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阳泉土特产有哪些品种 山西阳泉可携带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阳泉土特产有哪些品种 山西阳泉可携带特产更新时间:2022-11-11 21:28:49

一. 山西省 临汾 汾西县 山西熏醋

产于山西临汾。以优质高梁为原料,大曲和快曲作糖化酵剂,酒精和醋酸采用固体发酵,制得的醋坯置入瓷缸内,加盖。外部用火熏制5-6天,再经陈酿勾兑而成。色泽红棕发亮,浓度适当,醋香浓郁,酯香纯正,绵酸爽口,并含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还原糖、醇类、酯类等。

二.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枣介糕

枣介糕,对于盂县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每逢结婚这样的大事,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缺少不了这一道美食!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做的好可以软精精的吃到底,而水少了就会一开始还凑和,越到底越硬,吃了对胃就不好了!

所以说想要做好枣介糕也是一门很深的技术。

其实,枣介糕和年糕相差并不大,而且都是粘粘的那种,只是主料不一样而已。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而年糕是用江米面(糯米面粉)做的。

不管是哪一种糕,对于本身就有胃病的人来说,都要尽量不要凉吃,会不好消化!

吃前一定要加热,才可放心食用哦!

三. 山西省 阳泉 城区 阳泉飘抿曲

飘抿曲,亦称小河捞,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它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
   

它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
   

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记》中赞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飘山城。

四. 山西省 大同 山西黑猪

山西黑猪培育于山西大同、忻州等地区。主要是用巴克夏猪、内-和山西本地猪种培育而成。现有种猪近万头,分布于太谷、合本同、析州、原平、五台等市、县。山西黑猪与长白猪和大约克

夏猪杂交效果较好。

(1)品种特征:全身被毛呈黑色、体型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额宽有皱纹,嘴中等长而粗、面微凹、耳中等大、稍向前倾且下垂,臀宽稍倾斜,四肢健壮。成年公猪体重197千克,体长157厘米,母猪相应地为188千克和155厘米。

(2)肥育性能:180天左右体重90千克,日增重611克,料肉比3.3:1,体重90千克时屠宰,屠宰率72%,胭体瘦肉率 42%-45%。

(3)繁殖性能:公猪4月龄左右时开始出现性行为,8月龄开始配种。母猪初情期为156日龄,发情周期19^21天,发情持续期3-5天。初产母猪产仔数10头左右,经产母猪产仔数11.5头。

(4)主要特点:该猪具有繁殖力较高、抗逆性强,生长速度较快等特点,与长白猪和大约克夏猪杂交效果表现较好。

五. 山西省 阳泉 城区 阳泉压饼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在山城百姓的记忆里,压饼是阳泉地区独有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它默默伴随自己的生活很多年。据老一辈阳泉人回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压饼鏊”。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炉而坐,调一碗面糊,不一会儿就能做出香喷喷、金灿灿的压饼。

由于传统压饼制作工艺流传年代久远,分布范围较广,这种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山城小吃真正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我市的不少村镇,百姓们在农闲时节都有自制压饼的习俗,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压饼的传奇故事。

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娘子关,扼晋冀之咽喉,相传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而得名。在娘子关地区,说起压饼的由来,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悠远的传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派女儿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在某场战役中,娘子军被敌人包围在关内,被切断粮草供应。为了拥军御敌,当地村民拿出自家的粮食,用泉水调制面糊,烤制成便于储藏和运输的脆饼,供娘子军渡过难关。在村民的援助下,娘子军士气大振,守住了关口,而甘香可口的脆饼也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有名小吃。

如今的娘子关已成为附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娘中关村的不少农家小院开始对外营业,在经营农家饭菜的同时,也向来往游客售卖当地传统美食———压饼。

六. 山西省 阳泉 平定县 平定黑釉陶瓷

平定自唐宋以来就制作陶瓷器。随着沧桑历变,生产工艺日臻完善。民国年间利用本地资源生产紫砂陶器,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当时的平民工厂生产的紫砂陶器和其他陶瓷誉满北方。60年代,平定瓷厂生产的工艺美术瓷曾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定陶瓷厂生产的棕釉龙纹杯碟、龙纹咖啡色茶具、蟠龙花瓶、仿宋黑釉缠枝牡丹纹刻花瓶和卷草纹刻花嘟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中棕釉瓷色调润泽,光亮明快;黑釉瓷剥底镏花,黑白分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年出口量达400多万件。

平定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是具有中国古代定窑系典型风格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特色陶瓷艺术。该瓷现有以黑釉刻花为主的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釉、窑变釉、剪纸漏花加彩和木叶窑变釉等多种陶艺绝活。它是采用当地粘土(高岭土),用特殊的烧造工艺,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绝活。它以刀代笔,在坯胎未干前刻花,一气呵成。而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是一种用黑白色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展示纯粹地道的、独特的、有着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陶艺装饰语言。平定黑釉刻花陶瓷与国内众多名窑的别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工艺和产品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定窑系--平定窑黑(白)釉瓷的烧造工艺,以及具有定窑风格的仿宋刻花瓷绝活并独具风致的产品。

它有烧造釉色稳定、釉面光亮润泽、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灵活流畅、纹样生动明快、图案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主题切中“民间、民俗”四字、品种齐全、式样千姿百态等特点 。

七. 山西省 阳泉 盂县 盂县核桃

盂县核桃核桃又名胡桃,在国际市场上它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盛产于盂县各乡镇。以个大壳薄、仁肥易取、入口香脆而闻名三晋。主要品种有绵核桃等。其仁呈浅黄色,含油率在70%以上,年产114.5万斤。产品除满足本境食用及加工用料外,还行销香港、加拿大、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7万公斤。

1994年,盂县上社镇大西里村生产的绵核桃曾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并获银质奖。

核桃是盂县的主要之一,年产量约160万公斤。盂县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各国。

八. 山西省 忻州 河曲 醉果

醉果

醉果,当地人又称“海红”或“海棠”;产于河曲,为山西名果。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磷、钙、钾等。味道酸甜甘美,据有关部门测定,海红果因含磷量高而导I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关注。本品还可代替山楂入药祛病。还能加工成果酱、果酒、果醋和罐头食品,很有开发价值。河曲群众说“海红海棠好,摇钱活财宝”。当地群众在“河曲要想富,种草种树迈大步”的思想指导下,种植海红树,发挥山区优势,要尽快富起来。

九.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十.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