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蒙古族特产水果 蒙古族食物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蒙古族特产水果 蒙古族食物图片大全更新时间:2022-10-27 07:44:30

一. 黑龙江省 大庆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连环湖鳜鱼

连环湖鳜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连环湖鳜鱼

黑龙江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渔业协会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18个湖、2条沟、3条人工引水渠组成。即:牙门喜泡、阿木塔泡、铁哈拉泡、火烧黑泡、那什代泡、牙门气泡、敖包泡、小尚泡、红源泡、西葫芦泡、二八股泡、他拉红泡、东湖、羊草壕泡、马圈泡、北津泡、德龙泡、哈布塔泡、六河沟、九河沟、二道桥引水渠、乌台北桥引水渠和“八一”幸福运河。涉及胡吉吐莫镇、连环湖镇、敖林西伯乡、克尔台乡4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3°59′~ 124°15′,北纬46°30′~47°03′

AGI2017-02-2083

二. 内蒙古 乌兰察布 集宁区 蒙古奶酪

奶酪,俗称“酪蛋子”,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奶食品。

奶酪,分生奶酪和熟奶酪两种。

生奶酪的做法是,把鲜奶倒入筒中,经过翻搅提取奶油后,将纯奶放置在热处,使其发酵。当鲜奶有酸味后,再倒入锅中煮熬,待酸奶呈现出豆腐形状时,将其舀进纱布里,挤压除去水份。然后,把奶渣放进模具或木盘中,或挤,大多都在行囊中放几块奶酪,以防不测,备以充饥解渴。

压成形,或用刀划成方块,生奶酪就制做成功了。

熟奶酷的做法与生奶酪的做法略有不同。制做熟奶酪时,先把熬制奶皮剩下的鲜奶,或经过提取奶油后的鲜奶,放置几天,使其发酵。当酸奶凝结成软块后,再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放入锅内慢煮,并边煮边搅,待呈糊状时,将其舀进纱布里,挤压除去水份,然后,把奶渣放进模具或木盘中,或挤压成形,或用刀划成不同形状。奶酷做成后,要放置在太阳下,或者通风处,使其变硬成干。

食奶酪方法很多,或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如吃干粮一亲细嚼慢咽,越嚼越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三. 辽宁省 朝阳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喀左陈醋

喀左陈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喀左陈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喀左陈醋,辽宁省喀左县,该产品采用古代秘方和传统酿醋工艺,利用深井矿泉水和优质高梁,固态发酵,加之上好的紫砂陶缸陈酿经年而成。陈醋不含任何防腐剂、冰醋酸。品味独特,入口绵软,甜酸爽口,回香醇厚,无杂邪味和刺激口感。陈醋含16种氨基酸,钙、锌、铁等无机物,葡萄糖和酯类香气,具备几十种生理调节功能以及降血脂血压,美容养颜,解毒杀菌,减肥长寿等保健功能。因此又有“营养醋”、“保健醋”之称。喀左陈醋多次被国家评为部优、省优,名列中国三大名醋。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地处辽宁西部,大凌河上游。因久远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而被誉为“塞外明珠”。陈醋是喀左传统的民族工业之一。它创产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历史悠久。喀左县县政府所在地大城子镇原是蒙古族聚居之地。古称利州城。清康熙、雍正年间,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遭受旱灾,大批汉民移居此地,把酿醋技术传到大城子,山西运家兄弟在大城子开办烧锅、酿酒、酿醋,渍制酱菜作坊,商号“大成裕”。1875-1908年间(清朝光绪年间)喀喇沁王,每年向宫廷进贡时,大城子陈醋被列为贡品之一,供皇宫御膳所用。故又称“贡醋”。从此大城子陈醋驰名关外,畅销临近府城,远销东北及中国各地。据民国初凌源县志记载“渍菜:大城子咸菜,为县内有名之土产物,多以为馈赠品……陈醋:皆能制之,而以大城子制者为佳”。.

生产情况

1925(民国14年),大城子醋酱坊发展到67家,著名的有“广聚成”、“庆福轩”、“福兴隆”、“永庆居”等商号,到东北沦陷时期,粮谷实行“配给”,市场萧条,醋坊多数停业,大城仅剩6家,虽产量不大,但盛名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投资,先派干部、招聘酿造传统陈醋的老工人,开办了利民醋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技术,生产陈醋。16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大城子镇内私营“涌增祥”、“同兴号”醋厂与利民醋厂合并,成立食品加工厂,生产陈醋、酱菜和糕点。1957年,食品加工厂迁入新址,新建了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
1977年,食品加工厂生产瓶装“精制陈醋”,扩大了销售市场。1980年,食品加工厂划出制醋车间,单独建立喀左县陈醋厂,建陈醋车间3000平方米,淘汰了历史以来的发酵大缸,新建了发酵池,灌装环节实现了半机械化。1980年,陈醋厂派人去镇江、山西参观学习改进了过滤、沉淀环节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试制出蒜醋、姜醋、五香味醋等系列产品。
1978年,大城子农场建制醋车间,1980年,生产瓶装陈醋,1981年,制醋车间从农场分出,建镇办陈醋厂,生产“利州”牌陈醋。.
2009年,该有陈醋生产厂家10余家,全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年生产陈醋4万余吨。销售范围主要是东北三省、河北、内蒙等地。产品主要有:老陈醋、礼品醋、贡醋、香醋、风味醋、姜醋、蒜醋、饺子醋及醋饮料等。品牌有:塔城、满井、辽硕、辽亨、驰星、麦稻香、香街等商标。.

产品认证

经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该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业项目。其产品曾在是中国国内,特别是在东北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并取得商业部优质产品的称号。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调味品》名牌食醋章节中,有中国名牌食醋20个品种,辽宁喀左陈醋被列入其中,是东北唯一的一家。2008年,喀左陈醋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其产品曾获辽宁省和商务部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塔城牌陈醋曾获“辽宁名牌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和省驰名商标,满井陈醋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品质特点

1、外观呈紫黑色,色泽浓艳,澄清透明,无任何人工色素。
2、口感柔和,甜酸爽口,口味醇厚,无刺激性。
3、久贮不腐,而且愈陈愈香。
4、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保健养生功能。
喀左陈醋之所以与众不同,资质不凡,得益于它独特的原料、水源、酿具和酿造工艺。
纯粮:喀左陈醋采用东北的优质高粱、玉米为原料。纯粮酿造,因不挥发酸含量相对高而无刺激性,口感较柔和,入口绵软还有回味;而使用冰醋酸兑制的醋,酸味重,有酸涩的刺激性口感,无任何营养价值,且对人体内脏及骨骼具有腐蚀作用。
良陶:“喀左”陈醋采用国内绝无仅有的“紫砂陶器陈酿”法。喀左县所产紫砂是高档陶制品原料,产于二迭系细砾岩之间,为紫色或绛紫粉砂质页岩及其风化物,平均含铁10%左右,可与宜兴紫砂媲美。陈醋便是由喀左紫砂陶器陈酿制成,因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香泉:喀左陈醋所用的水亦别具一格。喀左县大城子镇南有一口琉璃井,是天然矿泉。此井在元朝《大元一统志》和《蒙古游牧记》均有记载:“冬温夏凉,昼夜外涌。清沏见底,虽毫发之微,历历可数……用之酿酒,其味尤佳” 。陈醋酸中微甜,清纯爽口,与这口高档矿泉井不无关系。
精酿:陈醋采用古法加现代工艺酿制而成。喀左陈醋始创于1669(清康熙八年),经过不断地实践,酿造工艺日臻完善。陈醋的酿造工艺,是将高粱经加曲糊化后,接入醇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并接入醋酸菌氧化酒精为醋酸。陈醋发酵时间长,工序复杂,尤其是其中有些特殊的工艺,才酿成了风味独特的喀左陈醋。 .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喀左陈醋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喀左陈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喀左陈醋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建议》(喀政〔2007〕6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四. 黑龙江省 大庆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石人沟鲤鱼

石人沟鲤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石人沟鲤鱼是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石人沟鲤鱼,肉嫩味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石人沟鲤鱼是2012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保护范围是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石人沟三个自然放养场、三个人工水渠。

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南端,嫩江中下游东岸。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闻名遐迩的淡水渔业之乡,全省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机关设5个科室,直属8个基层单位,其中有一分场、三分场、供销公司、建运公司、物业公司、农牧公司、饲料加工厂、渔政大队。经营面积18.2万亩。其中人工放养场12万亩,即石人沟放养场26600亩,1寺放养场82500亩,船滩放养场11400亩,湖湾育种池3,700亩,小池塘900亩,越冬池600亩,沿江渔亮子二处37200亩。全公司总人口1900人,现有职工800人,固定资产2000万元。

大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原名石人沟水产养殖场。始建于1947年,是我省较早开发渔业生产企业之一。1952年国家投资开发建设,为嫩江渔业公司的渔区。1957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直属石人沟水产养殖场,是我省较早开发渔业生产企业之一。1984年经省办公厅批准下放给杜蒙自治县领导,1997年经杜蒙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小组批准企业为大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几十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几代职工不懈的艰苦奋斗,大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由原来的靠自然捕捞的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人工繁育,苗种养殖,成鱼生产和加工一体化,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的综合性水产企业。年产商品鱼2,000多吨,鱼品种类近40种。各种鱼品以其天然野生无污染及特有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产品远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长春、松原、内蒙古等大中城市及杜蒙、肇源等周边县区乡村。2000年被欧盟认证为AA级绿色有机食品,2004年、2007年被认定大庆市知名商标品牌。

大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坚持以养为主的方针,不断扩大养殖生产能力和提高生产水平,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设施配套,建有两处大型人工提水泵站和规范设计的标准化池塘,年可生产鲤、草、鲢、鳙、鲂鱼夏花、水花等1亿尾,生产大规格秋片鱼种80——100万斤,可为各水产养殖单位提供优质苗种和技术服务,近几年在确保四大家鱼稳产高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使放养场内的鲂鱼、大白鱼、黑鱼、嘎牙子、鲶鱼、鲫鱼、龙江野鲤、日本锦鲤等优质鱼含量不断增多,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

大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坚持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抓好主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职工家庭狐貉饲养及鸡、鸭、大鹅的养殖,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开发利用耕地17000亩,可生产各类商品粮550万斤;发展果树葡萄130亩,每年可产水果12万斤;发展职工家庭野生动物饲养,于2006年成立了饲料加工厂,现已经具备貉狐膨化饲料加工、养鱼颗料饲料加工、大豆榨油加工能力。年可生产加工各类饲料1000吨,远销周边县区,年生产各类皮张7万余张。发展鸡、鸭、大鹅的养殖,存栏达3万只,年可产蛋200万枚;于2008年新上制酒项目及鱼品深加工项目。

石人沟靠近嫩江干流,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产品以及独特的渔民风情是本地特有的旅游资源。乘船游江、钓鱼弯垂钓、小湖荡舟、沙滩江水浴场、冬捕观赏、全鱼宴等是特有的旅游项目。

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本着对人民和社会负责的精神,所生产的各类产品,严格按着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生产无公害、绿色商品,如各类淡水活鱼、禽类,无公害,效益在全省同行业中始终位于前例。

十几年来,大庆市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连续多次被上级党组织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98年被黑龙江省委,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

1999—2001年度被县政府授予先进企业;

2000年被省水产局授予全省先进集体标兵称号;

200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旱救灾先进集体和农村经济工作综合考评先进场荣誉称号;

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渔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2004年石人沟商标被大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大庆市知名商标;

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农村重点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

2006年被黑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省级卫生先进村;

2006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渔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2007年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要在搞好经济工作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更进一步增强商品意识,规范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绿色品牌标准,不断扩大“石人沟”品牌系列产品生产,做好品牌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创造一切条件,让“石人沟”牌系列无公害,绿色产品服务于社会,造福一方。

石人沟鲤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石人沟鲤鱼

地域范围

石人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西与吉林镇赉接壤,水域连接嫩江。东距杜尔伯特县城110公里,位于北纬46°01′269″东经124°02′740″,水域由三个自然放养场、三个人工水渠组成,水域面积8000公顷。年产鲤鱼300吨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石人沟鲤鱼体纺锤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须二对,口亚下位,略呈马蹄形,鲤鱼背部普遍发黑褐色,体侧和尾鳍下叶为黄色,腹部白色。鱼肉品质高,含水量较小。肉质细嫩而鲜美。 2、内在品质指标:石人沟鲤鱼粗蛋白含量大于17%,粗脂肪含量小于4%,钙含量大于150mg/kg,磷含量大于3500mg/kg,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0%以上。 3、安全要求:产地生产环境执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产品执行标准NY5053-2005无公害食品普通淡水鱼。

五. 吉林省 松原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蒙古族四胡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四胡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辽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

六. 内蒙古 通辽 科尔沁区 科尔沁蒙古馅饼

科尔沁蒙古馅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蒙古馅饼是科尔沁一种传统的特色美食,在通辽市民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保护好这一特色美食,使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通辽特色饮食文化走向全国,一直是通辽市工商局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认为蒙古馅饼应有自己的商标,形成品牌优势,做大做强蒙古馅饼产业,把“科尔沁蒙古馅饼”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辽市工商局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和市商务局积极合作,请示自治区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积极商讨注册“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事宜,尽力指导和帮助通辽市餐饮行业协会设计制作商标图样和申请材料。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9月28日终于以通辽市餐饮协会的名义向国家商标局提出申请注册商品(30类)和服务(43类)两个类别的“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商标局对“科尔沁蒙古馅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受理,标志着通辽市餐饮服务行业迈向了品牌发展新的阶段。

蒙古馅饼的诞生有800年的历史。相传800多年前,科尔沁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晚年喜爱面食“兀都麻(烧饼)”,后来,王府中的厨师借鉴中原地区葱油饼的制作方法,以小麦面做皮,用牛羊肉为馅,手工压制成饼,两面煎至金黄色,使之外皮酥香软糯,肉馅鲜嫩清香。哈萨尔食后大悦,名之为“沙粒饽饽(馅饼)”。400年后,这种食品随着部落的迁徙,被哈萨尔的后裔带到科尔沁草原广泛流传,被称为“科尔沁蒙古馅饼”。历史上,“科尔沁蒙古馅饼”曾经是“大清国母”孝庄文皇后和康熙、乾隆皇帝的最爱美食。由于它历史悠久、制作独特,酥软香嫩、营养丰富,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科尔沁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2003年元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通辽视察期间,在通辽科尔沁宾馆就餐,“科尔沁蒙古馅饼”成为主餐之一,曾受到-赞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以及冯小刚、李双江、蒋大为、德德玛等艺术家,都曾食用后并给予高度评价,赞誉为“草原饮食文化中的精品”。

由于科尔沁蒙古馅饼的独特风味,在1990年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上,备受各国运动员的青睐;2002年,“科尔沁蒙古馅饼”被评为“内蒙古名点”;2012年在黄河美食节上获“中国名点”荣誉称号;通辽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于2012年10月24日成功制作出中国最大的“科尔沁蒙古馅饼”(直径5米、厚2厘米、重325公斤),并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至此,历经四百余年传承的“科尔沁蒙古馅饼”名满中华,成为餐饮界的标志性美食。

“科尔沁蒙古馅饼”是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并传承与发展的特色面点食品,拥有浓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在各级烹饪大赛中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地方名点。注册“科尔沁蒙古馅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美食文化名片,弘扬科尔沁美食文化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白宝龙)

七. 江苏省 无锡 新吴区 水果特产

无锡四季花果飘香,盛产水蜜桃、柑桔、巨峰葡萄、杨梅、梨等水果,其中无锡水蜜桃,以色泽鲜艳,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果中皇后”
( 无锡)

八.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察哈尔右翼中旗 蒙古奶食

当地蒙古族奶食

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奶制品有黄油、奶油、奶酒、奶豆腐、奶皮、奶茶等。还有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

黄油,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奶食品之冠是黄油其味道独特纯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牧民招待宾客的佳品。黄油可以从奶皮子里提,可以从白油中提,也可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

奶茶,亦称蒙古茶。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俗话说,牧区“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奶茶的熬法,通常是将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抓一把茶装在小布袋里(也可不装袋),放入开水锅里煮,茶在锅里翻滚时,要不断用勺子搅拌,三四分钟后,即把新鲜牛奶徐徐加入。鲜奶与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习惯。奶茶开锅后,又以勺频频翻搅,待茶0融、香气扑鼻时,即成。一般为浅咖啡色。有的地方加点盐,有的在喝茶时随用随加。此外,有的地方把炒米或小米先用牛油或黄油炒一下,再放进茶里煮。这样既有茶香味,又有米香味。

奶酒,蒙古人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称马奶酒。烈性奶酒的做法是,将新鲜生奶倒在木桶或瓮里,置向阳处,用木杆来回搅动,待发酵脱脂后,把剩余的奶浆倒入铁锅内蒸煮。蒸锅上罩一个80厘米高的形如蒸笼的木桶,靠桶的上端放一个双耳瓦罐,瓦罐上方把装有冷水的铁锅坐在木桶上,桶的周围和上下用布或毛观点、麻袋等物紧紧围住。蒸锅下用猛火烧,水蒸气随筒散出,酒精凝在冷水锅里,滴在瓦罐里,即成奶酒。做工精细的酒,无色透明。其工艺流程为六蒸六酿,即头次酿的奶酒称“阿尔乞如”,酒力不大,度数不高,再将“阿尔乞如”倒入锅内,加上一定数量的酸0酿出来的酒,称为“阿尔占”(回锅酒。三酿的称“和尔吉”(二次回锅酒),四酿的称“德善舒尔”。其酒精含量一般不超过30度。也为达斡尔族饮料,由高度发酵的酸奶分解出油后蒸馏而成。一般在夏天奶多时制作。头锅酒有少许白酒及酸奶味。度数不高。

奶豆腐也称奶干。做法一: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或制黄油后余下的奶渣,待其发酵后,用麻布滤去水分,放进锅里慢火煮,边煮边搅,待其稠糊时,装入布袋压榨,挤出黄水后,倒入木模,便成方块,再切成长条或小方块,晒、晾干即成。做法二:把鲜奶放置发酵后,撇取上层白油,再倒入锅里煮熬。等奶呈老豆腐,装入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模,放通风处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为上品,发黄较硬的次之。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

奶皮子做法:将新鲜牛奶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滚起后,用勺子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为止,停火后,冷却到第二天,一层奶脂凝结于表面,像蜂窝状麻面圆饼,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黄金季节,原奶质量好,奶皮子就凝结得厚。

炒米,蒙语叫做“蒙古勒巴达”,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兑酸奶和白糖等搅拌,解饿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

九.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