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谷饼为什么成为家乡特产 太谷饼是哪里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谷饼为什么成为家乡特产 太谷饼是哪里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12-13 11:32:26

一.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油面

油面是太谷县的传统食品,状似馒头,经油炸制而成。外酥内软,香甜可口。

清乾隆年间,太谷县即有油馍、油食等油炸食品。到咸丰、同治时,西街“隆盛长”(原名“隆盛昌”)开始生产油面,专供大户人家食用。后来“文”子字号(文元堂、文令堂、文成堂)增加原料,改进工艺,使油面更富特色。“文”字号逐渐取代“隆盛长”,成了制作、经销油面食品的大字号作坊。

油面本为年节佳品,由于“文”字号闯出了名声,遂成为民间常食的一种面食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二.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学府星”甜糯玉米

“学府星”甜糯玉米,营养价值丰富,会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及活性膳食纤维,是根治现代人类因营养过剩带来的文明病的天然良膳,在使用中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太谷)

三.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太谷西瓜

太谷西瓜不仅含水量大,含糖量多,且甜而利口,清爽味美,是防暑降温,防病治病的佳品。

四. 江西省 南昌 湾里区 家乡锅巴

制作方法是将锅巴瓣成块状。猪血切厚片,鸡脯肉切片上浆滑好油,味菜切斜刀片,冬笋切片,干椒切小斜刀片,香葱切段,姜切指甲片。然后将炒锅上火放入油,将干椒、豆豉炸香后捞出,再将姜片下锅煸香,放入味菜、冬笋煸炒片刻,放入好汤,下入猪血,烧沸后撇去泡沫,加入精盐,放入鸡片、味精,烧开后勾稀芡出锅装碗,撒上葱段,淋上麻油待用。炒锅上火放入油,油温至七成热时,推人锅巴,炸至脆硬,捞出装入深盘内。上席时,将碗中菜肴倒在锅巴上面即成。特点是酥香鲜辣。

五.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太谷饼

太谷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谷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城乡,但主要以作坊式为主。为了进一步提高太谷饼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晋中市、大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策略。他们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太谷饼生产标准、加大巡查力度,派出人员对生产企业实行驻厂全过程监管,并帮助企业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2008的10万吨。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

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送到阔太太府上后,颇受青睐,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

六. 山西省 晋中 太谷县 郎枣

郎枣

郎枣分布于山西省太谷、祁县、平遥等地,为当地主栽品种,约占当地栽培总数的80%左右,栽培历史不详,但数百年生老枣树各枣区生长很多,是当地古老栽培品种之一。果实中大,圆柱形。果皮较薄,深红色,果面光滑。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致密,味甜略酸,汁液中多,品质中上,适宜制干,也可加工蜜枣,制干率55.56%。

该品种适应性较强,较丰产,产量稳定,果实大小较均匀,可食率高,鲜枣较耐贮藏,成熟期较早,可在气温稍低的地区发展。

七.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县 家乡菜

“家乡菜”又名“中华碎米七”,生长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顶,经九蒸九晒加工而成。当年贺英游击队在四门岩战斗时,当地的百姓将山上的野菜采摘回来,经过加工后,做成了汤送给游击队员喝,因此家乡菜在当地又名红军汤。此汤入口清香,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消炎败火,是天然的美味佳肴。

八. 广东省 汕尾 海丰县 家乡大三鲜

家乡大三鲜

吃海陆丰菜必吃大三仙,其实就是三种东西,上好猪脚、墨脯(大鱿鱼)和允。慢火细煲3个小时,猪脚胶质丰满弹牙,鸡肉嫩滑中又带少许墨脯的鲜味,三味混合,含“福禄寿”之意,好意头!

九. 广东省 中山 家乡芦兜粽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