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酱肘子是哪里的特产 酱猪肘子哪个地方的最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酱肘子是哪里的特产 酱猪肘子哪个地方的最正宗更新时间:2022-10-21 18:37:22

一.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二.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濉溪酱包瓜

濉溪酱包瓜首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

清香可口的酱包瓜瓜芯充填有多种味道鲜美的细菜,甜、咸、酸、辣、香诸味俱全。吃起来酱香浓郁,脆嫩爽口,风味独特。濉溪酱包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别具一格。元昌斋酱品厂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包瓜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泽青黄,清润丰满,而且要求每颗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坚持随采 摘随加工,不能过夜,以保证鲜嫩。制作时,首先在包瓜的梗处以圆盖状切开,挖去瓜瓤, 再经过初腌、日晒、酱制等工序,使瓜壳呈琥珀色;然后,筛选取优质杏仁、花生仁、黄瓜、线瓜、豆角、苔子、苤蓝、生姜、鹿角菜、陈皮等作为配料,并经过酱制之后切碎作馅,充填于酱好的包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三.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四. 浙江省 湖州 南浔 练市红烧酱羊肉

练市红烧酱羊肉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历来被人所称道。“到练市吃羊肉去!”也成了外地游客的一句时尚话。随着饮食观念的转变,吃羊肉也不重季节,原先的冬季食用时令已延伸至全年。练市红烧酱羊肉种类也随着市场需要发展成为现烧吃热乎乎的;简装、精装的品牌礼盒羊肉。

浙江湖州南浔区练市镇的红烧酱羊肉以“其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的特色而成为农家喜宴、宾馆酒店餐桌之佳肴。秋冬时节的练市镇,红烧酱羊肉的香气飘满街。练市红烧酱羊肉的主材取成年湖羊。活杀剥皮后,切成大块入锅加之黄酒、酱油、食糖、红枣、姜等佐料烹之。“羊肉甘热, 能补血之虚。”据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因此,食用羊肉所产热量大大超过牛肉,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羊肉作为补阳御寒的最佳食品。在当地,关于吃羊肉还有一首打油诗:“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五. 天津市 东丽区 赛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产天津津南小站地区的优质粳米而名扬海内外。其米粒大而饱满,半透明没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饭,无论软硬,不粘不连,犹如满碗珍珠,油江发亮。煮稀饭,无论稀稠,都是汤汁浓郁,散发着清香。吃在嘴里,细腻滑润,有咬劲。小站稻,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属于营养型的天然食品
( 天津)

六. 安徽省 六安 舒城 六安酱鸭

六安,素有“麻鸭之乡”盛名。六安酱鸭,是传统的食品之一。

原料配方:肥鸭1只 酱油3千克 食盐7千克 白糖5千克 桂皮300克 鲜姜300克 花椒100克 陈皮100克 丁香20克 砂仁20克

制作方法:

1.选料:以1~2年生,重1.5~2千克的麻鸭为原料。经宰杀洗净,除去内脏,沥干水分,即为鸭坯。

2.制卤:用12.5千克的水,小火烧开,加入红曲粉末750克、白糖7.5~10千克、绍兴酒250克、鲜姜100克,混合于锅中,熬制成卤汁备用。

3.腌制:将鸭坯放在容器中,在体表和腔膛洒些盐水后少时抖出。夏季腌制1~2小时,冬季2~3天。

4.卤制:煮鸭前先将老汤烧开,加入配料。另外每只鸭的腔膛内放丁香4~5个,砂仁、葱头、鲜姜、绍兴酒少许,放入滚汤。先用大火烧开,加入绍兴酒,再改用文火烧40~60分钟,两翅小开花时即可起锅。将鸭捞出放在容器中,晾15~20分钟,把制好的卤汁洒浇在鸭体上成。

产品特点:色泽橙黄,油光发亮,香气浓郁,咸中带鲜,鸭屁股上还插有一个大红辣椒,恰似一具色香俱全的艺术品。

七. 山东省 聊城 莘县 菇老大蘑菇酱

菇老大蘑菇酱是以珍稀菇类杏鲍菇为主料,辅以三十余种天然调味料,运用传统发酵工艺与现代先进的植物萃取技术,经10余道加工工艺,短时高温灭菌加工而成的一种营养、健康、绿色食品。本品不含任何防腐剂和人工合成的香精香料,原料来源于全天然,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手段,确保了营养成分不留失,产品100%安全。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本品开盖即食,低盐低脂、鲜香美味,可拌面、拌饭,烹饪菜肴、佐餐的一种天然健康调味佳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消费理念。是您旅游休闲、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吃出营养、吃出健康,首选菇老大蘑菇酱。

八.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九. 黑龙江省 哈尔滨 方正 珠河扒肘子

珠河扒肘子是方正县人祖辈留传下来的一道菜,用28种山地产药兼用植物调料烹制而成,肥而不腻,瘦而不丝,色香味于一体,使人一饱口福。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