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绍兴特产菜名称及图片及价格 绍兴特色菜图片大全大图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绍兴特产菜名称及图片及价格 绍兴特色菜图片大全大图更新时间:2023-02-09 17:52:25

一.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乌毡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乌毡帽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名称:绍兴乌毡帽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特性: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畚斗形

产品历史: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产品简介:外地人一提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旅游者一到绍兴,总爱买上一顶乌毡帽抑或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前戴上乌毡帽合个影,留作纪念。足见乌毡帽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它简直成了绍兴人的一种重要标志。

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鲁迅在不少作品中多次描述绍兴的乌毡帽。他在《故乡》中描写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他在《阿Q正传》中又写道:“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乌毡帽做抵押……”。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戴乌毡帽在绍兴老百姓中非常流行,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服饰。小至十几岁的“闰土”,到满脸皱纹的年长者,可见乌毡帽在旧时绍兴之普遍。

二.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县竹编

产品名称:竹编

产品产地:嵊县

产品简介:嵊县竹编,主产于县城和甘霖、崇仁等地。明、清时已负盛名,设有竹编作坊。民国26年(1937),县城叶广华细篾店所编篾篮获浙赣联合展览会优等奖。嵊县竹编,以当地盛产之毛竹、早竹、金竹、迟燕竹为原料,精心编制而成。主要产品具有模拟动物、竹编漂白、花筋、篮胎漆四大工艺特色。模拟动物,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竹编漂白,洁白晶莹,美观大方;花筋烫金,精巧富丽,典雅别致;篮胎漆器,光洁润亮,宛如瓷器。其产品远销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东方珍宝”、“世上精品”。大型竹编山水画屏《雁荡山》、《绍兴东湖》,陈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艺术欣赏品《山鹰》,陈设于美国白宫。大型竹编立屏《昭陵六骏》,获中国第六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和创新设计一等奖,并参加英国伦敦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展出,为万众赞赏。1989年,嵊县除县工艺竹编厂外,有乡村工艺竹编企业110家,个体专业户近100户。其花色品种有6000多个。

三.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陈酿香糟

产地:中国浙江绍兴。 特点:香气浓郁,味道甘甜,是制作糟鱼、糟肉、糟鸡、糟鸭、糟鹅、糟蛋等的理想原料,也是烹调中 的调味佳品。色泽澄黄清澈,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鲜甜醇爽。 工艺:陈酿香糟的制法比较简单。在黄酒压榨之后,将酒糟通过轧糟机压碎,过筛,筛下的糟就是香糟 原料,即可配料制作。配料的比例大致是:每100公斤酒糟加食盐4公斤,花椒30克。经充分 搅拌后,放在石臼中捣烂;然后,将捣成糊状的酒糟灌入酒坛内。灌装时,必须边灌边压实,不 留空隙,不然会影响香糟的质量。用荷叶将坛口包扎好,再用泥密封,陈酿一年左右,即为成品。 成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份。 ( 绍兴)

四.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花雕

绍兴花雕,是以酒坛外面的五彩雕塑描绘而得名,色彩斑斓,图案瑰 丽,题材多样,四时花卉,灵禽神兽,历史典故,无所不有。她不仅为绍 兴黄酒增添了诱人的装潢,也为古城绍兴镶了一道独特的光环,揉和着绍 兴浓郁的民俗,展示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 绍兴花雕是从我国古代女儿酒演变而来。 早在宋代,酒乡绍兴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 在满月之际,便把酿得最好的黄酒,灌装在陶制的坛内,经密封后,埋入 地下储藏。待女儿成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埋藏的陈年酒,请当地民间 艺人在酒坛外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 亲婚嫁的礼品,人们称其为“女儿酒坛”。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又代代发展, 成为绍兴一带婚嫁喜庆中不可缺少的民俗风俗。 明清时期,女儿酒坛上出现了彩墨绘画,“画坛酒坛”应运而生,酒坛 外面施以色块装饰及平面绘画,颇受人们欢迎。翻开清代的《浪迹续谈》, 便有“最佳著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 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的记载,可见最迟至清代, 已将画花酒坛正名为“花雕”。 晚清时期,绍兴籍著名画家任伯年父子,以《水浒》中的“武松打虎” 为题材,以连环故事描绘,从此,我国古代历史典故的人物画像相继出现 在花雕酒坛上,这大大开拓了花雕酒的应用范围,从民间的婚嫁礼品,逐 渐扩大至祭祀、做寿、建房、开业等日常喜庆活动,一些靠绘制酒坛度生 的民间画工也开始出现,不少酒作坊也经营起花雕生意,有的还辗转外销 至东南亚国家。 四十年代初,绍兴鹅行街的黄阿源借鉴庵堂庙堂油坭堆塑彩绘装饰技 巧,别出心裁地运用到花雕酒坛上,他创作的四坛“精忠岳传图”用沥粉 装饰,贴金勾勒,体现了浮雕的效果,虽说显得粗糙稚拙,但却用油漆着 色彩绘,迈出了花雕装饰与浮雕造型相结合的第一步。 五十年代后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一度受到 冷落的花雕重新复苏,黄阿源的弟子蔡阿宝在当地酿酒公司的支持下,对 传统的花雕技艺进行了开创和探索,他结合自己原来的佛像堆塑基本功, 将花雕的彩绘平面,改为人物油塑浮雕,然后上漆着色。整个酒坛的表现 手法以油坭堆塑为主,沥粉装饰为副的艺术形象,真正开了花雕用“雕” 艺的先河,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大革命”时期,花雕酒坛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遭到灭 顶之灾,绍兴花雕从此进入低谷。 七十年代后期,绍兴花雕春风再现,绍兴酿酒总厂组织绍兴酒厂和东 风酒厂的花雕人员,成立了花雕生产组,蔡阿宝的关门弟子徐复沛挑起了 花雕的创新设计大梁。徐复沛自幼爱好书法和美术,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为丰富花雕表现技法,他一方面徜徉艺海,采精颉华,认真借鉴陶瓷、木 雕、石雕、戏装等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进高等学府深造,探艺术 真谛。他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在色泽上,他走出传统的大红大绿的单一 装潢色块,创出了以金、红、黑三色为主的响亮基调,使古越的传统地域 色泽与人物的历史背景相互辉映;在人物造型上,着力突出人物个性,以 形写神,形神具备;在花雕他坛面的装饰上,开创了书写诗词的先河,使 书、诗、画三者融为一体。从而使古老的绍兴花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形成了中国酒类装潢中别具风采的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绍兴花雕得到不断发展,并被列为我国政府赠送的国 礼。1994年,绍兴酿酒总公司与沈永和酒厂联合组成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 司,绍兴花雕改建为花雕厂,徐复沛作为绍兴花雕技艺的正宗传人担任厂 长兼设计室主任。目前,绍兴花雕的油坭堆塑花色品种达200余种,酒坛 造型从原来的单一大酒坛发展到8种不同造型,11种不同的规格。这一坛 坛大小造型不一的花雕,五彩缤纷,奇谲瑰丽,曾30多次获得国家、国际 评比金奖、大奖、优秀奖,年产达五万坛以上,为中国黄酒开拓了一条灿 烂的前景。( 绍兴)

五.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绍兴乳黄瓜

产品别名: 酱黄瓜

产品名称:乳黄瓜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系绍兴酿造行业传统名品。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瓜、青瓜四五月熟。”(王瓜即黄瓜)。乳黄瓜,以嫩黄瓜为主料。采摘时花犹未谢,刺布全身,当天采摘,当天腌制。此种瓜如未断奶婴儿,故用“乳”字。制作规格每公斤60支左右,配以食盐、母子酱油、甜面酱、味精、黄酒、白糖等辅料,经三次腌渍(俗谓头爆、二爆、三爆),始成优品。绍兴乳黄瓜以脆嫩爽口、香甜鲜美、营养丰富著称,被誉为“酱菜之宝”。1987年,鉴湖牌和舜-乳黄瓜,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产品远销日本等地。

产品历史:乳黄瓜又名酱黄瓜,是我市的传统之一。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加工乳黄瓜,60年代初期就出口日本、港澳地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中绍兴咸亨食品厂生产的鉴湖牌乳黄瓜和上虞章镇酿造厂生产的舜-乳黄瓜均获1987年部优质产品称号。目前年产量在500吨上下,出口200吨左右。

六. 浙江省 绍兴 新昌 热火烧

热火烧

旧时,新昌老城“柴行口”有一个露天摊档,专卖“热火烧”,之后“热火烧”便成了新昌的特色小吃。它大小如半个鸡蛋,是由水面和油面叠在一起,擀成外皮,内馅为萝卜丝、瘦肉和葱花。如果要买的话,一定要买现烤的,那才香脆可口。

七.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饭焐菜

饭焐菜

绍兴传统做饭时,往往是下煮米饭,上蒸菜肴,饭熟菜也成。有的干脆将菜直接放在米饭之上,饭熟后取出所放之菜,加以调料即可。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焐,比较常见的是饭焐萝卜、饭焐茄子、饭焐白菜等。以白菜为例,霜后白菜性糯味甘,取白菜菜心,置饭锅内,饭熟后取菜装盆,加适量麻油、酱油即可食用,风味极佳。

八.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上虞黄瓜

    上虞黄瓜是黄瓜中的一个短瓜类型品种,是经本地劳动人民选优汰劣培育出来的地方良种,具有质优味佳、产量较高,外貌美观的特点,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食用习惯。    上虞黄瓜主产地是曹娥江两岸的江滩冲积地带。素负盛名的产地有梁湖乡的大库、古里巷村,该地除栽培黄瓜外,还有育黄瓜秧苗供农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传统习惯。此外中塘乡的梁巷、大厂村,娥江乡的后村、后郭村均出产上虞黄瓜。1987年种植面积300亩,产量500吨。所产黄瓜主销于本市和余姚、宁波等地。    上虞黄瓜属葫芦科。为1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卷须不分歧。叶五角状心脏形,浓绿或黄绿色。一般雌雄同株异花,属短黄瓜类。早熟,春季栽培。果面果瘤稀少,有刺毛,瓜圆柱状,长20厘米左右,直径4一5厘米,单瓜重150克左右。果皮黄白色,肉色青白。成熟老瓜果皮金黄色。商品瓜采摘已发育长大的嫩瓜。品质佳,脆嫩爽口,皮薄肉厚,水份多,种子少。一般亩产2000至3000公斤。    上虞黄瓜以生食为主,有清口解渴、利湿利尿、解毒作用。黄瓜上市正值瓜果淡季,而且本地人民向有在端午节必食黄瓜的风俗习惯。很受消费者欢迎。黄瓜除生食外,可作菜肴腌渍、凉拌,甜、咸均宜,并可炒食或作汤料,可食率为96%。( 上虞)

九.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加饭酒

半干型酒类。配料和酿造方法与元红酒相同。投入的用料量(饭量)较多(比元红酒增加10%),故名。根据增加的饭量多少,又分为“双加饭”和“特加饭”。酒色橙黄明亮,陈香浓郁,口味醇厚,富含氨基酸,为绍兴黄酒中上品。在第一、二、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国家名酒;1986年在第四届国际酒类及饮料博览会和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分别荣获金质奖;1988年下半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国宴酒”。( 绍兴)

十.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阿美珍珠

产品名称:阿美珍珠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

产品特性:圆润璀璨,晶莹夺目,清凉含蓄。

产品功效:护肤,祛斑,美容养颜。防癌和抗衰老物质,对防治甲亢,慢性咽炎等疗效明显。

产品简介:浙江省平湖市阿美珍珠养殖场起步于1982年,目前在本市有15亩养殖水域,6万多只三角珍珠蚌,在我省金华市还有合资养殖场。养殖场跟随市场要求,不断改进养殖技术,所产珍珠圆润璀璨,并形成了椭圆形、扁圆形等特种规格,颜色除常规珍珠白,还有粉色、金色、粉紫、肉色、孔雀绿、黑色、咖啡色五彩等。阿美珍珠养殖场是嘉兴市首批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还曾在中央电视台《农业新闻》中做过专题报道。阿美珍珠养殖场把上好的珍珠做成饰品,品种有项链、戒指、手链、脚链、耳饰、挂件六大系列50多个款式,并采用了进口高档配件,配有精美礼盒。阿美珍珠饰品已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打开市场,还吸引了一些在平湖投资、工作的外商,慕名定做珍珠饰品,作为回国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产品历史:我国是世界上采捕、利用、培育、生产淡水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时代,《书经》中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并有《天工开物》采珠全图的记录。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在淮河流域采捕天然珍珠作为贡品,还从古墓中发现把珍珠作为装饰品随葬的。到了明朝便发明了淡水珍珠养殖法。

产品典故:历代帝王嫔妃,贵族太太都用它来美容化妆。清时的慈禧太后,对用珍珠美容更有讲究,除涂擦面部外,还每隔10天按时服用一匙精炼的上等珍珠粉,以保皮肤柔滑光泽,细腻白嫩。慈禧还以珍珠殉葬,口含珍珠,被掘墓时面颜如生一般。 由于珍珠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通过表面细胞吸收,可增强皮肤细胞活力,促进身体机能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因此,现代技术也用珍珠粉配制成各种高级美容化妆品。这些化妆品可以被人体表皮细胞吸收,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具有滋养肌肤除斑和抗衰老的作用。 珍珠美容,可使皮肤增白、消皱,久而久之能使面部光洁照人,柔白细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