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江最出名的四大特产是什么 阳江最出名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江最出名的四大特产是什么 阳江最出名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2-13 17:37:06

一.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捞饭

捞饭

在阳西一些山区,人们喜欢吃捞饭。捞饭的煮法,是将米放水中煮开,用竹器捞上来,再放镬中炊几分钟,米全开即成。这种饭据说味甘淡,去火,好入口,米汤还可当茶饮。此法现在还在阳西一些山村中流行。

二.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三.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风筝

风筝阳江人爱扎风筝、爱放风筝,据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而阳江作为南派风筝的发祥地,最大的特点是象形,“龙头蜈蚣”、“灵芝”、“花草鹞”等风筝闻名全国。每年的重阳节在阳江的鸳鸯湖都会举办全国风筝竞赛,来者甚众。阳江市也被称为“纸鹞城”,来阳江可不要忘记带只风筝回家哦!

阳江风筝是广东地区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 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鸢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广东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四.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叶贴

叶贴是———广东阳江的一种特色小吃。将包好馅的糯米团压在一片木菠萝的叶子上,然后放进锅里蒸熟。叶贴有咸甜之分。咸的叶贴一般呈白色,甜的叶贴则呈黄色,因为揉面粉时特别添加了黄糖。它们的馅不同。咸的叶贴一般是眉豆或花生、萝卜干做馅,甜的叶贴多是花生和糖作馅。过年的时候,人们很喜欢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制作这种糕点,其地位在阳江人的眼里可不比油角煎堆低!

时下,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口味也越来越刁钻。简单的叶贴不及虾饺、烧卖来得红火,酒楼里也很少见到这种特色小吃的身影了,只能偶尔在市场边摆摊的老奶奶的扁担上发现它的踪迹。不过,那满载回忆与温情的小吃,我们可以思变求存,把那份情与意传承下来……

材料:糯米粉500克,煮熟的番薯1个,瘦肉250克,腊肠2条,胡萝卜250克,马蹄150克,冬菇5个,菠萝叶若干。调味:盐、花生油、酱油少许,水若干。

【做法】:

1、先把两杯分量的清水煮开,放下一些糯米粉熬成糊状,取出,和上剩下的糯米粉及煮熟的番薯一起搓,番薯可以使和出的面团更滑嫩;

2、把瘦肉、腊肠、胡萝卜、马蹄、冬菇切成粒状,落油下锅炒至八分熟,放上适量的盐、酱油调味;

3、从面团取出一小撮,以手搓开,放下馅料,像包包子一样封口,把包好的糯米团放在饼印上定下型,然后再放在菠萝叶上,放置在蒸锅里;

4、中火蒸煮20分钟即可。

阳江人喜欢用木菠萝的叶子做叶贴,一是因为这种叶子有解毒消肿的功用,二是木菠萝叶在阳江颇为常见,采摘方便,而且它有清香的味道。

五.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八甲荬菜

八甲荬菜

阳春市八甲镇常年气候温和,境内河溪纵横,河溪沿岸有大片湿润的土地,多为冲积沙质土,含有大量的有机养分,只需适量施土杂肥,即可种植品质优良的荬菜--八甲荬菜。八甲荬菜,菜茎粗大、光滑嫩脆,光泽透明似甘榄色,叶厚光滑布满叶脉,叶色翠绿光润,叶边缘有规则的锯齿状。性味甘温而不寒,有滤水去湿、清热解毒消滞的功效。

八甲苦荬菜是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八甲镇的。八甲镇生产的苦荬菜属长梢型,灰绿色,味带甜甘,叶梢矛长的一种。由于其性味适中,不寒不燥,另外,它可以炒吃,也可以煮汤;口感清爽,一年四季可食。

苦荬菜,俗称荬菜,种类繁多,有长叶梢的,有短叶梢的;色泽呈青绿的,灰白的;叶梢有硬的,也有软的;味有苦甜的,或苦甘的不一而足。

八甲镇常年气候温和,境内河溪纵横,河溪沿岸有大 片湿润的土地,多为冲积沙质土,含有大量的有机养分,只需适量施土杂肥,即可种植品质优良的荬菜--八甲荬菜。八甲荬菜,菜茎粗大、光滑嫩脆,光泽透明似甘榄色,叶厚光滑布满叶脉,叶色翠绿光润,叶边缘有规则的锯齿状。性味甘温而不寒,有滤水去湿、清热解毒消滞的功效。特别是以其纤维含量低而口感爽滑无渣,深受广大的喜爱,而且苦荬菜少病虫害,是人们食用放心菜。

八甲苦荬栽种容易,食用方便,很受人喜爱。可是它有很强的地域性,据说正宗的八甲荬在八甲温泉河两岸一公里范围内种植出产,其味苦中带甜,口感极佳,百吃不厌。这一特性也许是受温泉地下水质及矿物质的影响。阳春东北部的人曾在本地移植,但出产的品种,会出现变味和变硬的状况,失去它的原性,所以外乡人对它有望"菜"兴叹的感觉。

外县的人对八甲苦荬菜也情有独钟,茂名、高州等地的客车司机前往广州,路过八甲时,都喜欢买上一把送广州的亲朋戚友,回来时,又买上一把回家煮食。这样,八甲苦荬菜便渐渐闻名遐迩了。

六.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春湾板栗

春湾镇是阳春市唯一的板栗产区,一年一熟,由于特殊气候和土壤,该镇板栗与邻近市县相比,其外表乌黑,色泽油亮,像涂了一层油似的,也俗称油栗。其特点肉质金黄,既酥又粉、味香松口,是我市群众中秋赏月常备食品。每年的中秋国庆前夕,该镇板栗都源源不断供应上市。

春湾板栗的采收是一件苦差,一般要经过采摘、晾晒、砸果三个步骤。春湾板栗树杆高大,板栗果挂得高,果皮浑身长满刺,稍有不慎你就得伤痕累累,村民们采摘时穿上厚重衣服,带着帽子,爬到树上手执竹竿或木棍把一个个板栗打下来,然后把板栗果放在地上晾晒几天,待到果皮因脱水爆开,再用镰刀或锤子将果皮砸开,这样一颗颗板栗就脱壳而出。

据统计,该镇板栗种植面积约2500亩,主要集中在卫国、山中间、区垌、大岗坪等村委会,其中山中间村种植面积最多,约500亩。今年板栗产量约2.5万斤,价格比去年略下降,每公斤14-20元,价格仍比广西、罗定等市县的板栗高出1-2倍。该镇种植户解释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今年是农历闰年,比往年多一个月,板栗较往年成熟早、与往年中秋节有一个时间差,市场吞吐量不大;二是板栗种植面积少、产量不多,再加上近年受广西、罗定等邻近省市板栗冲击,春湾板栗未能形成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市场占有量不大。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八. 广东省 阳江 阳东县 阳江白糖糕

目前,民间做白糖糕的人却越来越少,因其制作起来耗时、费力,需要极大耐心,且出品工艺要靠多年经验积累,要吃到真正地道、有着“蜂巢”发酵效果的白糖糕已相当难得。因“糕”,谐音“高”,图步步高升,年年高的好兆头,所以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做白糖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耗时、费力,且利润微薄的白糖糕生意已鲜有人坚持做。目前,偶尔还能在东莞部分菜市场,或本土酒楼的早茶市见有白糖糕卖,但已不可能寻回以往一大早走进集市,处处可见卖白糖糕的摊档的兴旺场景。

制作白糖糕看似用料、工序都很简单,实则是极其考究经验和耐心的工作。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白砂糖和粘米,在制作之前,就要把粘米洗净,用水充分浸泡一整晚。再用磨粉机把粘米磨成粉,而在以前,这个工作还要由人工手推石磨完成。加入水后,制作成米浆,然后以1:1的比例加入白砂糖,然后静置发酵。

发酵是制作的关键,也是最考经验的环节。若发酵得好,蒸出来的白糖糕表面会有小孔,且切开还有一条条的“蜂巢”状纹路,口感爽滑、松化,还不粘牙,若没发酵好,口感干涩,还会发酸,甚至整个工序前功尽弃,以制作失败告终。发酵时间的长短还受当天气温的影响,掌握发酵时长则全凭制作者长期经验的积累,且需要经常察看发酵情况,考验制作者耐心。因不添加发酵剂,仅靠糖来发酵,所以不能搅拌米浆,更不能掺杂任何杂物,以影响发酵效果。

将发酵好的米浆倒入容器中,放到蒸炉里蒸上一小时,新鲜的白糖糕就可出炉了,经过切块处理后,就能看到白润、松化的成品白糖糕了。

品食提示:

白糖糕要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摊凉后食用,不适合加热,或放入冰箱储藏,常温下可保鲜2天。

九. 广东省 阳江 阳东县 阳江大八益智

阳江大八益智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八益智”是广东省阳东县最负盛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主产于该县大八镇而得名。史料文字记载有近200年历史,在阳江人民当中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大八益智”与其他地方益智作为中药材使用不同,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大八益智”渣少、汁多、辛辣适中,口感较好,传统上是制作凉果以供食用,是优良的药食两用食品,有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的功用。阳东县是广东省最大的益智种植、加工基地,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果用益智之乡》。.

益智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100厘米~450厘米。益智.以果实入药;有健脾胃、补心神、安神、暖胃的功效;主治肾虚遗精、小便频数、腹痛泄痢等症;因为益智有“开发郁结,使气宣通”的功效,确实有益人类智慧的发挥,因此名叫“益智”。益智既可入药,也可加工制作罐头投放市场。.

栽培历史

益智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而.在广东,主要产地则在阳江市的大八镇。清嘉庆《阳江县志》物产篇中说:“(阳江)药有益母草、金樱子、五味子、益智子……之类”,而在民国初编的《阳江县志》物产篇中,则明确标明:“益智俗名燕智子,常泡以代茶,产第八。”引文中的“第八”,即是大八镇。原来,清末民国期间实行保甲制,象阳春的“三甲”、“八甲”一样,大八镇属“第八屯”,乡下人简称“第八”。因为阳江话“第”和“大”同音同用,比如“他今年考第一”,阳江人说成“他今年考大一”,所以,慢慢地“第八”便叫“大八”。

大八属山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山高林密,所生长的植物,不管数量和质量都比其他地方优胜,其中尤其以药材生产著称。而益智则是药材中的代表产品。20世纪70年代大八镇有益智1600多亩,年产益智48吨。1985年镇办食品加工厂,把益智鲜果加工成凉果,扩大了销路,提高经济效益,益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7年达5400多亩产量90吨。到21世纪初,种植面积已经10000多亩了。.

产品加工

作为食品,益智主要是制作凉果。传统的益智食品,并不是用醋泡.,而是用“二路潲水”(第二次的洗米水),泡上“一轮圩”(即一个圩期,约七天),而且装益智的盆子,一定是要用杉木做的。这时间,米汤正好醋化,把益智子腌得变酸,由生果腌成孩子爱吃的凉果。

后因为食品手工业的进步,益智的制作也进步成了流水线生产。品种也由原来单一的醋酸益智,增加到九制益智,甜酸益智、蜜饯益智、益智干等多个品种。“阳江食三宝,砂仁、益智和粉酥”,阳江大八出产的益智制品成为阳江食品新“三宝”之一,是国内外市场的热门货。.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0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大八益智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

大八益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东省阳东县所辖行政区域。.

十.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阳春豆糠糍

要说春城最有名气的糕点,不能不提翠英街孔家的“豆糠糍”。豆者,即花生,阳春老一辈称之为“地豆”。听老人讲,孔哥于解放前,小小年纪,牵着盲眼的母亲沿街乞讨,以乞食为生。解放后没几年,长大成人的他在政府的支持下,扔掉乞食碗、打狗棍,得盲母指点,将家传的“豆糠糍”手艺发扬光大。他做的“豆糠糍”,精选糯米,皮薄馅多,个头硕大。炒香的地豆粉拌入果皮粒、香葱碎,用糯米皮包好后,撒上炒米粉,粉粉团团的,香味扑鼻。初时三分一个,后来五分一个,买的人多,真叫抢手。软香甘饴入口,美滋滋地吃完,舌尖还会0着手指头的米粉、唇边的豆糠。

童年记忆,总会响着孔哥沿街叫卖的乡音。往往未曾转出西门街口,他脖颈上挂着的一大簸箕五六十个豆糠糍已脱手,若想品尝还得趁早。孔哥亦成为放弃政府救济,自食其力之典型,一时传为佳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