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五华出名的特产是什么 五华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五华出名的特产是什么 五华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2-06 23:33:35

一.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金柚

金柚

1988年初,五华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的要求,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在河东镇联合开发茶亭岗,拉开了我县农业开发的序幕。近十多年来,在县镇的重视支持下,在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茶亭岗果农艰苦创业,大力发展金柚生产,时至今日,已发展上山种果的农户82户,种植面积达3400亩,其中挂果面积3000亩,昔日荒山披绿装,今日满山果飘香。近几年来,五华县农业部门在茶亭岗大力推广养、沼、种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使茶亭岗金柚生产技术日趋完善,果实品质不断优化,产品供不应求,2003年金柚总产量达5000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的要求,今年五华县农业部门积极引进省、市动植物检疫局,建立农产品的全程检验检测系统,搞好茶亭岗金柚的有机生产,并获有机产地认证。

二.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五华细核荔枝

五华细核荔枝

三.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五华三黄鸡

五华三黄鸡

四.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昆明太和豆豉

昆明太和豆豉是云南省著名的传统食品,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太和豆豉原产在江西省太和镇,清康熙年间传入四川,后从四川传入昆明。长期以来,昆明制作豆豉的师傅,根据本地的原料和人们的口味,对原配方和工艺不断进行改进,使之逐渐形成具有滇味特色的昆明太和豆鼓。

太和豆鼓其色呈红褐又有光泽,味道咸鲜略微回甜,分粒酥软而不碎,保持了豆豉固有的风味,不酸不霉,营养丰富,易于贮存,食用方便,是佐餐调味的佳品。昆明太和豆豉以本地产的"乌嘴豆"(黄豆)最佳,配以食盐、糯米、甜酒、红糖、八角、茴香等辅料,经淘洗、浸泡、蒸煮、制曲、拌料、装罐、后熟而成。昆明太和豆豉呈颗粒状,具有豆豉特有之香气,滋味鲜美,咸淡适口,食法简便,可蒸,可炒,荤素皆宜。

五.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云南咖啡

咖啡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饮料作物,与可可、茶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其产量和消费量居三饮料之首。由于咖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蔗糖以及淀粉、葡萄糖,咖啡碱等物质,香气浓郁、滋味可口。咖啡是茜草科咖啡属的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种类很多,被广泛种植的有小粒种、中粒种、大粒种和埃塞尔萨种,其中被称“香咖啡”的小粒咖啡种产量最多,约占咖啡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咖啡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从十五世纪以来,咖啡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咖啡。

中国咖啡种植集中在云南省和海南省,云南产量较大,近年年产2.6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90%。云南咖啡据说是七八十年前由法国人传过来的。主产品种是阿拉比卡Arabica,即所谓的小粒种咖啡,国内俗称云南小粒咖啡。云南优质的地理气候条件为咖啡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种植区以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州。云南自然条件与哥伦比亚十分相似,即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出产的小粒咖啡经杯品质量分析,属醇香型,其质量口感类似于哥伦比亚咖啡。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云南咖啡产业发展速度并不快,云南咖啡主要是以原料方式出口,06年出口量约1.5万吨。每年60%以上的原料被雀巢和麦氏收购,近年星巴克和安利等也加入了收购行列。

由于缺乏深加工和市场推广,导致云南咖啡知名度低,锁在深山人未识。相信随着云南咖啡产业的深入发展、国内咖啡市场需求上升以及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努力,云南咖啡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昆明云岭咖啡茶叶有限公司是云南咖啡、茶叶主要出口商之一,公司在澜沧、保山、昆明建有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在货源组织、加工、生产、供货方面均有较强的实力。咖啡、茶叶产品已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主要消费国,并以上乘的品质和热诚的服务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商业信誉。昆明云岭咖啡茶叶有限公司也是国内主要的焙炒咖啡生产厂和高品位特种外国咖啡原料供应商。公司使用世界先进的进口设备生产的“云岭”牌系列咖啡,和从世界咖啡主产国进口后加工的原产地高品位咖啡,正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六. 云南省 昆明 五华区 云南过桥米线

凡是来云南的游客,都不会忘记品尝过桥米线。过桥米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鸡汤一碗,每碗不少于600克。二是切成片类的食品,其中包括生的薄肉片、腰片、鸡片、鱼片各一盘,加上处理过的豆腐皮、韭菜、绿豆芽、豌豆尖、香菜和葱各一盘。三是米线。除了最为著名的过桥米线,米线还有很多种吃法,有机会的话,不妨都尝一尝。

七.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黄粄

黄粄

黄粄的制作方法颇有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干柴草(如,干茶树枝、干稻草等),把这些干柴草烧成灰,并在灰中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调色用)和少许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粄吃后过冷),然后,把草木灰用干净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制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

同时,将约占三分之一的糯米和约占三分之二的籼米淘净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数小时,然后把它加工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浆中要不断搅拌,使水分蒸发而不致烧糊,从而制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粄团,将粄团取出放在铜盆中,再把粄团蒸熟,然后将蒸好的粄团放在臼中舂上十几二十分钟。这样,黄灿灿、香嫩嫩的黄粄便制成了。

八. 广东省 梅州市 五华县 大田柿花

大田柿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田柿花

大田柿花产于五华县大田镇的果合柿(加工后称柿饼、柿花),有300多年的历史。大田柿花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果大、核小且少;二是肉厚质软,色泽橙红,味似蜂蜜,久藏不硬化;三是营养丰富,含有转化糖及游离酸,甘露醇及维生素C等,有润肺、健胃、降血压等药用功效。大田柿花的独特,除与当地的气候、水土及栽种技术有关外,柿花的加工也相当考究,柿果在养分充分积累后进行采摘,选择大好晴天,将去皮后的柿果置放在竹筛上曝晒三五天,然后逐个揉搓成浑酱状,接着日晒夜露约30天,直至水份基本蒸发,表层自然淅出白色粉状糖分(俗称柿霜),便成了色泽橙红,肉厚质软,有蜂蜜香味的柿花了。

据传大田柿花明代已为贡品,1959年上送北京农业展览馆为庆祝国庆10周年的展品,深得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的赞誉。为使更多的人能领略到大田柿花的独特风味,大田镇成立了柿花发展公司,建成了多个柿苗、柿果生产和柿花加工基地。1999年12月,大田柿花参加了在东莞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名优特果品展销,以独特、新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九. 广东省 梅州 五华县 天五华柱山茶

五华县天柱山位于梅州市五华县东南部棉洋镇境内,最高海拔870米,种茶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梅州市九大名茶产区之一。

初访天柱山,想起一首美丽的歌谣《山路十八弯》,我想天柱山的弯一定不少于十八个。车子环绕天柱山,从山脚、山腰,直至山顶,身旁的峭壁、一路的险峻着实让人胆战心惊。山上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有如那沸水冲入杯中升起的氤氲,细闻之又似有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不禁想此山定是有仙草,定是杜牧所赞的“瑞草魁”。

相传清乾隆55年(1790)曾琼琲上京会试中武进士,殿试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按当时旧制,放榜前要先了解本人的家族风水,故里是否有名山大川,是否贵地良家所出之人,考官问有否,曾琼琲从容回答:我家背靠尖山,面向天柱,左有莲花,右有北斗。皇上遂派1前来调查落实,适逢阴雨季节,前来调查的1走得人困马乏,在山脚田野遇到一个放鸭的老农,问他此山有多大,回答说,“我在山脚放鸭有些年头了,至今还没绕过一圈。”再上山时,1被茂密的树林和丛生的荆棘困倒了,山中大雾笼罩,见不到顶,又问这山究竟有多高,领路的调查人员回答说,我听前人说:“此山离天三尺三,人过低头,马过卸鞍。”1听了几乎晕了头。还没走到山顶,调查的时间就到了,1回朝廷禀报皇上,准了。因此天柱山更加出名了。

天柱山上有个斋堂叫桃源洞,据《五华县志》记载,桃源洞为明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大力垦复和开辟新茶园,桃源洞成为最初的茶叶加工厂。天柱山一直以来种植的是小叶茶,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家茶”。上世纪50年代后引进了云南大叶种、梅占、凤凰水仙等。然而,因山火、失管等原因,天柱山茶曾一度荒废,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到茶叶的踪迹。近年来,天柱山由乡贤宋文南先生承包经营,拨开草丛,找出一株株老茶树,完善肥水设施,使用有机肥料,加强管理以尽快恢复传统小叶绿茶。

天柱山绿茶以精湛的手工技艺闻名,当地制茶师傅认为无论多好的茶树,都要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才能做出好茶。为更好地传承天柱山手工制茶的传统工艺,宋文南先生准备将这一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文人曾故庵曾赋诗(方言打油体)赞美天柱山茶:

做茶师傅手艺精,皮皮做出纸炮音。

夜半三更啄目睡,一壶饮下就精神。

坊间流传的关于天柱山的茶诗、茶联、山歌更是不少,如茶诗:

食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

连杯带茶吞落肚,一生一世不忘情。

又如山歌:

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

阿哥好比山坑水,好水专泡好细茶。

又如茶联:

万丈红尘三杯酒;

千秋大业一壶茶。

(黄秀鑫黄海英)

信息来源:梅州日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