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曲靖各地方特产 曲靖最出名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曲靖各地方特产 曲靖最出名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9-07 00:22:10

一. 云南省 曲靖 富源县 富源烤烟

富源县是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烤烟是本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县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年创烤烟产品税1500万元左右,占县财政收人的50%上下。

县内种植烤烟历史悠久。早在1947年就有部分乡村开始零星种植,当时的烟叶品种“金元烟”是从美国引进的,因而群众称之为“美烟”。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富源县的烤烟生产发展迅猛,烤烟量多质好,在云南省的烤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全县种植烤烟9.6万亩,收购总产量15196吨,产值4509.7万元,中上等烟占75%,平均单价为9.5元/公斤。

富源烤烟香味醇厚,香飘全国,现已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黑龙江、新疆、浙江、福建等36个省(市)和地区,累计直销省外烟共达3000多万公斤,成为省外烟厂制作上等卷烟的配料。

二. 云南省 曲靖 陆良县 陆良板鸭

陆良板鸭独具特色,色白透明,盐味适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受人们喜爱的食品。每逢佳节,人们往往用红纸 包装馈赠亲友。从1959年起,陆良板鸭就远销外地,享有盛誉。( 曲靖)

三. 云南省 曲靖 会泽县 土八碗

土八碗:由千张肉、八宝饭、酥肉、凉三拼、苦菜大肉、粉蒸肉、排骨拼腰果、三丝圆子组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四. 云南省 曲靖 陆良县 陆良松茸

陆良松茸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的。陆良松茸主要出产自彩色沙林国家级公园之中。88年以来主要出口日本。

彩色沙林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南部陆良县的召夸镇境内,位于陆良县城东南18公里,是一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彩色沙林出产的松茸是陆良县的,88年以来主要出口日本。

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松蕈、合菌、台菌,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松茸含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维生素、2种糖蛋白、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活性酶,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药用菌类。松茸不仅营养均衡、充足,而且还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养颜、促肠胃保肝脏等多种功效。

五. 云南省 曲靖 马龙区 马龙乌鸡蛋

马龙乌鸡蛋是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的。野花沟乌鸡蛋清香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比普通鸡蛋高几倍,且具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的药用价值。

在马龙就有绿皮鸡蛋——乌鸡蛋,野花沟的乌鸡蛋传统散养与无公害独特饲养的完美结合,具备土鸡的生长特点,蛋内无抗生素、无激素、无药残。蛋内胆固醇、脂肪含量比普通鸡蛋低20%,尤其适合产妇、中老年人长期使用。

乌鸡蛋采用的是传统散养与无公害独特饲养方法饲养,具有四大特色:

一、胆固醇低,蛋内胆固醇、脂肪含量比普通鸡蛋低20%以上,尤其适合产妇、中老年人长期食用。

二、味道鲜美,蛋形成比土鸡蛋形成时间长,产蛋率低,采用无公害饲养,具有清香可口,味道鲜美。

三、营养价值高,蛋内的主要营养成分硒、锌、碘比普通鸡蛋高4--6倍蛋白质含量高12%以上,同时还富有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具有生物活性特异免疫球蛋白“LGR”等二十多种微量元素。

四、药用价值高,乌鸡蛋性甘平,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等的药用价值高,尤其是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比普通鸡蛋高2--3倍。

六.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师宗黑尔糯米

师宗黑尔糯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黑尔糯米享誉盛广。早在清王朝时就进贡于清皇康熙,民国时期又进贡于伪国家主席汪精卫。新中国成立后,黑尔人民特邮寄给1总理,据说收到后,总理在一次接待外宾时吃了一点,剩下的和毛主席同志一起品尝,感觉非常好,尔后回了一封信说:“味道很好,应该很好栽培”,并且还寄回粮票和人民币。1989年,1总书记到师宗、罗平等地视察,也曾购买了300公斤。黑尔生产的老品种糯米有七大特点:一是品位好;二是价值高;三外形吸引人;四是米质优;五是通一些高级领导品尝而远近闻名;六是区位优势;七是米价市场行情好。

师宗黑尔糯米

师宗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3365125

糯米

七. 云南省 曲靖 沾益 沾益小粑粑

沾益小粑粑,用火腿主料做馅的称“火腿砣”,用豆沙、白糖主料做馅的俗称“四两砣”,是滇式糕点中别有风味的名特食品之一,也是国内糕点中别具风味的名特食品之一。

“沾益小粑粑,人人喜欢它。”沾益小粑粑名声四起,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一产品备受群众欢迎,每逢订婚行礼,男方少不了要买上百个小粑粑,请人家挑或背,很自豪的去女方家定亲。八月十五送花节,春节期间拜年等都少不了必备这一礼物送到女方家。沾益的民间风俗,在结婚时要“端糖”认识亲友,一对新人拖着一个盘子,装上2个小粑粑加几颗水果糖抬到亲友面前,表达的是真情实意、老百姓进城赶街,总忘不了买上几个回家孝敬父母或与子女共同分享,沾益小粑粑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沾益小粑粑已被贴上现代元素的商标,如县副食品厂生产的“云腿月饼”,沾益三圆食品厂生产的“滇溢圆”系列月饼等等,都是在传统工艺、配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推向市场的品牌。尽管如此,当地群众仍情有独钟地称它——沾益小粑粑。

沾益小粑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明永历帝入滇避难,心情忧郁,不思茶饭,随行一位御厨别出心裁地选用著名的宣威火腿精肉切成碎丁混以蜂蜜、精糖包馅,烘烤成点心。不料此点心香气扑鼻,十分诱人,食之味道香甜醇厚,永历帝异常喜爱,品之有味,龙颜顿开。因其用火腿做馅,形状浑圆如砣,厨师便起名“火腿砣”,随后,这种做法传到民间,其工艺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装帧精美,货真价实的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

沾益小粑粑,用火腿主料做馅的俗称“火腿砣”,用豆沙、白糖主料做馅的俗称“四两砣”,是滇式糕点中别有风味的名特食品之一,也是国内糕点中别具风味的名特食品之一。

沾益小粑粑的表面呈棕红色,光泽油润,外层是脆壳,里面是千层酥皮裹着的馅心,不会自然破裂,故取名“硬壳”。沾益小粑粑的色、香、味、型俱佳,入口酥、松、脆、软、甜、咸适宜,有香喷喷的火腿美味,又含糖汁诱人的蜜甜,食之,油而不腻,风味独特,是上等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八. 云南省 曲靖 沾益 沾益鲟鱼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丰富多彩,鲟形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北自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国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区都曾有过它们的分布记录,只是随着纬度的降低,其种类和数量都略有减少。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它的分布较广,在我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瓯江、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现在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九. 云南省 曲靖 师宗 龙庆鸡棕

鸡棕属于菌类植物,是菌中之王。不论单抄、炸、做羹汤,或是配以肉类烹调,均香味独特,食后令人难以忘怀。鸡棕因何得名,众说不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鸡棕,又名鸡菌,南人谓鸡棕,皆言其味似之也。”也有古人说鸡棕成熟后“披纷纷如鸡羽,故曰鸡,以其出土中,故曰棕”。

云南的鸡棕,历朝都被列为山珍进贡朝廷。清嘉年间,广东人谢文革在云南写过一首专咏鸡棕的诗:“菌香烟雨外,异味瘴乡闻;雪肋应难弃,桑鹅与并芬。根多蟠蚁穴,名不出鸡群;芽茁殊蔬笋,芋茸覆绿色云。”既描述了鸡棕的色香味,又写出了鸡棕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出土后的形状。

鸡棕每年出在农历五、六、七月间,师宗出名的是龙庆鸡棕。有句谚语:“五月端五,鸡棕拱土”。六、七月,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加上龙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适宜鸡棕生长。鸡棕主要产于红沙土质的山地和松林中,龙庆的鸡棕肉质肥嫩,清乡腹郁,故鲜、香味都很有特色。每年龙庆约产鸡棕4000公斤左右。

十.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擦尔瓦

擦尔瓦,彝语,又称“瓦拉旁钵”,汉译“木子毡衣”,是彝族的传统工艺服饰。 1963年在昭通出土的东晋霍承嗣招魂墓壁画中,就已描绘了头挽“英雄结”,身披擦尔瓦,腰悬佩刀的彝族武士的形象,证明在距今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居住在今昭通地区的彝族人民,就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具实用功能,又极富审美情趣的民族工艺服饰一擦尔瓦。

擦尔瓦手工制作,多由彝族妇女家庭劳作完成。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选料:选用优质羊毛,洗净、晾干。二、抛松:将洗净、晾干的羊毛用弦弓弹松。三、捻线、染色:用家纺“坠子”将羊毛捻成细毛线,再将细毛线三股合一,扭结成细羊毛绳,用土靛染成青色。四、织羊毛布:用土制布机将已浸染着色的羊毛绳织成布;布的幅宽、长度无统一规格,按拟制的擦尔瓦的大小、长短确定。每块羊毛布的上沿要留缝,下沿留16-33厘米长的羊毛毡须。五、缝制:每9块羊毛布沿纵边缝合成一件,从上沿预留的缝中穿缀一股羊毛绳作系带。

绣花:用预染好的各色毛线,在成型的擦尔瓦的胸背处绣制图案:成品擦尔瓦无袖、无领扣,形制与披风相仿。披戴时,上齐肩、下至膝,膝以下是飘拂的毡须,胸背处是彩绣的图案。图案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十”字形花纹边框,边框内是4朵角偶对应的小花,边框上下各有两条波状纹,喻指山脉连绵、峰峦叠起;或作夸张变形处理,象征金沙江水波漫漫。走遍天涯海角,也不忘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纯然一色的靛青作底色,图案则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古朴稚拙的图案设计,反差强烈的色彩效果,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信息。擦尔瓦流行于金沙江沿岸彝族聚居区,尤以永善县彝族妇女制作的擦尔瓦为上品,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不但在大、小凉山彝族中享有盛名,也为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广大群众倾心钟爱。

擦尔瓦防潮、避水、御寒、抗暑、冬暖夏凉,放牧、狩猎、外出旅行,白天当衣服,晚上作被盖,一专多能,是最为方便、适用的行装。一袭擦尔瓦,披戴于男性身上,更显剽悍威武、英俊潇洒、精神焕发;女性身着擦尔瓦,举手投足间,下摆缀饰的毡须轻拂慢扬,仪态端庄又不失炯娜抚媚,别是一种巾帼气慨。婚嫁、节庆、走亲访友,擦尔瓦既是自尊、自信、自爱,展示自身魅力的“时装”,也是“火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挚爱亲朋好友、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富热情的表达。男女老少身披擦尔瓦,或举杯畅饮;或忘情地歌舞于青山碧水间;或点燃篝火,狂欢娱乐,通宵达旦,那真是令人目眩神移、心旌摇荡的醉人的民族风情画卷。

在彝族传统婚俗中,擦尔瓦更是不可或缺的增添欢乐喜庆气氛的道具。姑娘要出嫁,对幸福的憧憬是无法掩饰的,甜蜜、陶醉、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灿然若星辰般在眸子中闪亮。可面对亲友,那独特的、不无羞涩的甜蜜的向往又需要某种掩饰。于是,一袭擦尔瓦顶在头上,便是送亲队伍中新娘特有的装束,与汉族婚俗中"盖头"相似。在迎亲的队伍中,擦尔瓦是抵御“温情攻击”的武器。当迎亲的队伍进入女方家时,无一例外地要遭“泼水”攻击,虽然是礼俗,是默契,但若数九隆冬被劈头盖脑地泼上几盆水,那滋味确实也不太好受。抵御攻击的办法,是把擦尔瓦顶在头上,裹在身上,任你倒海翻江,我自岿然不动。"攻击"演绎出喜庆、演绎出撩人心魄的温馨。

擦尔瓦,彝族人民永远钟情的“时装”。擦尔瓦,民族工艺的奇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