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荣昌特产饮食 荣昌有什么特色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荣昌特产饮食 荣昌有什么特色吃的更新时间:2022-09-03 00:41:37

一. 重庆市 荣昌 荣昌折扇

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

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北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中国。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全国折扇生产由此铺开,“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荣昌折扇生产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历近450年。其产品精致典雅,自古享有盛名。沈德符(1578—1642年)《万历野获篇》曰:“聚头扇自吴制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川中折扇,又首推荣昌。谢无量曾撰联赞誉荣昌折扇:“海棠香国,新看画栋连云,占尽三巴风月;蛱蝶名工,制就齐纨拂暑,凉生两戒河山。”

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二. 重庆市 荣昌 荣昌白猪

荣昌白猪荣昌的家畜,具有“皮薄肉嫩,瘦肉多”的特点,50年代,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就已收入专条记录。“七五”期间,国家农业部把荣昌猪与太湖猪、东北民猪列为国家级保护的三个优良地方品种之一,在全国首次家畜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呼吁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把荣昌猪作为国宝加以保护和推广。近年来,荣昌仔猪每年外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日本、朝鲜等近150万头左右。是全国最大的外向型仔猪生产基地。荣昌猪鬃更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具有洁白、刚韧、根条粗、毛尖不分岔、弹性强、耐高温、不变形等特点,是制造工业和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全盛时期年产销量达10万斤。( 荣昌)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侗族饮食

主食 过去,县境侗族以糯米为主食,今改为籼谷为主食,辅以大、小麦、小米、红苕、包谷、洋芋、荞子、糁子及各种豆类。

副食 分蔬菜、肉食两类。蔬菜以青菜、白菜、广菜、南瓜、萝卜、黄瓜、冬瓜、豇豆、四季豆、蕨菜、竹笋为主。肉食以猪、鸡、鸭、鹅、鱼、螺蛳、螃蟹、蚌为主。

县境侗族嗜好自家烧的米酒、红苕酒、甜酒、油茶、尤喜食辣味、酸味,如腌鱼、腌菜、酸汤、特别喜食鱼酱辣子。

四. 重庆市 荣昌 荣昌夏布

荣昌夏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俗称麻布。荣昌的夏布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蜀布”记载,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夏布是用苎麻线经过多道手工工序编织而成。根据不同的要求,能够生产出粗布、细布和罗纹,用途很广。尤其是漂白细布,具有布面平整、莹润光泽、洗后易干、烫后凌角明显、坚韧耐用的优点;制成的时装,典雅大方,深受人们喜爱。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年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欧美、南洋等国家。民国初年,周义和曾在0.75米宽的布面排上3600根线头织成一对夏布,经漂洗加工出来,正所谓“濑溪河水漂洗夏布甲天下”。近年来,党和0十分重视荣昌的夏布生产,年产量80万匹,产销额1.2亿元,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日本、南韩,成为本地的出口创汇支柱。( 荣昌)

五. 重庆市 荣昌 荣昌麻竹笋

重庆荣昌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主打竹牌,该县发展适合在本地种植且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林业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农民种植麻竹。主打“竹”牌,从广东省英德市引进了10亩麻竹新品种试种。通过积极培育和科技攻关,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名烟“中国麻竹笋之乡”。

近年来,重庆荣昌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机会,林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多年来,荣昌县从2001年起通过退耕还林与农民致富相结合,荣昌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笋竹产业建设,建成竹林面积30万亩,使其成为全县农村继生猪产业后的又一大主导产业。如今,10亩麻竹地变成了11万亩麻竹林,荣昌因此而获得了“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美名。

六. 重庆市 荣昌 铺盖面

提起铺盖面,你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在重庆市区及各区县,有不少荣昌人以此为生并使它声名远播,如您想吃原汁原味的铺盖面,最好还是在荣昌本土。

铺盖面的制作看似简单,店主通常是在揉好的面团上扯下一小坨,麻利而熟练地拉成一张薄薄的面皮(这也是考验店主熟练程度的一招,不熟练的会将面皮扯得千疮百孔),抛入沸水中一两分钟后捞起。一碗面通常有四五块,碗底铺的是火巴 火巴 的碗豆,汤是骨头汤,再舀几匙杂酱馅,撒几颗葱花。尝一口,面滑爽细腻,咬来有劲道,喝一口汤,鲜美无比。 

七. 重庆市 荣昌 荣昌猪

荣昌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荣昌猪主产于重庆荣昌和隆昌两县,后扩大到永川、泸县、泸州、合江、纳溪、大足、铜梁、江津、璧山、宜宾及重庆等10余县、市。

特定品质

按毛色特征分别称为“金架眼”、“黑眼膛”、“黑头”、“两头黑”,“飞花”和“洋眼”等。其中“黑眼膛”和“黑头”约占一半以上。 荣昌猪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额面皱纹横行、有漩毛;体躯较长,发育匀称,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四肢细致、结实;鬃毛洁白、刚韧。 乳头6~7对。

文化典故

荣昌猪品种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勤劳聪明的荣昌人民选育而成。以其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较高、肉质优良、鬃白质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1957年,荣昌猪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成为国际公认的宝贵猪种资源。经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荣昌猪以其“瘦肉率高、白色、特定遗传性状”, 农业部在“七五”规划中把荣昌猪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优良地方猪种。又于2000年8月农业部确定其为全国保护的19个猪品种资源之一。2001年农业部又将重庆市种猪场定为国家级荣昌猪资源场。

八. 重庆市 荣昌 酸辣粉丝

重庆市荣昌县河包镇以出产粉条闻名于世,河包酸辣粉丝也借粉条盛名而远近闻名。在山城重庆流传:"三根酸辣粉丝中,有两根是荣昌河包生产的"。河包酸辣粉丝烹食方法简便,粉丝具有久煮不浑汤、耐煮不断节、长煮不糊锅、入汤即可食、柔软爽滑、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加以色香味具全的辅料更是汤鲜味美。

九.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水族饮食和鱼

水族饮食和鱼

都匀的水族同胞不仅在迎宾、宴请时离不开鱼,因为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且在日常饮食中也非常喜欢食鱼。有客自远方来,主人必定要杀鱼款待,表示宾主有鱼水之情,意深情长。

为了领略一下都匀水族人民平时的饮食习俗,我请你和我一起到我的水族朋友老潘家作客。

老潘家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寨子里,我们进了寨门,绕过寨脚的一口鱼塘,然后沿着一条小路走上去就到了。

老潘家住的是一栋三层的古老干拦式楼房。听见屋外有狗叫声,老潘知道有客人来,便赶快迎出来,把我们接进了二楼堂屋左边的火塘间坐下来。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有点凉意了,我们坐在火塘边,边烤火,边交谈,甚是情意浓浓。到了吃中饭的时候了,好客的女主人便在火塘里放上一个铁三脚架,上面放上一口盛装着油酸汤的大铁锅,摆上一块木条,搁上一只蘸水碗,那葱绿盐白辣椒红,让人口涎欲滴,然后端上一盆剖好、洗净的鲤鱼块,一块一块地往酸汤里梭去。

我们一边喝着老潘自酿的甜酒,一边等着汤开。水族同胞历来有“菜不论数,以酒为大”和“劝酒为礼”的习俗。我们喝着酒,不一会汤开鱼熟了,老潘给我们每人碗里敬上一只鱼头,这是主人对客人表示的敬意。

这时女主人又端来了新鲜的白菜、自制的豆腐。她一边往锅里放一边说:“不成敬意,天凉了吃火锅就图个热火,吃个新鲜。”女主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吃水族汤鱼的妙处。那鱼肉真是白嫩味鲜,十分可口,酸中带辣,回味长久,吃得浑身发热,鼻尖冒汗。正当我们吃得落胃,谈得高兴时,老潘突然离席而去,大家有点茫然。不一会老潘手抓着一条约二斤重的鲤鱼进来,然后将鱼甩在木地板上。鱼在地上又蹦又跳,大家一起呼喊着“秀!秀!”使气氛达到了热潮。然后老潘把鲤鱼当着大家的面刮鳞、去鳃、剖肚、洗净、切实,放进了锅里,大家又掀起了又一轮喝酒吃鱼的热潮。这叫“席间进活鱼”,是水族人民欢迎尊贵客人的隆重仪式。因此水族的村寨里都有鱼塘,长年养有鱼,可以随取随吃。

我们边吃边摆,说起了水族人民平时吃鱼的烹调方法来。老潘说,吃火锅酸汤是常用一种方法。此外,还有油炸鱼,就是将面粉与水、盐、香料拌成糊,将它糊在鱼块上,用油炸成金黄、脆香,然后作为下酒的菜肴,其味香脆可口。如果在河里捕捞到一些小鱼,可以将它们剖好、洗净、晒干或烤干备用。有客人来了,就将干鱼在油里炸脆,然后炒上青辣椒、毛辣果(西红柿),也是下酒的好菜,脆辣可口。还可以将鱼制腌鱼,都匀水族制腌鱼的方法和制腌肉不同,只是将鱼烤干一点,不刮鳞不剖肚把它装进陶坛里,配上酸糟辣、熟碎米、密封好,食用时从坛内取出蒸熟,拌上香料、盐巴,鱼肉醇香酥嫩,十分可口。水族人民喜欢食鱼,这和他们的先民来自华南江河湖海边上,一日三餐有鱼虾有关,也许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有关。所以水族群众有下河捕鱼、摸鱼的爱好

,每个寨子里都有公共的或私人的鱼塘。平时他们在生产中也常常找机会抓鱼。例如男人在犁田、耕田时,往往腰上都拴着一个竹编的腰篓,碰到被翻犁出来的泥鳅、黄鳝,就顺手抓起放进腰篓。在水稻中耕除草时,见到有小鱼虾也会捞起来回家晒干或烤干,以备作下酒吃饭的菜肴。

这一顿“饭”吃得真是“鱼饱酒足”,而且还增加了水族人民饮食中有关鱼的许多知识。

十. 重庆市 荣昌 盘龙生姜

盘龙生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长岭社区以盛产生姜(俗称盘龙生姜)而闻名,盘龙生姜具有色白质嫩,清香可口,爽口化渣,粗纤维含量低,含硫量少等特点,既可为菜,也可调味,更可入药,备受广大消费者亲睐,是餐厅、宾馆必备的上等蔬菜。生姜经过深加工后可成为老少咸宜的保健生姜饮料。当地农民着力打造万亩无公害生姜基地,小小生姜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2003年5月,盘龙镇长岭社区以本地特色重点农产品—生姜种植为依托,成立了“荣昌县盘龙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传授技术、服务群众为宗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目标,致力于生姜种植产业的推广与发展。该合作社被重庆市评为“十佳模范合作社”,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到目前盘龙镇生姜种植户数达14000户,覆盖全镇16个村(社区),种植面积15000多亩,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