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高粱散装 山西高粱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高粱散装 山西高粱图片更新时间:2022-10-21 01:25:08

一.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胡叶

为胡叶树的叶子。胡叶树生长在中条山一带,为落叶灌木。叶长约七、八寸,宽约五、六寸,长圆形,边缘有园形齿。当地的人们过去用它做蒸馍的笼布。胡叶可养蚕。有人试验在中条山胡叶林中放养柞蚕,收蚕茧,经济效益颇佳。

胡叶是一种很好的食品绿色包装材料,对人体有益,对环境无污染。最近几年,人们从平陆东部山区大量收购胡叶,出口到日本作食品包装材料。

二. 山西省 晋中 榆社 山西龙骨

龙骨:榆社县所产龙骨量大,骨纯,杂质少,吸湿力强,色白,有花纹。质坚如石,断面不平坦,色白,有的中空,摸之细腻如粉质。关节处膨大,断面有数蜂窝状小孔。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到山西旅游要去看看哦!

龙骨的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CaCO3)、磷酸钙(Ca3(PO4)2)。味甘、涩,平。有敛气逐湿,止盗汗,安神,涩精止血之功效。主治夜卧盗汗,梦遗,滑精,肠风下血,泻痢,吐衄血,崩带。外用可敛疮口。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患处。

三.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条芩

即中条山出产的黄芩。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条芩在国内享有盛名,为全国黄芩品种中品质最好的一种,有“小人参”之誉。

黄芩的外形多种多样,多数呈须根状,少数是直根。它的成长过程如树根,小时须少,生长时间越长,须根愈多愈粗。从药材店收购样品看,最粗的直径约有一寸,细者如丝。外表皮层薄如纸,易脱落,呈黑红色,皮内呈金黄色。

条芩在平陆县境内分布很广,以沿山一带为主,有野生也有人工种植。它是平陆特有的一种名贵中药材,发展前景广阔。

四. 山西省 临汾 尧都区 高粱熏醋

高粱熏醋产于山西临汾。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曲和快曲作糖化酵剂,酒精和醋酸采用固体发酵,制得的醋坯置入瓷缸内,加盖。外部用火熏制5-6天。色泽红棕发亮,浓度适当,醋香浓郁,酯香纯正,绵酸爽口,并含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还原糖、醇类、酯类等。

高粱熏醋,是山西醋中的奇品。产地在临汾。相传300多年前平阳府“祥泰盛”酱菜园,一缸醋醅被紧邻的一只取暖用的火炉烤成亮晶晶的深紫色,香气袭人,淋出来的醋有扑鼻的熏香味,酸甜柔和,汁浓色亮,别具一格。掌柜如获至宝,从此改为生产高粱熏醋出售,名扬三晋。解放后,“祥泰盛”更名为临汾第一酿造厂,生产的熏醋曾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现在醋之熏香犹存,厂却破产难寻,至今太原东湖、宁化府的醋类里,还保留着这一熏醋的制销,让人们体味着尧地醋味传承的远古遗风。

熏醋采用山西醋生产工艺,以优质高梁、麦麸、谷糠为原料,经迈拉德反应生成食醋特有的色素,突出了山西醋特有熏白味,色泽红褐色,酸味醇厚,是凉拌烹调的佳品。

五.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山西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中药材。《本草纲目》称它有祛风寒之功能。在晋城主要产于阳城鳌背山、大乐岭一带。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其滋补和治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冬虫夏草(藏语:压扎梗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珍贵的中药药材,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其滋补和治疗功用在人参、鹿茸之上,价格十分昂贵。 虫草之所以称为“冬虫夏草”,其成因是雪域高原盛夏冰消雪化之时,蝙蝠蛾产在草甸花草树叶上的虫卵,经自然孵化后变成小虫钻进士里,靠汲取植物根茎的营养长大,这时,盛夏季节开始活跃的虫草又潜入虫体寄生繁殖、萌发菌丝,从夏至冬,慢慢将地下的幼虫蚕食而死,形成“冬虫”。次年夏天,虫草菌在虫体内抽出子座,露地形成一株4——10厘米的紫红色小草,其顶端有菠萝状囊壳,这便呈“夏草”,夏草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囊孔射出,随风飘游、侍机又钻入别的虫体繁殖,循环下一轮“冬虫夏草” 。

六. 内蒙古 通辽 科尔沁左翼中旗 内蒙高粱米饭-

内蒙高粱米饭-

七. 云南省 玉溪 易门县 龙口高粱酒

龙口高粱酒是易门“三绝”(白酒、豆豉、野生菌)中的一绝,提起易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龙口高粱酒。此酒是易门云之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产品,它以东北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出自易门龙泉国家森林公园中富含锶、锂等微量元素的天然矿泉水作为生产用水,采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精酿而成,具有清香幽雅、醇和爽冽、回味甘甜、尾净等特点。

八. 山西省 吕梁 交口县 山西腌菜

山西腌菜有酵、酱制法。酵制的称酸菜,《周礼》称“菹”或“齑”(切碎腌),北魏《齐民要术》记有腌渍酸菜多种方法,山西民间有此传承。晋南村野,人们习惯将萝卜叶切碎,白萝卜擦丝,一层叶一层丝密密实实地压进缸里,于房檐下日月柔光的抚慰中和小雪大雪的冰冷里,慢慢地发酵成菜,直到冬至就可开吃。萝卜酸菜助消化、减油腻、调脾胃,苦日子里略加调拌配窝窝头,条件好一点与牛肉同炒佐白面馍馍,有时还包成饺子,融进一份生活从辛酸到香甜的记忆。

腌酸菜晋北民间多用长白菜。白菜古称“菘”,是菜之美者,有“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南史》)之称。白菜好吃,但过冬不易,大同民间就制成酸窝菜:去黄叶、净水洗、开水烫,冷却后码进缸内,撒上花椒、红辣椒、小茴香、食盐等,注入凉白开水,再以净石压紧,放阴凉处发酵2个月即可食用,酸甜利口,清淡实惠。若以之氽白肉、煲鲤鱼,俱成佳味。雁北农户还腌制一种什锦酸菜,与德法洋人暗合,用甘蓝做原料,无处寻求杜松子,却掺入芹菜丝、胡萝卜丝,亦成其美。德法的酸甘蓝丝在法式大餐上,要配以熏猪蹄用金刀银叉来吃。雁北农户则水津津夹出几筷,就小米粥、山药蛋,闷头猛吃,有一股北路梆子的粗犷与豪气。

在晋中,平定黑豆叶腌酸菜从尧帝“黎藿之羹”(《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起,经过了那些“抱瓮聊度日,尝羹谋岁卒”(清代李正元《豆叶吟》)年代,已融入了家乡风土食俗的深厚感情。平定秋后做过冬准备,沤豆叶酸菜必为重要一项:采回豆叶,切丝氽透,凉水过凉,入大筐内上压青石挤干水分,然后再放入瓮里捣实,压上石头,添入清水、米汤待慢慢沤制。这样腌制的黑豆叶酸菜,可炒、可煮,败火消炎。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不只是菜,还有它的故事和诗文。

如果腌酸菜是过冬贮菜的古老真功夫,酱菜则已发展到专门制菜的大学问。山西做酱历史悠久,太原府酱、曲沃面酱、襄垣黑酱曾负盛名,为酱菜发展提供了基础。像大同红丝菜,原名“什香菜”,是老字号“庆和泉”酱坊的传统产品。每年秋天,该店将优质苤蓝去皮洗净,对角切成四块,一层苤蓝撒一层盐,码在池中腌制,6个月后取出切丝脱盐,入甜面酱中酱制15天,再将白酒、黄酒、鲜姜末倒入拌均,即成色亮、脆嫩、咸甜、醇香的佐餐小菜。

山西酱菜还有晋中的搅醋丝,相传源于明代,制法是白萝卜洗净,切成筷粗条状,置太阳下晒脱水分,再上笼蒸后晾凉,加酱油、醋搅拌,放在缸里密封半年。搅醋丝,色呈酱红、味含酸甜,口感软中带筋,配一碗细长的面条,既助食欲,又助消化。山西腌菜中名气最大的要数晋南临猗的酱玉瓜,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曾获金奖。这种以玉瓜和面酱为原料,经过半年腌制而成的酱菜,清脆爽口,曾畅销国内外,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但当四川榨菜跻身于世界三大腌菜之列,酱玉瓜却于市场踪声难觅,着实为山西人的一件憾事。即便像六必居、万新合这样的酱菜晋商老店,也扎根于北京、潼关,绽放它金字招牌的不落光辉。

红尘难掩晋俗风韵,洗去历史铅华的山西腌菜在返朴归真的文化潮中,正当崛起。想那文天祥后人文剑峰在英国开中餐馆,以一碟中国腌菜结识富孀而继承千万资产,是数十年“腌菜为媒”的敬老情谊。可见腌菜正如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对老一代充满一份依恋的情怀,对新一代诉诸一份简洁的时尚,对事业未竟者是一份范仲淹“断齑划粥”、曹雪芹“冬噎酸齑”的励志。

若是烹字章章氽,必有腌文历历陈。诚如吾辈者当从宋代朱敦儒的 《朝中措》中品味一份腌菜的真谛:“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九. 山西省 运城 河津 翻鏊

翻鏊

把猪方油用刀背剁成泥,与用花椒炒后的葱白、花椒盐搅在一起成糊状,摊在擀好的精面片上,卷圈,拉成长条,切段,下鏊子煎熟。其特点是层如纸薄,软绵味香,可供主食,也可和菜肴。还有一个习俗,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翻鏊!

十.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大楝

是中条山最早熟的野生品种,大约在四月中下旬便成熟了,形状如同“人”字,两个连在一起,红胖胖亮晶晶,长在嫩绿叶的上方,一见它,就想摘一个塞到嘴里。

大楝是一种灌木,生长在朝阳的山坡上、水边、路边。每棵树主杆和树冠约1-1.5米左右,叶呈长圆型,二月初开紫白色小花,四月下旬成熟,味甜微苦。因山中地形复杂,阴阳高低有别,收成期长达二十天到一个月,所以有“山里婆娘不受穷,大楝败了五味红”之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