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成都市山东特产 四川成都特产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成都市山东特产 四川成都特产哪里买更新时间:2022-10-04 14:00:03

一. 四川省 成都市 彭州市 隆丰蒜苔

隆丰蒜苔色鲜嫩脆,蒜味浓纯,远销10多个省区,全镇每年蒜种植面积达2万亩左右,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成为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

简介 隆丰蒜苔隆丰蒜苔,是四川省彭州市隆丰镇蔬菜基地之一。大蒜、蒜苔盛销西北、东北各省,享誉全国,素有“中国大蒜、蒜台第一乡”之称。 隆丰蒜苔色鲜嫩脆,蒜味浓纯,远销10多个省区,全镇每年蒜种植面积达2万亩左右,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成为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

地理位置 隆丰镇地处彭州市北部距,彭州市3公里,距成都市44公里,属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镇政府驻地隆丰场距成都市 44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这里,物华天宝,交通方便,经济、文化发达,享有“川剧之乡”,“兰花之乡”和“大蒜之乡”的美称,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优先发展经济“一条线”乡镇,被列为市首批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连续两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地区,并被推荐为全国文化模范乡镇。

二. 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温江大蒜

温江大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温江大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繁多.

温江是大蒜的著名产区之一。相传与清乾隆年间引进蒜种栽种。具有味香辣,油脂重,粒大,色泽光亮,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的特点。1949年全县种植大蒜1370亩。198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5161亩,工产干蒜957.46万斤。温江所产独蒜,以“经济价值高,内外销路好”而远近闻名。蒜薹远销辽宁、河北、青海、新疆、宁夏等11省区的30多个城市。县境所产大蒜,历来都有加工成“伏大蒜”的传统。伏大蒜具有鲜、嫩、香、甜、脆的特点,畅销各地。

据资料查证,早在清乾隆年间,温江大蒜就已远近闻名,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这与温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壤和精耕细做息息相关,其产区主要在县境万春、公平、永宁、涌泉一带。由于交易兴旺,在城关长安桥附近,还自然形成了一条专供人们进行大蒜及蒜薹交易的蒜市街。栽种面积一般都在2000亩左右。解放后,随着农业条件改善和人民需求的增加,大蒜的产销量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有过去的几千亩扩大到四、五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常年蔬菜面积的70%以上,年产蒜薹2091万公斤,蒜头2595万公斤,销售由省内扩大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等省市,成为温江县南菜北调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品种。

品质优良

县内大蒜品种都属硬叶蒜,其中尤以“红七星”、“白七星”,这两个品种为国内罕见,独具特色,它的特点是瓣子大,色泽光亮、口味香、辣、胶汁浓。“红七星”、“白七星”大蒜在我县播种期9月中下旬为最佳时期。其收获产期:鲜蒜薹为来年3月中旬,大蒜头为来年五月上旬。拒民间传,把蒜汁涂在铜钱上,贴在身上,铜钱不落.经(80年代)化验测定:每百克大蒜(可食部分)的成分,一般含水分63克,蛋白质4.1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30.3克,热量143千卡,粗纤维0.8克,灰分1.2克,钙29毫克,磷133毫克,铁0.9毫克,核黄素0.06毫克,烟碱酸0.4毫克,抗坏血酸2毫克.在化学工业及医药上的用途甚广,故民谚有“蒜有百利,浑身是宝”之说。近几年,温江大蒜种的产量历年均向国内提供20万亩的种子。2001年,温江县大蒜种的产量可向国内提供25万亩的种子。

温江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关于温江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报告》(温府发[2006]8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现辖行政区域。

三. 四川省 成都市 崇州市 怀远藤编

藤编是怀远镇经济产业的主力军,年产值6800万元,藤编一条街经营商家30余户,其中从事藤编经营和生产的大部分是文井江社区的居民。因为文井江社区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较少,农活并不繁重,闲暇时间较多,很多农民农闲时间就领取藤编材料在家中编制,编制好后就交给经销商,领取加工费,这种生产模式特别适合在家的妇女,农闲时丈夫外出打工,妇女在家中加工藤编,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像这样的家庭,年收入大概有三万多。

怀远藤编起源于三国时期,根据晋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说是三国时期,怀远镇有一个姓马的工匠,心灵手巧,善于手工制作各种器具。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发现山上的野生藤条特别光滑坚韧,很适合编织东西。于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条回家,尝试编织各种各样的器具。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使用晒干的藤条来编织器物效果不佳,于是发明了水泡藤条法。他手工编织成形的第一件产品,是一件龙塌式的座具,里面的支架使用的是高山翠竹,外面则是细密而缠绕有方的藤条。这个座具经过马氏熏蒸,颜色变得金黄透亮,就跟宫廷里皇帝用的黄金制作的龙塌差不多。

地处崇州市西北部的怀远古镇历来被誉为“藤编之乡”,这里位居平坝和山地交界处,有丰富的野生藤条资源,而且由于是都江堰、崇州、大邑三地交通枢纽,自古商贸发达,非常有利于藤编技术的推广和藤编商品的交易。

开始马氏用藤条编织各种器物,纯属个人爱好。除了那只座具,他还编织了篮、筐、篼等生产生活用具,放在家里自我欣赏。后来,他的邻居们发现了这个秘密,都对他的藤编制品赞赏有加,爱不释手。有的邻居还主动出钱买下马氏的藤编产品。一传十,十传百,马氏藤编逐渐在怀远镇出了名,甚至形成了藤编产品的交易市场。首先是要采集野生藤条,再把藤条放进水里浸泡若干时日,然后用竹作为器皿的骨架,再用柔软光洁的藤条进行编织,最后还要使用土法对成形的器物进行熏蒸,使它的颜色变得金黄夺目。

长期以来,当地人继承马氏藤编的技法,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在风景秀丽的怀远镇,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时常可以见到藤编艺人坐在小板凳上编织的情景,就像陕北窑洞前随时可以见到剪纸的情景一样。

然而就产品而论,现在怀远镇的藤编产品主要是筐篼、提篮、藤椅等家用小器具,主要满足家庭消费和就近交换,既没有形成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工艺质量也有待提高。

鉴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已把怀远藤编列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目前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的工作有:收集和撰写怀远藤编艺人劳动、生活的文字资料,对藤编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为下一步继承和发扬藤编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有老艺人的编织技艺进行摄像,保留下藤编工艺的第一手材料;建立怀远藤编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年轻的艺人,从而让藤编技艺代代相传,不致中断;注册并使用“怀远藤编”商标,在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怀远藤编具有更大的知名度、更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成立怀远藤编协会,团结当地的藤编艺人,研究新产品,发布新信息,组织艺人到其他工艺美术之乡参观学习,让藤编绝技也像其他的民间手工技艺一样走入人们的视野和记忆;打造“藤编一条街”,成立藤编制品展览室,用这种形式来推广和宣传这门独特的民间编织技艺。

通过重点保护、打造、挖掘和扶持,相信怀远藤编这朵民间手工艺奇葩能够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四. 四川省 成都市 金堂县 金堂姬菇

金堂姬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姬菇在金堂县种植历史悠久,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已经成为我县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的特色产业。

姬菇也叫“-菇”或者叫“侧耳”,它们都同属于菌藻类食品。姬菇是日常食用菌中最普通的一 种,姬菇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幼时为青灰色或暗类色,后变成浅灰色或黄褐色,老时黄色;菌柄侧生或偏生,肉质较不老,嫩滑可口,有类似牡蛎的香味。姬菇无论食素炒还是制成荤菜,都十分鲜嫩诱人,加之价钱便宜,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姬菇以色白、白厚质嫩,味道鲜美者为佳。

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培育出外形美观、质量上乘、味道鲜美的金堂食用菌。“金堂姬菇”的特色被许多专家所认可,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姬菇的最高水平。近年来,四川省金堂县姬菇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姬菇主产县,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先进县”、“全国食用菌十佳商品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 国家级姬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省级姬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殊荣。清江镇、淮口镇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乡镇”。截止2010年,从业人员达到7.2万,生产规模达到2.4亿袋,总产量19.2万吨,行业产值9亿元,产品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其中日本消费的姬菇,90%来自金堂县。

金堂姬菇

地域范围

金堂姬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镇、官仓镇、三星镇、栖贤乡、赵家镇、清江镇、福兴镇等七个乡镇,毗邻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德阳市、简阳市等市县。金堂姬菇产地位于东经104°20′37〞~104°52′56〞、北纬30°29′10〞~30°57′4l〞之间,介于海拔385~538m之间,保护面积3.9万亩,年产量35万吨 。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金堂姬菇菇体丛生,菌柄中实,洁白色,直径0.5—2cm,长3—7cm,菌盖呈深灰色,直径2—3cm,子实体韧性强,菌褶白色延生,口感脆嫩鲜滑,耐运输。 (2)内在品质指标:金堂姬菇中蛋白质含量≥2%,含有丰富钙、镁、硒等微量元素。 (3)安全要求:金堂姬菇生产基地符合国家生产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条件,环境质量达到NY5010—2002标准,金堂姬菇安全卫生指标符合《金堂县无公害 姬菇生产技术规程》(JG/JD01)的规定。

五.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成都小吃

成都小吃

六. 四川省 成都市 简阳市 石桥挂面

石桥挂面,是四川省资阳简阳市石桥镇的著名,该品用料精良考究,所以条细如丝,中间空心,煮不浑汤,不泥不断,口感柔滑;煮好的面条隔夜回锅,仍如鲜面。

简阳市石桥古镇,从前四川主要干道“东大路”上的一大站口,兼有沱江水运的水旱码头,交通便利,很早就是繁荣商埠,素有“四川四大镇”之誉,自然也不乏名食,但镇民尤对“面”情有独钟,民谣有云“简州包子石桥面”。URU

“石桥面”专指“石桥挂面”,又称“高架挂面”有“顺口溜”如是说——自从“离夫”以后,朝日“打扮搽油”;结交两根“光棍”,周身“摆弄风流”;只说“天长地久”,谁知“刀切两头”。URU

民间的“顺口溜”,极尽幽默夸张之能事,以辛苦的劳动类比寡妇风流韵事,短短几句,惟妙惟肖地道出了“石桥挂面”从原料小麦加工,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URU

“离夫”——小麦磨成粉离开了麦麸;“打扮搽油”——合面时在案板上打扮(拌)搓揉,合揉面团需不时抹清油;“光棍”——面条成型后,两端各用一根小棍挑着,上高架凉晒脱水、继续抻长;“摆动风流”——一根小棍插在高架上,另一根垂于下面,面条随风摇摆,婀娜多姿;“天长地久”——高架上的面条一端高耸云天,另一端下垂地面;“刀切两头”——面条不需几日凉干后,切掉两头靠小棍处的“面头子”,包装为一把把的成品。这些“下里巴人”们,倒也不乏罗曼蒂克,把枯燥的劳作,演绎成了“做面咏叹调”。真个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啊!URU

“石桥挂面”用料精良考究,所以条细如丝,中间空心,煮不浑汤,不泥不断,口感柔滑;煮好的面条隔夜回锅,仍如鲜面。椐说1959年陈毅元帅途经简阳,品尝石桥挂面后,评价颇佳。URU

史载“石桥挂面”创于宋代,盛于元代,系手工制作,配料、制作、用水,属传内不传外的“祖传秘方”,因此产量甚小。物以稀为贵,于是从前作为朝廷贡品,现代则曾是首都“人民大会堂”的馈赠礼品;上世纪60年代,仅供北京的“四川饭店”每季即达200公斤。如今“石桥挂面”的工艺已公开,制作、包装更有诸多改进,加之精细的面粉原料,“石桥挂面”无论质量、数量,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URU

七. 四川省 成都市 金堂县 金堂脐橙

金堂脐橙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金堂脐橙圆形或短椭圆形,外形端正、美观,果实中大,果皮光滑、橙色、有光泽,果蒂、果顶圆,果脐小或闭脐,果皮厚薄均匀适中,香气浓。风味酸甜适中,味浓,肉质细嫩化渣,汁多,无核。金堂脐橙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元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总糖≥8.5%,总酸≤0.8%,含VC≥45mg/100g。

金堂脐橙产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三溪镇、高板镇、平桥乡、金龙镇、淮口镇、白果镇等6个乡镇,毗邻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德阳市、简阳市等市县。金堂脐橙产地位于东经104°20′37"~104°52′56"、北纬30°29′10"~30°57′41"之间,介于海拔385~538米之间,保护面积6666.7公顷,年产量15万吨。

八. 四川省 成都市 武侯区 金银制品

成都金银制品悠久,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金银器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成都银丝工艺品,因其工艺精湛而最具魅力。银丝工艺品制作时抽白银成丝,运用填、垒、穿、搓等技法,不用胎胚即成型。成品造型生动、剔透玲珑,堪称一绝。银丝和银片采用平填、累丝、镶嵌、烧蓝、浮雕等工艺技法,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明暗对经。成都银器结构严谨,富于变化,题材丰富。屏、盒、茶具、花瓶等用具和饰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深受玩家喜爱。( 成都)

九. 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白油豆腐

白油豆腐是吴家场厨师郭绍云于民国32年始创的名菜,有甜、咸两味。甜味:用豆腐、化猪油、白糖、味精、豌豆粉、草(白)碱等。咸味:用盐水,加白胡椒。烹调时,将豆腐切块或条形,清水煮沸,下碱水搅匀后捞起,再用沸水透两遍去其碱味,猪油入锅加热,再下豆腐加盐水,用霸王火煮沸,味精和豌豆粉滋汁下锅,快速操作,滋汁起团即成。豆腐色白如学,细嫩爽口,香鲜味浓,颇具特色。

十. 四川省 成都市 崇州市 崇州牛尾笋

崇州牛尾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崇州牛尾笋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崇州市文井江镇、三郎镇、街子镇、鸡冠山乡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牛尾笋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区域,是竹笋的一种,从竹子的根状茎上发出的幼嫩的发育芽,一经长出地面就砍下作为一种蔬菜。

产地

据调查了解,世界上的竹子有一千多种,但牛尾笋为中国四川龙门山脉地区崇州市和都江堰市部分山区所独有。现在种植面积最多是四川省崇州市文井江镇约28000亩。

食疗价值

牛尾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每100g牛尾笋含干物质9.79g、蛋白质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纤维素0.9g、脂肪0.13g、钙22mg、磷56mg、铁0.1mg,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牛尾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为优良的保健蔬菜。

中医认为牛尾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牛尾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牛尾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牛尾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牛尾笋有一定关系。

区别特点

一般的竹笋是“雨后春笋”,及2—4月生产,而牛尾笋是“雨后秋笋”,及5—10月是盛产期,蔬菜淡季的黄金季节。同时,牛尾笋无苦涩味可单独烹调。牛尾笋同其它竹笋相比较,肉质丰富,纤维细脆,化渣,口感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被有关专家和现代人称为“人类肠道清洁工”、“铁扫把”、肠道卫士“,属天然有机绿色食品。

一、源植物

刺黑竹(俗称牛尾竹) (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 Yi.)。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800米至1500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壤质土和山地黄壤,pH值4.5至7。

三、栽培管理

1.育苗:产地范围内成熟竹林就地采挖。选用两年生苗,苗木要求壮苗,色泽正常,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规格为:高100厘米、地径2厘米。

2.栽植:移栽造林一般在9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此期间冰雪未解冻时不得整地或造林。栽植密度小于等于1600株/公顷,种植点配置可依山势而定,一般是“梅花”形配置,造林技术要点为“穴大、鞭舒、浅栽、紧围”。

3.竹林管理:

(1)幼林管理:松土除草、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也可施绿肥,每年夏秋为宜;灌溉排涝;按照“去小留大、去老留嫩、去密留稀、去弱留强”的原则抚育间伐;在新造竹林1至3年内可以进行竹农间作,以耕代抚。

(2)成林管理:调整立竹密度,每667m2 (亩)控制立竹度在3500至4500株;调整林分年龄结构,五年生以上立竹全伐掉。护笋养竹;保护林冠层,郁闭度是0.4至0.5。

4.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笋

8月上旬至9月下旬,竹笋出土4天左右采笋,取笋高度根据径粗和林分质量而定,高径比为10至15:1。

五、质量特征

1.感官特色:笋肉黄色或黄白色,新鲜清洁、笋肉丰腴、肉质脆嫩,笋箨有光泽不萎篶,具有“鲜、香、嫩、脆”的特点。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 标

水 份 % 90~92

蛋白质g/100g 2.0~3.0

总 糖g/100g

脂 肪 ≤ 0.8~1.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