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炎陵县的特产有什么 炎陵能带走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炎陵县的特产有什么 炎陵能带走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2-15 01:38:32

一.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奎湖漂鱼

奎湖最出名的算是美味漂鱼了。正宗奎湖漂鱼须选用奎潭湖产鲜活3斤左右鳙鱼(俗称胖头鱼),用奎潭湖甘甜湖水烹制而成。所谓"湖水烧湖鱼",这样的漂鱼风味才更为独特,食之有开胃健脑之功效。做法其实很简单:将鱼连头劈成两半,再切成半寸块状,以适量生粉、精盐、酱油和水磨辣椒拌腌,十分钟后,放入烧开的沸水中,再烧十五分钟后加入密制配料和姜、蒜、等佐料即可食。此时,烧熟的漂鱼没了腥味,色艳味浓,肉质细嫩,鱼汤也特别鲜美。

奎湖漂鱼,以其肉质细腻、味道独特、汤汁鲜美而备受食客青睐,最负盛名。外地一些人到奎湖,莫不以一啖奎湖漂鱼而倍感惬意与自豪。

地处圩乡的许镇,境内沃野万顷,湖塘沟汊星罗棋布,尤其是面积广阔的浦西湖、池家湖与泱泱万亩的奎潭湖,湖水澄澈,水草丰茂,无污染,盛产鳙鱼、螃蟹、甲鱼、鲫鱼、鳜鱼等各种水产品。因这些鱼类属无公害绿色产品,畅销大江南北。而用奎潭湖甜甜纯净的湖水烧成的奎湖漂鱼,更是风味独具,食之有开胃健脑之功效,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百吃不厌的菜肴。

奎湖漂鱼好吃,其实它的烧做方法也不繁杂,一般烧法是:将一条3斤以上的鳙鱼(因它头大,俗称胖头鱼),刮掉鱼鳞,摘除鱼鳃,再剖肚拿掉内脏等物,让鱼血沥尽后濯净;而后将鱼切成半寸厚块状,鱼头一分为二,佐以适量生粉、一勺精盐、酱油和少量水磨辣椒拌之。十多分钟后,等上述作料慢慢渗入鱼片内,再将其放入烧开的沸水中,旺火烧十五分钟后即可食。具体烧的火候要根据漂鱼的多寡而定,鱼多,时间要烧长一点,但不能过长,否则,鱼肉会烧老了。烧熟后,起锅前再放一点猪油、味精、少许芫荽菜和经猪油略炒过的细碎生姜、大蒜子。此时,烧熟的漂鱼没了腥味,香辣味浓郁,肉质细嫩。食之脍炙人口,大快朵颐。值得一提的是,烧漂鱼最好要用奎湖的水,这样鱼味才地道、正宗。此所谓“湖水烧湖鱼”是也。

奎湖漂鱼也有烧清汤鱼的,烧法类上,只不过其中不放辣椒罢了。这种鱼汤味道清淡、爽口,啖之口舌生津,使人顿生一种悠然绵长的意味。眼下,奎湖境内的漂鱼馆不少,且生意火爆,打响了品牌。这一方面是众多游客来此领略奎潭湖旖旎的风光,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何尝不藉此而来一饱奎湖漂鱼之口福呢?而今,更有头脑活络的奎湖人,瞄准了市场,把漂鱼馆开到了城里,一年四季招引得食客盈门,也使自己腰包鼓鼓。(何先金)

二.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贵州织金的特产-血豆腐

贵州织金的-血豆腐等系列腊味食品系清代兵部尚书总督太子少保丁宝桢家乡对皇宫的贡品。每年腊月间,将山区农家的肥猪屠宰、切块成片加以秘方香料腌制而成,将猪血与酸汤豆腐揉捏成丸; 然后皆以独特的方法熏制,食之肥瘦相宜不腻,味美异香爽口,是享誉全国的地方之一。
贵州织金风味土制烟熏血豆腐忠于传统,用料考究,加工精细,质量上乘。是山外赤子倍加珍视的家乡美味,亲友之间馈赠表意的上佳礼品。备受前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一织金洞旅游观光的中外来客普遍赞赏。

三. 江西省 上饶 信州区 上饶市的特色菜

上饶市的主要特色菜有:三丝鱼卷----------- 特点:造型美观,鱼肉洁白,入中鲜嫩。斩虾丸 -------------特点:颜色外黄内嫩,香味扑鼻。清炒龙凤------------特点:龙凤佳称,香味浓厚。清蒸荷包红鲤鱼------特点:颜色鲜美,形状美观,肉质鲜嫩。鳙鱼头烧豆腐 -------特点:嫩滑鲜美,盈香满席,后味无穷。清蒸甲鱼------------特点:形状完整,营养丰富,香味浓厚。咖哩猪排------------特点:色泽金黄,香脆可口。鸡丝马铃蛋----------特点:色泽雪白,美味可口。鸡丝锅巴----------- 特点:鸡丝嫩滑,造型美观,鲜美可口。雪中得宝------------特点:色泽清雅,造型美观,鲜美可口。拔丝苹果------------特点:焦脆,香甜,可口
( 上饶)

四.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五.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油鸡棕

龙陵油鸡棕

夏秋季节,将洗净的鸡棕加盐炒熟焙干,斯成细条或切为细段,加上刚红熟的辣椒丁片、蒜米、同在核桃油或花生油中烹炸,以不至焦枯为度,冷凉后即可装入瓶罐中久藏备食。油鸡棕为珍品细菜,其味芳美香润,并溶于油中,细嚼则其味持久难尽,少许即可佐饭一餐。还可作为面条、饵丝的帽料,加一箸即满碗芳香。油鸡棕为珍品细菜,其味芳美香润,并溶于油中,细嚼则其味持久难尽,少许即可佐饭一餐。还可作为面条、饵丝的帽料,加一箸即满碗芳香。

六.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垛子羊肉

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乃是当地四大名吃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传,当年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爱吃的名吃。其做法是:把去杂剔净的羊肉和10多种佐料煮熟,用布包好,上压木板和重物,过10多个小时即成。垛子羊肉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质地瓷实,用刀能片如纸,薄得透明,肉味鲜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进,又加入了名贵中药材,具有强身补肝、肾、坚筋骨、益中气、滋阴壮阳之功效,色、香、味、形极佳,成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精华之一。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菜”、“商丘市传统风味名小吃”。

一、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历史地域背景

河南省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总面积798.1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是传统的农业县。宁陵县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古时期,东夷葛天氏部族在此休养生息,夏、商、西周时期为葛国(又称葛伯国),春秋时期为沙随国,战国时期先后为信陵君、宁陵君封邑;战国末,秦灭魏后置宁陵城,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始称宁陵县。

宁陵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中华民族葛天文化、龙山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融合之地,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始祖葛天氏在这里创作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丁堌堆、黄岗寺龙山文化遗址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夏、商、周时为古葛国;春秋战国时,“窃符救赵”的魏公子无忌封地于此为信陵君,宁陵君魏咎封地于此而得“宁陵”之名;秦置宁陵城,西汉始置宁陵县;东汉末年曹操起兵本县己吾城拉开三国争霸序幕……这里有见证“商汤革命”推翻夏朝的葛城遗址、童饷堌堆,见证春秋争霸的“联合国”会盟遗址沙随议事台,见证秦朝大一统时代邮驿发展的阳驿铺,见证大汉遗风的黄岗寺千年汉墓群,见证回族迁居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清真寺,见证淮海战役的张弓烈士陵园……这里有隋文帝、隋炀帝三过宁陵的“甘露岭”、“隋堤烟柳”、大运河訾庄码头遗址, “安史之乱”中的忠烈将军张巡抗叛的戎马生涯,范仲淹结下的鲜为人知的情缘,中原大战蒋介石宁陵柳河挥戈和他修建的马庄户飞机场遗址,1解放战争岁月三到宁陵的光辉足迹,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全国林业劳模“老坚决”潘从正的平民厚谊……这里名人辈出,物华天宝,既为宁陵平添了异彩,也在祖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印痕。

宁陵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是一座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5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宁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城乡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加快和谐文明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全面实施,宁陵正在豫东地区发展史上续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二、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历史沿革与传承

一个区域,多因为一个品牌,被世人所瞩目。一个地方,多因为一种名吃,被大众所记忆。凡到过宁陵的外地客人,总要慕名品尝一下宁陵的垛子羊肉,因为全国只有豫东宁陵才有这么风味独特的垛子羊肉。尝过之后,总都会无限感慨的称赞道:羊肉,原来也可以这样吃!

羊肉是大家普遍喜欢的食品,特别是回民,更以牛肉、羊肉为主食。羊肉有很多种吃法:蒸、烤、炖、炒等,但有一种吃法最为“神秘”,即是把整羊煮烂了,然后挤压,码成一垛,吃时用刀削成薄薄的片,夹在烧饼里,吃到嘴里香而不腻,而且气形两补,这种羊肉就叫垛子羊肉。据说,做这种羊肉的方法是从宫廷里流传出来的……

朱元璋最爱吃垛子羊肉。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史料记载和很多的有趣传说,他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人们提起他来,都能说出一两段关于他的故事来。然而有一点一直以来未被证实: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回民?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1也以回民居多。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传说故事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但回民一直都说朱元璋是“老俵”。

基于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说法,就有传说称,明朝宫廷里的膳食都是清真的。据说,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宫廷里有一帮御厨专门为他做羊肉,这些御厨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独到之处,还有的炖羊肉汤是一绝,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样的羊肉。然而时间久了,这帮御厨们也不免“江郎才尽”,再也做不出新鲜的口味,难免让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没有了兴趣,御厨们诚惶诚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来,他们会受到责罚。

在众多的御厨中,有个姓关的中年男子,名景仁,他本不会做羊肉,是专门炒菜的。当他得知皇上吃腻了“同事”们做的羊肉时,私下里动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来。关景仁是回民,家是宁陵县城东关的。在他老家,人们有用大锅煮羊肉的习惯,煮出的羊肉味道很好。他没事的时候,便煮了一只羊,配上各种作料,熟后取出冷凉,把骨头全部剔除,对着一堆肥肥瘦瘦的羊肉,他苦思冥想,寻求一种独特的做法。几天后,关景仁脑子中忽然灵光一闪,他把这堆羊肉用粗木棒挤压成厚厚的一坨。之后,他用刀切下薄薄的一片,一尝,竟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他大喜过望,又反复试验了几次,并找人帮忙把羊肉挤压得更结实些。一次,朱元璋用膳的时候,对着面前的羊肉丝毫没有动筷的欲望,他瞅准这个时机,把用烧饼夹着挤压过后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细细咀嚼之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问是什么东西,关御厨把做法详细一说,朱元璋直夸他有心,当即决定让其专为他做此种羊肉。

御厨关景仁为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间他不断改进,增减佐料,使味道越来越地道,也因此屡屡得到朱元璋的奖赏。到了50多岁的时候,他告老还乡,回到了宁陵县东关老家。闲来无事,他便给家人和亲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后齐声叫好,问这羊肉叫啥名字。这一问还真让关御厨答不上来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没给自己做的羊肉起个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来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约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关景仁在宁陵东关开设了“关氏垛子羊肉铺”。当时就有不见其物、便闻其香的美誉。

提起垛子羊肉,不能不说关敬德。关敬德现年60岁,是宁陵县城东关的老户。他小学毕业时家里正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关敬德便在家随父母务农,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在务农之余,他跟着大哥宰羊、做垛子羊肉。关敬德说,他家做垛子羊肉到他这辈已经五代人了,他能说清楚的,只到爷爷那辈。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情况也不是太好,爷爷宰羊、蒸馍,最主要的还是做垛子羊肉。不过那个年代人口少,能吃起肉的家庭更少,因此生意很是清淡,仅仅可以维持生计而已。到了父亲那辈,关敬德的父亲就不做垛子羊肉了,而是到亳州、济宁等地贩卖东西,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关敬德的哥哥。关敬德的哥哥一直做着垛子羊肉,直到80岁才停下来。关敬德做垛子羊肉的手艺是跟哥哥学的。据关敬德回忆,他小时候见爷爷做垛子羊肉的工艺很粗放,并且煮肉时只放佐料,肉是用木头杠子压成坨的,很麻烦。

1989年,关敬德在宁陵县城开了个清真饭店,以经营垛子羊肉为主。那时候,关敬德已得到做垛子羊肉的真传,味道做得地道纯正,生意一开张便很红火。他改进了做垛子羊肉的工艺,用千斤顶代替了木头杠子,使压出来的垛子羊肉更加瓷实,好吃。

关敬德有个朋友叫姚昌礼,是当时的宁陵县中医院院长,也是个很有名气的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吃了关敬德的垛子羊肉后说,羊肉本身是大补的,如果能加入中药,不但是很好的食品,而且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关敬德一听便来了精神,两个人马上着手研究。他们一次煮二三斤羊肉,用20多味中药,再加入佐料,煮出来两个人先尝。可是每次不是中药味重,就是佐料味浓。两个人不灰心,不断增减药量,然后选择本地1-2岁本地山羊肥中之瘦肉作主料,在祖传配方八角、丁香、桂皮、白芷等八种调味品中又加入了人参、老紫寇、田大芸等20余种名贵中药材,实验100多次,终于成功研制出补肾垛子羊肉。这种垛子羊肉不腥、不膻、不腻,特别适用于肾虚、糖尿病等患者食用。这种垛子羊肉,也是对传统垛子羊肉的一次革命,味道和功用更贴近老百姓。

关敬德19岁结婚,婚后妻子随他一起做垛子羊肉,并且也掌握了这门手艺。两个人生育了4个儿子2个女儿。凭借着垛子羊肉的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非常幸福。

本来,祖上有个规矩:垛子羊肉的制作工艺传男不传女。但关敬德不这么认为,他说他虽然是从祖上继承的这门手艺,可他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他本人的发明创造。另外,传男不传女的做法阻碍垛子羊肉的流传和进一步发展。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儿子都是自己的孩子,何况有的女孩比男孩子学得还好。关敬德说,他的孩子只要愿意学,他都教。

由于垛子羊肉日益被大家喜爱,关敬德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只要一说起宁陵县关家垛子羊肉,人们马上会想起关敬德。于是来找他的人多起来,有郑州的、洛阳的,还有北京、青岛、深圳的,他们都想与关敬德合作开连锁店。

2003年,“非典”前夕,国家美食协会负责人之一、《中国食品报》总编辑刘尊哲回柘城老家探亲,老家人向他推荐宁陵县关家的垛子羊肉。刘尊哲作为国家美食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名吃都品尝过,他一见成垛的羊肉,不知是何物,不愿意吃。可架不住家人的劝说,最后吃了一点。这一吃他就“上瘾”了,连吃了几次之后,回北京时又带回去10公斤。到北京后,他迫不及待地把几个美食专家邀过去品尝,大家吃后齐声赞好,几个人一合计,决定邀请关敬德到北京,专门探讨垛子羊肉发展的问题。

接到刘尊哲总编辑的邀请后,关敬德不愿去,婉言拒绝了他。关敬德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很不起眼,只不过继承了祖上的一门手艺,也谈不出什么。刘总编无奈,托柘城老家的哥哥一次次地找关敬德,总算把他请了过去。

在北京3天,关敬德和几位专家促膝长谈,专家们极力邀请他到北京发展。关敬德说,做垛子羊肉必须用河南本地的羊,其他地方的羊做不出这味道。最后,几位专家与关敬德达成口头协议,关敬德在宁陵给他们做垛子羊肉,他们在北京销售。但后来“非典”肆虐,此事便搁置下来。直到2006年9月份,北京的专家又来邀请他,关敬德已经赴约正在商谈相关合作事宜。

目前,关敬德的长子在商丘市里开了个饭店,长女于9月份在郑州开了个饭店,都以垛子羊肉为特色。关敬德说,他打算多开几家连锁店,让大家都能品尝到垛子羊肉。

数百年来,宁陵关氏清真垛子羊肉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经过清代四代传人关本书、关福昌、关金中、关学海、民国时期第十九代传人关继停、解放后第二十代传人关敬德等著名传人的制作技艺不断改进,知名度越来越高。

三、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生产工艺及社会影响

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从山羊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制作时必须选用上好羊、上好肉,加工技术非常讲究。

屠宰是第一道工序。选用绿色食品专业基地本地饲养的1-2岁龄左右的山羊,宰杀剔骨后,整羊肉面不需切块。

第二道工序是腌制。将精选的山羊肉先入缸腌制,每100千克羊肉用6千克食盐、佐料粉250克混合撒于肉上,用手加以揉搓,使盐和佐料散布均匀,入缸腌制夏季三天,冬季7天,每4小时翻动一遍为宜。

第三道工序是煮熟羊肉。腌好的羊肉洗净后,整羊对折放入铁锅内烹煮,凉水入锅,同时放入锅内的料包为两种,一种为“八珍料包”,包内含:人参10克、天麻20克、冬虫夏草10克、当归50克、黄耆50克、桂圆肉30克、罗汉果50、枸杞200克;另一种为“全料包”,包内含:花椒200克、八角200克、丁香5克、白芷30克、三代30克、白果25克、草果25克、桂皮50克、良姜100克、香叶5克、小茴100克、大枣200克。入铁锅后,先大火烹煮,水沸半小时后改为文火煨炖,从而使料味充分渗入肉质,半小时后出锅。

第四道工序是压制。煮好之羊肉,剔去膘油,整羊肉面逐个放在案板上码放整齐,用细白棉布裹起后,用杠子压实(现用机械挤压),将水分挤去成为坨型,放入冷仓凝固,储存12小时以上,即可用以切片上菜。

宁陵关家垛子羊肉的制作方法是将传统美食垛子羊肉的制作方法根据现代营养学说及药膳理论,在其选料、腌制、烹煮,成形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进一步优化规范,特别是在佐料组分上融入人参、当归、桂圆肉、冬虫夏草等八珍滋补成分,从而改善肉质口感及营养含量,形成关家垛子羊肉的独特风味,使之成为具有药膳功能的保健滋补食品。

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1991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载入商丘地区志。1996年,关家垛子羊肉传承人关敬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个体工商户”、商丘市“优秀个体工商户”。2000年,关家垛子羊肉被商丘市商贸局、商丘传统名吃评审委员会评为“商丘传统风味名小吃”。2003年,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关敬德垛子羊肉在国家工商局商标注册,注册号3089891。2005年,关家垛子羊肉被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评为“河南名吃”。2006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河南名小吃”、“中原风味名吃”、“全国首届华商始祖节名吃”。2007年,关家垛子羊肉被商丘市宗教局、商务局、餐饮行业协会评为“商丘市少数民族名优风味小吃”。2008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宁陵名菜”。以垛子羊肉为主的老关美食城被评为“中国绿色餐饮名店”。2009年,宁陵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中国名菜”。老关美食城被评为“宁陵名店”。2010年,关家垛子羊肉传承人关云逸被评为“宁陵名厨”,商丘市“个人所得税先进个人”。

四、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虽然知名度颇高,但由于资金、环境等诸多限制,品牌亟待保护,工艺流程依然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速度比较慢,产量十分有限,效率低,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制约着发展。

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如何改进工艺,扩大生产,提高效益,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氏垛子羊肉第二十代传承人关敬德对此有着较积极的看法:一是当地政府要借中国•宁陵梨花节的契机,下大力气,引导市场发展,加大对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包装、宣传,推进产业升级。二是要组织一些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关氏垛子羊肉加以挖掘整合,扬长避短,让其在传统名优风味小吃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广大。关氏垛子羊肉第二十一代传承人关云逸立志把关氏垛子羊肉做大做强。

虽说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效益不可观,但它的前景还是光明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关敬德手中,正在被作为一项地方区域产业尽力做大做强。借助每年中国•宁陵梨花节的机遇,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爱吃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时下,“赏梨园美景,品关氏垛子羊肉”成为许多外乡人来宁陵旅游观光时的乐趣兴致所在。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以其数百年厚重的历史渊源及丰富的营养价值正被世人所青睐,成为餐桌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宁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七.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 伸缩自如的专利餐桌

“全家乐牌新概念餐桌”专利家具,诚征合作!伸缩比大、运用自如、专利号ZL93236122.6,家具新概念!诚征投资、转让、加工、经营合作伙伴!http://www.0514.net/canzhuo 江苏仪征陈尚理电话0514-34124131、这个餐桌有什么用处?本产品系根据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特点而设计的,它能较好满足小家庭住房面积较小、就餐人数时有变化的临时性需要,能给居家生活带来方便,增添快乐,故名“全家乐牌”。2、为啥叫“新概念餐桌”?新在哪里?所称“新概念”包含有如下三个新内含:一、新的形式:它收张均为圆形,适宜中式聚餐,不象加长变形桌只适合西式份餐。张开时桌面直径150cm,桌中设有搁菜转盘;收拢时桌面直径90cm,搁菜盘即成为小桌面。二、新的结构:本产品采用金属和木板两种材料制造,全部是板式结构,有利于机械化批量生产。桌体分为四个单元,由同轴伸缩架联结成整体。张开时由金属架支撑,桌体平稳时在搁菜盘四周设有托轮,以保证转盘不倾斜,收拢时外形完整,无拼凑痕迹。三、新的性能:该桌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现以两种桌型作比较来说明。一是传统性的方、圆变形桌,其基本开头是方桌(通常为85cm见方),另在四边附加四块月牙形面板形成圆桌,由方形变圆形后,周长增加38cm,面积增加0.41m2,只增加1个座位;另一种是常见的腰圆变形桌,其基本形状是小圆桌(直径通过为90cm),将桌面从蹭分开后在空档内填充两真方板形成腰圆桌,由圆形变为腰圆形后,周长增加80cm,面积增加0.36m2,只增加2个座位;而新概念餐桌变形前后,周长增加188cm,面积增加1.13m2,可增加6个座位,一经对照其优异性不言而谕。该产品设计有两种规格。一是148-90cm;另一为128-80cm。前者适合于厅堂面积在10m2以上的家庭使用,后者适合于厅堂不足10m2的家庭使用。3、有专利权吗?由于具有新形式,经国家专利局审批授于了专利权,专利号ZL93236122.6,这对保护经营者权益有一定作用。 4、这么好的东东别人不会仿制吗?由于是板式结构,适宜机械化批量生产;所用金属套件均属非标异型件,市场不通用;而且本产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给仿造者增加相当难度,有利于经营者保持应有的市场份额。 5、用什么方式与你合作?1、投资合作;2、技术入投;3、技术转让;4、加工订货。6、你有成品卖吗?产品业经初试,有小批量投放市场。7、怎样联系项目持有人? 产品项目持有人:陈尚理专利号:ZL93236122.6网址:http://www.0514.net/canzhuoE-mail:9906999@126.com联系电话:0514-3412413 3441169( 仪征)

八.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九.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十.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云南春卷

云南春卷是一个比较普及的大众小吃。全国各地皆有不同的春卷制作方法和口味特点。云南春卷是云南人民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总结和创新出来的一个品种,有别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春卷口味,突出了云南地方特色。云南春卷的馅料调制精细,选料讲究而刀蠛细腻,统一要切成如末大小的丁。皮坯摊制要薄,炸好后要酥、香、脆,色泽要求金黄均匀。口感外脆内嫩,微有卤汁,咸甜适中,鲜香可口。

云南寿卷配科多,要用甜酱油调味,特别要加香椿和韭菜以显示春临大地,百物复苏,春意盎然。成品色泽金黄,整齐美观,外酥内软,咸中回甜,馅鲜味美,蘸吃醋汁,醒脑开胃。

原料:

主料:面粉150克。

配料:淀粉100克,鲜猪肉未200克,香椿、豆芽、韭菜各80克,鸡蛋3个,水发金钩、玉兰片、冬菇末各20克,热火腿未30克。

调料:精盐14克,甜酱油30克,咸酱油20克,味精、胡椒面各5克。

制法:

(1)将肉未、金钩、玉兰片、火腿末、冬菇末入锅煽炒发香,下酱油、盐(10克),味精、胡椒粉勾清荧出锅装碗。豆芽、韭菜、香椿经沸水悼后功碎,拌入馅料中。

(2)将面粉、鸡蛋、淀粉、盐(4克),用水调均匀成糊浆状。锅上火,烘热,用肥膘抹匀,倒入糊浆混成圆形,微火烤熟,撕下, 从圆心处均分6块呈扇形, 包入馅心,裹成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条。

(3)当油锅烧至七成油温时,下卷炸成金黄色,捞出控干油,随蘸水上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