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苏特产能快递的 中国邮寄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苏特产能快递的 中国邮寄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10-24 08:20:04

一.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二. 江苏省 盐城 大丰区 冶铁

湖垛周家祖传绝技。始于明洪武年间,"周氏冶铁"闻名四方。用生铁浇铸的香炉,以周德柱的工艺最巧。香炉有3米多高,方底,荷花瓣子脚,五层宝塔形,下层肚子是二龙戏珠,上面四层四个角是四龙含珠,下颔倒挂铃铛,再下面倒爬狮子,顶端是狮子顶葫芦。葫芦上插三支箭,中间还铸有形象逼真"水旱八仙"及"三国人物图"。炉中点香,顶端狮子口及十六条龙嘴喷烟,同时龙体随袅袅烟雾摆头摇尾。

三. 江苏省 隐性白羽鸡

【品种类型及原产地】

属于快大白羽肉鸡。是从白洛克(或白温多得)中选育而成。原产于法国。

1主要特性特征该鸡种体质健壮,性情温驯,早期生长速度适中,繁殖性能较好。体型较大,呈元宝形,胸宽而深,体态丰满。其羽毛的白色为隐性性状。皮肤与胫部为黄色。蛋壳浅褐色。法国隐性白羽鸡羽色修饰基因型为bbeess,与纯种有色羽鸡杂交,后代均表现为与配鸡种的羽色;快慢羽比例为65:35。

2保种方式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于2000年引种进行异地保护。

【生产性能】

1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平均体重:12周龄公鸡2346.1克,母鸡1882.1克。12周龄半净膛屠宰率:公鸡84.23%,母鸡82.22%;全净膛屠宰率:公鸡73.04%,母鸡70.83%。

2繁殖性能31周龄达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78.38%;63周龄产蛋174.5个;68周龄每只母鸡平均产蛋数190个,每只母鸡平均产种蛋数184个,每只母鸡平均产雏鸡143只。

【开发利用情况】

隐性白羽鸡在优质鸡配套上的应用对我国优质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量从国外引进隐性白羽鸡,主要用于与国内的鸡种进行配套,以三元杂交为主的方式生产优质黄羽肉鸡。先后出现了“白云288”、“新兴黄”、“康达尔”、“江村黄”和“岭南黄”等系列化的配套系鸡种,并很快达到了规模化生产水平。这种组配方式克服了国内地方鸡种产蛋少、生长慢的缺点,保留了黄羽、黄腿和黄皮肤的特征,其父母代的产蛋量得到明显提高,而其商品代的生长期也显著缩短。

信息来源: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四. 江苏省 常州 天宁 萝卜干

去过常州的人会说:常州有一怪,萝卜干作下酒菜。正宗常州萝卜干精选常州西门外新闸出产的甜嫩实心红萝卜为原料,经过洗净切条,适度晾晒,配以风味别致的佐料,精心腌制而成。

五.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六. 江苏省 南通 如皋 董糖

董糖系明末如皋爱国名士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亲制而成,故称董糖。其特色是入口易化,酥松香甜,食之口齿留香,回味久长,营养丰富,老少咸宜,300 余年来誉满大江南北。

七. 江苏省 常州 天宁 南山板栗

珍珠栗”,它素以壳薄、果粒大、色泽褐红光洁,味甘美而著称。其中尤以中秋节前的新生嫩栗为最佳,其皮色淡黄,生食脆嫩,加料烹食则更香软适口,味似桂花芬芳,因而又称之为“桂花栗

八.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九.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十.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