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婺源县天添水果土特产超市 婺源土特产照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婺源县天添水果土特产超市 婺源土特产照片更新时间:2022-11-05 22:32:16

一.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李坑撰肉

李坑撰肉是江西上饶的特色菜。巴掌大小的肉用竹器串好,抹上调料,放在刚燃烧过的糠灰上面烤,烤出来的油滴到灰里又会增加灰的热量。外脆内松特别香。

二. 江西省 上饶 婺源县 婺源茗眉绿茶

婺源茗眉茶,属绿茶类珍品之一。因其条索纤细如士女之秀眉而得名。产于江西省婺源县。婺眉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大小一致,嫩度一致。其外形弯曲似眉,翠绿紧结,银毫披露,外形虽花色各异,但内质为清汤绿叶,香郁味鲜醇,浓而不苦,回味甘甜。滋味鲜爽甘醇为其特点。

婺源茗眉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鄣公山、溪头、江湾、大畈、沱川、古坦、段莘、秋口等地为茗眉茶的天然产地。其地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年均气温16.7℃,昼夜温差10℃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3%,无霜期达250天,全年雾日60天以上。土质多为红、黄壤,腐殖层深厚。山崖幽谷间,常为云雾笼罩,茶树多受辐射光照射,萌芽期早,叶质肥厚柔嫩,营养成分丰富。该茶由于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之中,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尤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儿茶素、水浸出物等含量均高。其成品,香气清高持久,茶味醇厚清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柔嫩;其外形细紧纤秀,挺锋显毫,色泽翠绿光润,为眉茶中的极品。

婺源茗眉绿茶 - 采制工艺

婺源茗眉绿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选其芽壮叶肥,白毫茂密者,经摊放、杀青、揉捻、烘坯、锅炒、复烘等六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锅炒是形成婺源茗眉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

其法是在保持锅温90℃左右时,每锅投叶量约1公斤,四指并扰,手掌张开,拇指朝上,小指向锅,运用腕力和臂力,双手将茶叶从锅底徐徐推向锅沿,当茶叶由上自由翻落时,双手捧茶轻轻搓捻,抖散结块,周而复始,当炒至六成干时,白毫显露出锅,再以焙笼文火烘干。

婺源茗眉绿茶 - 茶乡婺源

婺源根据英国《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的诠释,“香格里拉”即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仇恨,没有战争,是一片宽容、安宁、祥和的净土;是一片神奇、拥有无与伦比原始自然美的乐园……,婺源茗眉的故里--婺源就是这样的一片“香格里拉”,人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地带,她东临衢州,西毗景德镇,北枕黄山,南接上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81.5%,是全国十六个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也是国家著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婺源文风鼎盛,物产丰富,有“茶乡”、“书乡”之称,这里的古村落是建筑艺术和生态文明的博览园,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徽派古建筑,或隐现于青翠山林,或倒映在清溪水面,让人领略到“小桥、流水、人家”那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意境。

婺源茗眉绿茶 - 名茶鉴赏

婺源茗眉绿茶婺源茗眉绿茶,素以“珍眉”著称。成茶翠绿紧结,纤纤如仕女秀眉,叶底芽壮肥厚,香气馥郁浓冽,滋味鲜爽醇厚。冲泡茗眉,清汤碧液,滋味醇和,饮者曾有“一见顿觉清爽,再饮精神更旺”的赞语。

婺源是茶乡,又是朱熹故里,自宋至清儒学盛行、文风昌盛,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婺源茶道具有“敬、和、俭、静”之地方文化内涵,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茶叶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俭--茶性俭,君子之交以茶当酒;静--品茶启发思情,修身养性。茶道表演内容有纯朴农家茶、华贵富室茶、静雅文士茶等。“农家茶”纯朴亲切,充满乡土气息;“富室茶”雍容大度,茶贵器奢华;“文士茶”温文尔雅,焚香盥手,赏茶涤器,闻香观色,令人神怡。

婺源茗眉绿茶 - 茶史追溯

婺源茗眉绿茶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 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货实多”。

宋朝,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 《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明朝,婺源茶叶受到朝廷赞赏,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威廉.乌克斯在所著《茶叶全书》中,称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

婺源茗眉清代中叶,是婺源绿茶外销盛期,茶叶产量较高。据民国史料记载:“在昔茶叶繁荣时期,每年产茶约五万担。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因“洋茶生产日多,华茶不能直接运销,而由洋商购去掺以洋茶,以伪乱真,使华茶声誉不振,”,婺源绿茶生产由此而逐渐衰落。

解放后,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婺源茶叶科研人员结合原有茶叶技术,新创“婺源茗眉”,1976年年产茶叶5万担,跨入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行列。1982年被列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1986年年产茶叶8.7万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959年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商业部评定该茶为“世界茶叶珍品”;1982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和1990年由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婺源茶厂生产的江山牌茗眉又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名茶。1995年3月,婺源被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

三. 云南省 曲靖 富源县 云腿

云腿,即云南宜威火腿,为南国名产之一,原来与浙江的金华火腿齐名。 这种火腿,味道十分鲜美,工艺也较复杂,既是宴席上的飨客美味,也是居家餐桌上的佐食佳品。每年入冬以后,便是加工火腿的好日子。先选割肥壮的猎后腿,然后用云南的磨黑盐或川盐反复揉搓,进行腌制,半年后就算成了。腌得的火腿,肉板黄润,肉丝鲜艳,蒸烧成菜肴,别有滋味,越嚼越香,回味无穷。如贮存一二年后再吃,其味更佳。

四. 宁夏 固原 泾源县 泾源黄牛肉

泾源黄牛肉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泾源黄牛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的。泾源县已真正成为宁南山区最大的肉牛养殖核心区和西北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泾源黄牛肉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泾源县自古以来重视发展畜牧业,远至周、春秋时期就已牛马成群,养殖的黄牛故有“天天喝矿泉水,顿顿吃中草药”之说,黄牛肉享有牛肉中骄子的美称。建国后,肉牛养殖主要以放养为主,放牛者在闲暇间编成了民间游戏“赶牛”,参与人员多,热情风趣,相传至今。自2007年以来,泾源县被宁夏确定为全区环六盘山生态肉牛养殖基地,县委、政府将草畜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肉牛养殖发展后劲十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泾源肉牛养殖模式”,在全区广泛推广实施。为扩大肉牛养殖宣传,每隔两年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和全区“黄牛节”、“赛牛会”, 形成了比较丰富黄牛发展文化。

近年来,泾源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向导、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破解瓶劲,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平台,建立健全投资机制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饲草料种植加工调制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了养殖规模化、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草多元化、营销市场化和服务科技化的“泾源肉牛养殖模式”。已注册“泾源黄牛”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泾河清真系列牛肉产品取得有机认证,“宁夏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县”被自治区正式命名,“六盘山”、“泾河”清真品牌享誉区内外,全县牛饲养量年达到19.5万头,人均牧业收入达到825元,新建成的定点屠宰场日屠宰加工肉牛50头以上,“清真”牛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泾源县已真正成为宁南山区最大的肉牛养殖核心区和西北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

2013年,泾源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申报的“泾源黄牛肉”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泾源县新民乡、泾河源镇、兴盛乡、香水镇、黄花乡、六盘山镇、大湾乡4乡3镇110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6°12′15″-106°30′5″、北纬35°14′20″-35°37′25″。区域年生产肉牛23万头,黄牛肉21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泾源黄牛肉肉质鲜嫩、瘦肉多、脂肪少,牛肉呈樱桃红色,脂肪呈乳白色,肉表面有一层薄膜,富有弹性。 2、内在的品质特征:泾源黄牛肉瘦肉率80-85%,净肉率达43%以上,蛋白质含量21-23%之间,脂肪含量0.1-0.3%。 3、安全要求: ①加强黄牛养殖设施卫生管理工作,坚持卫生清扫和消毒制度,杜绝或减少疾病发生,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做好黄牛的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 ②黄牛养殖人员严格按照饲养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饲养,确保圈舍温度、湿度、通风、密度等养殖环境良好。 ③严格遵守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食品安全法》、《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相关管理办法、规定及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条件、卫生要求、检验规程进行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五.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湟源陈醋

湟源陈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湟源陈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青海的名之一,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湟源陈醋,又叫黑醋,酸味纯正,清香甜润,质地浓稠,色香俱佳,多吃能增食欲,助消化健脾胃,防感冒,清心解毒。

湟源陈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源县现辖行政区域。

六. 河北省 保定 涞源县 涞源煎饼

煎饼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只是风味各有不同。涞源煎饼就是一个独特的品种。涞源煎饼独特之处主要是用料。民间说,涞源煎饼是三米饼,主料是玉米、小米和黄豆,其次还要加入适量花椒、大料、葱、姜、蒜做辅料。为了使煎饼更加筋道,有人还喜欢加上一点小麦。将这些原料混在一起、用水发透,然后用石磨磨成糊浆。涞源煎饼有“四绝”,一是个大,涞源的煎饼铛子最大直径可达一米多,一般也不少于二尺;二是极薄,毫不夸张地讲,每张煎饼都薄如纸;三是金黄,涞源煎饼色泽如金;四是筋道,每张煎饼均可以提溜起来,感觉如绸。概括起来讲就是“大如盖、薄如纸、色如金、筋如绸”。

涞源煎饼有许多种吃法,最简单省事的吃法就是乘热直接吃。但多数人家是把煎饼叠成长方形用锅再烙一下,将外皮烙焦烙脆,然后撕成小块,放入事先做好的豆腐汤或鸡蛋汤或蘑菇肉丝汤,用这些汤泡着吃。煎饼最著名的吃法是煎饼卷肉,而最好吃的也是最讲究的是卷煮熟的猪头脸肉。将煎饼摊好,卷上切碎的猪头脸肉和大葱末,然后卷成卷再来回翻烙,待外皮稍焦,切成段即可食用。刚出锅的煎饼卷肉,外焦里嫩,咬一口满嘴流油,香脆至极。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走南京闯北京,好吃不过涞源的猪肉裹煎饼。的确,到涞源不吃煎饼卷肉是一大遗憾。除此之外,还有煎饼卷油条,炒煎饼等吃法。不过最正宗的当数煎饼卷肉。

涞源农村家家户户会摊煎饼。过去缺乏细粮,过年过节老百姓便粗粮细做,腊月里每家都摊两斗或三斗粮食的煎饼,乘热将饼折叠成长方形,整齐地码放在笸箩里,留着正月里慢慢吃。

据传,明朝时有哥儿俩从山西过来,其中一个落户到涞源,一个落户到山东,他们把制作煎饼的手艺带到了当地,因此,涞源煎饼和山东煎饼是兄弟煎饼。这一说法真实性如何已无从考证,但涞源煎饼经过几百年的独立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在神州大地独树一帜,着实堪称一绝。

七.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尕面片

面片是西北地区群众最喜爱也最普及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易行,可以不用工具,一般是先将面调揉好,或切成短条,或者先团成饼状,待下锅时再切成短条,锅里煮好相应的蔬菜、肉等后,两手将短条面压开,拉长,一手拿面条,一手揪为方块下到锅里。

由于混放的蔬菜,肉类等不同,面片还有多种风味各异的品种。高原上气候寒冷,过去冬天没有新鲜蔬菜,一旦菜瓜刚熟,摘一两个鲜嫩的菜瓜下面片,叫作"菜瓜面片"。面皮下好后,再打上鸡蛋,味道又不一样,叫做"鸡蛋面片"。放了羊肉,羊肉味特浓,就叫做"羊肉面片"。这些面片都是带汤的。如果把煮好的面片用漏勺打出来,和上炸酱,就叫作"烩面片"。而打出来后又用粉条、牛羊肉等混炒,则叫作"炒面片"。

面片是青海人的家常便饭,随之便有一系列的风俗讲究。如果是男方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如端上面片,男方家的就不用再说了,说明遭到了拒绝,因为面片是揪断了的。如端上了长长的拉条,表示婚姻可成。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谁家如果表示同意婚姻而端上了面片,则要被笑话。有远方或尊贵的客人来家,一定不能下面片,否则会失敬伤客。家人要出远门。有的地方专门揪面片送行,据说面片预祝出门人办事利落,马到成功。也有的地方专门下长面叶(如拉条子)送行,据说这种面食预祝出门人顺利往返,而面片则被认为途中会出差错,办事不成。

当然,现代人对这些是不相信了。但面片将永远出现在青海人的饭桌上和西宁的饭馆里,并将永远受到人们的青睐。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八.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青海奶皮

奶皮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

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

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九. 福建省 福州 罗源县 芋饺

于飞竹镇仓前守善,用芋头煮熟去皮,加地瓜粉揉成面,再打成皮,包上肉馅。煮熟撒上葱末。极品啊 !!!

十. 云南省 大理 洱源县 火烧猪肉

是大理、洱源等地区白族人民杀猪吃肉的一种奇特生活方式。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白族人民都要杀猪吃肉,其宰杀肥猪方式独特。方法是把肥猪宰杀后,在水井边用稻草或表杆烧烤肥猪,一人用簸箕煽风,以风助火,一人用两根棍子不时地拨动稻草,让稻草火将整个肥猪烧成焦黑。然后用井水冲洗猪体,并用杀猪刀将焦黑的毛皮刮去,经过刮洗的肥猪整体呈金黄色,并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味。最后进行开膛破肚,将肥猪分割成若干块,待烹调食用或胞制成腊肉待食。这就是白族人民的“火烧猪肉”。吃味清香爽口,没有汤煺猪肉的腥味。 白族群众还有吃生皮的习惯,即将火烧猪肉(多用臀部和后腿皮肉)和猪肝切成细丝,以葱、蒜、芫荽、炖梅、辣子面、酱油等为佐料,调蘸而食。此吃法民间称之为“吃生皮”。吃生皮的习俗,相传始于南诏时期,历史悠久。吃生皮容易引发旋毛虫等寄生虫病,卫生部门禁止此种吃法,提倡火烧猪肉还是要炒吃煮吃。在卫生部门的宣传倡导之下,吃生皮的习惯在逐步改变。民间吃生皮,一般都先将火烧猪肉提交卫生防疫部门化验无寄生虫卵后,才食用。( 大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