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省祁连县特产介绍图片 祁连哪里有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省祁连县特产介绍图片 祁连哪里有特产更新时间:2022-11-24 13:14:09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彩陶

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 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瓶、民和县核桃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圆圈波纹壶、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单耳长颈壶、西宁兴海路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钮盆等。这些工艺品,忠实原物,制作精细、古色古香,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有考古参考价值。( 海西)

二. 青海省 海南 七十味珍珠

主要成份: 珍珠、九眼石、西红花、檀香、降香、丁香、余甘子、草莓、高山党参、甘草、牛黄、麝香等70味。

性状: 本品为黑色水丸;气芳香,味甘,涩、苦。

功能主治: 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用于“黑白脉病”、“龙血”不调;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

用法用量: 口服、重病人一1克(30丸);每隔3-7天1克(30丸),开水泡服或青稞酒浸泡过夜服。

注意事项: 禁用陈旧、酸性食物。

规格: 1g/丸

贮藏: 密封。

有 效 期: 三年半。

国药准字: Z54020081

产品介绍: 品名:七十味珍珠丸

汉语拼音:Qishiwei Zhenzhu wan

本药品成方于公元八世纪,原系藏医经典方剂二十五味珍珠母丸,始载于藏医古典巨著〈〈四部医典〉〉中。本方根据藏医学原理,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藏药材,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精制而成。 经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对血压失调、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癫痫、脑动脉硬化脑、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四肢麻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有确切的疗效,无病者服用具有滋补健身,抗衰老等功效。

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本品能显著防治遗传性高血压卒中型的血压增高及脑卒中的发生;还可显著扩张软脑膜上微动脉管径,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条数,改善 肠系膜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

本品于1997年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产品是我厂生产的名贵拳头产品之一。以它独特的功效,倍受国内外医学专家和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三. 四川省 宜宾 筠连县 筠连椒麻鸡

筠连椒麻鸡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独创的烹饪技术配上祖传秘制的佐料,其味麻辣爽口,风味独到。筠连椒麻鸡以选三斤左右的乌骨鸡为最佳。宰杀褪毛后,只在肚腹上划一个小口,小心翼翼地剜出鸡肚里的杂碎,当铁锅里的水开始冒鱼眼睛时,便将鸡下到锅里,加盖,每隔两三分钟翻一个面。为了不让锅中的水沸腾,除文火外,还夹以淋冷水的方法。总之,一直让鸡在锅中保持“氽”的温度。大约十分钟左右,熄火,焖一至两分钟,从锅里捞出,马上浸在冷开水中,大约五分钟左右捞出,等温热时切成块状。经这样煮出来的鸡,其肉质细嫩,绵软化口,吃起来也相当的“嫩和”了。

鸡好,蘸水更为讲究。除了蒜泥、老姜汁、油辣椒、花椒面外,还有芝麻面、炒花生细末、麻油、小葱葱花、白糖等,用上等豆油调配而成。单是闻到蘸水的香味,就让你垂涎欲滴了。鸡肉和上蘸水后,拈在一起放入口中,你马上就会感觉到,那味道真的是不摆喽!

筠连城内有几家卖椒麻鸡的老字号如白老幺、雷七点、吴水毛等,筠连椒麻鸡已成为餐馆和接待朋友必上的一道美味。

四. 青海省 海南 兴海县 青海寸寸儿

寸寸儿,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五. 青海省 海东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青海线辣椒

青海省有个循化县,居住着7万多撒拉族群众。黄河从该县穿境而过,在其拐弯的地方孕育出了大片的河谷平地。这片河谷平地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数百年来成为循化线辣椒仅有的产地。循化的线辣椒皮厚、细长、鲜红,都是西北地区出了名的!所以青海的菜肴口味,多以鲜辣见长,用青海省门源县出产的青油“泼”出的循化辣椒粉,是当地餐桌的必备食品。在青海品尝小吃,老板都会问“辣子咋放?”,考虑好再回答哦!

六. 四川省 宜宾 筠连县 筠连黄牛

筠连黄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筠连黄牛是指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境内以当地自然生长的牧草为原料,通过自由放牧和自由饮用山泉以及山泉、茶叶混熬的茶水养殖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牛种,是川南山地(黄)牛最大的类群,由勤劳的筠连苗汉人民长期自然选育形成,牛肉以肉质富硒、细嫩化渣、自然茶香、紧凑结实而著名。

(一)产品名称

筠连黄牛

(英语:JunLianYellowCattle/中文:JunLianHuangNiu)

(二)产品类别

筠连黄牛属养殖类,其中筠连是地名,黄牛是通用名称。

筠连黄牛是指在筠连县境内以当地自然生长的牧草为原料,通过放牧和自由饮用山泉以及山泉、茶叶混熬的茶水养殖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牛种,是川南山地(黄)牛最大的类群,由勤劳的筠连苗汉人民长期自然选育形成。

筠连黄牛以肉质富硒、细嫩化渣、自然茶香、紧凑结实、四季放养而著名;“筠连黄牛”的主产区——筠连县,是全国著名的茶叶产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非常适宜筠连黄牛生长。

(三)地域范围

筠连县所辖行政区域(18个乡镇,幅员面积1256.13平方公里),主要产区为筠连镇、维新镇、大雪山镇、镇舟镇、蒿坝镇、武德乡、塘坝乡、龙镇乡、孔雀乡、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

(四)历史渊源

筠连因县境内“四山皆竹,一色相连”,以地产筠竹得名。秦属西南夷地,有筑五尺道经此之说。汉属南广县地,隋属协州。唐于县境置筠州、连州、定州,宋废定州。元合筠、连二州为筠连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建筠连县;今天的筠连县,还包括了1953年原高县划入的部分乡域(相当于今天的腾达镇、维新镇、乐义乡、维新镇、沐爱镇、镇舟镇、高坎乡、大雪山镇、团林苗族乡、联合苗族乡、高坪苗族乡、蒿坝镇)。

筠连养牛历史悠久。1980年8月在落木柔区政治乡拱猪洞发掘的“筠连人”臼齿化石共生的17种动物就有“牛”,它证明了筠连县在四万年前就有智人居住,就有牛的踪迹。嘉庆十七年(1812)《高县志》记载“苗子,畜牛马为生……婚姻聘用马牛布匹,祭0以宰盗取之牛为敬”(民国《叙永县志》记载“苗人生产全恃畜,苗俗以牛多为富”)。民国37年(1948)6月《续修筠连县志》原称“筠连山牛”,并曰“山牛黄色,种山者畜之”;1960年8月《宜宾农业(1949~1959)》改称“筠连黄牛”(包括今天的珙县、兴文县黄牛),列为宜宾专区11个县市(含庆符县)唯一耕牛地方良种,并评价筠连黄牛“体型大、抗病力强、耐劳役,著名于川南各县市”,其母牛头数占时11个县市总数的41.43%[1]。

新编《筠连县志(1911~1985)》(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5月)[2]、《筠连县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0年11月)[3]、《宜宾市志(1911~2005)》(中华书局2011年11月)[4]沿用了相关记述,筠连黄牛以“川南黄牛”、“川南山地黄牛”、“川南山地牛”为名分别载入了《宜宾地区畜禽品种志》(宜宾地区畜牧局、科技情报研究所1983年12月)、《四川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5月)、《四川畜禽遗传资源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0月)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5月),后两志均明确筠连县为第一主产县。

(五)发展现状

筠连县1993年起被列入四川省秸秆养牛示范县,1994年12月从四川阳坪种牛场引进3头(建议删)西门塔尔公牛开展筠连黄牛杂交改良。1995年筠连黄牛年存栏量占宜宾地区10个县市46.3%,能繁母牛、当年生犊牛分别占50.87%、47.55%,筠连黄牛出栏占宜宾地区10个县市60.1%,出栏率(28.57%)占全省(含今重庆市各区县)前二十强第14位(1996年10月《四川省1995年畜牧经济统计》报道)。1996年12月(可否加牵头单位)策划并编制的(改为:了)《筠连县黄牛124工程项目建议书》,1997年5月先后通过了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已并入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今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单位专家学者鉴定,并在筠连镇真武路新建了以开发筠连黄牛为主的筠连县畜禽良种开发中心积极探索筠连黄牛产业化开发。1997年6月开始推广黄牛细管冻精技术,1998年4月被正式列入全省15个黄牛改良基地县,2000年、2001年、2003年连续三年又列入全省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县[3]。

2003年7月,筠连县(黄牛)被批准为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WGHJ0051),2004年8月被认定允许使用四川省无公害产品标志(WGHC0194),筠连县养牛协会申报的黄牛(肉牛)2005年1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肉牛)证书(WCH0500242)[3];2010年11月被列入全市现代特色畜牧产业(乌蒙肉牛)项目,黄牛养殖2011年3月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7月又被纳入省级财政现代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肉牛);2013年12月通过第四次复查并再次获得延续三年(2013-12~2016-12)的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WNCRSC1300351),2014年3月获得了延续三年(2014-03-18~2017-03-18)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证书(WCH0500242)。2014年7月列入农业部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建设项目。2014年12月被正式确定为四川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也是宜宾市目前唯一一个涉及黄牛(肉牛)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区。

全县2014年黄牛存栏8.26(问曾均再核下)万头(统计公报)、出栏3.49万头(统计公报),实现黄牛产值27920万元,利税6980万元;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宁、副省长曲木史哈分别于2015年5月7-8日、4月2日到筠连县调研肉牛养殖,对发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宜宾市肉牛产业发展现场会(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研讨会(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2015年4月22日、6月28-29日分别在筠连县召开,全面推广筠连县肉牛“六三”经验及筠连县“山繁川育、藏牛于户”庭院养牛模式[6-7]。

近年来,0筠连县委、县人民政府通过巩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肉牛)生产基地,培植优质肉牛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集中养牛场及肉牛精加工食品龙头企业,全力打造20万头无公害优质牛羊产业带。肉牛产业覆盖全县18个乡镇、243个村,现有重点专业村29个,养牛专业合作社23个;牛肉精加工龙头企业3个(生产宜宾名优“老外婆”腌条牛肉的筠连县鸿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宜宾名优“好牛旺”牛仔骨的筠连好牛旺凯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筠苗”、“川苗”、“乌蒙苗”系列“苗家黄牛干巴”的筠连县筠洲信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肉牛交易市场1个(筠连县向阳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筠连县川南肉牛交易市场)。

“苗家黄牛干巴”是按苗族传统炕制工艺制作的四川名特畜产品,其原料来源于筠连苗族地区自然放牧的筠连黄牛,由2011年9月经筠连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筠连县筠洲信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该公司“苗家黄牛干巴”参加了在宜宾举办的历次中国宜宾酒圣节、中国白酒文化节名特商品展销,2012年9月参加了中国“宜宾名优”评选并入围;2013年8月取得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腌腊肉制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14年5月又获得了(酱卤肉制品)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现苗家黄牛干巴生熟两类产品生产。2014年9月、10月分别参加了第十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成都食博会)、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西博会)。市委副书记吕晓莉亲临西博会展区指导,县委书记王萍、县长刘朝平也亲临白酒文化节展场了解产品发展情况。2014年11月,“苗家黄牛干巴”荣获四川农业博览会参展产品特色产品奖[8];2014年12月,名冠宜宾市首届畜牧博览会八大推荐畜产品之首。2015年1月,被评为宜宾市“名优特新”农产品。

筠连黄牛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筠连县现辖行政区域。

《筠连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筠连黄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筠府函〔2015〕59号

四川省筠连县地方标准:

DB511527/T002-2015《地理标志产品筠连黄牛》(草案)

七. 青海省 黄南 同仁县 青海湖裸鲤

湖裸鲤鱼是青海的,其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文化: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故此鱼生长缓慢,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00克者约为10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25龄;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公斤。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0.1-1.1米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便无繁殖活动。产卵旺季为5月中至6月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以23时至次日3时为最旺盛;卵产于聚卵窝内,卵沉性,微粘。

分布: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周围几十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流入青海湖的108条河流被人为拦河筑坝,阻塞繁殖通道,许多河流干涸断流,致使湟鱼无法到淡水中产卵,造成大量湟鱼在河口地带死亡。有关资料表明,青海湖现有湟鱼资源量约为7500吨,不足开发初期的1/10,而目前,鸟岛栖息的鸟类每年要吞食近千吨的湟鱼,湟鱼资源的衰竭无形中使鸟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八. 青海省 玉树 玉树市 麒麟生鱼

美食原料

生鱼75克,金华火腿45克,水发北菇45克,菜心40克,盐2克,味精3克,料酒6毫升,胡椒粉0.25克,生粉3克,植物油25克。

美食做法

1、生鱼治净,起肉去皮,切成长5.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的块;

2、金华火腿蒸熟起肉,切长5.5厘米的片,北菇斜片一分为二;

3、将生鱼,火腿,北菇一次码好,上锅蒸5分钟;

4、菜心飞水,码在盘周围;

5、锅内加入调料,高汤,勾薄芡,淋在上面即成。

美食特色

鱼白,菜绿,北菇浅褐色,口味鲜咸,质地滑爽。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症、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患者;孕产妇、老年人宜适量常食。

九. 青海省 海北 祁连县 青稞酒


青海地处高寒,人们习惯以酒为伴,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别有一番酒趣。青稞酒的代表产品是互助牌系列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主要原料,采用有300多年历史的"天佑德"青稞传统酿酒工艺,结合科学配方勾兑而成,酒味醇香,清亮透明,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加温饮用口味更佳独特风格,获中国公认名牌称号。

酿造青稞美酒,是青海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它原名"威远烧酒",因产地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首府威远镇而得名。互助地处祁连山脉南麓,气候温和,盛产青稞,当地群众常以青稞为原料,采以香甜的泉水,熬出度数较低而味道甜美的酩酒自饮或待客。一年四季,威远镇一派酒香,人们说,这里的麻雀儿也会饮二两酒呢!

传说很久以前,山西的客商带来了杏花村的酿酒技术,用上好青稞熬出了比酩酒更高一筹的美酒"威远烧酒"。从此,它便誉满高原,行销西北。互助酒属于清香型酒,香味纯正,酒液澄明,闻之清香扑鼻,入口醇和绵软,回味甘冽悠长。它采用威远镇河畔的一口古井之水,与当地所产青稞原料相配制酒,恰到好处,真可谓天然浑成,酒香不散。传说,此井乃八洞神仙宝葫芦中的玉液琼浆化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互助酒已形成了从踩曲、制坯到煮馏等完整系统的酿造技艺,有着独自的科学配方,已形成独有的体系和特色。现在,其工艺既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又逐步采用了当代的新法,生产条件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日趋提高,花色品种日益繁多,声誉与日俱增。

十. 青海省 玉树 囊谦县 硇砂

李时珍说:“硇砂有毒,能使人脑乱,故名脑砂。”硇砂系卤化物类矿物紫色石盐或氯化胺类的一处矿石。硇砂分紫白两种,紫色者称紫硇砂,藏语称“卡如察”。

白色者称白硇砂,藏语称“坚木察”。紫硇砂,轴晶系,颜色和致密程度不一,溶于水,重结晶为立方体状石盐;白硇砂,等轴晶系,粒大,八面体或立方体连晶成柱形、纤维状集合体,或为粒状,粒精确度集合体。溶于水后,重新结晶为箭明簇状骸晶。硇砂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硇砂,具有消积、软坚、破瘀、散结、祛痰、去翳的作用。用于症瘕祛癖、噎隔、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外治目翳、疣赘、痛肿、恶疮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