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溧阳的特产食物有哪些 江苏溧阳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溧阳的特产食物有哪些 江苏溧阳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9-07 18:52:20

一.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二.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三.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 水西翠柏

该茶产于溧阳市前马乡水西茶场,于1986年创制成功,其品质特征形似翠柏,条索扁直,色翠显毫,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爽,叶底嫩匀成朵。1986、1987年连续四届获省“陆羽杯”奖
( 溧阳)

四.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 沙河桂茗

沙河桂茗为外形扁平苗秀,色泽绿润显毫,香气高雅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叶底嫩匀成朵,品尝后齿间芳香尤存。该茶是桂林茶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探索研制而成,1991年通过鉴定。此茶场地处天目湖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现有茶园1000亩,年产茶叶75吨,该场生产的沙河桂茗在“99杭州国际茶文化节”和“94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优质茶奖,1993至1996年连续四年获省“陆羽杯”奖,1995年获“农业博览会”金奖
( 溧阳)

五. 江苏省 常州 溧阳 溧阳扎肝

溧阳扎肝是溧阳最传统美食,也是溧阳三宝之一(肉圆、酱剥子、扎肝)以社渚、平桥一带最为正宗。“扎肝”之吉利义在于“着官”,因为在溧阳话中,“肝”与“官”同音,“扎”与“着”谐音。“着”取其“高中”义,非常吉祥!溧阳扎肝的主要材料是猪肝与猪小肠,根据不同的口味可以再扎上五花肉、油豆腐和笋干等。

宋朝大诗人陆游之子陆子遹到溧阳任知县,他周览形胜,得心悦志,遂和侄儿陆立基定居下来,成为溧阳陆氏的始祖。明弘治年间,陆氏后人陆征,自幼笃志苦读,通过乡试府试,即将进京赴考。临行之日,陆母犯了难,烧点什么好吃的给儿子饯行呢?她把家里的鸡蛋拿到集镇上卖了,但只换回一小块五花肉和两块油豆腐。无奈之下,她只得到隔壁杀猪佬(屠夫)家中去借点肉,但邻居老婆讲只剩一小块猪肝和一段小肠。没办法,陆母灵机一动,用两块油豆腐夹住五花肉和猪肝,用小肠紧紧一扎,放到锅里红烧。揭锅盛菜,只见这“扎肝”两头翘翘像“官帽”,中间一道像“玉带”,“扎肝”——扎官,乡音里的谐音。陆征边吃边说:好吃!真是美味!

进京科考,陆征果然金榜题名,钦点翰林。那报喜的锣声,把“扎肝”这道乡菜传到了四面八方,后来成了百姓餐桌上的“过年菜”!2010年,“溧阳扎肝”成功申报成砂锅鱼头糊鲜螺蛳了“中国名菜”!

六.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 天目湖砂锅鱼头

天目湖湖鲜系列天目湖内天然饵料特别丰富,盛产鳙鱼(俗称鲢胖头、胖头鱼)等多种淡水鱼。而中华名菜“砂锅鱼头”可谓是声名远播。这道以天目湖水和大灰鲢为原料精心烹制、汤色如乳,鱼肉白里透红,细嫩似豆花,绝无土腥味,肥而不腻,美妙绝伦。获得过众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国使节的称赞。当地民间有这样一首打油诗:“小孩喝了鱼头汤,头脑灵光光;女士喝了鱼头汤,皮肤白又靓;先生喝了鱼头汤,思路更宽广。”从诗中即可看出当地老百姓对这道砂锅鱼头汤的喜爱之情。

“天目湖砂锅鱼头”始创于江苏溧阳市天目湖宾馆,经江苏省特级名厨朱顺才近三十年的专心烹制,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其成品"鲜而不腥、肥而不腻"的优良品质倍受广大美食爱好者的赞誉,已成为公认的名品菜肴,风靡大江南北,现已被誉为江苏最位传统名菜和江苏名菜,成为美食天地里的一枝奇葩。

朱顺才曾专门为1、1、1、1、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煨制砂锅鱼头,美味吸引了七十五国大使和夫人,以及刘晓庆、李谷一、邢质斌、苏童、高晓声等文化名人前来品尝。

烹制天目湖砂锅鱼头必须选用天日湖天然生养的大花鲢作原料,必须选用纯天然天目湖水作汤基,因为山青水秀的天目湖不仅周围山体绿色植物过滤了湖水,而且湖底为砂质而非淤泥,这一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天目湖水清澈甘冽,纤尘不染,故其中生长的鱼绝没有土腥味。

七.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 白壳虾

盛产于溧阳长荡湖。其开头似透明之新月,壳感软绵,熟而视之,其色又如晚秋的橘红。白壳虾肉质淡白,细腻,鲜嫩,堪称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水鲜
( 溧阳)

八.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九. 江苏省 常州市 溧阳 溧阳野山笋

在溧阳南山一带,拥有万亩毛竹,是大量出产冬笋、春笋的主要基地。剥去笋壳,露出的全是白嫩的笋肉,把它切成块、条、片、丝,单独烧煮或和着肉类等作佐料,皆是受欢迎的食品。若把春笋煮后晒干储藏,不失为夏、秋两季的一道好菜。

十. 浙江省 丽水 青田 小舟山有机米

青田县小舟山乡地处青田东南,东连温州永嘉,南接温溪,海拔在380米,这里是有名的“摄影之乡”、“生态之乡”、“鱼米之乡”,一直保持着稻田养鱼的传统耕作方式。

小舟山有机稻米产于海拔400米上下的梯田,属本地晚粳、红米等品种。自古至今,有机稻米深受食膳者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稻田养鱼历经千余年历史,鱼之灵气渗透了稻米,使之珠润圆滑;二是采用有机绿肥,用无公害的菜籽饼培育秧苗,并用菜籽油、太阳能杀虫,人工除草,不使用化肥、农药;三是种植环境特殊,用山泉水灌溉,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而且常有薄雾滋润。因此,成熟的有机稻米金衣玉粒,闻有芳香,食有甘味,口感松软,百食不腻,为米中极品。

明朝时,经刘伯温推荐,小舟山稻米曾被朝廷选为贡米;清朝时,还作为国米出口东南亚;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倍受世界瞩目。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