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醴陵特产送人 醴陵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醴陵特产送人 醴陵有什么好吃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12-01 04:56:13

一.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年糕

年糕

年糕源于糯米糍粑,又称“糯粢”。糍粑是将糯米磨成细粉,加入白糖,用水揉成米团,再捏成长条或方块、圆块,压入各种辅料,制成年糕应市。民国时期,春节期间制作年糕的作坊有近40家,有八宝、莲蓉、猪油、桂花、玫瑰、枣泥等10多个花色品种。现在增加了火腿、香肠、果脯、海味等新品种。糕色泽玉白,柔软光滑、细腻油润,糯软清香,甜糍醇爽,油炸、火烤、汤煮均可,老少咸宜。春节食之,已成风俗。

二.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釉下五彩瓷

我国的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是在烧好的白瓷或某些纹饰用青花代替的白瓷上加饰彩绘,再次入窑烧成的。它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经成化、万历到清初的康熙朝都很盛行,后被粉彩所代替。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醴陵陶瓷产业抓住机遇,重整旗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使醴陵响誉世界的釉下五彩瓷便诞生于此时。1904年,湖南凤 釉下五彩瓷

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通过多方考察,并结合醴陵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情况。在醴陵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大力振兴醴陵瓷业。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陵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烧成功。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新成就。它的问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欢迎。在1907-1912年间,曾两次参加过世界博览会,均获得一等金牌奖章。

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

是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保护纹饰不被外界磨损、防止和减少彩料中铅的毒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彩绘瓷器。当时官商合一的新华公司也以此为鉴,烧制了一批釉下五彩瓷器。图中的笔筒就是当时的产品,它不仅瓷质亮丽,纹饰也是一幅很精美的山水画,画中群峰逶迤,湖光山色,从林村舍,鱼帆垂钓,景观相映成辉,给人一种尘嚣涤尽,心旷神怡之感。此后釉下五彩技术流传开来,许多窑厂也纷纷烧制。有一件“民国三十四年”(1943年)烧制的雄鸡图洗口瓶。一直到解放初期这种瓷品仍在烧制,而且产地并不仅限于湖南醴陵。 由于釉下五彩的各种彩料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都各不相同,要烧制成功是极不容易的。在当时烧制的数量就不多,时今若能收藏到清末民初的精品,也属难得。 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宣统年间湖南澧陵的湖南瓷业公司曾为宫廷烧制过这种釉下五彩器,并曾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

三.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民俗文化 沅陵糍粑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星子灯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星子灯”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湘东赣西的民间舞蹈项目,属于传统龙灯的一种。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曾经一度濒临灭绝。2007年,经过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近,醴陵市政府再次组织专门班子,对这一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组队参加湖南省第四届文化艺术节表演。

“星子灯”现流行于湖南醴陵白兔潭及东乡一带,始创于醴陵田心村,是我国目前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舞,属中国最古老的火龙舞之一。

星子灯套具“捻子”(注:醴陵话叫“枚子”),其制作过程是:用荷树皮、杉树皮烧成炭末,加上杉树木炭一起磨成粉用细筛过滤后,再用土硝掺和均匀,剪一张9cm宽,30cm长的土纸,把二根粗香压在粉上卷成1.5cm大小,用浆糊封口晒干,待用。星子灯有8个头灯:清吉灯(七星灯)、康泰灯、月灯、日灯、水灯、土灯、金灯、木灯。星子灯演员7人,由男演员担任。表演时间是每逢中秋前后一周,时间为半月,具有浓厚的醴陵民间特色。

四.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红瓷

醴陵红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陶瓷闻名海内外,釉下五彩瓷,运用红、绿、蓝、褐、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画色料,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采用双勾分水、刷彩、点染等多种独特技法烧制而成。近于写真效果,水灵通透,清新雅丽,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

五.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釉下彩瓷

醴陵釉下彩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地:中国湖南醴陵。

历史:醴陵瓷器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载,雍正七年,广东省兴宁县有个名叫廖促威的人,在醴陵发现瓷泥矿,便带了20多人来这里烧瓷。当时只能烧造一些粗瓷器。光绪年间,醴陵开始出现单色下彩,并逐渐烧造出多种颜色的精美的釉下彩瓷。60多年以前,老艺人吴寿祺运用国画手法,成功地彩绘出了多种釉下彩荷花瓶。品种:釉下彩日用瓷既有配套齐全的中、西餐具、茶具、酒具,还有造型新颖、色彩古雅、纹饰大方的日用艺术瓷。这些产品在造型、图案、色调、纹饰 等方面都颇具匠心。

特点:醴陵瓷器画面五彩缤纷,犹如罩上一层透亮的的玻璃纱,色彩显得格外清新、柔和、明亮。釉下彩的釉是一种很坚硬的玻璃质,它保护着画面,耐磨擦、耐高温、耐酸碱腐蚀,能始终保持原来色彩。

工艺:醴陵釉下彩瓷是选用优质高岭土、长石、石英作原料,制出的瓷坯胎质坚细、淡白。装饰的花样绘在生坯上,然后再覆盖一层薄而透明的釉料,最后将它放进13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窑中烧制而成。出窑之后,瓷器的颜色变得象宝石那样晶莹润泽。

奖项: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吴寿祺的作品荣获一等金牌奖,轰动世界。《醴陵县志》记述道:“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高贩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

六.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辣椒

盛产于醴陵,其色泽鲜艳,肉厚籽少,微含甜味,是醴陵的重要出口农副产品。因其光亮剔透,被誉为玻璃辣椒,在古代就远销国外。

七.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富里茄子

富里茄子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富里镇的。富里茄子色鲜味美、皮薄肉嫩,耐湿、耐低温寡照,上市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是湖南乃至长江流域上市最早的基地之一。所产茄子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远销长株潭及省内外市场。

富里镇地处醴陵东北部,东临江西省上栗县,北靠浏阳市,自1990年开始种植早熟茄子。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商品菜基地,种植区域由原来的鳌圹村逐步发展到车上、利民、华埠等村,2009年种植面积已达2500多亩。

在栽培面积逐年增大的同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由原来的小棚栽培,发展到“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营养钵育苗、茄子嫁接、激素保花保果等一些新的技术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亩平茄子产量可达4000多公斤,亩平收入达0.8-1.0万元。富里茄子基地及产品均已通过无公害认定认证。

八.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小炒肉

醴陵小炒肉是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的特色美食。醴陵市小炒肉,既不油腻,又营养丰富,肉嫩汤甜,在醴陵是可以做菜,也可以做饭吃的。

醴陵小炒肉属于家常菜,炒起来比较随意,东家与西家各有不同,基本做法是一致。首先,炒小炒肉需要选带皮的新鲜猪肉,将肥肉与精肉分开切。肥肉要切得薄,而且均匀,每片肥肉都带上一线猪皮。精肉也要切得薄,尽量将肉片切得大一些。炒的时候,先将肥肉下锅爆,等到肥肉转成猫耳形状,下精肉,稍炒,变成白色,就沏汤,汤下锅就不要再翻再动。同时下辣椒、调料。调料可以是芹菜,也可以用大蒜叶,完全凭口味。等汤翻滚了,小炒肉就炒好了。里手的还可以在精肉里加一些猪肝,口感就会嫩一些;还有的加上猪血、猪肝、心肺等多种内脏的,味道就更丰富了。

醴陵小炒肉的做法有三种:一是用青椒小炒的,不带汤;二是用红辣椒去炒的,放芹菜,带汤;三是用干辣椒粉去炒,放大蒜或芹菜。三种小炒肉做法很简单,但各有其味,都追求鲜嫩,秘诀在于所用的肉。小炒肉要用猪前腿肉,同时加入一些带皮的肥肉,以保证它的油汁。在小炒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才能保证它的美味。

九.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草鸭

醴陵草鸭其食法多样,烹饪可制小炒鲜鸭、啤酒鸭、火锅鸭,一、二号用高压锅炖后,采用加工狗肉配料,其味胜过狗肉;柴火熏制的干制品,色香味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