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必买的十大特产是什么 西宁买什么特产比较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必买的十大特产是什么 西宁买什么特产比较好更新时间:2022-12-04 17:07:10

一.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韦家庄蔬菜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韦家庄村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260米,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位于东临西宁市距17公里,离西宁市最大的海湖路批发市场较近,为该村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韦家庄积极落实各项科技兴农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全村着力建设蔬菜种植基地。该村耕地面积2002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80亩,日光节能温棚现有1650栋,其中每栋温棚面积336.5(平方米/座),每栋温棚产量5000(公斤),全村500多户人家中有一半从事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仅种菜一项,农民人均增收三千多元。现在,韦家庄村已成为青海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已成为韦家庄村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

2011年,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韦家庄村(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

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三.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昆仑彩石

在昆仑山的一条支脉,青海湟中县的丹麻地区,近几年发现了可用来雕刻工艺品的彩石。这种石料被当地百姓称为“丹麻彩玉”,因产地属昆仑山,所以又叫“昆仑彩石”。青海昆仑彩石学名叫“叶腊石”。它质地脂润,柔而易攻。因此,是工艺雕刻的好材料。

工艺美术工作者根据昆仑彩石的石形、石纹、石色,选材造型,精雕细刻,雕刻出了形象生动副真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山水景物等欣赏工艺品、印章镇纸、酒具台灯等实用工艺品,以及镶嵌工艺品等。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彩陶

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 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瓶、民和县核桃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圆圈波纹壶、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单耳长颈壶、西宁兴海路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钮盆等。这些工艺品,忠实原物,制作精细、古色古香,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有考古参考价值。( 海西)

五.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塔尔寺堆绣

堆绣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依据佛经故事情节制作,配以各色衬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做工由许多绝妙之处,故塔尔寺把堆绣佛像视为珍贵文物,加以保存。堆绣多悬挂在经堂内,给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以美的艺术享受。

堆绣艺术以绣佛像为主。它是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各种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在精心地绣在布幔上,按照人物不同形象、姿态、动作,堆绣成高低起伏,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真实感的画面。该寺大经堂内悬挂的堆绣“十八罗汉”珍品,就是塔尔寺艺僧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

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0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堆绣是塔尔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艺僧们美妙的艺术佳作。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青海土火锅

青海人把火锅称为“锅子”,其食材和做法极具青藏高原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盛产牛羊,青海土火锅的“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不加红油及过多调料,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尝一口,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令人齿颊留香,又绝无肥腻之感。

青海土火锅大致可分为家常火锅、海鲜火锅、素火锅三类,具体花样有十几种,但食材都是寻常之物,主要有牛肉、羊肉、猪肉、带鱼、土豆、豆腐、粉丝、海带及青菜、笋尖等时蔬,正应了一个“土”字。价格也十分便宜,三五好友要一个“中锅”,也不过百十元消费。西宁的“青海土火锅”店,一般都免费供应当地特有的“熬茶”,可解油腻,助消化。

虽然食材“土”,可原料加工却十分讲究,刀法细致,所有食材被均匀地切成块、片、条等形状,齐整利落。主要原料都经过煎炸或炖煮,使肉食去掉肥腻,土豆、豆腐等食材不易煮散,底汤始终保持清亮鲜美而不易浑浊。

青海土火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西汉出现至今一直采用传统的铜质火锅,以木炭为燃料,使火锅受热均匀,味道天然。此外,与传统的“涮火锅”不同,青海土火锅端上桌传统的铜质火锅,在如今各式各样的“新式火锅”大行其道之时,“私房老味铜火锅”无疑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已经变形却擦得锃亮的锅体,那火锅中央的炭炉内吱吱燃烧的火红木炭,不由得使人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来。他在让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让人体味着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七.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蜂尔里脊

蜂尔里脊是青海西宁的名菜。里脊肉剁碎,加盐、姜末、花椒少许,调制成丸子,用蛋清涂抹在丸子上,文火炸熟,浇上味精、糖、醋等配好的芡汁,出锅时淋几滴香油。此菜既有肉又不腻,好吃。蛋白虫草鸡:鸡脯肉剁成肉茸,加盐、生姜、胡椒少许与蛋清搅匀,装盘,将虫草(开水泡软)放在肉茸上,蒸熟。然后改刀,装碗灌鸡汤,再蒸片刻,取出扣盘,浇上清汤即可。此菜具有强身补肺益肾的药膳作用。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炒面片

炒面片

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

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帐房小吃

牧民群众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移,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风味特异的小吃。这些小吃不见于摊贩,不登餐厅的大雅之堂,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享受到那奇异的口味。它的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别致新奇,吃法粗犷豪放,尤饶情趣。由于多食羊肉,在羊肠的吃法上就有不少花样。如氽灌肠就有五种: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五肠五味各有千秋,令人食后难忘。再说烧羊肝:取鲜羊肝,洗净血水,撒上一点食盐,用润湿的纸包裹两三层,丢进通红的牛粪火中,约近半小时,纸由湿变干,由于变成焦灰,扒出剥尽表层沾染的杂屑,热香阵阵。此时,用刀割块、削片,蘸以姜末、盐、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质嫩味鲜,余味无穷。此外还有做法独特的水油饼,是把面擀成薄饼,先在开水锅中煮熟,涂抹上已拌匀的酥油、曲拉和糖的混合物,吃时柔软香甜;大米制的酥油蒸饭,是在洗净的大米中拌入酥油、蕨麻、红白糖放在碗中蒸熟,食时油香四溢,色彩斑烂;或将煮烂的蕨麻拌以酸奶或熬热的酥油,分别制成酸奶蕨麻和酥油蕨麻;青稞粉、蕨麻、酥油调匀蒸熟切块食用的蕨麻油糕等,不但是牧人虔诚待客的上品,也是典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吃法,是纯正的草原风味。( 西宁)

十.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西宁大黄

因历史上集中于青海省西宁市分级、包装、外销而得名。原植物多为野生,分布于东部山区和玉树、果洛、黄南、海北各州海拔4300米以下的高寒地区,商品药料分箱黄与包黄两种。

西宁大黄是指青海省主产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及根茎,以质地优良、色泽鲜亮、油性大,蒽醌等主要有效成分含量高,纯天然、无污染、加工手段独特而驰名中外,冠以“西宁大黄”之称,是青海省量大质优的著名地道药材之一,使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较多,临床应用广泛。

青海的大黄生长于高寒潮湿地带,系寥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它的品种通常有掌叶大黄和鸡爪大黄之分,实际上,主要是唐古特大黄和它的变种,在果洛、玉树、黄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均有野生,西宁地区及农业区居民庭院中多有栽培,既绿化庭院,又可采集作药用,一举两得。大黄加工外销又分箱黄和包黄两种规格,箱黄质量标准高,主要销国外,包黄则销国内。

西宁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用了大黄这种药材,公元前144 年大黄开始运往国外,近几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黄主要出口国。青海出产的大黄又是全国大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高和疗效佳驰名中外,最高年出口量达 50 万公斤。历史上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大黄的集散地,故青海大黄又称“西宁大黄”。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又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藏语叫“君木扎”。青大黄生长于海拔2000-3500 米的高寒地带,在高山灌丛和山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气候和疏松肥沃土壤。茎直立且中空,茎节膨大,平滑无毛,叶似蓖麻,每年4 月发芽,6 月抽茎,7月开花,9月结籽。青海大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高的:一种是掌叶大黄,叶面呈手掌形状,茎高 105-3米,夏季开绿白色小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一种是唐古特大黄,是掌叶大黄的变种,叶片深裂成鸡爪状,也1爪大黄,花淡黄色。这两种大黄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