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关于宜春特产的作文英语 江西土特产英语作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关于宜春特产的作文英语 江西土特产英语作文更新时间:2022-11-16 13:13:25

一. 江西省 宜春 高安市 腐竹煲

用高安腐竹烧煲而成的风味小吃。其做法是:将腐竹用冷水浸泡8~10小时,用刀切成8~10厘米长条,加猪筒骨熬制的高汤,经两小时以上焖制而成。口感富有弹性,汁汤浓厚。

二.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红薯丸子

红薯丸子是许多宜春人家里的传统小零食。用蒸熟的红薯去皮压成泥,加上适量糯米粉后搓成可爱的小丸子,最后用油炸定型。金黄色的丸子薯香扑鼻,引人口水,外脆内软不粘牙,一口一个,那味道让人留恋!

三.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康乐鸡

【主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为万载县的康乐、鹅峰、株潭、黄茅、马步、三兴、双桥等乡镇,分布于万载县周边的上高、宜丰、铜古、袁州、樟树和湖南省的浏阳等市(县)

【形成历史】 康乐鸡饲养历史悠久,东晋太元元年(376)孝武帝钦定当地鸡为贡品。产区群众以“三黄”和体型大为选种标准,经长期选育形成康乐鸡

【皮肤颜色】 黄色

【鸡冠颜色】 单冠直立,冠齿8~11个,呈红色

【体型特征】 公鸡体躯粗壮、高大,羽毛,公鸡头高昂,尾翘,呈U形,母鸡头、背、尾呈马鞍形,尾部稍翘呈佛手状

【其它特征】 喙略弯,呈黄色。耳叶长而薄,呈红色。胫呈黄色。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五. 江西省 宜春 丰城市 丰城灰鹅

丰城灰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肉用鹅种。主产于江西省丰城市和南昌县,中心产区在赣江、清丰山溪的两岸和赣抚平原的大片水网地带,广泛分布于樟树、黎川、进贤、新建、安义、高安等市、县。

外貌特征:体型中等。头部半椭圆形,前额有一较大的半圆形肉瘤,公鹅肉瘤高大而向前突,黑色或橘黄色,母鹅肉瘤扁平。头颈高昂。眼大有神。耳孔浅黄色,眼睑淡黄色,眼球银灰色或酱黄色。颈似弓形,公鹅较粗、较长,母鹅较短。颈背正中央自头部至尾有一条宽2-3厘米的灰褐色鬃毛条纹带,背、腰、尾、翅膀羽毛灰色,颈腹面、两侧及腹部羽毛灰白色。胸部深、宽且丰满,腹部宽大而扁平,尾部狭窄、尖长。皮肤白色。胫粗且长。胫、蹼橘黄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产绒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88克;在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下,公鹅30日龄1000克,母鹅750克;60日龄公鹅2125克,母鹅1625克;90日龄公鹅3750克,母鹅3250克;成年公鹅4280克,母鹅3500克。成年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79.50%,平均全净膛屠宰率68.80%。成年鹅宰杀时可平均收集羽绒300克,其中绒毛30克,种鹅在5-9月休产期可活拔羽绒3-4次,每次平均30克(不含0);后备种鹅从5-9月可活拔羽绒3-4次,每次平均30克。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220天。平均年产蛋38枚,平均蛋重158克。蛋壳白色。公鹅性成熟期150天,配种适龄期300天。公母鹅配种比例1:5以上。平均种蛋受精率85.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6.4%。公鹅利用年限2-3年,母鹅3-5年。

六.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七. 江西省 宜春 铜鼓县 撑酒

撑酒不过是农家土法酿造的糯米酒,但它要求在重阳蒸(酒)冬至放(水)。即:将糯米蒸熟过水,拌入地产酒药进缸酿造,半月后,将缸内酒糟搅拌匀,加入适量温水,一周后,再蒸适量糯米,稍冷后做成糯米饭团(团内放酒药),放置原酿的酒缸内再酿,如此反复酿2—3次,滤出酒糟,即成撑酒。这种酒色泽青亮,香气浓郁,味正微甜,酒力火厚,入口温和,喝了还想喝,直至飘然欲仙……颇受人们青睐。

八.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苎麻夏布

苎麻纤维细长,质轻,弹力大,光泽好,其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湿快,是天然纤维之王,有“中国草”之美称。夏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作为“宜春三宝”之一的苎麻夏布,有着数千年的夏布文化底蕴,素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而饮誉国内外。

夏布工艺品夏布包即保留手工夏布粗犷、挺括、返璞归真的质感,同时结合了盘扣、刺绣、编织、滚边、植物染色等民间特色工艺,让你在背起一个布包包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土”。同时,你还感觉自己背着沉香四溢的千年文化。

九.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花爆

花爆历为万载。花爆是“烟花”和“鞭爆”的合称。万载因花爆而出名,花爆因李畋而诞生。

烟花制作始于1964年,此前万载一直以生产爆竹为主。1972年以来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株潭、黄茅出口花爆厂、金钟出品花爆厂、康乐出口花爆厂等厂家组织技术人员进烟花新产品研制,并开发出大批新产品投放市场。到2005年有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旋转升空类、吐珠类、线香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摩擦类、小礼花类、礼花弹类、架子烟花、组合烟花等13类2000多个品种。2001年12月30日后万载停止生产2寸以上的礼花弹和单发装药量超过20克、单个装药量超过200克的烟花。

花爆产品创新与工艺改良 自70年代中期开始因市场需求,各生产企业,设新产品开发试验室、科、所,研制出不同规格、不同含量、不同响率、不同色彩的爆竹、烟花13类2000多个品种。生产的爆竹品种齐全,其中风糜一时的有碰碰球、神鞭等娱乐类产品,万载县第一家从事花爆产品科学研所“万载县株潭花爆科研究所”于1984年1月设立,所长龙芝翔,是年研制出新品种30余个,1990年该所自然消失。1986~2005年全县从事花爆研制、技术指导专业人员1000余人。

花爆生产历为手工,工序甚繁,工效甚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改-代替黑火药,减少熬硝、炒硝、舂硝、磨硝、晒硝等工序,裁纸、擦筒、腰筒改机械操作,减少糊筒、修筒、封筒、开筒等工序。从2003年开始,爆竹安引试用手摇机械安引,结边采用脚踏结边机,全自动电脑结边机。爆竹产量大幅度提高,日产爆竹25000余箱。烟花生产改用机械压药,全县有大小压药机近100台。裁纸机200余台,卷筒机400余台。全县第一个烟花机械压药生产车间80年代中期在黄茅出口花爆厂建成投产。全县第一条烟花安全生产线1989年6月在潭埠出口花爆厂建成投产。1989年9月26日经江西省科委、江西省花爆质检站正式验收。1991年获江西省科委星火计划二等奖。1991年11月获国家科委“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银奖。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