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宜州特产哪里可以买得到呢 宜州市土特产批发市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宜州特产哪里可以买得到呢 宜州市土特产批发市场更新时间:2022-12-12 08:38:09

一. 广西 河池 宜州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是宜州家喻户晓的街头游卖小食。

松糕馍、印版馍都是油粘米做的糕点,松糕是模具压成的一寸正方体,全身雪白,似白米饼而又柔软,似发糕但米粉不经过发酵,入口松散,故名“松糕”、“松糕点”;印版馍似馍又不是馍,正确的说法应为用饼印的印版压出来的馍。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l厘米,由于用木雕花的“饼印”(宜州方言,即制饼的木质模具)压出来的馍,上面有龙凤呈祥或蝙蝠寿星翁,寓意福星高照,也有花鸟图案。蒸熟后呈棕红色。既软又韧,清甜爽口,不沾牙,不腻喉。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花一毛钱可以二者兼得。二者看似平常的糕点,但神奇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者一方一圆,一白一黑、一松一韧,味道各异,制作工艺不同的“高汉差”糕点,宜州人偏偏把它们“强迫搭配”,强扭在一块。卖者同时做,同时卖,而不另做别的,买者同时买两样,同时夹着一块吃。单独吃各有各的风味,夹着吃又别具一格。因而自古以来,提到松糕,肯定连着印版馍,使外地人误会为一种糕点之名,而忽略了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松糕馍、印版馍这两件小食,不知道是宜州的“土著”还是“舶来”,无从考据。但据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的上辈又听上辈人说,祖祖辈辈都吃过,不管它俩来自何方,已在宜州“安家落户”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岁月了,已成了宜州地地道道的风味小食,更成了宜州糕点的“代表”,如果在外地与陌生人闲谈,凡自称是宜州人的,不用别的什么检验,只要问问他什么是松糕馍、印版馍?能够讲得出,可相信他一半是正宗的了,讲不出也许都是些冒牌货,因为松糕印版馍在宜州人中印象很深,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二. 广西 河池 宜州 桑枝秀珍菇

桑枝秀珍菇

秀珍菇又名白平菇,其学名为黄白侧耳,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秀珍菇名称来源于台湾,90年代,台湾省等地发现,如果将凤尾菇的采收时间适当提前,其风味异常鲜花,余味无穷,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的秀珍菇,记住秀珍菇不是袖珍菇(又名-菇、姬菇),是因为其秀气而珍贵获此名称,另外与姬菇不同点是秀珍菇有愉快蟹香味。

秀珍菇菇形秀小、白漂,口感柔嫩,美味爽口,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双孢蘑菇、香菇、草菇更高,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运动土壤肥料研究所测定,鲜菇中含蛋白质3.65-3.88%、粗脂肪1.13-1.18%、还原糖0.87-1.80%、糖分23.94-34.87%、木质素2.64%、纤维素12.85%、果胶0.14%,还含有纤维素、矿质无素等。它的蛋白质含量,接近于肉类,比一般蔬菜高3-6倍,秀珍菇含有17种以上氨基酸,更为可贵的是,它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娄食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等。可风,秀珍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它鲜美可口,具有独特的风味,美其名曰“味精菇”。

由于品种来源不同,部分秀珍菇品种表现特征稍有差异。据相关报道,秀珍菇有两个菌株:一是引自日本的“-菇”,出菇温度8—24℃,菌盖灰色,成熟后色白,丛生柄短,产菇集中;二是引自台湾的-菇,出菇温度8—24℃,菌盖浅灰色,单生、柄短,中生或偏生。

三.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粽

宜州粽

粽子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尤其是五月端午,更是不可少的应节食品。

宜州人不叫粽子而叫粽粑,制作过程叫“包粽粑”。

包粽子并不复杂。选用黏性大的“大糯米”,用碱砂水洗浸后滤干,然后用新鲜的竹叶把糯米及馅心包裹成各种不同外型的“包”,就是粽子。馅心最简便的是裹了五香粉的一小块猪腰方肉;稍微讲究的还加入花生、绿豆、板粟、莲子、白果、红枣、腊鸭、鸡丝。农村里壮、瑶家还喜欢在糯米里加饭豆。

包粽子最好要用新鲜的竹叶,它宽大而有翠竹的芬馨。另外,有用芭蕉叶、黄茅草。扎粽子的绳,宜州人多爱用禾稿心或结草绳用的滑草。

粽子的外形多种多样。小型的只用二两棕米的三角粽、四角粽、三角长尾粽,巴掌长的圆筒粽、金字塔粽;大型的是一两斤甚至五六斤米的枕头粽。

宜州人吃粽子喜欢热吃,尤其是开锅粽,此外还爱吃没有馅心,三角形裹上米浆,放人油锅的“油炸粽”,其表皮酥脆,虽然无馅心同样其味可口。冷吃的叫凉粽,无馅心,包裹时米很松,煮的时间长,粽米几乎溶烂;含水分较多,鲜叶后柔软如糕,色泽金黄,淋上精炼的糖清,柔软光滑,清甜芳香又不腻喉,老少皆宜,令人回味无穷。

街头卖的最高档的是“锅蒸粽”,这是宜州传统的宵夜小食。其外形极似埃及金字塔,馅心用料很讲究,有板粟、红枣、蜜枣、绿豆、花生、莲子、白果、香菇、木耳、猪肉、板鸭、鸡丝、腊肠等,糯米不但有碱砂、硼砂,还用花生油麻油拌过。解开叶后芳香扑鼻,昧道鲜美,诱人食欲。

宜州还有与粽子有关的民俗。端午节包粽子是绝对不可少的,农村里人们都把端午节叫“粽粑节”。端午这天,随处可见小女孩挑着一对10厘米长3厘米口径的竹编小猪笼,猪笼里装的是微型圆筒粽,满村游玩。“三月三”,壮家人祭祀花婆老太,求子求孙,包的是三角带长尾的锥形粽,粽尾上有个草环,祭祀后除了将粽子吊挂在神龠上之外,还拿四个回家挂在房门两边,寓意花婆老太已经送于归来;生孩子请“满月酒”时,作为外公外婆的女方父母.必须包100个粽粑和煮100个红蛋前往祝贺,寓意自己的外孙长命百岁,长大后“高中”状元,带上“红顶子”。客人们散席后,都可得两个红蛋两个粽子的“打包”回礼,二者虽然不抵钱,作为民俗,寓意意深刻,客人们都欢欣地接受。

千百年来,粽子一直是宜州人不论什么民族都喜爱的传统美食,也是街头游卖的风味小食之一。

四. 广西 河池 宜州 马蹄炖北菇

产地:中国广西。历史:马蹄是广西著名。它个大扁圆,棕红鲜亮,肉嫩汁多,皮薄渣少,清甜松脆,爽口清香,在清代时就成为贡品。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广西的朋友说:“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北菇即香菇。马蹄炖北菇,始于40年代,最早由南宁市万国饭店厨师钟逢贵所创,并成为著名佳肴。特点:用马蹄和北菇炖制而成,成菜色泽素雅,滋味清鲜,食之齿颊留香。工艺:将马蹄去皮削成棋子状,北菇水发洗净,和火腿片一起入锅略焯取出洗净。将马蹄、北菇、火腿片依次排放于碗中,加鸡油、葱、姜、酒、精盐和鲜汤,上用纱纸封密碗口,上笼或入锅隔水炖熟取出即成
( 宜州)

五.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沙田柚

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中国沙田柚之乡,据《宜州县志》载:自元、明、清以来,其产出的沙田柚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1990年被广西区定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市。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耐贮藏运输等优良特性,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天然罐头”之美称。无公害化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果品的卫生、健康和安全,常年食用有健胃、润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和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送礼之佳品。近年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港、澳、台等地区。1996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

六. 广西 河池 宜州 五彩香糯饭

五彩香糯饭

每年的农历三月末至四月初八,每天清晨,宜州市的城北、城南各个农贸集市上,都有人挑着一担担红蓝草、枫树叶以及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黄蔓花摆卖。买的人很多,大多都是家庭主妇围着担子认真地挑选,为宜州早市增加了又一幅壮乡风情画。年青人不知这些野花野草的用途,好奇的上去请教阿姨、奶奶,得到的回答只是“蒸糯米饭”四个字。如何蒸,他(她)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这些花草不是燃料,也不是蔬菜,而是壮家人传统的染料。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家人传统的“牛生日节”。这天除了用三牲供天地、供0之外,还要给牛栏焚香祭祀,祭品中还多加五色香糯饭,祭祀之后,合家老少,欢欢喜喜分吃五彩糯饭,有的人家还用青菜叶或鲜嫩的莲叶包好糯米饭喂给牛吃。

在宜州的壮家人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牛是人类生存中最忠厚的朋友,地里、田里的所有农作物没有哪样不浇注牛的血汗,一年到尾,牛辛辛苦苦地耕田梨地,到头来,“牛儿耕田牛吃草,马不犁地马吃谷”,牛儿连谷米是什么味道都不晓得,未免太失公道,太亏待牛了。于是,莫一大王倡议,定春耕耙田插秧后,牛稍得歇息的四月初八这一天为“牛的生日节”,让牛好好休息一天。从此,这天一大早,人们就把牛栏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用三牲、香糯饭祭祀天地、祖先之后祭祀牛栏,祈祷牛王保佑它的子孙健壮、兴旺,能为人出更大的力气。祭祀时用青菜叶包裹糯饭给牛吃,谁知牛从来不敢吃白色的东西。此时,专门偷吃农家作物似狐非狐的动物,连狗也不敢惹的“狗舅”,趁人不在,把香喷喷的洁白糯饭偷吃光了。人来了它就逃之夭夭。年年如此,人们没有法子对付,只好去求教莫一大王。莫一大王想了一下,轻声附耳叮嘱来人如此如此,便会平安无事。于是,壮家人家家户户按照莫一大王传授的秘方,把糯米饭染成了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四月八这天,“狗舅”又来了,看见花花绿绿的五彩糯米饭,不知是什么东西,不敢偷吃,家家都如此,只好饿着肚子跑走了。牛栏里的牛看见,以为是什么奇花仙草,高高兴兴地嚼在嘴里,吞进肚里。从此,四月八蒸五彩香糯饭的风俗在壮家各地传开了,一直传到现在。如今,科技发达了,自然已没有人再烧香供牛栏,给牛吃糯米饭了,但在宜州不论城里、乡间家家都还流传蒸糯米饭,吃五彩香糯饭的习惯。四月八这天,菜市上、街头上,有小贩专门卖五彩糯饭,小学生手执一团如花似锦的五彩糯饭高高兴兴地走向学校,组成了又一幅充满浓厚乡情的壮锦!

古时人没有化学染料,给糯米染色全都采用可以吃的植物煮水来染。有鸡血藤或红苋菜的汁染红色,红蓝草的汁染紫色,枫树叶的汁染黑色,黄蔓花熬的汁染黄色,保留一部分未染的糯米为白色,构成了五色。自从有了化学合成食用染料“花-”后,百多年来,人们都用它取代了鸡血藤,得出的红色鲜艳可观,使用又方便,但是紫、黑、黄这三种植物染料仍普遍采用植物汁,因为它们本身含有浓郁的芳香,蒸出来的糯米饭不但色彩鲜,而且芳馨扑鼻。

壮家人的五彩香糯饭,还有着“五色土”的寓意。人类和一切生物依土而生,以它祭天、祭祖,亲友间互相敬赠,给子孙后代吃,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五色土”给予人类的深情厚意。

七. 广西 河池 宜州 有机桑杆榆黄蘑

广西是全国桑蚕第一大省,以无任何农药化肥的桑杆为原料栽培榆黄蘑,培养环境接近野生状态,绿色无害,外型高贵典雅,色泽亮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维生素E含量很高,铁、锌、硒含量也很丰富,是食用菌中的黄金贵族。居家生活,养生保健,往来送礼当然首选榆黄蘑。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Sing.)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形态特征:榆黄蘑子实体多丛生或簇生,呈金黄色。菌盖喇叭状,光滑,宽2~10厘米,肉质,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延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至淡黄色,偏生,长2~12厘米,粗0.5~1.5厘米,有细毛;多数子实体合生在一起,榆黄蘑色泽金黄,艳丽美观,惹人喜爱,外观恰似一朵美丽的鲜花。

营养成分:榆黄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氨基酸含量尤为丰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属高营养、低热量食品,长期食用,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能,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可入药,治虚弱萎症(肌萎)和痢疾等症。

栽培要求:榆黄蘑生长力强、出菇快、生长期短、产量高,既可段木栽培,也可袋料栽培,菌丝生活力强,可在榆树、杨树、桦树、椴树、水曲柳、槐树等阔叶树锯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也可在红松、沙松、鱼鳞松、杉、柏等锯屑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不过产量很低。还可在棉籽壳、废棉、玉米芯、花生壳、豆壳、麦秸、稻草、茶渣以及栽过草菇和蘑菇的废培养料上生长发育。其中,以棉籽壳、废棉和玉米芯栽培榆黄蘑的产量较高。菌丝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7~32℃,最适生长温度为23~27℃,45℃以上经2小时菌丝即死亡,但能忍耐零下38℃低温。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0~28℃,最适生长温度为 15~25℃。pH5~7都能生长,以pH5~6.5最适宜。

食用方法:可炒、可爆、可烧、可扒、可炖汤,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可与精肉、腌菜、笋、火腿肉、肚片合炒,也可放入肉类中煲汤。

八. 广西 河池 宜州 什锦菜

什锦菜

宜州美食什锦菜,香、脆、辣是这一款泡菜的特点。

宜州什锦菜,在传统制作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精心腌制而成,其口味纯正自然,鲜美脆嫩,健脾开胃,切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木瓜酶素等,无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健康和美味的享受,也是人们闲暇的美食,家庭餐桌上的菜谱,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具有香、脆、辣等特点。

九. 广西 河池 宜州 豆腐瑶

豆腐瑶

当你走进宜州,无论去到哪个乡哪个村,尤其是到远离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关于“瑶豆腐”的来源,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瑶、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后来大家都长大成人了,树大分枝,崽大分家,兄弟俩一个走北一个走南,各自成家,繁衍了各自的子孙,才形成了两个族群。由于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逐渐不同,渐渐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天各一方,但亲骨肉的感情,不能疏远,必须经常走往才对。于是,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不远千里,到如今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千家峒”去看望兄弟。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异常高兴,兄弟久别重逢,少不了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糊糊”。莫一大王一见,禁不住笑道:“瑶兄,一别几十年,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瑶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我说壮老弟呀,你眼睛老花了,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呢?”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和声劝道:“壮老弟,你尝尝看,是玉米洋还是什么?”莫一大王一尝,的确不是玉米洋,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柔滑而又有嚼头的“糊糊”。“好!的确好!”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问道:“瑶兄,你们煮的这东西怎么煮得比我们的‘洋’好吃呢?”“壮老弟,这不是玉米粉捣的‘洋’,而是我们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瑶家豆腐。”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于是,瑶王把做“瑶豆腐”的方法传给莫一大王。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自己的于孙,并告诫子孙:往后凡是贵客上门,必须用“豆腐瑶”招待,不忘瑶兄的亲情。从此,“豆腐瑶”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一传了几千年。

“瑶豆腐”的制作并不像汉人制作豆腐那么复杂。古时没有电,加工粮食在壮家瑶寨里主要靠“碓”。用一只脚一下一下的踩,“碓嘴”在石坎中慢慢的一下又一下舂,把玉米、谷子、黄豆的颗粒倒入石坎中重新再舂,如此来回数次,才能舂好。宜州旧时民谣:“妹呀妹”嫁到北山背。手攀墙,脚舂碓。哥哥骑马去接妹,家公家婆不给回,扯起围裙抹眼泪。”由此可见“手攀墙,脚舂碓”这种繁忙笨重的体力劳动千百年来压得壮家妇女喘不过气来。她们周而复始的天天舂,舂谷子、舂玉米、舂黄豆,保证全家人一天的食用。做“瑶豆腐”的基本原料也是用碓舂出来的。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得出很细的黄豆粉,架锅、装水、生火,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不能让豆粉在水中“结子”,越搅得均匀越好,直到沸腾,仍然继续搅动。锅里的水渐渐由稀变稠,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人“糊”中,仍不停地搅动,使之混合均匀,等到菜叶熟了,加人葱花、辣椒,少许米醋,最后放盐,再搅匀后,盖上锅盖,退火。不久,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像一朵朵、一串串的“桂花”,即可吃。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加入肉松,其味更甜滑、口感更好。这就是散发着黄豆原汁原味芬芳的“瑶豆腐”。

如今时代进步了,发达的科技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碓”,这一古老笨重的粮食加工工具,除了极少数还无法拉电的边远山区峒场仍使用外,农村里已基本绝迹了,都用电动的粉碎机加工粮食,黄豆打粉就是小事一桩,而且菜市场里天天有人卖“瑶豆腐粉”,做“瑶豆腐”方便得多了。但是,老一辈的宜州人却认为机器打出来的黄豆粉比不得碓春出来的好吃,真令从未见过碓的年轻人将信将疑。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荷包里有钱,市面上物质丰富,餐桌上中外古今、南北风味,不同档次的各种名菜多的是,低档次的瑶豆腐,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因其花钱不多,容易煮,口味鲜,营养丰富,依然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备受青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