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特产 邢台内丘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北省邢台市内丘特产 邢台内丘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0-13 11:26:11

一. 河北省 邢台 内丘县 内丘柿饼

内丘柿饼是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的。入冬以来,“柿子之乡”内丘县的农民就忙了起来,摘柿子、卖柿子、加工柿饼。柿子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内丘县侯家庄乡摩天岭村地处太行山区,气候、土壤非常适宜柿子生长,由于今年雨水充足,柿子喜获丰收,柿子产量达到7000余吨。连日来,该县山区农户忙着采摘柿子,利用传统方法对柿子进行深加工,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黄里透红的“小灯笼”挂满枝头,经加工后的柿子制品味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市民喜爱,成为外来客商的抢手货。

二. 河北省 邢台 平乡县 平乡酥鱼

平乡酥鱼是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的。平乡酥鱼味香刺烂回味无穷、是多种鲜鱼配以多味中草药用时3-4个小时熬制而成,因个人配料不同而风味各异。

平乡小酥鱼很有渊源,历史上,平乡一带属大陆泽,广袤百里,众水所汇,常年水灾,庄稼歉收,穷苦人家常常靠煮熟的小鱼充饥。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变,小酥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好,小酥鱼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地方名吃。

平乡北关酥鱼历史悠久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因肉香刺烂而老少皆宜,应当选平乡风味小吃之冠。最具代表平乡的小吃是老平乡北关沙锅酥鱼!据不完全统计北关从事卖酥鱼的人有200余人,加上城关和齐庄等共有260余之多。

三. 河北省 邢台 临城县 赵庄苹果

赵庄苹果

赵庄苹果生长于海拔300-500米的太行山深处。这里层峦叠嶂,空气清新,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利于糖份积累;沙质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浇灌以深山密林中的纯净山泉水。

赵庄苹果,在生长过程中,中国农业科技大学的教授亲临指导,严格要求:剪枝、疏花、套袋、转果、特别配制的中草药驱虫剂、黑光灯治冲、草把子诱蛾……历经一百多道工序,通过国家食品认证,多次在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奖。

四. 河北省 邢台 沙河市 马场梨

马场梨

洛阳是沙河县梨树的故乡,每逢艳阳三月,梨花盛开的季节,方圆数十里真是冰雕玉砌的世界,清道光二十一年沙河知县鲁杰观洛阳梨花时曾慷概诗道:“梨花本数洛阳芳,此地居然号洛阳,一路清香三十里,也应载酒洗春装。”鲁知县居然把沙河洛阳与河南梨都洛阳相提并论,可见我县当时洛阳梨树发展之盛。洛阳梨现在以“天津鸭梨”美名畅销国内外。马场梨更有传奇特色。相传明末,崇祯皇帝有个常随官的叫王承恩,他在沙河边为崇祯皇帝饲养战马。杂草丛生的牧场上有棵不知栽于何年的梨树,果子异常甜美。一天,王承恩把几个梨子献给崇祯皇帝。皇帝赏后赞叹不已说道:“奇果誉天下,无过马场梨。”

此后,

马场梨

“位”升三级,成了皇家享用的贡品。

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姑且不论,但经过劳动人民长期栽培的马场梨,果质甘甜,风味奇特,其茬任凭在太阳底下暴晒,颜色艳白,味道不减。梨质细薄,香甜嫩脆,不成熟时两手一掰成两半,再一掰成四半。现在马场梨,不仅誉满神州,而且还销售世界各地。

食用马场梨具有了双向调节体内菌群、降低血压、软化血管、防止肥胖、女士养颜、男士醒酒和抗衰老等功能。

五. 河北省 邢台 临城县 赵庄腌肉

赵庄腌肉

赵庄腌肉是是赵庄村民独特的常年食用的一种传统腌制食品,它是赵庄的一种生态猪的猪肉,经宰杀后用严格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肉色红润,香肥而不腻,味稍咸。经食品专家认定是美味食品。

六. 河北省 邢台 南和县 南和小米煎饼

南和小米煎饼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的特色小吃。南和小米煎饼具有焦、嫩、香、甜,粗粮细作,营养均衡特色。后经国家高级营养师赵国强多次研制成香甜可口,营养均衡,源于自然,制作方便深受欢迎的食品。

南和县特色小吃小米煎饼取材于南和金米,并辅助添加小麦面、葡萄干、熟芝麻和白糖,经加水调和后,打糊发酵,上铛烙熟即可食用,具有焦、嫩、香、甜,粗粮细作,营养均衡特色。其历史渊源深厚,据史书记载,在兴林国一带(南和1)盛产金米,三皇姑常用此米解救百姓,为使用方便,将米粉制作成煎饼,深受百姓喜欢,一直沿用至今。后经国家高级营养师赵国强多次研制成香甜可口,营养均衡,源于自然,制作方便深受欢迎的食品。

七. 河北省 邢台 沙河市 马场秋梨

沙河市

洛阳马场梨。

东卢村乡洛阳村:马场秋梨。

八. 河北省 邢台 南和县 赵家蒸包

赵家蒸包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的特色小吃。赵家蒸包取材于小麦粉、肉馅和葱,做法简单,经发酵作皮,十香粉调味、炉香碾粉调味后,经蒸笼蒸熟后即可食用,具有香、嫩、不腻、满口留香,皮薄馅大特点。

赵家蒸包相传于清末民初时期,有个姓赵的人家在南和县城开了个饭店,主营蒸包,吸引了百里顾客。百余年来,代代相传,久经不衰。现赵家第四代传人赵国强继承老传统,结合新工艺又研制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赵家蒸包。

九. 河北省 邢台 南宫市 “银宫”皮棉

“银宫”皮棉

南宫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市、棉花百强县市、河北省棉花之乡、该市皮棉于2000年2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银宫”牌商标,同年,该品牌皮棉被全国品牌棉花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十大名牌”产品,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银宫”牌皮棉被评为名牌产品,2000—2002年连续三年在中国(廊坊)北方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产品,2002年南宫市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棉花之乡”。

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长年种植面积达2.5万公顷,以高产优质而享有“金南宫”之誉,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棉花百强县(市),“银宫”牌皮棉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该市生产的“银宫”牌皮棉具有绒长、绒细、含糖量低的特点,主体品以二、三级为主,纤维长度在29—31mm,马克隆值在3.7—4.9,比强度24.4—24.6。因其品质高、质量好,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普遍欢迎,其产品供不应求。

南宫市种植棉花历史有300余年,棉花是南宫市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经济支柱,种植面积一直占总耕地的30%~50%,素有“冀南棉海”之称、“金南宫”之誉。五十年代,南宫的全国劳动模范巩玉波发明的棉花“杨枝把诱蛾杀虫”技术在全国推广,并载入农业教科书;七十个代邢台农科所与南宫合作选育的棉花新品种6871(冀棉1号)在黄淮海棉区推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旱碱地中低产棉田综合增产技术研究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九十年代的地膜棉技术与近年推广的棉田膜下滴灌技术均为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技术保证。南宫人世世代代种棉花积累的习惯和经验,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棉花文化”。

十. 河北省 邢台 南宫市 南宫黄豆

黄豆也称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诗经》来看,中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描叙夏商时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时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