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藏地区春节有什么特产 西藏有什么特产送人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藏地区春节有什么特产 西藏有什么特产送人的更新时间:2022-12-16 23:04:09

一. 西藏 那曲 索县 酥油桶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1.3米,口径近0.33米,是牧区经常见到的生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语叫“雪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径约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只有30多厘米高,宜出门时用。

酥油桶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讲究,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钢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甲罗”制作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4个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

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红桦木或红松,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一带的红桦本,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

二. 西藏 阿里 噶尔县 野牦牛

野牦牛

野牦牛藏名“踵”,是西藏高原最典型的动物,它们体格高大,生命力强,身长可达3米,体重是家牦牛的3倍。全身披有黑色的长而厚的毛,下垂可及地面,以供卧雪御寒,比家牦牛多2.4倍的厚毛使它们能在零下40℃照常生活。野牦牛也喜欢群居,一般30多头一群,多者可达300余头。人们常看见黑压压一片的野牦牛逐草觅食。它们性格剽悍,却仍与已被人类驯化的家牦牛“认亲”,藏族牧民常从野牦牛群中找回失散的家牦牛,而野牦牛有时也加入家牦牛的行列。家牦牛同野牦牛0生育下的第一代牛犊,藏语叫“踵擦”,体格强健、生长迅速,但性情蛮悍。

三.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奶品

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拉萨)

四. 西藏 山南 加查县 加查核桃

加查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查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查核桃

加查县盛产核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遍植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七、八人合抱之千年大树比比皆是,景观别致。品种主要有酥油核桃、麻雀核桃、铁核桃等10余种,以其皮薄、个大、肉嫩、肉满、肉质香醇甜润而誉满高原,是历代0-和达官显贵的贡品。目前我县共有核桃400余亩7000多株,年产核桃200余吨,年产值120万元。据测定加查核桃含油率64-80%,粗蛋白11.3-17.1%,既可食用,又可补脑健身,是优良干果和重要的中药材,同时核桃木材质细腻坚实,纹理美观,是军工和高级家具用材,根深叶茂寿命长,又是绿化山区、庭院和道路的好树种。

加查核桃主要分布在沿江四个乡(镇)63个村,海拔3100-3300米之间较集中,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开花,九月中旬成熟。当地群众对每一种核桃都有独特的名字:按核桃仁质量高低,麻达嘎意为含油量高,吉达嘎意为皮薄、易碎,“多达嘎”指皮厚坚硬。按质量高低,外部形态又分为三个等级;其一、“歇达”(也称沙达、麻达、贡嘎)核果具有含油量高、味香、脆甜的特点。果实卵圆形成长圆形,可取余仁。此类型分布最广。其二、“曲达”核果皮厚,表皮较麻刻,有涩味,内隔膜较发达,可取丰仁。其三、个小皮厚,缝合线平或呈耳形,多有麻刻,果顶丰或长,内隔膜极发达,取仁困难,成熟晚。

加查水、土、光、热资源充足,发展核桃条件优越,具备发展潜力,市场广阔。加查核桃就其现有的规模和产量,供需矛盾突出,经常出现脱销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大规模发展核桃是产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因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县“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栽培优质核桃5000亩的宏伟计划,着力发展核桃包装,加工等产业,增加附加值,按现在标准,该规划建设完成后,全县核桃将达到5400亩10.7万株,年产量达到8000吨,产值达到9600万元。加查人民将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诚招四方来客,共图开发,打出加查知名品牌。

五. 西藏 林芝 墨脱县 切玛尔

切玛尔

在-新年的时候,藏族人民家家户户供“切玛尔”,人人都尝“切玛尔”。这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族风俗习惯。

“切玛尔”装在特制的“钵”中。“钵”是用木板特制的一种长方形的盒子,中间用木板隔开。在“钵”板上刻有多种多样的花和象牙、宝石等图样,有的还刻有月亮和星星。

“钵”的一头盒装有拌好的酥油糌粑,另一头盒装满小麦,都垒成金字塔型,两头顶上插有几根麦子以及青穗,中间插上一朵花或酥油制的“字珠”(美丽的花)。

-新年,当你走进藏族群众家时,老阿妈首先向你献“切玛尔”,人就从堆放在“钵”中的“切玛尔”里拿出一点来,并说“扎西德勒”(意思是吉祥如意)。而后再往自己的嘴里放进一点,预祝新春如意,身体健康。

六. 西藏 昌都 昌都县 藏乳猪

藏乳猪藏乳猪

七. 西藏 藏菜

藏菜是对西藏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是以拉萨藏菜为代表的藏族餐饮。数千年前,生活在雪域大地的藏民族祖先的生活十分简陋。据相关史料,西藏饮食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开辟了藏汉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进入近代,根据各自的口味合理地选料、调和,以健身,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文化现象开始进入贵族阶层。而西藏广大农牧区的百姓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饪土法度过漫漫岁月。

藏菜的成形主要在上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西藏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西藏饮食烹饪事业的发展。藏菜向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形成完整而又有改进的藏族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等。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藏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藏餐在保持其传统制作方法的前提下,采用当地特色原材料,不断进行改良,适应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同时兼具营养、口味、色泽和品位等文化元素。

藏式饮食的主要原料有糌粑、酥油、牛羊肉、青稞酒、茶叶和不同品种的奶制品,同时,在藏式烹饪中,藏族人对选择食材也十分严格,讲究原汁原味。

西藏大多数地方四季分明,形成了西藏烹饪原料季节性强的鲜明特色。杰布说,除把牦牛肉作为首选原料外,还有如“春有鲢鱼,夏有奶酪,秋有肥牛,冬有绵羊”等选料说法。

同时,还有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阿里的藏红花、山南浪卡子县雅卓嘎玛降的风干羊肉、工布达江县措高乡的藏香猪等高原珍贵的原料。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藏菜,如今已经走出藏家,在雪域高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餐饮文化。杰布时常告诫自己的徒弟,藏菜是宝贵的民族手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自己“家”的味道一定不能变。

八. 西藏 拉萨 达孜区 西藏卡垫

“卡垫”是藏语小型藏毯的意思。是藏族家庭的床上用品。古城江孜是生产卡垫的著名城市,有“藏毯之乡”的美称。据历史记载,600多年前就织出了柔和、美观、结实而又富于西藏民族风格的藏毯。这里手工业久负盛誉,从老人到小孩,都有一手织毯的本领,80%的居民从事织毯业。新建的江孜地毯厂生产的地毯、卡垫、挂毯、壁毯、靠垫、喇嘛坐毯等,花色品种有几百个。另外拉萨地毯厂也是藏毯的重要生产基地,除自给外,还行销于欧、美、日本、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家。

九. 西藏 林芝 巴宜区 石锅

是原始的器具,现代人称之为“古代高压锅”,在锅中做出的饭菜不沾锅,味纯美。

十. 西藏 山南 桑日县 贝母

贝母为西藏地道的药材,为百合科植物,西藏系为藏贝母和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生于海拔3200-4200米的林下、灌丛、草地、河滩等处。产于山南、那曲、日喀则等地。

贝母种类繁多,有甘肃贝母、棱砂贝母、松贝母等。甘肃贝母鳞茎圆锥形,直径约1厘米,茎高20厘米-40厘米。单花顶生,稀为2花,俯垂,外轮花被片黄色,散生紫色或黑紫色斑点。棱砂贝母鳞茎较大,直径1.5厘米-2厘米,叶互生,长卵圆形,药单生于茎顶,黄绿色,具紫色斑 。松贝母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30厘米,药下的苞片1枚,与上部叶的先端均不卷曲,药被片暗紫色,无斑点,及方格状的网纹,花丝有明显乳突。
每年7月至9月是采挖贝母的好季节,将带泥的鲜贝母摊在烈日下曝晒,随时用竹、木器制的工具翻动,当晒到贝母表面现粉白色时,筛去泥土,装入麻袋,轻轻撞去附土及老皮,过筛后再晒干。

贝母性微寒,味苦、甘、润肺止咳,化瘀散结,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痛,乳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