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池都有什么特产 河池特产有什么值得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池都有什么特产 河池特产有什么值得带更新时间:2022-10-26 04:01:26

一.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矿泉水

巴马矿泉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巴马独特的空气、独特的山、独特的水,养育了大批百岁寿星。尤其可贵之处,是在世界其他长寿乡百岁老人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巴马的百岁老人数量却在逐年攀升。是谁能使鬼斧神功,让天地间有如此造化,这一切皆来源于巴马的水。

巴马的地质结构破碎,水很容易被矿化,多种适合生命状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其最佳的组合构建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哺育了这群生于此长于此的百岁寿星。在这里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饲养的禽畜等,经过专家的化验,各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植物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地区。巴马的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饮用山泉水。

地处桂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之乡,有着两处优质矿泉水。巴马镇赐福矿泉水,离县城10公里的赐福半山腰上,出水位置比较高,一年四季常流不断,自然环境幽雅。经自治区有关部门验证,这股矿泉水生成于三叠系地貌,除了含锶、偏硅酸达标外,还含有溴、碘、锌、锂、硒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那桃民安矿泉水,又叫丽琅矿泉水,距县城13公里,泉口高出河面110米,被当地群众誉为能医汉百病的“神仙水”。当地人的饮用水分为3种,一是泉水,二是天然雨水(石山区)三是山间小溪水,山泉溪水是硬水,可减少心血管病,水源没受污染。

巴马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长绿山。

二. 广西 河池 宜州 德胜酒

德胜酒尊贵高雅,声名远播,多少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逸士,倾倒了多少学者风流。清代两粤才子、岭南宗师郑献甫(又名郑小山)一生好酒,尤其对德胜酒情有独钟,并曾作诗赞道:“人言德胜酒,色夺洞庭绿。闻香十里远,开坛千人醉。”经过公司多年努力,目前德胜酒发展到以下五大系列:

一、普通德胜米酒系列:以22度、35度两种酒度为主打,口感好、价格实惠,深受广大普通老百姓欢迎。

二、珍品德胜米酒系列:以22度、28度、38度为主打产品,优质珍珠米为原料酿造,米香纯正,入口绵密。

三、经典盒装德胜酒系列:以39度、42度、50度、56度为主打产品,所有产品均为窖藏超过3年的老酒,是宴席、接待及馈赠亲朋的好选择。

四、红兰酒系列:我公司是红兰酒全国唯一生产厂商,作为壮族特色传统佳酿,红兰酒风味独特,并且具有营养保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能。

五、清酒系列(即将上市),清酒是发酵酒,区别于传统的白酒(蒸馏酒),具有度数低(8度—16度),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及抗衰老因子),口感清爽柔绵等特点,是目前倡导健康饮酒新观念的最佳选择。

宜州市德胜红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团结拼搏、改革创新、以质取胜,以德服人的企业精神,奉献一流的产品,“喝德胜酒,必得胜!”。

三. 新疆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县 新疆都塔尔

是维吾尔民间唯一的指弹弦乐器,木制琴声,瓢形,琴杆长,有大小两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都张二弦,按四度琴关系定弦,适合男女弹奏。演奏时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用于独奏,也可与手鼓、笛一起为歌舞伴奏,因其音量小,多用于家庭宴乐,很少在盛大场合出现。

四.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锑锭

南丹锑锭,是金属锑的锭状产品,为截角锥六面体。规定锭重不大于25公斤,其表面光滑,无熔碴,且有星状花纹呈现。锑的常用的有色金属之一,单纯的金属锑很少单独使用,除电镀以外,多以其他金属为基体形成合金使用。它是间接法生产锑白的原料。中国是世界上出产锑最多的国家,锑矿资源异常丰富。

产品用途

锑锭,金属锑由于其性质的特点除用于电镀外,很少单独使用,多以其他金属为基体配成各种各样的合金 ,可增加其硬度和强度。锑锭主要作为合金的硬化剂用于冶金、蓄电池及军工等工业,也是生产氧化锑的原料,锑锭还用于活字印刷行业、铅材、电缆护套、焊料和滑动轴承。

性质

常见的金属锑,外表呈银白色,断面呈现紫蓝色金属光泽。与一般金属不同,性脆、易碎,无延展性,可碾成粉末。锑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熔点为630.5℃ ,沸点为1635℃。锑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据测定,在100~250℃范围内加热时仍无明显氧化现象。锑不溶于水,在稀盐酸和浓氢氟酸中均较稳定。

产制

锑锭的生产方法,分火法和湿法两大类,目前仍以火法为主。火法中又有直接熔炼法和挥发焙烧(熔炼)-还原熔炼及精炼法之分,由于各类直接熔炼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挥发焙烧(熔炼)-还原熔炼及精炼工艺仍将在锑冶金中保持主要地位。中国目前主要采用直井炉挥发焙烧式鼓风炉挥发熔炼先产出1,再在反射炉中还原熔炼使1还原为粗锑,再用通过精炼脱除粗锑中的有害杂质最终产出精锑。

五.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活血

活血

在壮乡,每每杀猪、宰羊的总少不了要做“活血”。听老人讲,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活血”做成功的,要看一个人的命,有些人的命无论如何就是做不成“活血”,这种说法可能有点迷信,但是客观地说做“活血”绝对是一项技术活。

步骤:杀猪时取新鲜血,加入适量食盐,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待配料做好后,取温水将血稀释(要搅拌一下),待血凝固后加入配料即可食用。

原理:凝血酶在一定的理化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杀猪取血时,加入一定的食盐(应放多一些,感到比较咸才得),由于盐度大,凝血酶不起作用,血无法凝固(大量的盐相当于是抗凝剂);加入温水(记住!是温水,和人的体温一样左右的温度,拿手试不应当感到烫),把血稀释了,盐度也被稀释了,凝血酶有了适益的盐度和温度而起作用,血就凝结了。

作关键:1、先把盐放在容器中再取血,取血时要不停搅拌,使盐全部溶解即可。2、加的水温度要适宜,如上所述。3、加水应从少到多加,一般来说,血不结往往是加水不够,而不是加水太多,如气温合适,加冷水都可以结。

正常情况下等十分钟就可以判断“活血”是否做成功了,方法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看二动。看就是看碗里的活血是否结成硬块,如果成功的话,那“活血”就像豆腐酪一样,鲜红中带着透明,但这样通过看的方法判断只适用那些制作“活血”的高手;动就是倾斜一下碗,如果活血不动就成功,如果活血流出碗那就失败了,当然也不要灰心,这样不成功的作品也不浪费,拿到锅里煮开了也可以吃,但是就没有了“活血”的味道了。

“活血”是地方特色食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愿的原则。

六.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七. 广西 河池 罗城 罗城毛葡萄

罗城毛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罗城毛葡萄

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无公害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实为得天独厚的宝地。以野生毛葡萄酿制的罗城萄萄酒,色呈琥珀,外观深红透亮,色泽典雅;细品则甜中微酸、醇厚爽口、舌齿生津、余香隐隐,酒味层次丰富细腻,堪称色、香、味俱全。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野生毛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结果。野生毛葡萄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乡镇,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2000年9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2004年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

罗城早在公元1884年就有关于野生毛葡萄的记载(道光二十四年《罗城县志·卷之三》),清初“一代廉吏”于成龙自公元1661年就任罗城知县伊始,得知当地百姓喜酒成风,糟蹋粮食,曾感叹:“不知杯中之物为泪也”(于成龙《治罗自记并贻友人荆雪涛书》),于是劝民“广积粟”,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酿酒。还有史料记载,“于公廉正囊涩,善饮,得罗邑一野果土酿,遂以青菜佐之,谓之绝也”(《于成龙治罗轶事》),于成龙因此在罗城得名“于青菜”、“于葡萄酒”。

果品

地域范围

罗城毛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行政区域11个乡镇及其所辖的14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8°28′42″~109°09′18″,北纬24°37′~25°11′52″ ;区域面积为2618平方公里。保护面积6666.7公顷、产量 7.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罗城毛葡萄果穗近长圆柱形或倒锥柱形,果粒着生密度中等,最大穗重1255g,平均穗重155g;果粒圆球形,紫黑色,果面果粉少,果粒平均长1.16cm,宽1.11cm,最大单粒重2.8g,平均单粒重1.4g;果皮较厚,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肉淡白色或淡粉红色,每粒浆果有种子1~4粒,酸甜适中,有涩味,具有良好的酿造加工性状。2、内在品质:罗城毛葡萄浆果出汁率≥60.0%,含可溶性固形物≥9.0%,含总糖≥8.0g/100g,含总酸≤2.0g/100g,含维生素C≥30.0mg/100g,含单宁≥5.5×102mg/100g。3、安全要求:罗城毛葡萄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DB451222/T04-2005)标准要求。

八.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沙田柚

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刘三姐的故乡――宜州,是中国沙田柚之乡,据《宜州县志》载:自元、明、清以来,其产出的沙田柚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1990年被广西区定为沙田柚生产基地市。宜州沙田柚具有果大皮薄,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肉脆晶莹透亮,化渣良好,清甜可口,耐贮藏运输等优良特性,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天然罐头”之美称。无公害化的生产模式,保证了果品的卫生、健康和安全,常年食用有健胃、润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和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送礼之佳品。近年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港、澳、台等地区。1996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

九. 广西 河池 环江县 河池公赳乐酒

公赳乐酒是根据壮乡百年秘方,采用优质地下泉水及原始森林所特有的野生草本植物和数十味名贵中药恒温贮藏一定时期后精制而成。

该酒发明酿制者名叫“公赳”,其祖孙三代常服此酒,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寿命均超百岁,故取名“公赳乐酒”。

该酒口感绵甜爽口,悠香纯正,实属养身健体之首选。

“公赳乐药酒”产品系根据广西长寿人群集中的桂西北大石山区民间“喜来乐”黄国谋老先生(壮乡人称“公赳”即长寿爷爷之意)祖传秘方自酿药酒发掘推广的一种绿色、保健、长寿食品。

该产品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药酒。它由采自长寿山区的20多味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中草药材冬虫夏草、川芎、枇杷、熟地、黄芪、山茱萸、两面针、鸡血藤、当归、茯苓、川贝等共研,与蜂蜜炙炒再配以长寿山区的包壳米酒(山地种植的玉米)经现代工艺加工慢慢提取而成,故称得上二十一世纪稀世珍品。

十. 广西 河池 环江县 长北香糯

环江“长北香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乡、明伦镇、东兴镇、龙岩乡共4乡镇52个行政村,东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南到本县大安乡环界村、洛阳镇永安村和永权村,西到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北到贵州省从江县秀唐乡、宰便乡等九万大山边缘一带区域。主要产区:驯乐苗族乡的长北村、山岗村;明伦镇、东兴镇、龙岩乡的高寒山区。长北香糯是珍贵和稀少的谷类作物,因种植保持原种和种植所用肥料唯有猪、牛粪和草灰绿肥,不施其他化学肥料,加上气候寒冷,故产量极低,亩产在200到300公斤之间。

历史渊源

据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清朝初期种植长北香糯,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长北香糯”曾与“环江香粳”、“环江香猪”同为贡品,进贡朝廷。据民国时期的《宜北县志》产业篇农产记载:“长北香糯米归谷类,在谷雨节下秧本或亦有立夏时下种,中部气候寒冷,36天拔秧分种,到九月收谷进仓储藏,本县气候寒冷并昼夜温差大,每年种农作物只能一造”。因该品种米质特好,群众一直保持原种种植至今。

产品口感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北香糯主要产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乡长北村。由于当地气候、水质条件限制,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故长北香糯,米粒硕大,用水浸泡膨胀后蒸熟,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甜软可口,留二、三天,新鲜如初,色香味不变,香糯飘香万里,闻名全区。用此米煮出的米饭香软可口,香而不腻。

营养价值

长北香糯谷粒金黄色,颗粒硕大,脱壳后米粒饱满洁白透明,米饭松软、糯性强、气味芳香浓郁,含有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厚;煮熟的米饭甜软,糯性强,香气扑鼻,口感特好,老少皆宜,具有“一家煮饭全寨香”之誉。长北香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特点。是居家美食和送礼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