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石的特产有什么 黄石八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石的特产有什么 黄石八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9-04 08:07:09

一. 湖北省 黄石 黄石港 糯米鸡

本品是汉味传统小吃,有自家独特配方,纯手工制作。以糯米为原料,加入特质馅料,经油炸而成。吃起来外酥内软,不油不腻,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彭氏油炸系类还有油炸藕面窝、脆皮春卷、椒盐糍粑、苕面窝等,品种多样,任君选择。

二. 湖北省 黄石 大冶 大冶糊面

大冶糊面原是大冶农村的一种民间食物,由于其制作特别,味道纯正可口,很受人们喜爱。糊面的主要原料是面条,配料有瘦肉丁、豆腐丁、香菜等。煮面时,将面条弄短,长度在1-2厘米,就着冷水和瘦肉丁、豆腐丁等一起下锅煮,待到煮熟时再放入作料,糊面就做成了。它的特别之处就是面条短,面煮熟后,面中有糊,糊中有面,糊面相融。要说做糊面的“高手”还是大冶农村四、五十岁的妇女。据说早在几十年前,大冶就有糊面了,价廉实惠,百吃不厌。

三. 湖北省 黄石 西塞山 河口螃蟹

河口螃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河口镇位于长江与大冶湖的水源交汇处,水草丰美,所养殖的螃蟹肉质鲜甜、存活时间久,日益风靡市场。

据西塞山区河口水产养殖协会会长王桂香介绍,河口地区水域面积不广,从事养殖螃蟹的只有5家,2011年,这5家螃蟹养殖老板聚在一起成立了河口水产养殖协会,抱团发展河口螃蟹。经过2年的努力,河口螃蟹名气大涨,呈现供不应求之势。但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打着河口螃蟹招牌滥竽充数的螃蟹。“河口螃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不仅有益于保护“河口螃蟹”品牌,对河口镇螃蟹品牌化发展、有效保护优质特色产品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四.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阳新把竹

把竹,又称粉绿竹、乌蹄竹。是指除毛竹外胸径在1~8cm的中小径竹。因过去在商贸活动中,以20kg为一把作为计量单位而得名。其主要竹种为刚竹属的桂竹,毛金竹,早园竹,黄古竹,曲竿竹,灰竹,淡竹,水竹等,是优良用材竹种,用途广泛,可用做船槁, 竹胶板,竹编工艺品,温室棚架,菜架和造纸等。我省把竹林分布于阳新,黄石,鄂州,咸宁和广水等县市,有把竹林1.6万公顷,以阳新分布最多,全县现有把竹7330公顷,年产量1万吨。

五.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六.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七. 湖北省 黄石 西塞山 黄石红苕

红苕全身都是宝。苕藤、苕蒂、苕渣、苕皮都是喂猪的好饲料。红苕叶、秆是一道好菜肴,鄂东南的红苕叶、秆销往港澳等地。红苕可当主食,同时可做出各种各样的时尚菜肴。日本科学家排出20种对肿瘤病有抑制效用的蔬菜食品中,生熟红苕排名一二位,当今红苕竟成了风靡西方国家的保健食品。

红苕含蛋白质、钙、磷、核黄素、葡萄糖等成份,营养丰富,味道甜美。阳新的土质好,矿物质丰富,所以红苕尤为独特,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吃一餐红苕,感叹不已。

红苕的吃法诸多,鲜红苕可煮、焖、烤、炸,做苕圆子,打苕角,还可以切片,刨丝晒成红苕干,并可加工成苕粉。红苕粉可作佐料。夹红苕粉砣,做红苕粉粑,苕粉糊等食用。苕粉与藕拌合可做成藕圆子,与鱼肉拌合可做成鱼圆子或鱼面,与芋头合拌可做成芋头圆子。阳新地区新春佳节,用红苕粉做芋头圆子过早,大年初一,吃上一碗芋头圆,预兆团团圆圆,事事圆满。以上各种用红苕粉拌制成的食品,味道鲜嫩,甜美,别有一番风味。

八.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九. 湖北省 黄石 阳新 王家酥麻花

王家酥麻花,俗称王癞子麻花。它远销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凡到阳新来的外地人,无论是商人和挑脚的,还是来阳新旅游的,都要买王癞子的酥麻花吃,视王家酥麻花为阳新油炸食品的一绝。

十. 湖北省 黄石 下陆区 猛汉酒

猛汉酒:黄石市今阳保健品厂科研人员联合国内药学专家通过数载攻关,在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滋补保健名酒——猛汉牌保健酒。猛汉牌保健酒自投放市场以来,以其品质优良、功效卓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一九九九年,中国猛汉酒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品”;同年十一月第五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中国猛汉酒”以其酒质功效的约对优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二OOO年公司被黄石市知识产权局定为黄石市专利重点保护企业;二OO一年,被评为“湖北市场质量信得过品牌”、“黄石市酒类产品推荐品牌”等称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