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郫都紫气东来特产 郫都最好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郫都紫气东来特产 郫都最好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11-06 05:12:35

一.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杜鹃花

杜鹃花又称映山红,为杜鹃花科半常绿或落叶灌木。叶上长有细毛。春季开花,花冠呈漏斗形,颜色以各种红色为主,因野生杜鹃花在山岗石缝中都有生长,尤其是开花季节漫山遍野,非常壮美。杜鹃花品种很多,我国约有600种,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植物。

二.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唐昌板鸭

唐昌板鸭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口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为促进农民增收,我镇一直鼓励农民饲养各种优质小家禽,仅鸭子一项一年出栏在120万只左右,更为唐昌板鸭生产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现已形成了以西北村、蔬菜村、鸣凤村为代表的加工基地及一批加工大户,其中有成都市名优商标“施牌”板鸭,“蜀唐牌”板鸭,也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的“张胖鸭”等等,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在周边区市有较高的声誉,在成都、都江堰都有唐昌板鸭的直销门市,除成都地区外,产品运销乐山、绵阳、德阳、重庆等地,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三. 四川省 成都市 郫都区 香辣大虾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东西南北饮食交流,南料北烹,东味西调已是寻常之事。用空运至渝的活鲜竹节虾烹制香辣大虾,辣香味厚,鲜美嫩爽,风味独到,把川菜“善调麻辣”的特色河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制作方法1、竹节虾剪去脚、须、用刀部后背抽去沙线。郫县豆瓣、泡红辣椒分别剁细,干辣椒切成节,姜、蒜切成米,葱切马耳形。2、炒锅置旺火上,倒入混合油烧至五成热,放入干辣椒、花椒炸香,下豆瓣、泡辣椒、姜蒜米炒了出香味,掺入鲜汤烧沸,下大虾炒转,加入料酒、精盐、酱酒继续炒,待收汁亮油下葱节、味精起锅。( 巴南)

四.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新民场生菜

新民场生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民场生菜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新民场镇、安德镇、唐昌镇、唐元镇、古城镇、三道堰镇、花园镇、友爱镇现辖行政区域

《郫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新民场生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函》郫府函〔2016〕171号

四川省地方标准:

《新民场生菜生产技术规程》(草案)

五.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古城柚

古城柚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于10月下旬成熟。现有种植面积1100亩。柚树6万株。单果重1.5千克左右,年产560吨。果肉绿黄,汁多且酸甜适度,脆嫩化渣,富含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钙、磷、铁、钾等营养成份。食用后有健脾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助消化等功效。( 郫县)

六.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蜀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蜀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它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 的绣技,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蜀绣的绣工和针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针 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所谓“车”是指刺绣的关键部位,如动物 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处,由中心起针,逐渐向四周扩展。所谓“拧”则是指运用 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这种独特的绣工使绣作品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因而,蜀绣多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成都蜀绣 厂生产的蜀绣艺术珍品里最负盛名的作品要数《鞭蓉鲤鱼》条屏。此产品在洁白的缎 料上,用几朵粉红色的鞭蓉花作衬托,七条肥腴丰满的鲤鱼,大小参差,前游后随,摇头摆尾,自由自在。看上去,有的动有的静,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在水底,层次 分明。1981年,蜀绣作品参加了四川省出口商品展览,赴美国费城展出,深受赞赏。同年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会上,蜀绣作品荣获银杯奖。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七. 四川省 成都市 郫都区 云桥圆根萝卜

云桥圆根萝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云桥圆根萝卜是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云桥圆根萝卜扁圆形、无分叉,表皮白色、肩部微绿、底部乳白;肉质致密、脆嫩、多汁,品质上等。云桥圆根萝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云桥圆根萝卜原产于郫县新民场镇北部的云桥村,产区地处岷江洪冲积扇平原、属成都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气候温和,土质疏松肥沃,生产的云桥圆根萝卜(因春天抽苔开花晚、收获期长等特性,也被誉为“春不老”萝卜)较其它种植区域具有肉质致密、脆嫩、多汁、回甜、无辣味及无糠心等特点。郫县种植萝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郫县志》(1989年版)上有“春不老萝卜”的记载,《新民场乡志》(1983年版)上也有“白-园根子萝卜”的农事习俗活动记载。 云桥圆根萝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一直是广大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菜,鲜食、煮食、凉拌、腌渍或干制均可,更是牛肉炖萝卜和老鸭汤等特色佳肴的主要原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当地种子公司和蔬菜经销商的共同努力,云桥圆根萝卜逐步走出郫县,推向全国。1981年,萝卜种植大户、土专家查文元的《郫县“春不老”圆根萝卜》在《农业科技通讯》杂志第七期上发表,引起全国广泛关注。1996年,云桥圆根萝卜成为中南海特供蔬菜。 郫县是农业部命名的“整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川西粮仓和成都市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县政府高度重视以云桥圆根萝卜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强化萝卜种植繁育技术规范,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不断优化品质,同时辅以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的加工企业对其深度开发。近年来,随着郫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以云桥圆根萝卜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制品及农家风味食品,成为旅游休闲及佐餐、馈赠佳品,其系列产品销往重庆、陕西、湖北、上海等30多个省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云桥圆根萝卜现有种植面积2万亩,2012年加工量10万吨,总产值7000万元,已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合作社为纽带、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模式,产业化链条日趋完善,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云桥圆根萝卜肉质根大小均匀、扁圆形、无分叉,表皮白色、肩部微绿、底部乳白、细腻光滑,无皱缩、凹凸等;肉质致密、脆嫩、多汁、回甜、无辣味,无糠心,品质上等。

2013年,郫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的“云桥圆根萝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云桥圆根萝卜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区位于成都市郫县境内,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郫县新民场镇、唐元镇、三道堰镇、古城镇、安德镇、唐昌镇等6个镇、63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4′24″-103°57′36″,北纬30°49′48″-30°58′09″,东到三道堰镇青,南到三道堰镇,西到唐昌镇,北到唐昌镇。保护面积10569公顷,年产量1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云桥圆根萝卜肉质根大小均匀、扁圆形、无分叉,表皮白色、肩部微绿、底部乳白、细腻光滑,无皱缩、凹凸等;肉质致密、脆嫩、多汁、回甜、无辣味,无糠心。 (2)内在品质指标:云桥圆根萝卜粗纤维≤1.3%,总糖含量≥2.5%。 (3)安全要求:云桥圆根萝卜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

八.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星罗冬瓜

星罗冬瓜盛产于新胜镇星罗村、高篱村,系镇冬瓜种植专业户由本地米冬瓜驯化而成。藤蔓长度适中、结实位低,一般重5-7公斤。适应性较强、容易栽培、早熟高产。瓜长圆筒形、皮绿色,皮面具有蜡质和白粉、白刺毛,品质好、耐储藏,是川西地区夏秋主要蔬菜之一,具有利尿、止咳等功效。星罗早熟冬瓜于6月底上市。( 郫县)

九.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郫筒酒

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史籍中关于郫筒酒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多。相传晋代名士山涛(即山巨源)在郫县作官时,把上等糯米蒸熟后加曲药装入竹筒密封发酵一月即成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简介 郫筒酒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具有千多年的历史。史籍中关于郫筒酒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多。相传晋代名士山涛(即山巨源)在郫县作官时,把上等糯米蒸熟后加曲药装入竹筒密封发酵一月即成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辞源》中〈郫筒酒〉条目释为:“酒名。郫人截大竹长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不漆,用以盛酒。相传晋山涛为郫令,用竹管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郫筒〉条目释为:“酒名。仇兆鳖注引《华阳风俗录》: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酿造方法 今有人根据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或云山涛治郫,以筠管(竹筒)酿酴醾酒”。就就认为它近似酒米做的醪糟酒,但爱喝酒的人认为,实际上它更近似于浙江绍兴著名的“绍酒”。它与“绍酒”同属黄酒系列,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黄酒同为全国极品。民国时期,郫县益丰和、元丰源、绍丰和三家酱园均生产少量郫县酒。生产原料主要是糯米、小麦、高粱等粮食。产品有蜂蜜、桂花、佛手等香型。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成都近县视学日记》中记到:“(1940年)12月4日,郫县附近尚有杜宇蚕丛墓,及扬雄之子云亭,亦不欲观之。独行入城,尝郫筒酒。酒价每斤一元四。初以为白酒,孰知是黄酒,微苦。带有橘皮味。尽半斤。”

还有人说:“酴醾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上述的黄酒,还有一种就是是第二次重酿的酒。郫筒酒就是重酿的酒。根据“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的记载,可知它是在原酿酒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即将酒倒入竹筒内再作第二次处理,从而使其酒质更纯、更香、更美。经过如此这般处理的酒,已产生某种质的变化,已不同于原来那种意义上的酒了。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郫筒酒。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还说:“今池井俱存,竹则不产”。但并不能说明那时已不再生产这种酒了,原因很简单,该井、池旁虽然没有竹,但郫县是竹乡,农村处处竹林密布,因此,照样可以继续生产用竹筒酿的造的“正宗”郫筒酒了。其实曹学佺在《蜀中广记·物产》中又说过,郫筒酒是由高粱、大麦、小麦、稻谷、玉米等五种粮食酿成,还说郫县盛产高粱,是做郫筒酒的主要原料。

名人佳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赞美郫筒酒的佳句。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出游返家时,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先寄严郑公五首》中吟到:“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成札待潜夫”。表明他游历天府,已经视丙穴鱼(雅安之雅鱼)为佳肴,郫筒酒为美酒。只要忆及郫筒酒,其它酒就不想喝了。 宋朝穆修在《城南五题独游诗》中吟到:“水曲林幽独杖藜,郫筒香入乱花携。” 宋朝陆游在《思蜀》中吟到:“园庐已卜锦城东,乘驿归来更得穷。只道骅骝开道路,岂知鱼鸟困池笼。石犀祠下春波绿,金雁桥边夜烛红。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你瞧,衣服当了也要一醉郫筒,洒脱之外可见郫筒酒是如何的香醇迷人。 宋朝苏轼(苏东坡)在给他远在浙江的老友周邠的《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中说:“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携手醉郫筒。” 元代诗文大家虞集在《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吟到:“我到成都才十日,驷马桥下春水生。渡江相送荷子意,还家不留非我情。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郫筒酒,清冽澈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变味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州刺史木上所带为佳”。在南京一带的袁枚,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能七饮郫筒,可见郫筒酒当年的名气有多大。袁枚对难免已有些变味的郫筒酒,仍赞美不已,可见郫筒酒是多么迷人。 直至当代,郫筒酒也还很有名。当年朱德总司令来郫县时也曾询问过郫筒酒的生产情况,外籍华人韩素音回郫县时也问及郫筒酒。

十. 四川省 成都市 郫都区 魔方豆花

魔方豆花

魔方豆花是郫县望丛祠、三源农庄餐厅的一道特色菜。魔方豆花除了色泽洁白、口感细嫩、柔软、棉扎而且还有不易碎散的特点外,还在于它味碟的配制,即味碟的变换。味碟佐料可达酸、甜、麻、辣、咸5个系列40多种,食客可自由勾兑味碟,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味道和感觉,如同玩魔方一般,旋转、自由组合、怪味别出,妙趣横生,故名“魔方豆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