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有什么特产吗 天峨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河池市天峨县有什么特产吗 天峨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1-11 07:07:18

一. 广西 河池 都安 都安书画纸

都安书画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都安书画纸厂生产的“龙凤”牌高档书画纸由于原料独特及抽取含有微量矿物质的地下河水用于造纸,纸质洁白、细韧柔软、墨韵独特,既有纱纸、皮纸强韧的拉力,又有宣纸受墨如黛、晕化水墨的效果,是供书、画、表、拓等高级艺术用纸,多年来深受画界的青睐。

二. 广西 河池 东兰县 东兰板栗

东兰板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东兰板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栗,属壳斗科植物,在东兰种植有悠久的历史。

东兰板栗树寿命长、产量高,产果期长达50年以上,甚至100年,被人们称为一年种百年收、一代种多代收的“摇钱树”。目前全县约有1000多蔸百年以上的“寿星”板栗树,至今仍果满枝头。1991年以来,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东兰县又引进了全国有名的“九家种”板栗与本地板栗嫁接,培育了具有矮化、早熟、高产、果粒大、结果快等优势的杂交板栗,目前全县板栗东兰油栗面积达20万亩,挂果6万亩,年产量700多万公斤。2001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板栗之乡”。

东兰板栗以香栗为主,以其皮薄、色泽光亮,外形美观,肉质细腻,香甜可口著称,单果重15——19g,富含蛋白、糖、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与其他地方的板栗相比,具有高糖分、高淀粉、低脂肪、蛋白适中等特点。其蛋白质含量占9.98%,脂肪含量占2.88—3.75%、糖分含量占19%、淀粉含量占72.5%,比普通大米高7%,比小麦高5.6%,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B2、C和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

东兰板栗既可熟食,也可生食。熟食粉酥、香甜宜人,生食清甜香脆,被人们誉为果中珍品,其营养价值可与大米媲美,故又有“铁杆庄稼”之美称。

板栗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这样的记载:板栗仁,“肾病者服之”。每日早、中、晚各食数粒,对老年肾亏、尿频、腰腿乏力等颇为有效。北宋散文家苏轼曾经患过软脚病,久治不愈,后来遇到一位山翁,告诉他每早用鲜板栗10粒捣碎煮汤服,果然连服数日而愈。于是他高兴地写下:“老夫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的诗句。清代的慈禧太后也很喜欢食板栗,她要御膳房用上等板栗精细加工磨粉,再配上冰糖,蒸成栗子窝头,供她每餐用。

近年来,国内外医药界研究发现,板栗还具有顺气补血、湿肠补肾、止坷润肺、健脾益精等多种功能,故也称“药果”。产品远销中外各地。

三.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凤山油茶

凤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以本地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为主。

凤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1973年被自治区列为油茶基地县后,全县大力发展油茶生产,不断扩大油茶基地建设规模。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种植油茶22万亩,其中,幼林4.2万亩,开始挂果3.5万亩,进入盛产期11.5万亩,进入衰产期2.8万亩。油茶林重点分布在9个乡镇66个村。乔音、长洲、平乐、凤城、中亭、江洲、金牙等乡镇是油茶主产区,占全县油茶林面积的87%。品种以本地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为主。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凤山县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油茶低产改造、科学管护,全县掀起油茶种植新热潮。通过油茶低产改造,油茶籽产量逐年攀升。2011年,全县产茶油籽4449吨,产值4449万元。

四. 广西 河池 都安 竹藤编织

都安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县内盛产各种野生藤竹近百种,可为藤编业提供充足的原料,都安编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交通、通讯十分便利。都安的竹藤编织工艺品以材料独特、样式新颖、美观适用、质优价廉而深得外国客商的青睐,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瑞典、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市场。几年来,外商每年向我县求供的竹藤编织工艺品的总值均在8000万元以上,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竹藤编织工艺品将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五.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六.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凤山八角

凤山八角生产历史悠久,主要品种有柔枝红花八角、普通淡红花八角、柔枝白花八角等,远销广东、香港、上海等地,深受客商青睐。

八角全身都是宝,果、枝、叶均可提炼茴香油,其产品可深加工成为食品香料和工业化工香料,特殊凝固剂、涂料等等,用途甚广。

凤山八角生产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凤山借助自身气候优势,依托西部大开发、生态公益林补助工程和退耕还林等有力政策,调整林种结构,大力发展八角种植。目前,全县八角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投产面积18万亩,2011年八角干果总产量5502吨,产值5392万元。据悉,凤山的八角主要分布在9个乡镇和凤旁、坡桃等5个国有林场,其中长洲、乔音、平乐和江洲等乡镇的八角种植规模较大,是重要的八角产业基地;八角品种主要有柔枝红花八角、普通淡红花八角、柔枝白花八角等。

凤山八角远销广东、香港、上海等地,深受客商青睐。

七.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杉原木

杉原木

凤山自50年代末就开始人工培育杉木。现全县有杉木林2.8万公顷,活立要蓄量为86.3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5万立方米,是桂西北较木的杉木商品材基地县之一。其杉木具有径级大、树干通直、材质坚硬、色泽好等特点,产品备受广大用户青睐。

杉原木,广西河池凤山优质产品。

杉原木木材呈黄白色,有时心材带有淡红褐色,质地较软,细致,有香气,纹理直,易加工,比重0.38,耐腐力强,不受白蚁蛀食。供建筑、桥梁、造船、矿柱,木桩、电杆、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树皮含单宁。

河池凤山自50年代末就开始人工培育杉木。现全县有杉木林2.8万公顷,活立要蓄量为86.3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5万立方米,是桂西北较木的杉木商品材基地县之一。其杉木具有径级大、树干通直、材质坚硬、色泽好等特点,产品备受广大用户青睐。

八. 广西 河池 巴马 火麻汤

火麻汤源自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源头——世界地质公园凤山,是凤山名优珍稀的长寿食物。火麻生长在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采用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研制而成,是长寿带人们广为食用的佳肴,当地人们喻之为:“长寿汤,长寿麻”。被誉为绿色珍品,健健美食,送礼佳品!

润肠通便、降三高(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养生、美容养颜的保健功效:润燥滑肠通便,滋养补虚,祛斑、护肤、美容养颜,延缓动脉硬化,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癌防癌作用,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增强智力,延缓衰老,抑制过敏,抗炎作用,明目保肝,保护视力,延年益寿、养心养血,改善肠道不适、痛风、便秘和贫血。

火麻是唯一油溶于水的植物,火麻生产工艺烦锁,目前全国首家开发的传统工艺技术改良的民间食普,入口味道极鲜,家庭、餐饮、市场都可开发,是健康养生的首选食品。

九. 广西 河池 宜州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是宜州家喻户晓的街头游卖小食。

松糕馍、印版馍都是油粘米做的糕点,松糕是模具压成的一寸正方体,全身雪白,似白米饼而又柔软,似发糕但米粉不经过发酵,入口松散,故名“松糕”、“松糕点”;印版馍似馍又不是馍,正确的说法应为用饼印的印版压出来的馍。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l厘米,由于用木雕花的“饼印”(宜州方言,即制饼的木质模具)压出来的馍,上面有龙凤呈祥或蝙蝠寿星翁,寓意福星高照,也有花鸟图案。蒸熟后呈棕红色。既软又韧,清甜爽口,不沾牙,不腻喉。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花一毛钱可以二者兼得。二者看似平常的糕点,但神奇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者一方一圆,一白一黑、一松一韧,味道各异,制作工艺不同的“高汉差”糕点,宜州人偏偏把它们“强迫搭配”,强扭在一块。卖者同时做,同时卖,而不另做别的,买者同时买两样,同时夹着一块吃。单独吃各有各的风味,夹着吃又别具一格。因而自古以来,提到松糕,肯定连着印版馍,使外地人误会为一种糕点之名,而忽略了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松糕馍、印版馍这两件小食,不知道是宜州的“土著”还是“舶来”,无从考据。但据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的上辈又听上辈人说,祖祖辈辈都吃过,不管它俩来自何方,已在宜州“安家落户”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岁月了,已成了宜州地地道道的风味小食,更成了宜州糕点的“代表”,如果在外地与陌生人闲谈,凡自称是宜州人的,不用别的什么检验,只要问问他什么是松糕馍、印版馍?能够讲得出,可相信他一半是正宗的了,讲不出也许都是些冒牌货,因为松糕印版馍在宜州人中印象很深,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十. 广西 河池 东兰县 东兰黑山猪

东兰黑山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东兰黑山猪

广西

东兰县畜牧管理站

东兰县所辖东兰镇、隘洞镇、长江镇、巴畴乡、金谷乡、泗孟乡、武篆镇、兰木乡、三石镇、三弄乡、长乐镇、切学乡、大同乡、花香乡共14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5′~107°43′,北纬24°13′~24°51′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