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荆门吃的土特产叫什么名称 荆门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荆门吃的土特产叫什么名称 荆门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1-03 23:13:15

一.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南风菜

南风菜是沙洋民间的春腌菜,早在清朝晚期就已有此菜。因出晒时天气多刮南风,故名南风菜。

南风菜多以大叶芥菜或腊菜,在春季腌制发酵经南风吹干而成。食用时可与多样荤素搭配,佐以酱油、白糖、生葱、生姜、八角、桂皮、芝麻油等料,配制成各色佳肴。如用南风菜烧肉,南风菜烧鳝鱼,南风菜烧猪蹄膀等,在宴席上颇受欢迎。南风菜烧猪蹄膀的制作是用猪蹄膀或五花肉750克,用南风菜250克,鸡蛋10个,用酱油40克,白糖10克,葱、姜各25克,八角、桂皮各5克,芝麻油40克作调料,将南风菜用水冲洗后,切成碎末,将猪蹄膀刮洗干净后切成1.5厘米×1.5厘米的块状,葱切段,姜稍拍,鸡蛋白煮后去壳待用,取净锅置中火烧热后,下麻油烧八成熟,下葱、姜煸香,再下八角、桂皮出味后,下蹄膀肉块煸炒至紧皮肉色变白后,下酱油、白糖上色,再下熟鸡蛋、南风菜末,同时加原汤1250克,加盖或转入瓦罐内在中火上烧沸后,移微火上,保持微沸加热约10分钟至汤汁适中,择去葱姜、八角、桂皮、末渣不用,即可装盘入席。

二.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长湖鱼糕

长湖鱼糕,以长湖白鲢为主料,掺合少量猪肥肉、淀粉、蛋清、生姜、葱白等佐料等,摊成扁圆条状,放进蒸笼,旺火蒸制而成,是民间传统佳肴之一。鱼糕地方风味浓厚,里白表黄,色泽明亮,细腻柔软,富有弹性,鲜嫩可口,回味无穷。

相传舜帝有两个极为宠爱的妃子,分别名为娥皇和女英,他们是两姊妹,姐姐就是湘妃。舜帝携两妃南巡时,身体孱弱的湘妃,经历舟车劳顿,更是疲弱不堪,茶饭不思,体质每况愈下,妹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命御厨司马弼把鱼头和鱼尾剁掉,剐去鱼皮,鱼刺全部剔除,然后剁碎,再辅之以猪的肥肉细丁。由于湘妃身染沉疴,胃口不好,她便叮嘱厨师把味放重一点,厨师心想只有生姜才是最开味的,他又放入一定量的生姜,用少量面粉拌和主料。最后用鸡蛋清与些许面粉在锅中摊成薄皮,将剁好的主料与辅料裹成扁圆条状。为了使其好看,刺激食欲,又在上面涂上红、黄等色,使其颜色更见鲜亮,放入锅中用大火蒸熟。湘妃初用筷子尝过感觉味道不错,顿时食量大增,慢慢地身体康复了。从此食鱼不见鱼,逢餐不离糕,鱼糕也就由此而生,所以人们叫它湘妃糕。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更喜食后港鱼糕,还曾为他制作鱼糕的人奖赏黄金一千两。因此鱼糕也叫“楚糕”。据说乾隆皇帝食过鱼糕后脱口而吟:“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鱼糕又叫“百合糕”。后来后港有了长湖,长湖又盛产各种可做糕的鱼类,鱼糕形似米糕,故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鱼糕已成为上献天子或天子赐宴群臣的“头鱼宴”。南宋末年,荆门范围内权贵大宴宾客,鱼糕必为主菜。清初,郑经据台湾不归,士卒久食鱼怨声载道,施琅部下一士卒是后港人,献出鱼糕配方,轰动全岛,百姓争相购买。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鱼糕传入日本;1950年鱼糕供应驻日美军,至今不断;1966年鱼糕荣获“联合国健康食品基金会人文进步奖”,同年进入法国超市;1990年鱼糕进入白金汉宫;2002年鱼糕亮相广州食品节;2003-2004年鱼糕渐次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亮相。民间喜庆宴会,缺鱼糕不行,向来有“无糕不成席,无席不见糕”的说法。

长湖鱼糕有文字记载的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三.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瓦罐蹄花

【瓦罐蹄花】瓦罐菜是用陶器瓦罐烹煮而成。这种陶器炊具最适宜煨炖之类的烹调。沙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瓦罐、砂锅。农忙时,清早下田前将肉食、骨头之类的原料,下到瓦罐里兑好水,盖上盖放置在柴灶门口的灰坑里,围之以余火,待下田回来,喷香扑鼻的“肴头”一取即得。特别是在寒冬腊月,农家利用柴蔸木炭取暖,在火堆周围同时烧上一罐菜,一家人围火团餐,真是“任凭瓦罐咕咕嘎,肉味飘香馋菩萨”,大有天伦之乐的情趣。瓦罐蹄花以猪前蹄为主料,配以调味品,下锅煸炒后,投入装有原料的瓦罐,按特定工艺煨制而成。制作瓦罐菜操作要领是:汤汁适中,菜肴经旺火烧沸后立即转入微火长时间加热,使汤面始终保持微沸状态,对于坚硬、结缔组织多的原料,也能“文火攻坚”,达到成菜效果。

四.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小李子藜蒿

小李子藜蒿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李市镇的。沙洋李市藜蒿是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食品, 烹制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同时 具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促消化、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小李子藜蒿产于沙洋县李市镇,又名蒌蒿、芦蒿、柳蒿、菊科蒿,属野生草本植物。沙洋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野生藜蒿长生不衰,人们历来有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惯,到明朝初期每年在清明节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藜蒿含维生素、尼古酸、蛋白质等多种元素。 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 1993年藜蒿作为“菜篮子工程”在沙洋县李市镇大面积种植。 每年阳春三月为藜蒿收获季节。

五. 湖北省 荆门 钟祥 钟祥黑米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米质佳。黑米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而名贵的水稻品种。相传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便由博望候张骞最先发现。

黑米和紫米都是稻米中的珍贵品种,属于糯米类。黑米是由禾本科植物稻经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类特色品种。粒型有籼、粳两种,粒质分糯性和非糯性两类。糙米呈黑色或黑褐色。

主要营养成分(糙米):按占干物质计,含粗蛋白质8.5-12.5%,粗脂肪2.7-3.8%,碳水化合物75-84%,粗灰分1.7-2%。黑米所含锰、锌、铜等无机盐大都比大米高1~3倍;更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用黑米熬制的米粥清香油亮,软糯适口,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因此被称为“补血米”、“长寿米”等;我国民间有“逢黑必补”之说。

黑米外表墨黑,营养丰富,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生产,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黑米、贵州黑糯米、湖南黑米等。食用价值高,除煮粥外,还可以制作各种营养食品和酿酒。

六. 湖北省 荆门 钟祥 七里湖萝卜

七里湖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七里湖萝卜生长在钟祥市汉江岸边的旧口镇刘湖村、春光村、郑桥村、百岁村、汉江村、联兴村等31个村。七里湖萝卜表皮白色,光滑,不开裂, 长圆形,形态匀称,圆润,单个长25-30厘米。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多汁,不糠心。七里湖萝卜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自古就盛行,明代时已遍及全县,规模种植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已形成相当规模,鼎盛时期全镇共种植萝卜10万亩。现在面积稳定在6万亩,常年产量18万吨,产值过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上海、武汉等省、市, 供不应求。“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赶不上七里湖的萝卜皮。”这顺口溜已在钟祥及周边县市广为流传。同时,七里湖萝卜2011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地域范围

钟祥市旧口镇七里湖萝卜产于钟祥市旧口镇灯塔村、刘湖村、熊桥村、东方红村、农兴村、春光村、郑桥村、三星集村、东风村、窖锋村、潘集村、舒台村、襄江村、百岁村、陆赛村、田浲村、大王庙村、花园村、六井村、向岭村、刘台村、贺杨集村、郑堤村、吕家潭村、罗岭村、永胜村、明星村、陈垸村、温岭村、汉江村、联兴村等31个村。旧口镇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钟祥市城区南45公里处,版图面积30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7′-113°00′,北纬30°42′-31°36′之间。全境地势平坦,海拔高度32.5-41.5米。东与京山县的石龙镇接壤、南与天门市的多宝镇相邻,西与沙洋县隔江相望,北与本市柴湖镇、长滩镇交界。七里湖萝卜种植面积达6万亩,平均每年生产优质七里湖萝卜18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七里湖萝卜呈长圆形,白色,单个长25-30cm,重750—1000g,形态匀称,圆润,表皮光滑,肉质细嫩,多汁,不糠心,不开裂;生吃清脆爽口,少辛辣味。 2、内在品质指标:七里湖萝卜品质独特,水份充足,营养丰富,润肺凉心。粗纤维含量小于0.8,水份含量大于90%以上。 3、安全要求:七里湖萝卜执行《绿色食品根菜类蔬菜》(NY/T745-2003)标准。

七. 湖北省 荆门 东宝区 南桥包子

南桥村距荆门中心城区北15公里,因集镇南边有一座500多年的石拱桥而得名。南桥包子又因出产于南桥集镇而得名。

“南桥包子---吃了后悔,不吃也后悔。”这是一句在荆门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每当这一形象化的民间俗语,被人们口口相传,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来形容“进退两难的选择”时,就自然演变成了一句歇后语。如果,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南桥包子,她就是祖辈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她背后所潜藏的民俗饮食文化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据《东宝文史集粹》记载,南桥包子早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在当地就十分有名。加之,南桥包子自古就是古代七省交汇之处,又是平原进入山区的必经之地,同样又是襄荆古道上的交通战略要塞和车马驿站,人流和通商往来十分活跃。南桥包子作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最普通的一种面食,又是一般人都消费得起的方便食品,因而,流传久远,声名远播。

信息来源:东宝区政府

八. 湖北省 荆门 东宝区 栗溪香菇

产自湖北省荆门市栗溪镇,因其生长环境适宜,远离工厂和城市,无污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它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纤维素等,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份,并含有一般蔬菜缺乏的高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1999年中国国际农博会上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为合格,符合一级品的技术要求,其感官和理化卫生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2004年3月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栗溪是荆门市“香菇专业镇”,全镇种植袋料香菇500万袋,椴木菇500万筒,黑木耳200万筒,年产香菇、木耳1200吨,栗溪香菇市场占地5000平方米,是湖北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之一,常年吸引河南、当阳、远安、随州等周边省市的菇商前来交易,年交易香菇3000多吨,成交易额过亿元。

九. 湖北省 荆门 钟祥 钟祥香菇

钟祥香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钟祥香菇产于钟祥市张集、客店、胡集、东桥等18个乡镇、场、街办、管理区。钟祥香菇有浅褐色、深褐色或深肉桂色,花纹明显;肉质白色、肥厚;品质独特,煲烫或清炒,香味浓郁持久,食之滑爽、细嫩;营养丰富,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粗多糖, 维生素B1,是典型的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钟祥香菇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上世纪70-80年代已成为钟祥市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销路好,是畅销商品。”常年种植数量6000万袋,每年可生产优质鲜菇9.6-12万吨,干香菇3.6-4.8万吨,还可将香菇加工成香菇酱、香菇汤等系列产品近万吨,产值近10亿元。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昆明、西安、深圳、武汉、合肥、香港,远销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20个国家。

据了解,近年来钟祥市张集镇香菇种植发展迅速,农业部门统计,2010年,香菇种植种植户有4000余户,种植大户280多家,食用菌产业产值6.1亿元,出口创汇650万美元小香菇已成为张集农民增收致富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2014年,钟祥市食用菌协会申报的“钟祥香菇”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钟祥市钟祥香菇产于钟祥市洋梓镇、长寿镇、丰乐镇、胡集镇、双河镇、磷矿镇、文集镇、冷水镇、石牌镇、柴湖镇、旧口镇、长滩镇、东桥镇、客店镇、张集镇、九里回族乡、郢中街办、官庄湖管理区等18个乡镇、街办、管理区。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江汉平原与鄂北岗地的过渡带。版图面积448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7′-113°00′,北纬30°42′-31°36′之间。全市地貌分为丘陵、平原、山区,三者所占比例为5:3:2,海拔高度32.5-1051米。东与京山县相连、南与天门市、沙洋县接壤,西与荆门市毗邻,北与宜城市和随洲市交界。钟祥香菇常年种植数量6000万袋,每年可生产优质鲜菇9.6-12万吨,干香菇3.6-4.8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钟祥香菇菌盖圆形或椭圆形,颜色有浅褐色、深褐色或深肉桂色,花纹明显,纹沟呈白色;香菇边缘有深色鳞片,菌盖直径2-8cm,菌柄中生或偏生,肉质白色、肥厚,有香菇特有的清香味。煲烫或清炒,香味浓郁持久,食之滑爽、细嫩。 2、内在品质指标:钟祥香菇品质独特、营养丰富,可溶性膳食纤维≥8.9g/100g,粗多糖含量≥6.12g/100g, 维生素B1含量≥0.21mg/100g。 3、质量安全规定:钟祥香菇执行《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T2375-2013》标准。

所在地域:

湖北

申请人:

钟祥市食用菌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划定的地域

保护范围:

钟祥市所辖洋梓镇、长寿镇、丰乐镇、胡集镇、双河镇、磷矿镇、文集镇、冷水镇、石牌镇、柴湖镇、旧口镇、长滩镇、东桥镇、客店镇、张集镇、九里回族乡、郢中街办、官庄湖管理区等18个乡镇、街办、管理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7′~113°00′,北纬30°42′~31°36′。

十. 湖北省 荆门 沙洋县 沙洋米茶

沙洋米茶,也叫焌米茶,也叫米茶、酸米茶、炒米茶,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叫焌米茶是因为该小吃中间带少许的米粒,似茶一样,发酵后更好吃,所以叫“焌米茶”。其制作方法为:先将大米或麦米放在锅里翻炒至熟透,然后盛起,待锅里的水煮沸后,将少许炒米放进锅中一同煮沸,凉后食用。焌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涩而不苦,充饥解渴,减肥健美,为夏季防暑降温佳品,气候愈热,食之愈爽。其主料为“糙米”,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放在锅里,置中火干炒至发黄带焦时起锅,清水淘洗后滤去水份,再放入锅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开花,起锅冷却即成。在农村,人们一般在头天晚上炒制后,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味略酸甜,更能增进食欲,生津止渴,别有一番风味。相传明朝朱佑元(嘉靖生父)册封为兴王,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蒋氏身怀六甲时茶米不思,喝了这米茶,食欲大振。王见大悦,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后蒋氏随嘉靖入紫禁城,每逢夏季,必饮米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