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大同特产小吃都有哪些 山西大同哪里的小吃最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大同特产小吃都有哪些 山西大同哪里的小吃最多更新时间:2022-11-26 03:56:00

一.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恒山山蘑

恒山山蘑生长于恒山自然林区,是一种野生食用菌,也是浑源当地的土产之一。它吸收恒山灵气,生长在山脉阴坡茂密的树林中。每当大雨过后,各种蘑菇就如春笋般挤出地面。恒山山蘑有二十多种,有大的如西瓜的,有特别纤弱而单薄的,有看上去油腻腻让人讨厌的,有感觉柔嫩娇美的,有的形状像鸡冠簇簇,有的则类阳根一箭,大多数蘑菇则更像一把把灵巧的五颜六色的小伞。特别是“灰羊眼蘑”、“香薰蘑”、“水皮菇”是恒山山蘑里最常食用的种类。恒山山蘑的气味独特,浓香沁骨,当地人用来烧汤、炒菜、炖鸡、炖肉、打卤、做火锅等。特别是小鸡炖蘑菇,把蘑菇的味道与鸡蛋的鲜嫩相结合,是浑源民间传统的一道美食。

二.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土豆

在浑源,土豆种植遍布全县,但真正的土豆销售以川下(平原地区)为主,而种植面积广大并且产量丰富的南山和北坡地区,土豆限于转运和销售不便,除了少部分自己吃之外,大多被磨了粉面(淀粉)。这是因为浑源境内山高沟深,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山区,爬坡上梁道路特别难走,而土豆的产量又比较大。

过去,磨粉面全凭手工,类似擦土豆丝一般的圆孔擦子,一个个土豆经摩擦变成碎末状,挤水、澄清,再用清水漂白几次,粉面沉下去,去水,沉淀物再粉碎晾晒,直到干透,粉面便形成了。浑源的粉面质地非常好,它以白、精、纯著名,名扬山西的浑源凉粉便取材于此。一般来说,50公斤土豆可出粉面5公斤至6公斤左右,笨重的土豆转化为贵重且轻盈的粉面,便于运输。土豆磨成粉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耐储存,土豆即使窖藏也放不过一年,而干燥无水的粉面可以放置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磨粉面全部实现机械化,从磨制到澄清再到出粉,既省事又快捷。

浑源粉面用途很多,除了制作凉粉外,还可以用来制作粉条、粉块、粉剂等。浑源粉条也特别有名,民间有云:浑源的粉条无限长。把粉面加了白矾和成面,用压床压制粉条,只要不把面剂压到底,出来的粉条始终是一孔一根,要多长可多长。在浑源街头,卖粉条的商贩常常把粉条像电线一样盘起来,卖的时候要从中间撕扯开,粉条就像皮筋一样,弹性十足。浑源粉条好就好在耐煮、有嚼头、柔韧性好,它是浑源人特别爱吃的一种菜蔬类食物,做什么菜都要加上一些粉条。浑源粉面还可作粉剂。早年间食物以粗粮为主,当地人便以粗粮诸如玉米、莜面等为主打,添加少量粉面,混合面就变得筋道无比,好吃耐饥,就是现在人们还经常这样吃。

三. 山西省 大同 灵丘 玉米皮编

是用玉米棒子皮编制的一种新兴的工艺产品,有茶垫、汽车座垫、地席等十多个品种。产品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性好,远销日、美、英等18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于灵丘县。( 大同)

四.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酥大豆

大豆,学名蚕豆,是一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豆类作物,为浑源县的优势作物之一。主要生产于北岳恒山山脉的高寒山区。浑源酥大豆具有香、酥、个儿大、淀开花、皮好看五大特点。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华访问时,我市曾经用浑源酥大豆招待贵宾。( 浑源)

五.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大同铜器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美观,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铜”之说。大同铜器已有25大系列,235个品种,458个花色,主要有铜火锅、酒具、宫廷餐具、铜牌匾等。大同铜器不仅在国内各地受欢迎,而且还畅销于日本、马来西亚、德国以及港澳地区。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铜火锅相赠。

六.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大同酸汤羊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论述:“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大同羊肉因味香、肉嫩、质鲜、外形美,在全国赫赫有名。肉质量洁净、色泽鲜艳、有红有白、外表美观。这道汤菜就是采用了大同上等羊肉与酸菜熬制而成,易消化,同时有良好的滋补功效。

七.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砂器

浑源砂器制作年代深远,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时任河东河道总督的治河专家栗毓美曾把浑源砂锅带入朝内,得到道光皇帝的赞赏,并1为“朝廷贡品”,从此,砂器享誉全国。清代,浑源砂器曾与平定砂货、宜兴紫砂陶齐名,被世人誉为“三鼎甲”更是闻名遐迩。

距县城北十二华里的下韩村,文化底蕴深厚,砂器资源丰富,几百年来,古老的传统砂器手工制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并一直沿传至今。下韩村传统技艺娴熟,烧制风格独特,整个制作工序完全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制法,烧制的产品内外光洁,皮薄质细,方便使用,物美价廉。特别是砂锅,煮饭不变色,炖肉不变味,煎药不变性,既滚锅快,又保温长,有着其它餐具不具有的风格。

除传统砂锅、砂盆、砂吊等产品外,现忆开发出了砂药瓢、砂酒壶、砂餐具和砂茶具等工艺品,色泽上也由过去的灰褐色呈现出鲜艳的银白等多种颜色,已从生活实用型走向了工艺型。产品深受广大用户的亲睐,并远销到河北、北京、内蒙、陕西、山东等地。

浑源砂器是用天然石矸为主料烧制而成的正北砂器,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亦称砂陶,介于陶与瓷之间。制作原料:以当地石矸、纯白土、纯黑土、煤为主料。制作工具:轮子、板锤、绳子、刀片、模、底坐、草垫、边模、铁锅盖、笼盖、铁棍、铁钗等。

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和泥 :工匠们先把石矸料粉碎取磨,煤烧焦粉碎取磨,然后按3:2比例加水混和均匀成泥。踩泥 :用脚踩,一脚一脚的踩,直至把整块泥踩完,如反复地踩,次数越多,泥就有劲好做活。制坯:一个人操作先拨动轮子,使其转动后,再在轮上把泥制坯。 上釉:备好纯黑、纯白土原料,需两个空水缸,把土放在一个缸里加水搅拌,待土块溶解后,把溶液盛到另一个缸里沉淀,留部分水把多余的水倒掉,上釉时搅拌均匀后,把砂坯放在药水里,快速蘸一个,这样药薄厚才均匀。 烧制:用明火烧,烧时把坯放在煤窝,笼盖扣上砂器,烧到笼盖温度700——800度时,把砂器挑出,并放些木柴磨,扣在铁锅盖下焐约30分钟再取出,烧制的成品就会发亮,保证质量。

浑尖砂器经历了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品砂器,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了砂锅自身的生活用品价值。它的制作技艺对研究我国砂器历史不但起到人类文明发展、诞生炊具、进化饮食方法的实用作用,而且可以从砂器的类型、制作工艺、产品流通以及研究古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浑源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了积极性抢救保护,并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在传承民间传统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但由于资金不足,处于小规模作坊式生产,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制约着生产发展。今年将开始招收学员培训传承人,由老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2014年充实新生力量,使其熟练掌握制作技能,达到传承发展后继有人。2015年多方筹集资金,建造作坊,发展生产规模,创建经济实体。2016年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使砂器产品多样化,并走向更大市场。2017年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使砂器成为浑源龙头文化产业。(穆鹏)

八.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大同风味凉粉

大同地区盛产山药,当地人除直接食用外,还有加工制成粉面的习惯。由此,粉面又制成各种食品,最常见的便是粉条和凉粉了。

大同凉粉一年四季都有,风味独特,主要用盐汤、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进行调味,配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等,吃起来清凉可口,其味俱佳。

九.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恒山野山榛

恒山野山榛在当地也叫“榛包子”,它属灌木品种,每棵树在年景好时可以三到四斤,常生长于北岳恒山南北山区,是浑源之一。山榛主要成份为油酸,常食用恒山野山榛对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有一定的功效。

十. 山西省 大同 左云县 莜豆面

豆面类

该县出产之扁豆特好。用淘净、蒸过的扁豆三分之二,莜面三分之一,混合磨成的面,叫做莜豆面,为该县之远近闻名。其食用方法主要有四种:

1、"抿面":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将其带适量汤捞于碗内,调以醋、酱、葱、咸菜等食之,香、软、滑、细,人曰"一轱辘而下",为该县一般居民日常待客之传统茶饭。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2、"长豆面及豆面个塔":将豆面加少许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块,然后擀,切成长面条或斜方个塔、"柳叶儿"短条,煮熟带汤调食,光筋可口,味香有咬头。

3、豆面饸饹:把和硬再"扎"软,揉光的有蒿籽豆面,分成适量的长条面剂子,放入饸饹床子眼内,压入汤锅中,成粉丝状,熟后捞出,浇上"稍子"或用酱、醋等调食之,它是人们办喜事"铺床日"、过寿日、过会待客等的惯用饭食。

4、"拨姑子":将软面丝用竹筷拨成小鱼条状,直接入锅,熟后捞出,调食子。此饭多在人少、时间仓促或食"抿面"后,刮下"抿面床子",掺软面丝,就"炼汤"(化人面粉较多的汤)最后吃一点带汤的"拨姑子"为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