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宿迁有哪些特产图片介绍 宿迁有哪些拿得出手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宿迁有哪些特产图片介绍 宿迁有哪些拿得出手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11-12 05:01:23

一.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酱羊肠

用料:熟羊大肠、辣椒、面酱、油、大蒜

做法:

羊肠切段、辣椒切段,热锅凉油,将面酱炒一下,下大肠和大蒜煸炒,熟后出锅即可。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上塘贡米

上塘贡米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米,因其产地面积小,产量低,营养价值丰富而更显珍贵。

三. 江苏省 宿迁市 宿城区 骆马湖银鱼

骆马湖银鱼,年产量在300吨以上,畅销全国,远销日本、韩国等地,是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专供食品。骆马湖银鱼色白无鳞,嫩爽透明,蛋白质含量高于86%,脂肪含量低于7%,人体所需氨基酸含量高于48.5%,是老少皆宜的理想水产品。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
( 宿迁)

四.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沭阳花木

富春花木场坐落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有着‘全国绿化千佳村’美誉的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堰下村。本中心常年向各苗圃,园林绿化单位,花店,供应各种花卉种苗,各种规格绿化苗木,绿化工程用苗。大中小型,高中低档盆景等。常年为各盆景公司开展盆景整形,修整,制作大中小型盆景,园林修护,技术咨询,本地苗木价格咨询等服务。本中心各种规格绿化苗木齐全,欢迎各界新老顾客光临考察,看苗定货。我们将用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一流的质量。给您创造百分之百的满意度,让您高兴而来,满载而归。本中心的经营口号是:信誉第一,忠诚为上。

五.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洋河大曲

洋河大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河大曲是江苏省泗阳县的洋河酒厂所产,曾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甜、绵、软、净、香”是洋河大曲的特色。现洋河大曲的主要品种有洋河大曲(55度)、低度洋河大曲 (38度)、洋河敦煌大曲和洋河敦煌普曲四个品种。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苏阳中草药山鸡

苏阳中草药山鸡养殖基地位于泗阳县王集镇张坝村,是由大学生村官刘杰、戴萌和陈敏创办和领办的项目,该项目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可以承接一万只鸡苗同时育雏,成鸡室29栋大棚,活动场地一万平方左右,现在属于二期项目,本期拥有成鸡近1000只,雏鸡4000只,本项目将继续扩大规模,到09年年底成鸡将达到上万只,种鸡500只,可实现孵化、养殖和销售相结合,此外,本项目将对山鸡蛋进行包装销售。

七.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黑三剁

黑三剁的制作材料:

主料:猪肉馅100g,玫瑰大头菜50克,红,绿尖椒各一只,香油2茶匙(10毫升),料酒1茶匙(5克),酱油1茶匙(5毫升),鸡精1茶匙(5克),油1汤匙(15毫升)

教您黑三剁怎么做,如何做黑三剁才好吃

1.玫瑰大头菜剁成碎粒,红、绿尖椒去籽和蒂,切成碎丁。

2.中火烧热炒锅,倒入油,油温上升即可放入猪肉馅,用锅铲压散,煸炒5分钟,至肉中水分完全煸干,肉末成金黄色时,加入酱油和料酒炒香。

3.在炒过的肉末中加入尖椒碎丁和玫瑰咸菜粒,大火再炒5分钟,调入鸡精和香油,炒拌均匀即可。

八.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穿城大饼

非物质文化遗产穿城大饼为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大饼,各色各样,名目繁多,有挺硬巴焦的杠子饼,有满肚蜂窝的水大饼,有加油放葱的咸大饼,有印上图案的花大饼……不管软的、硬的,还是咸的、花的,一般都只有一二寸厚。可是,泗阳县穿城大饼,却偏偏与众不同。厚有四五寸,重有七八斤,内里透熟,外皮不焦,暄透透,筋拽拽,甜津津,香喷喷,可谓别具特色。

穿城大饼的来历,可追溯到隋唐年代。一天,程咬金率领义军来到穿城一带,赶跑了下乡抢掠的官兵,夺回了百姓们的财产。地方百姓感恩戴德,一定要犒劳救命英雄。程咬金等首领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徐茂功两下调停,只受各家一块烙饼,作为路上干粮。几位老人商讨,让各家备大锅,用劲和面,饼尽量厚,用火细细炕,结果就烙出了这样特殊的大饼。从此,又大又厚,又香又甜的穿城大饼,一直名传至今。

九. 江苏省 宿迁 泗洪 天岗湖银鱼

天岗湖银鱼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的。泗洪天岗湖银鱼通体光滑透明,玲珑剔透,如冰雕玉刻,不见肠骨。肉质细腻,洁白鲜嫩,可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和鲜汤。

天岗湖银鱼是泗洪地区稀有的水产品,它与“双沟大曲”、“空心挂面”并称为“泗洪三宝”。天岗湖银鱼产于水质清淡、无污染、水生植物较为丰富的天岗湖区,银鱼身长一寸左右,通体光滑晶萤,玲珑剔透,如冰雕玉刻,不见肠骨。银鱼的头部有两个极小的黑眼睛,眼周镶有金色的眼环,它虽然是水生动物,但其实更像是一件经过加工的精美工艺品。

每年的阳春三月,成年银鱼结伴游往天岗湖的浅水区,将卵产在芦苇和水草上,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鱼卵孵化为幼鱼,开始捕食水中浮游生物并逐渐长大,六到七月,是银鱼的捕捞最佳时期,捕捞后晒干鱼体水份妥善保存。

天岗湖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营养丰富,经有关部门测定,每百克银鱼中含有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0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同时还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可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和鲜汤。

银鱼干在烹制前,先用温水浸泡,然后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文火干炸银鱼,色泽金黄,香松脆酥;用银鱼闷蛋,肥、香、鲜、嫩;以银鱼作馅,制作银鱼包子,其味更佳;以银鱼作汤,味道鲜美,闻之生津。由于银鱼的营养价值极高,且易消化吸收,是老人、产妇、病人、儿童的营养佳品,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在食用天岗湖银鱼后也赞不绝口。

十.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新袁柳编

一、简介

新袁柳编是流布于江苏省泗阳县新袁及其周边乡镇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柳编采用杞柳为原料,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以造型美观、花样繁多,简便实用而普遍被当地群众作为生产生活、家居装饰用品。随着编制技艺的日臻完善,新袁柳编也由最初的粗加工演变为精加工,同时,也由乡亲邻里相互馈赠之物转变为市场销售产品。它无毒、卫生、精致、美观,倍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二、形成背景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一带,黄河故道水位暴涨,冲决堤岸,黄河故道与洪泽湖连成水天一片,宽长数十里,几无一片干土,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新滩湖。天长日久,洪水四流,黄水所夹带之泥沙,沉积淤垫,原来的新滩便逐渐形成了滩涂。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当地人便在这里栽植大量耐湿、耐碱的杞柳,用来固沙保土。每年入冬季节,人们便将干枯的杞柳收割回家当作柴禾。由于柳属落叶类灌木,自然繁衍较快,年复一年,这里便形成翠柳万行的自然景观。

三、发展沿革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柳编是每个农户家中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运用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久远,传承广泛。新袁柳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色鲜明的物产。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杞柳),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新袁一代,袁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袁靖,世代以木工为生,替附近百姓订做家具等。他天生聪颖,发现新滩湖到处长着茂密的杞柳,当作柴禾实在太可惜,便常用杞柳编制床垫及各种容器。日久,邻里相互效仿,以此编织家庭日常用品,开始从简单的床垫、草篓到复杂的簸箕、笆斗、提篮等,就这样,他们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依然沿袭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一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常作为当地能人而深受地方百姓推崇。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经常编织一些筐、篓、簸箕等相互赠送,以表达乡邻友好之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深入人心,许多掌握精湛的柳编技艺的新袁人,忙于生计,将一些柳编产品由原来的家用品变成了商品,许多家庭以柳编为生,大大促进柳编技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柳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新袁柳编开始从传统农户走向规模化生产。新袁办起了藤柳厂,开始时规模并不大,七八间房子,几十个工人,利用当地栽植的杞柳条,加工一些农家日常用具。后来,柳编规模日趋扩大,技术也日益精湛,由县外贸部门安排,为外商生产一些包装箱、抹布篮等用具。产品门类也渐渐多起来,有提篮、童篮、吊篮、挂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欧、美国家许多上层人士家中,都少不了柳编用具,特别是盛瓜果的器皿和常接触的各种筐篮。

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庄德新先生,在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发表《新袁小镇散记》中,对新袁柳编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新袁柳编享誉海内外。

四、工具及产品

新袁柳编的制作工具有:刀子(传统常用镰刀)、扳钩和斧头。其余则主要靠手工旋编而成。柳编产品种类繁多,早期产品有簸箕、笆斗、晒簸、草篓等;后期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柳编产品:提篮、童篮、吊篮、挂篮、果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

五、主要技法

新袁柳编制作技巧简单,大致可分为取材、浸泡、脱皮、晾晒、选料、编制、着色、罩漆八个阶段。

1、取材:是将生长在沟渠、河道旁的杞柳,砍伐回来,打包成捆,以便浸泡。

2、浸泡:将杞柳条放到水里浸泡约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使其表皮松软,便于脱皮;

3、脱皮:将浸泡好的杞柳条表皮刮去;

4、晾晒:将脱皮后的杞柳条放到阴凉处凉干备用;

5、选料:把脱皮后的杞柳条,根据粗细、长短进行分类,以备量材适用。

6、编制:根据需要及样品图纸进行制作;

7、着色:根据需要对柳编制品涂上颜色;

8、罩漆:将所制成品罩上清漆,这样既光滑美观,又经久耐用。

六、传承状况

传统的新袁柳编传承,多以家庭为单位或邻里相互借鉴而自觉传承,它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传承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些擅于柳编技艺的民间能手,如:袁靖和袁林兄弟二人(1832—1856);袁氏家族中袁怀玉、袁怀成、袁玉宝、袁怀高、袁怀中(1969—1978);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崔建华、徐其实、韩光全、张修发、肖其贵、杨恒平、张家俊、陈明亮、朱长安等师徒传承;现在尚有杨同志、李继先、贺辛之、周以平、周海燕、杨兰英、崔长之、葛广显、田兵等依然在师徒传承。

但是,伴随当年的“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景象渐远,新袁柳编也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料市场。柳编的功能也由实用性更多地转变为装饰性,它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日渐疏远。

七、传承人

田兵:男,1946年出生,新袁镇河堰村学校组人,其柳编技艺精湛,手法多变,擅大中型柳编。作品新颖别致,深受消费者亲睐。

崔建华:男,1948年出生,新袁镇新袁街人,擅小型装饰品柳编制品生产,作品特色鲜明,小巧玲珑,技艺巧夺天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