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还有哪些特产 广西最好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还有哪些特产 广西最好的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9-30 12:28:49

一. 广西 桂林 全州 石塘生姜

石塘生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味辣、皮薄、肉嫩、鲜脆”是全州石塘生姜的特点,作为“全州三辣”土品之一,以“五指姜”为上品的石塘生姜每年上市时都能热销一空,甚至远销湖北、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的引入,石塘生姜从产量到品质都有了提升,带动了全州全县的产业辐射。今年,全州县生姜种植面积2.85万亩,生姜产量12万吨,平均售价6000元/吨,产值达7.2亿元。“石塘镇种植效益得到提高,也辐射带动了安和、两河、凤凰等周边乡镇规模化种植石塘生姜。种生姜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现辖行政区域。

《全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石塘生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通知》全政发〔2016〕50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石塘生姜》(草案)

(当地种植户供图)

二. 广西 桂林 平乐 广西名茶桂花干

桂林因桂花成林得名,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入药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外包装采用本地甜竹做成双木桶,美观大方又极具民族特色,是送礼和观赏的佳品。

三. 广西 桂林 阳朔 阳朔蜂蜜

阳朔县蜂业协会生产“朱桥记”牌蜂蜜,金桔蜂蜜、九龙藤蜜是全国主要产区。此外,尚有野桂花蜜、乌桕蜜、酸梅蜜、龙眼蜜、荔枝蜜等蜂蜜。

九龙藤蜜:年产量1000多吨,生产时间为9-10月。九龙藤蜜为褐色或茶色,晶递透亮,味微苦。是人们崇善的高级营养保健食品,长期服用可以“养颜美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且具袪风湿,活血安神、降血压,催眠、清热解毒等功效。对胃炎、胃溃疡、慢性十二指肠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金桔蜜:年产量300多吨,生产时间为5-7月。金桔蜜为浅黄色,易结晶,结晶为乳白色,细腻,口感清香,风味香浓,可促进食欲,补益肌体,为高级营养美容。此外还具有润肺止咳、化痰、清火、通便、降血压、调节内分泌等功效。

阳朔县蜂业协会是自治区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和会员单位,阳朔县2009年、2010年分别获得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广西农产品产地认定。2011年列为国家蜂业产业技术体系南宁试验站示范县。

四. 广西 百色 田林 田林灵芝

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是中国传统珍稀药材,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控制血压,辅助肿瘤放化疗,保肝护肝,促进睡眠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

田林县盛产天然野生灵芝(全县年产野生灵芝400吨左右)。县委、县政府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把人工培植灵芝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努力做大做强灵芝产业,积极打造“中国灵芝之乡”。

2009年,田林县建立了1万平方米的灵芝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大棚,并分别在5个乡(镇)建立150亩的灵芝栽培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引导群众培植灵芝,并获得了成功。

根据本县发展灵芝产业的基础和资源潜力,按照“一年抓示范,二年搞推广,三年上规模,四年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田林县制定了“十二五”灵芝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末,实现灵芝产业总产值5亿元,其中种植业1亿元,加工业4亿元,利税6000万元;在现有灵芝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培植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新龙头企业2—3个,研制开发生产灵芝破壁孢子、灵芝孢子粉、灵芝茶、饮料、易拉丁装、灵芝胶囊、灵芝片、灵芝礼盒等灵芝系列产品;灵芝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心城市,灵芝销售网点达100个以上;自营出口灵芝产品3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争取1—2个国家驰名商标,2—3个省著名商标;实现芝农年人均灵芝收入2000元。

近年来,田林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围绕工业抓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引进、培植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龙头企业与配套基地的成功对接。

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是目前田林县灵芝加工的龙头企业,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桂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充分利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原始森林盛产的野生灵芝等中草药,运用现代医学及先进制剂技术成功研制成灵芪养心口服液、神芝液、灵芝胶囊、灵芝养春酒等系列保健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班牙、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产值1200多万元,利税300多万元。

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是广西首批“广西绿色环保企业”;“伟健”商标荣获“广西著名商标”称号,是田林县首个广西著名商标。

信息来源:田林县人民政府网

五. 广西 梧州 岑溪 岑溪松脂

市内松脂资源丰富,有含油高,不易氧化的特点。全市可采脂的松林(马尾松)120万亩,60年代后引进的美国湿地松8.2万亩。解放前在沿河水运方便的山区已采脂卖给梧州松脂厂。

解放后,梧州松脂厂在岑溪县城设立松脂仓库,委托各供销社收购。

全市17个乡镇和国营林场都生产松脂,松脂生产成为山区的一项主要副业。年产松脂3000吨以上的有波塘、三堡、水汶三个镇,年产1000—2999吨的有昙容、太平、马路、筋竹、诚谏、大、梨木、大隆等8个乡镇。到1972年全县松脂产量已超万吨,是全国年产万吨以上4个重点松脂基地县之一。近年加强采脂技术指导和管理,松林面积日益扩大,松脂产量均在2万吨以上,最高1989年2.62万吨。1990年涌现每人年采脂万斤的采脂能手。同年波塘镇年产脂3200吨,产值22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48%。

六. 广西 桂林 全州 腊肠

腊肠

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动物肠衣经发酵、成熟干制成的肉制品,是我国肉类制品中品种最多的一大类产品。腊肠可分为三大类:生抽肠,又名“白油肠”;老抽肠及鸭或猪肝肠(统称润肠)。主要产地有广东、东莞、佛山、广州、顺德、中山、江门、增城、惠阳、梧州、江西、湖南及上海等。各种腊肠除了用料略有分别外,制法是大致相同的。

桂北腊肠是其代表。桂北腊肠是以猪肉为原料,经切碎或绞碎成丁,用食盐、硝酸盐、白糖、曲酒、酱油等畏料腌制后,充填入天然肠衣中,经晾晒、风干或烘烤等工艺而制成的一类生干肠制品。

贮放腊肠,如放冰箱内,通常可保存鲜味3个月左右。

七. 广西 桂林 平乐 黄片糖

0糖为县内传统产品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风格独特而久负盛名。其特点是:糖块薄而脆,两面色泽鲜黄且带腊光,中间夹有白色粉状,三线分明,软硬适中,香甜味浓,含水份少,极耐久藏。0糖性温而具滋补之功,既是产妇、儿童营养之佳品,又是制作糖果糕点饼干馅心的上等配料。主产于县内沙子、二塘、福兴等乡(镇),尤以沙子所产的0糖品质最佳。解放前,县内已有0糖出口。民国24年,出口量达61.25吨。解放后,全县糖蔗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60年代以来,引进推广“印度蔗”、“台糖”、“桂踣”等一系列优良糖蔗新品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为提高。1970年后,全县每年种植糖蔗都在1万亩以上,商业部门年平均收购0糖在500吨左右。1974年全县种糖蔗12640亩,当年收购0糖1963.6吨。此后,由于偏重粮食生产,糖蔗种植面积减少,故0糖年收购量只有250吨左右。1984年县糖厂投产后,大部份糖蔗被用作榨机制糖(白糖),县内0糖产量骤减。1990年,县内0糖年产量在800吨左右。除自给外,主要销往邻县及湖南、广东等地。

八.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山楂

山楂,俗名“山梨子”,亦名“石梨子”。除平乐镇外,其余12个乡(镇)都有分布。尤以二塘、桥亭、附城、长滩、张家、大扒、源头等7个乡(镇)为多。全县有山楂树8万株以上,挂果树6万株。解放前,县内山楂树多为野生,少数为人工栽培。全县常年产鲜果约300吨,山楂干片约100吨。据中国植物研究所、广西茶叶研究所等有关部门测定,平乐山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2%,铁和钙的含量也大,其中钙的含量在各种果品中占首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制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酱、山楂蜜饯等。还可制作果汁、果酒。解放以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山楂生产日益为人们重视。进入80年代,县内山区许多农民都把山楂视作致富门路而广为种植。1983年,县商业部门开始收购山楂干果。1984年共收购山楂果片2.57吨,产品销往八步、梧州、柳州等地。之后由于受市场逐步放开,商业部门停止收购。

九. 广西 百色 靖西 靖西粽粑

春节快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刷粽叶、泡糯米,割猪肉,调佐料,准备包“逢”。“逢”是靖西壮话,即是粽子,或叫粽粑,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但靖西壮族人民制作的粽粑与外地的不一样,大糯芳香,个体巨大,匀称美观,用料讲究。因为靖西香糯米质洁白,饭软芳香,做成粽粑煮熟后放上半月乃至一个月,还是鲜香如初。

关于粽粑的来源,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依逢的少年,勤学好问,聪明伶俐,凡事都要想一想。他编织的笥、筛、筌,比别人精致美观、实用。有一年除夕,晚饭没煮好,依逢想去玩耍,天很黑。他想,要是月亮能出来,让小伙伴们一起游玩该多好。要是没有真月亮,有个假月亮也好啊。他想到每逢节日,人们都用糯米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七月十五做“米带”,八月十五做月饼,霜降节做糍粑,能不能也用糯米来做一个“月亮”呢?

依逢把这个想法告诉阿爸阿妈,他爸爸说:“你试试看吧,节日嘛,玩一玩也好。”

依逢用糯米饭捏了个椭圆的,象个黄瓜,不像月亮,他又捏了个圆圆的,象小南瓜,把它放在阿妈铺开的叶子上,可没等手全放开“月亮”就瘫软下来,变成一小堆糯米饭。依逢不灰心,他改进方法,干脆用糯米泡水后,再用宽大的叶子包裹起来,用细绳子包扎好,再煮熟。开出来一吃,味道特别香甜可口,那是粽叶糯饭香合起来的味道。阿爸阿妈都称赞道,十分好吃。

第二年除夕,依逢总结经验,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馅,吃起来味道更好。亲戚朋友来到依逢家,吃了这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都纷纷效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依逢,给这种食品起了个名字叫“逢”。把那叶子叫“东逢”(粽叶)。并且定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赠送亲朋好友的珍贵礼物。

靖西的粽粑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风味更加独特,无论色、味、型、配料、制作上等都与外地不一样,品种也多,风味各异。

“逢咩”(母粽)。平常靖西壮族人民做的粽粑,每个粽粑一两斤,这种大粽跟端午节的三角粽不同,形状如同鼓鼓囊囊的枕头,用绿豆或竹豆猪肉作馅。除了平常一两斤重的粽粑外,在春节,靖西每家都要包一两个特大的“逢咩”,每个“逢咩”用米量小的三、四斤,大的八、九斤,里面以猪脚或猪肉为馅,那可是绝对的“巨无霸”。这种特大“逢咩”的制作,需要两人协作才能完成。“逢咩”裹扎好后,还得两人抬着慢慢放入大锅头里。煮熟后也需要两三人抬上来。除夕开始就把“逢咩”摆在神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十五日。正月十六,把“逢咩”重煮,并杀鸡设筵,再次祭祀祖先后,方可剥开“逢咩”。当天,各家各户都把已经出嫁的女儿和外孙一起请回娘家,有新婿的还特地把新婿请来一起吃“逢咩”。破开“逢咩”后,按辈份老至幼辈分发,然后共享。民间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泰。

竹篾笼粽粑。靖西龙邦、安宁、南坡等边境地区的群众都喜欢特制竹篾笼粽粑,等到正月初十这一天,用来招待族中亲戚,赠送亲朋好友。它具有体形特别,表油里透,气味芳香,不软不硬,保存时间长等特点。其制作的方法是:(一)选用箬竹篾片编成长二十多寸,高宽六寸,两端陡斜,下端开着洞口的竹笼,洞边留着六寸的篾片,以备封口。(二)将20斤糯米用冷水洗3-4次,除掉杂物及泥沙,浸泡让米粒膨胀后倒去清水,放入适量硼砂溶液和少量食盐拌匀。(三)取三斤肥猪肉切成肉片,放入盆中,撒上适量的胡椒粉、五香粉、沙姜粉和味精,以及经过烤磨过的花生仁粉。倒入二两烧酒和少许食盐,用手搓压拌匀,腌闷半个小时左右。(四)将笼子口部朝天,用手把粽叶布入笼子底部和四周围,倒入糯米一层,然后放入几块肉片,如此反复十几次,至米满笼口后,用粽叶包住两层,再用篾片编封口部,放入大号沙煲(生铁锅也可),煮一昼夜即可。吃时用一把利刀把篾叶割开成“一”字形,拉出篾片,拨开粽叶,就能品尝到竹篾笼粽粑的美味。

稻草灰粽粑。龙邦、安宁一带的群众爱制作稻草灰粽粑。这种粽粑煮熟后呈灰蓝色。他们之所以要染成这种彩色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新年里忌“白”的缘故;一是这种经稻草灰染过的粽粑吃了不易坏肚子,吃时不易腻,并且具有防腐作用,比一般粽粑可久留一倍时间。这种粽粑的制法除配料与一般粽相同外,就是将稻草(糯米稻草更好)的穗部烧成灰后,拌入糯米中搅匀,再加适量的酒(以润透为宜)拌搓,然后簸去稻灰末,糯米就变成灰黑色,煮熟后就变成灰蓝色。这样制作的粽粑,烂而不糊,色泽油光,软而不粘,爽食可口不腻。

壮家人包粽粑,主要是为了过年,粽粑象征团结和睦、甜蜜、吉祥等意义。而除年粽外,在靖西还有特殊意义的各类粽粑。

旧时,小孩到了读书的年龄,上学的头一天,父母就会给小孩包上一盘粽粑,这盘粽粑很特别,有的包成四四方方的,名为“印粽”,叠成一个宝塔形状,以此寓小孩将来“高中掌印”;有的包成长形笔状,称为“笔粽”,谐音“必中”,以此表示小孩必定考中。

靖西年粽每个家庭煮有几十个,自家吃的并不多,除了祭祖所用,其余的粽粑都一对一对地挂在房门边,屋梁上、灶台旁,从初二到十五,这些粽粑就被当成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送出,而自家梁上也会多了一些亲朋好友送来的粽粑。

于是,这过年的包粽、煮粽、送粽,便成了一种带着浓浓亲情和友情的习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