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那曲哪里卖特产 那曲市美食一条街在哪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那曲哪里卖特产 那曲市美食一条街在哪里更新时间:2022-09-02 09:10:58

一. 西藏 那曲 申扎县 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在黑河两岸、纳木措周围和巴青河谷地带,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蕨玛”的植物,茎红、叶绿、花黄、根部结一种像花生米似的红色小果,这就是藏北的“人参果”。此物性甘温,健脾胃,滋阴补肾,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用人参果煮粥,清香可口。每当过年过节,或客人来访时、主人常用“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招待客人。主人先把米饭煮好,再拌上融化的酥油,加上白糖和人参果,即可食用。这种饭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老幼皆喜爱食用;此食品为“藏北三珍”之二。

二. 西藏 那曲 比如县 那曲冬虫夏草

那曲冬虫夏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曲冬虫夏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藏那曲冬虫夏草生长在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以上的羌塘草原上、生理特性强、药用价值高、个大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产地

西藏那曲地区,属于藏草的一种。

分类

从其生长环境来区分,西藏那曲冬虫夏草属于草原虫草。

采收时间

每年6~7月

那曲冬虫夏草特点

那曲冬虫夏草相比其他虫草具有以下特点:
1.西藏那曲虫草虫体表面色泽黄净,不论虫体大小,色泽均一致。其他产地虫草色或淡,或泛红而灰白。另外,西藏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棕色,青海玉树和果 洛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川草和其它地区所产的草多为红色。
2.西藏那曲虫草无论虫体大小,看上去均显得粗肥匀称,尾宽长至少5cm以上。其他产地的虫草虫体细瘦且尾细短。
3.西藏那曲虫草虫体和尾皆透亮油润,有股浓酥油的香味。其他产地的虫草香味极淡,甚至只有草味,且无油润感。.

那曲虫草生长过程

那曲虫草生长在西藏高原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的高原上。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冬季真菌寄生于虫草蛾幼虫体内,到了夏季发育而成。冬虫夏草因此得名。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菌孢把虫体作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

三. 西藏 那曲 申扎县 藏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属奇蹄目,马科,马属,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

四. 西藏 那曲 安多县 多玛羊肉

多玛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玛羊肉是西藏那曲安多县的。

多玛羊肉

西藏自治区安多县雁石坪镇、玛曲乡、岗尼乡、玛荣乡、多玛乡、色务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多玛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安政发〔2014〕46号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多玛绵羊养殖技术规范》的通知,安政发〔2013〕32号

五. 西藏 那曲 安多县 虫草松茸鸡

虫草松茸鸡

虫草松茸鸡由名贵药材冬虫夏草、松茸和藏土鸡制成的藏餐“虫草松茸鸡”,具有很高的药性作用。

六. 西藏 那曲 索县 酥油桶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1.3米,口径近0.33米,是牧区经常见到的生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语叫“雪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径约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只有30多厘米高,宜出门时用。

酥油桶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讲究,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钢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甲罗”制作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4个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

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红桦木或红松,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一带的红桦本,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

七. 西藏 那曲 安多县 安多绵羊

安多绵羊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多绵羊是西藏那曲安多县的。

安多绵羊(多玛绵羊)

西藏自治区安多县雁石坪镇、玛曲乡、岗尼乡、玛荣乡、多玛乡、色务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安多绵羊(多玛绵羊)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安政发〔2014〕45号

安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多绵羊(多玛绵羊)养殖技术规范》的通知,安政发〔2013〕32号

八. 西藏 那曲 嘉黎县 嘉黎牦牛

嘉黎牦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嘉黎牦牛是西藏那曲嘉黎县的。

嘉黎牦牛(娘亚牦牛)

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夏玛乡、措多乡、阿扎镇、藏比乡、林堤乡、绒多乡共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嘉黎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嘉黎牦牛(娘亚牦牛)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函》,嘉政函〔2015〕7号

《嘉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黎牦牛(娘亚牦牛)养殖技术规范的通知》,嘉政发〔2014〕109号

九. 西藏 那曲 尼玛县 娘亚牦牛

娘亚牦牛

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

数量:1996年存栏12万头。

主要特征:毛色较杂,纯黑约占60%。头粗重,额短宽,颜面稍凹。公牛鬐甲高、宽厚,母牛相对较低,腹大不下垂,尻斜。四肢强健。母牛一般3.5岁开始配种,两年产1犊。母牛繁殖利用年限为15岁。7、8月是配种旺季。犊牛成活率为90%,产乳高峰期为每年草质最好的7~8月份。公牛屠宰率为55%,母牛为49%~54%。

十. 西藏 那曲 班戈县 藏族头饰

藏族头饰规范、严谨、风趣,又因地区、年龄、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例举几种头饰,以飨读者。

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同汉族姑娘一样辫一根独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藏名叫“呷纠”。唯独不同的是藏族姑娘独辫子成三角形盘于头顶,更显得美观、大方、素雅。

已婚妇女头饰。姑娘是独辫子,已婚妇女则是双辫子,没有发枕,红头绳长于发辫,然后将两根辫子从脑后左右交成圆形盘于头顶,显得端庄、大方、成熟。

牧区妇女头饰。牧民妇女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管老少都辫成若干细辫子,象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一样,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头绳,将珊瑚、蜜纳、松耳古、九眼珠等昂贵珠宝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若盘在头顶,盛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非常气派。

守孝头饰。汉族守孝男女均戴黑纱,藏族则不同,只有在妇女头饰才能辨别。当年守孝辫发辫用绿头绳(姑娘亦如此),翌年用淡红色头绳,第三年恢复用红头绳。

老姑娘头饰。藏民老姑娘头饰既不同于已婚妇女,亦区别于青春年少的姑娘,老姑娘亦是独辫子,配以淡红色头绳,盘于头顶,只是没有发枕。

男式头饰。藏民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子,他们将头顶上的头发留着长辫,而将头顶以下的发剃去,男子的辫子不用红头绳,而是用黑头绳,同头发融为一色。辫法亦不相同一般妇女的辫子分为三小束辫就而成,而男子的辫子则分为四小束或五小整辫就而成,所以男子的发辫成扁平的编织型,显得紧卷有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