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来宾的特产美食的名字 广西来宾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来宾的特产美食的名字 广西来宾特产排行榜前十名更新时间:2022-11-20 00:06:12

一. 天津市 东丽区 赛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产天津津南小站地区的优质粳米而名扬海内外。其米粒大而饱满,半透明没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饭,无论软硬,不粘不连,犹如满碗珍珠,油江发亮。煮稀饭,无论稀稠,都是汤汁浓郁,散发着清香。吃在嘴里,细腻滑润,有咬劲。小站稻,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属于营养型的天然食品
( 天津)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三. 广西 来宾 合山市 圣女小番茄

“圣女”型小番茄,早生半停心性,生育性及抗病性强,丰产耐热。红色枣形果,果型优美,体红晶莹,肉厚硬,肉质细嫩,脆爽多汁,风味独特,糖度高。果体含丰富维生素A、B、C、P,生食能帮助消化,养颜爽口,能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等疾病,是现代餐桌上的佳品。

近年来,合山市积极引进和推广台湾“圣女”、

“龙女”、

“翠红”等系列小番茄品种种植。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 广西 来宾 象州 象州红米

象州红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象州县红米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3世纪以前的宋代即有种植,过去壮话叫 “花米”,只有富人才能吃上,但产量低,种植面积很少。因其米质较优,且富含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口感佳,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欢迎,产品远销区内处和港澳市场。

该品种糙米赤红色,精米淡红色,蒸煮时具有浓郁的广西荔浦芋香味,米质较优,根据国家农业部稻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象州红米当家品种科德优33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2%,整精米率67.6%,长宽比3.1,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61mm,直链淀粉含量12.2%,除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米标准;科德优红33不仅米质比广西主栽优质米对照的主要品质指标好,主要保健成分维生素B1、B2比对照高30%-60%,维生素E总量是对照的5.3倍,β-胡萝卜素含量10mg/100g,花青素含量4.75mg/100g,黄酮类化合物比对照高10.2倍,硒元素是对照的217%,医学营养研究表明,维生素B1、具有增进食欲与消化功能,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作用;维生素B2具有利尿消肿、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作用,并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黄酮、花青素具有如延缓老化、消除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及抗炎作用、改善糖尿病;β-胡萝卜素可能减少前列腺癌、肺癌和肝癌的发生作用最为明显。因此科德优红大米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经多次组织品尝,专家们一致认为科德优红33煮具有荔浦芋香味。煮饭、粥香味可口,老少皆宜。

2004年象州县取得了21.78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产地认定,2004年、2009年、2012年分别获得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9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2年5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为了更好的保护象州红米名优品牌、立足产业优势,实现品牌带动效应,做大做强象州红米产业,今年象州县决定由县推广站向国家农业部申报象州红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涵盖全县11个乡镇。此次专家组的到来,目的就是对象州红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条件进行综合评定。

地域范围

象州红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象州县境内的马坪、石龙、象州、妙皇、运江、寺村、中平、百丈、罗秀、大乐、水晶11个乡镇的管辖区域内,东到大乐镇同庚村、南到妙皇乡大梭村、西到石龙镇大塘村、北到水晶乡迷塘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5'-110°06',北纬23°44'-24°18'。生产面积1680公顷,年产量2.01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象州红米外在感官特征:象州红米有长粒型和短粒型,主要品种有科德优红33和红香粳。科德优红33平均株高116.1cm、穗长24.8cm、每穗总粒数126.4粒,谷粒平均长8.3mm、谷粒宽2.21mm、长宽比4.0,谷粒黄色,谷尖向谷腹略有弯曲,颖壳易开裂,谷粒平均千穗重18.3g;米粒平均长6.0mm、宽1.7mm、长宽比3.5,米皮赤红色、米心白色,米饭有槟榔香芋香味、软硬度适中、冷后不硬,熬粥汤水较稠、米粒膨胀大。红香粳米粒平均长5.6mm、宽2.8mm、长宽比2.0,米皮赤红色、米心白色,米饭粘性适度、稍硬。 (2)象州红米内在品质指标:科德优红33中,维生素9.40mg/100g-10.50mg/100g,总黄酮59mg/100g-65mg/100g,β-胡萝卜素0.55mg/100g-0.60mg/100g,花青素14mg/100g-16mg/100g;红香粳中,维生素14.2mg/100g-15.0mg/100g,总黄酮118mg/100g-125mg/100g,β-胡萝卜素0.50mg/100g-0.55mg/100g,花青素16.5mg/100g-17.0mg/100g。 (3)象州红米安全卫生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规定。

五.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六. 广西 来宾 金秀 金秀野生茶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境内森林茂密、山高雾多、空气清新、土地肥沃、水质优良、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金秀是公认的全国茶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是名优茶优势产区。2005年金秀1万亩茶园通过自治区无公害认证,2009年金秀县被列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

金秀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早在唐代,金秀县已经开始种植茶叶。清朝末年,东温茶和白牛茶被列为皇室贡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罗香乡白牛村发现的野生白牛茶可以嚼碎铜钱,被列为广西最为奇特的茶叶之一(《广西茶叶史》陈爱新著)。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和政策,将茶叶生产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路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来抓,茶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生产逐步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可以说,茶叶产业是金秀县支柱产业中与农民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产业,也是发展势头最好的产业之一。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4万亩,茶叶种植覆盖全县9个乡镇的46个行政村,主要栽培品种有福云六号、福鼎大毫、福鼎大白、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桂绿一号、石崖茶、本地野生茶品种等。201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98万亩,茶叶总产量达480吨,实现产值4320万元,2013年茶叶面积为3.41万亩,产量达到534吨,产值5020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4.43%、11.25%、16.2%。

金秀县野生茶资源丰富,具有“白牛茶”等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野生茶中富含的茶多酚等物质是开发制作高品质红茶、黑茶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从2012年以来,金秀县已经开展大面积野生茶人工育苗工作,目前共建立了127亩标准化野生茶育苗基地,培育野生茶苗木1500万株,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野生茶提供了苗木保障。2014年金秀县新植野生茶面积达3800亩。

七. 广西 来宾 象州 葛根

粉葛药名葛根,一年生藤本植物,味甘性凉,具有生津止渴,解饥退热的功效,对发热头痛、肢体麻木、糖尿病及咽喉肿痛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广西 来宾 忻城县 豆浆

优质黄豆用当地名泉“冰泉”水浸泡,经磨、滤、煮,制成豆浆,以汤匙舀而滴下如串珠,誉为“滴珠蜜味”。汁浓味香。

十. 广西 来宾 合山市 香芋扣肉

香芋扣肉”是广西地区的名菜之一,选用猪五花肉为原料,配以去 皮荔浦芋头和多种调料蒸制后扣在碟上而成。荔浦芋头生产于广西合山市, 芋头个大,每个 1 斤以上,肉白细,味香浓,蛋白质丰富。成品色泽铁红,肉质烂而不糜,荔芋软糯,肉富芋味,芋富肉香,风 味别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