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省的特产蔬菜 山西四大特产是什么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省的特产蔬菜 山西四大特产是什么菜更新时间:2023-01-04 16:07:46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三.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四. 重庆市 潼南区 桂林无公害蔬菜

重庆市潼南县桂林街道办事处位于潼南县西北,由原桂林镇与梓潼镇东风片区合并组成。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的特点。冲积坝土地肥沃属中性,水资源丰富,适合蔬菜、水稻、小麦、油菜的生长,坡地适合红苕、玉米的生长,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桂林镇农业优势明显,具有无公害蔬菜、杂交水稻、油菜、玉米、柑桔等优质农产品。其中,无公害蔬菜是桂林农业的绿色品牌。

2000年桂林蔬菜基地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重点示范基地。

2004年,桂绿牌辣椒、蕃茄、冬瓜、苦瓜、黄瓜、萝卜6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部授予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识。

到2011年为止,桂林街道已建成6个集中成片、各具特色的常规蔬菜种植片区,建成基地面积3.6万亩,年复种面积10万亩,总产量达30余万吨,年产值达到3.6亿元。

五.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六. 陕西省 咸阳 泾阳县 花马蔬菜

近年来,陕西省泾阳县立足资源优势,狠抓蔬菜产业,按照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培育特色产业,突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使全县蔬菜产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以云阳镇花马村尤为著名。

花马村位于西北蔬菜名镇--云阳镇南部5公里偏东处,是泾阳县千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项目重点示范村。2063人,耕地面积3540亩。全村现有蔬菜面积297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5%以上,有冬暖式大棚500座(占地1450亩),其中钢骨架棚240个(占地82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500亩。全村蔬菜生产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种植,错茬播种,分散供应,做到四季有菜,均衡上市,避开旺季,填补淡季。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200万元,蔬菜收入占到90%以上,蔬菜种植示范户户均收入7万元,最高户收入达到10万元。

花马村在不断提高本村蔬菜知名度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蔬菜品质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高效设施蔬菜基地的快速发展,带动群众近万人。目前花马村蔬菜以其产量高、质量好、无公害著称,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各大中城市,而且还远销到港澳地区。

七. 甘肃省 张掖 高台县 东湾蔬菜

甘肃省高台县巷道乡东湾村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积乡、共和乡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水泉乡。

2001年,巷道乡组织菜农赴外地参观学习蔬菜种植,总结出了高垄种植、控制灌水、严格育苗移栽的种植经验,引进种植陇椒2号、甘椒2号、金椒8号等5个品种。菜农们为了让温室有更高的收入,充分利用不同作物品种生长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将传统的一茬种植模式改变为间作套种。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调整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可使亩均纯收入在6500元左右,让菜农尝到了蔬菜间作套种的甜头,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多亩。

2011年,甘肃省高台县巷道乡东湾村(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八. 辽宁省 阜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伊吗图蔬菜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吗图镇庄家店村—蔬菜

伊吗图镇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南40公里处,总面积1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66万亩,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27126人。镇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多为玉米,另有小麦、杂粮等经济作物。全镇有2个果园,面积400亩,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杏、李子、葡萄。

九. 黑龙江省 黑河 五大连池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新西兰独资黑龙江新鹤王乳业有限公司是由新西兰洪洋集团独资创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新西兰洪洋集团是一家以投资房地产、畜牧养殖(牧场)、皮革加工、国际贸易、乳品研发等多元化的投资集团,2003年底投资并购原五大连池鹤王乳业集团,进军中国乳品制造业。

鹤王品牌曾是中国乳品十大品牌,鹤王商标获得“黑龙江省著名商标”,曾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出口的乳品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在海内外获得过良好声誉,生产基地位于刚刚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连池市,该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水草肥美,矿物质丰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冷矿泉产地之一。该地区又地处北纬48度,是优良高产黑白花奶牛的理想饲养地带,由该地区饲养奶牛所生产的新鲜牛奶既无污染又富含丰富的天然矿物质元素。是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生产基地。

十. 山西省 晋中 寿阳县 南燕竹蔬菜

南燕竹镇位于寿阳县城西部,面积15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9.7万亩,全镇辖21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

南燕竹镇的设施蔬菜品质好,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方式。2010年南燕竹镇确立了“产业发展规模化、园区建设标准化、强化基础惠民生、城乡统筹促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奋力打造特色产业强镇为总体目标,突出农业大镇特点,“粮、林、牧、菜”四轮驱动,大力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30亩,其中茴子白14955亩,西葫芦1500亩,白萝卜1400亩,大白菜1100亩,套种豆角10000亩,土豆8500亩。该镇将蔬菜试验示范基地项目、新品种种植园区建设以及世博会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进行整合,整片流转土地140亩,全部采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和管理服务集约化技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