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揭阳的特产作文500字 揭阳美食作文40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揭阳的特产作文500字 揭阳美食作文400字更新时间:2022-11-26 04:15:28

一. 广东省 揭阳 榕城区 尖米丸

把大米浆放锅内加温搅拌成糊状,再配生浆揉捏成团,然后取凿满小圆孔的木板置沸水锅上,将浆团放在板上挤压成小段坠入锅中,煮熟便成两头尖,形似尖米“尖米丸”。尖米丸柔韧润滑,可煮可炒,以之泡煮猪骨原汤,味道尤为醇香鲜美

二. 广东省 揭阳 揭东区 炸姜薯卷

炸姜薯卷

菜色特点:清甘香甜,粉中带爽。

用料说明:净姜薯500克,糖冬瓜片100克,橘饼50克,白糖150克,猪网油100克,生粉100克,鸡蛋2个,生油750克(耗油100克)。

制作方法:(1)先将姜薯用刀切成片,放进蒸笼炊熟,炊熟后趁热倒在砧板上,用刀压烂,揉压成姜薯蓉待用。再将糖冬瓜片、橘饼用刀切成幼丝。猪网油用清水漂洗于净,摊开泌干水分待用。

(2)将姜薯蓉加入白糖50克进行搅揉,搅至白糖哨溶化时,再加入冬瓜片丝、橘饼丝稍拌压均匀。然后把已洗好的猪网油摊开,撒上生粉,把姜薯蓉分别改在猪网油上,包成约5厘米长、2.5厘米宽的卷形状,更成姜薯卷。

(3)先将鸡蛋白用筷子搅拍均匀候用,再把每件姜薯卷分别先蘸上鸡蛋白,后粘上生粉,用手稍压实待用。

(4)将炒鼎洗净烧热,放入生油,候油热至约180℃时,把姜薯卷放进油中炸至透心捞起,用餐盘盛着。把鼎内的生油倒回,将鼎洗净,放入清水50克和白糖100克用慢火煮成糖油,淋在姜薯卷上面即成。

三.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抽纱

普宁抽纱,是潮汕抽纱的名产地之一,素以工艺精巧,图案新颖,品种多样,规格齐全而著称,早在清末民国初便驰名海外,迄今已有近百年生产历史。

普宁抽纱起初是揭阳、潮阳县的边邻乡传入本县洪阳、南溪、广太一带乡村的。1930年初,普宁始有经营抽纱业的商号。1934年至1941年,潮汕抽纱进入全盛时期,普宁加工投放区也由原洪阳、南溪、广太扩大到赤冈、大坝一带,本县抽纱二、三、四盘商有成美、源泰、桂源、光记、和源、灿华、惠记、存记、集德成、德记等十多家,从业抽纱女工近2万人。生产厘、辫、人字辫、楼梯辫、杜龟、硬挽郎、含纱郎等工艺手巾品。

1956年,普宁抽纱业把集德成、成美、德记、明合四家私营商户纳入国营经济,抽纱业便得到稳步发展。

普宁抽纱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训女工,涌现出一大批心灵手巧的抽纱能手,品种不断创新,工艺日益精湛。主要工艺品种有:手绣品、手编织品、机绣品三大类。产品主要有台布、手巾、枕袋、被垫套、盘垫、杂件、服装等90多种。手巾是历史传统产品,过去只能生产轻工低档手巾,现能够生产法丝、竹丝等高档手巾。一条13ⅹ13英寸法丝手巾,按照精心设计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各种针法,制作花窗、草鞋挶、帆目、辫仔、对丝(厘)、硬挽郎、垫绣、半畔梅、蟹搓梅、关刀叶、通叶、橄榄叶等各项工艺,组成一幅精细的“满江图案”,工艺高超为前所未有。

台布是60年代初新发展的抽纱产品,经不断创新,主要产品有:棉布拼方垫绣台布、通花台布、华美花边台布、棉布签墘厘绣台布、棉布对丝平绣台布、棉布机绞墘绣台布、棉麻垫绣台布、棉麻刁绣台布、棉布平绣镶通花台布、棉布平绣镶华美边台布、棉布机锈镶华美花台布等30多种,特别是1980年试制成功的“华美花边”新产品,深受外商好评。近年来,华美花边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畅销,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为解决供求矛盾,本县增设华美花边厂,逐步解决配套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机绣是1980年发展的新工艺,至1988年,本县先后被汕头市抽纱公司批准为机绣生产定点企业有:流沙机绣厂(流沙镇办企业,县首家机绣厂)、普宁县抽纱公司附属机绣厂(设洪阳)、流沙镇城北机绣厂(设马栅村,属个体企业)、普宁县抽纱公司机绣厂(县城)等四家厂,厂内工人977人,主要设备有近千台多功能电动车和缝衣车。1988年全县机绣品出口达1500多万元。

普宁抽纱经不断创新,品种增多,规格齐全,工艺日精,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1985年和1986年,本县分别有广太镇山前村抽纱女工李少云赴瑞士、赤冈镇赤冈山村抽纱女工李纯玉赴日本作抽纱手巾技艺表演。普宁抽纱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

自1956年至1987年,普宁抽纱供货出口总额22893万元,平均每年出口额715万元,最低年份出口41万元,最高1987年出口3133万元,为国家创汇764万美元,成为本县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为适应抽纱生产发展,全县建立25个镇(场)抽纱厂、机绣厂,村设立抽纱放工场(组)522个,机绣加工点85个,从事抽纱生产女工达7万多人,其中机绣女工6940人,抽纱已遍布全县各地。

1984年,普宁县抽纱公司经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部、轻工业部联合审查合格,发给生产许可证,成为生产出口抽纱的定点专业企业,主管全县抽纱出口商品的生产和管理。1986年,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授予普宁县抽纱公司为“积极提供出口货源,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广东省出口生产体系基地企业”。(作者:林生瑶方思良占明强时间:1988年12月)

四. 广东省 揭阳 惠来县 贝雕

贝雕是选用有色贝壳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工艺品,主要产于惠来县隆江镇、神泉镇。具有构图生动、色彩富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的特点。

五. 广东省 揭阳 揭西县 阳夏冬瓜

阳夏冬瓜

六.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贵政山茶叶罐

贵政山茶叶罐

贵政山陶瓷厂生产供装茶叶的陶罐和瓷罐,款式独特,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称贵政山茶米罐。产品畅销国内、港澳地区及东南业一带,誉满海内外。

贵政山村,在县城流沙镇西南3.5公里处。该村瓷土资源丰富,瓷土含量利用率高。清中叶纪柯耀始创陶瓷业,至今陶瓷器皿、瓮、缸、罐、钵、锅、涵等品种繁多,其中尤以茶叶罐产品著名。茶叶罐有陶制和瓷制两种,系择优质瓷土原料,精工粉碎翻晒制作,窑烧而成。有半斤庄、一斤庄、二斤庄、四斤庄等不同类型产品;款式造型上釉体有青绿色、黑褐色并各以套白底春草、牡丹或玫瑰花图案,色调庄重,上身构成立锥形体,足细肩阔,颈长口小,内含双层盖,盖圆顶平。

贵政山茶叶罐保持茶叶优质效果秘决之处,在于盖中有内外双环壁,内环紧含盖咀,外环延伸盖颈,自然形成盖里有盖的保质奇功。虽将盖戴下之后旋圆摇荡松动,并不紧固,但茶罐内保持不透气。若你疑盖子松动漏气,用布或纸张垫入盖内密封,这时茶叶的贮藏效果却适得其反,数天后便会霉变。只要把刚买来的茶叶罐,掀开盖子在太阳下面晒干罐内湿气,然后用干净布料拭净,把茶叶装满,戴好盖子,茶叶贮藏10—20年仍可保其质量。罐装茶叶贮藏5—10年之后,茶叶可起清凉解暑,治伤风感冒之效。贵政山茶叶罐,也可用于贮藏高丽、人参等贵重中药,有不易变质的特点。(作者:郑炳城时间:1988年12月)

七. 广东省 揭阳 揭西县 揭阳乒乓果

乒乓果为“槟醅果”之误,因其易叫易记,也就沿袭下来,为揭阳传统名小食,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

相传南宋末年,揭阳人民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果品。由于鼠曲草有特殊香味,鼠曲草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粉(爆米粉)为果馅,制成独具风味的槟醅果

乒乓果是潮汕的传统小食。南宋末年,揭阳县人为避战乱,抵御饥饿,以鼠曲草混于糯米中碾成糯粉,制成鼠曲粿。由于鼠曲草的香味,使这粿品令人喜爱,后又采用槟醅麸为粿馅,制成槟醅粿。

明清时已在潮州一带扬名,并传名海外。晚清揭阳县南门有一李姓师傅,专门经营槟醅粿,他既保持原有的风味特色,又在粿品上用木模加印花纹并以豆腐薄膜作垫底,炊熟后在粿品外涂一薄层花生油,使槟醅粿更为畅销。

20世纪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阳买槟醅粿时,讹念为乒乓粿而流传下来。

传统的制法,粿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适量花生油,经反复拌匀成稠泥状;粿馅以槟醅麸为主体,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制作时,先取一小块胚料,捏成圆薄片,放进适量的馅料,捏成圆粿型,然后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纹,以豆腐膜作垫底,经蒸熟晾干后,乒乓粿便具有外观清柔软,里面香脆甜的优点。

食时一般需再蒸炊,并以厚膋文火煎熟,使之皮酥馅软。

槟醅棵是由鼠粬粿沿变而来的。所谓槟醅粿,系指其馅由槟醅做成。槟醅就是把糯谷用炭火烘焙或装在密封铁罐里爆炒,烤焙熟后,碾成粉末,即成“槟醅麸”而得名。

槟醅粿这种传统小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末揭阳先贤黄奇遇与槟醅粿的一段传奇故事。

黄奇遇(1599-1666),揭阳渔湖广美村人。明天启八年戊辰科进士,与郭之奇、宋兆禴,海阳辜朝荐,饶平梁应龙、杨任斯,普宁陈所献同榜登科,同被称为“潮州后七贤”。黄奇遇先后任固安县令、东安县令、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并充经筵讲官。明朝行将复灭之时,他深知回天无力,速上三疏,“迄骸骨归”。

黄奇遇回到揭阳渔湖广美村老家后,杜门不出,自号绿园居士,尽日纵情于山水,怡情于诗文。著有《绿园诗草》、《平斋文集》,惜末付梓而散佚。现仅有《揭阳县志》所录《涵六塔记》一文和《过旧同亭诗》一首:

夙昔烟花地,于兹杖履游。

揭山犹历历,榕水自悠悠。

爽气侵江月,清风入古楼。

搀枪今扫净,景物自清幽。

据传说,黄奇遇在故乡品尝到家人做的鼠粬粿后,动了一下脑筋,对原来的皮和馅进行了改进,把揭阳鼠粬粿改进成现在的槟醅粿,并从家庭推广到店铺、客栈,且供不应求。

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的发展,槟醅粿点心师们不断地对粿皮、粿馅的改进和改变,使槟醅粿不断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和人民物质水平的需求。1980年,揭阳乒乓粿跨过长江,上北京参加中商部主办的全国名牌小食展览会。现在,揭阳市揭东县洪志食品厂生产的揭阳乒乓粿已改进成多种低糖清香、真空包装、便于携带的潮汕美食礼品盒。1997年12月,中国烹饪协会在杭州举行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会,揭阳市揭东县洪志食品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揭阳乒乓粿”被评为“中华名小吃”。翌年,揭阳市首届潮汕美食节给乒乓粿(揭东洪志食品有限公司)以“十佳潮汕小食”的荣誉称号,井把它列于“十佳”之首。

槟醅粿为什么又叫乒乓粿呢?有二种说法:一是制槟醅麸时,用糯谷在鼎中爆炒或经焗炉焗热膨胀,发出“劈拍”的响声,如同打乒乓球的声音一样,遂将其改名为乒乓粿;另一说法是有外地人在揭阳买槟醅粿时,讹念为“乒乓粿”而流传下来。1956年,揭阳饮食行业所生产的“槟醅粿”每天都由专人送到各家旅社、客栈、码头、车站推销。而“槟醅粿”揭阳人本来就很难叫准字音,再加上和外地顾客打交道,更难叫准和使人听准。在一次买卖中,有个外地顾客问推销员:“你说叫什么‘粿’?叫‘乒乓粿’吗?”因为,“槟醅粿”和“乒乓粿”在读音上比较相近,当时,那位推销员便将差就错地说:“对,叫‘乒乓粿’。”

由于叫“乒乓粿”比叫“槟醅粿”容易而顺口,结果,竟不上几天,人们便都把“槟醅粿”改称为“乒乓粿”了。

槟醅粿“外皮清柔软,内馅香脆甜”,这香来自“乒乓麸”(槟醅麸),即糯米带壳在鼎中反复烤焙,使其爆涨后压成的麸末。因糯谷经烤焙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谷物香味,而正是这种香味,形成了揭阳乒乓粿的诱人特色。

潮汕槟醅粿的做法是:

(1)糯米粉调入适量花生油,反复揉搓成泥状粉团,待作粿皮之用;

(2)用鼎炒或煸炉爆热、烤焙糯米谷(即糯米连壳),再将烤熟的糯米谷连米带壳碾磨成粉末,加入糖粉、切碎的熟花生、炒香的芝麻及橙糕等,混合成馅料;

(3)从“糯米泥”团上取一小块,压成薄圆片,包上粿馅(最妙的是用柑饼、瓜册片、榄仁、玻璃肉剪成花样,贴上一瓣芫荽叶,放在馅面上,红绿相间,可从半透明的棵皮透现出来,十分雅观),然后捏成圆粿型,再用木印印出花纹,用豆腐膜垫底,蒸熟后晾干即成。

食用时一般需用蒸炊,或以厚舺文火煎热,使之皮酥馅软。

八. 广东省 揭阳 揭东区 五房绿茶

揭东县新亨镇五房、坪上一带山区所产绿茶(炒茶),茶汤淡黄如花生油,味道醇甘喉底厚。五房绿茶又称“鸟啄茶”,传说是清未当地村民上山割草时偶然发现,后加工培育而成,民国时已大量内销和出口。中泰建交时,泰国政府曾专门提出五房,坪上绿茶出口供应,足见其影响之大。五房绿茶不但味道好,而且具有溶脂帮助消化的作用。久藏的“老炒茶”更具有 消痰化瘀之功。

俗话说得好:髙山出好茶。五房地处潮揭丰三县交界,群山俊岭,林木葱葱,云雾缭绕,雨水充沛,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迷人心肺,环乡几十里绝无污染源。如今五房村的种植丶加工都已经达到有机茶的水平。五房茶最好的应该是<世坑顶鸟嘴啄>的茶,此茶浓厚丶悠香入肺丶甘醇润喉丶饮过齿颌留香,回味无穷,提神醒脑.若君有缘,饮过方知其韵味也。

2011年,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中,由揭东县新亨镇五房村北山茶园选送的“翠菁牌”翠菁绿茶和“云洗牌”云洗绿茶,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这将进一步打响了“五房绿茶”的品牌,有力地促进揭阳名优茶的发展。

北山茶园由揭阳市北山茶业有限公司创办,茶园位于揭东县新亨镇五房村小北山,是揭阳市名产“五房绿茶”的原产地,占地面积1.2万多亩,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小北山最高峰鸡公基石山海拔1065米,环峰连绵,云雾缭绕,气候温和。该茶园则选在海拔500至900米处,此处土壤肥沃,富含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极宜茶树生长。据了解,五房村一带所产的绿茶久负盛名,不但味道好,而且具有溶脂、帮助消化的作用,民国时已大量内销和出口。中泰建交时,泰国政府曾专门提出“五房绿茶”出口供应,足见其影响之大。据北山茶园负责人杨廷凯介绍,当初之所以选择来五房种植茶叶,除了是因为自己喜爱喝茶从而对种茶产生兴趣外,同时也是基于看中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看好茶叶行业的发展前景。

小北山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为北山茶园生产高品质天然绿色食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茶园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种植高档茶品种,并坚持走原生态种植、培植、生产有机茶的道路。为此,该茶园经常聘请茶叶专家伍锡岳、陈少平等莅临指导,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生产管理,确保产品“安全、卫生、健康、优质”,符合国家标准。目前,该茶园已顺利通过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茶认证。园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米翠绿”、“凤凰单枞”、“大红袍”、“铁观音”等。所生产的绿茶以“五房绿茶”原生地“米翠绿”为原料,采用传统加工方法经科学改进精制而成。产品嫩绿、香气持久、醇厚爽口、回味甘甜、耐冲泡,既保持传统潮汕火仔茶的特点,又有绿茶的神韵。由于绿色环保,茶叶品质好、档次高,北山绿茶赢得了众多客户的称赞,产品远销北京、大连、广州、深圳等国内各大城市和周边地区,每年的春茶价格达500多元/斤,夏茶价格300多元/斤,往往还供不应求。

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消费省份,人均茶叶消费量居全国之首,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目前广东省茶叶产量位居全国第8位,年产茶叶5万多吨。广东省名优茶质量竞赛,是省内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省性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从1992年开始,竞赛活动每2年举办一届,对广东省实施名优茶开发和名优茶战略推进茶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茶农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的竞赛活动由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主办,参评茶样来自全省20多个产茶市县,北山茶园选送的“翠菁牌”翠菁绿茶和“云洗牌”云洗绿茶,一举夺得金奖和银奖,凸显了“五房绿茶”在全省名优茶中的实力。

九. 广东省 揭阳 普宁 普宁红糖

普宁红糖

红糖,营养丰富,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有机及无机物质,且具有甘蔗芳香等特殊风味,是人民生活的常用品。

普宁县是红糖主产地,制糖历史悠久。解放前,糖寮遍布全县各地,凡有种甘蔗地方便建有土糖寮,而以南径、麒麟最多,且高产、优质、产糖率高。如1964—1965年榨季,南径社有红糖寮82个,共榨蔗38900吨,红糖总产量4714.5吨,产糖率12.12%。

普宁县所产红糖,历来以质优、色美、耐储存、便运输而誉满省内外。普宁红糖为金黄色,鲜艳纯一,干爽松散,杂质少,具有独到香味。解放前有名牌产品“上提青”,远销上海、天津等地,深受人民欢迎。

本县拥有一批煮糖技术能手,经常被聘请到省内外指导煮制红糖,如1964—1965年榨季,仅南径公社就派出50多名煮糖师傅到海南、湛江、惠阳等地传授煮糖技术。(作者:方时圆时间:1988年12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