4、花椒品牌优势

1997年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

2006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秦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

2009年“秦安花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秦安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九.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漆器

天水漆器:小陇山一带产优质天然漆与制作漆器的木材(冬瓜杨、泡桐)为原料,采用彩石、玉石、玛瑙等贵重材料,雕刻装配成人物、花鸟、鱼虫、文物等图案,运用20余种雕刻技法,下刀干净利落,线条婉转流畅,飞白苍劲有力,充分体现原作的画意。其彩绘工艺光亮柔和,色彩协调,用笔细腻,线条流畅,有较高艺术价值。主要产品有各式花瓶、圆方盘、套盘、文烟茶酒具及各种箱柜、茶几等200余种。每件产品耗时4个月至1年以上。

十.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地毯

秦安地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