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冈送礼的特产 黄冈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冈送礼的特产 黄冈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9-08 06:59:10

一.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二. 湖北省 黄冈市 蕲春 管窑陶器

管窑陶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管窑陶器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管窑镇

《蕲春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管窑陶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蕲政函〔2016〕13号

蕲春县地方标准:

DB421126/T037-2016

《管窑陶器》

三. 湖北省 黄冈市 蕲春 蕲簟

蕲簟就是用大蕲竹劈篾编成的簟子。这种簟子光滑如薤叶,凉爽如玉石,可以折叠。韩愈得到在蕲州做官的友人郑君送的一床蕲簟,如获至宝,高兴地赋诗曰:“蕲州竹簟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环奇。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泽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韩愈早就知道它的贵气,很想得到它,“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一朝得到了它,便“呼奴扫地展未了”,但见“光彩照耀惊童儿,青蝇倒翅蚤虱避。”人睡在上面,就有“肃肃疑有清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之感。白居易寄蕲簟与元稹写了一首诗云:“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织成双纹簟,寄与独眠人。捲作筒中信,舒为席上珍。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清润宜成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热地,此物最关身。”苏轼在《寄蕲簟与蒲传正》一诗中描绘说:“愿公静扫清香阁,卧听风漪声满塌,习习还从两腋生,请公乘此朝阊阖。”蕲竹簟之所以可贵,一在竹佳;二在工良。蕲簟用的是嫩竹,“含苞枝”劈成细篾,经地江河浸泡,太阳曝晒,精工制作而成。( 黄冈)

四. 湖北省 黄冈市 红安 红安苕

红安苕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安红苕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红苕以其品质好而著称湖北。红苕淀粉含量适中,纤维素及糖份含量高,生食甘甜可口,熟食绵软芳香,是共认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赞誉。 红安县常年红苕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年产量5000万公斤,红安属低山丘陵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红苕的内在品质和产量,生产红苕的类型基本上是直接食用型,应用品种是红安本地品种,独具红安地方特色。

红苕全身是宝,一亩地的苕藤可以供一头猪一年的饲料,苕叶茎用青椒爆炒也是一道好菜,将苕洗净磨细做出的苕粉丝或切成粉块是可口的美味佳肴,近些年来兴起的烤红苕更是令人百吃不厌。红安人有做苕片的习俗,用水煮熟或晒干收藏,到冬季伴着煮稀饭,过年时炒苕片作点心,一家人在慢慢咀嚼中品尝一年辛劳汗水换来的甘甜。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红苕也渐渐从人们耐以裹腹的粗粮摇身变为高档宾馆餐桌上的珍品。红安的气候、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红苕生长,所产出的红苕有着独特的内质,皮薄肉红、少粉多糖,生吃甜而脆,熟食则温软而醇香。精明的商人在大中城市打着“正宗红安苕”的招牌,把红安苕的名声传播得很远很远。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红苕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据专家学者对蔬菜果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各类防癌食品中,生红苕防癌抗癌指数高达97%,居第一位;熟红苕防癌抗癌指数达96%,占第二位。红苕作为一种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对红苕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的系列开发,红苕将逐渐从封闭的山沟沟跃入广阔的大市场。过去,红苕养育了红安人,如今,红苕可望开发成一个大产业,铺就一条通向富裕文明的康庄道!

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红安县太平桥镇、八里镇、觅儿寺镇、高桥镇、上新集镇、二程镇、城关镇、杏花乡、永佳河镇、七里坪镇、华家河镇、火连畈茶场等12个乡镇范围。

五. 湖北省 黄冈市 英山 英山茶乡鸡

英山茶乡鸡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英山茶乡鸡属肉蛋兼用型地方良种,养殖历史悠久,是大别山南麓黄冈英山境内名优土。

产地分布

主产于英山县域内的南河镇、方家咀乡、温泉镇、红山镇、孔家坊乡、金家铺镇、石头咀镇、杨柳湾镇、雷家店镇、草盘地镇、陶家河乡,共11个乡镇。

外貌特征

英山茶乡鸡属肉蛋兼用型地方良种,其体格中等、体质强健、体态匀称、体型紧凑、外貌秀丽;成年公鸡体重1.5~2.5kg,成年母鸡体重1~2kg;冠分单冠和豆冠,以单冠居多,冠齿5~7个,冠后缘冠叶分叉,冠、肉捶、耳叶和脸均呈红色,眼大略向外突起,虹彩呈浅栗色;喙短略弯曲,呈青黄色;公鸡尾羽呈佛手状和直尾,母鸡尾羽上翘;公鸡羽色深红,母鸡以麻黄、黄色为主;具有抗病性、适应性和就巢性强、耐粗饲的特点。

营养特性编辑

1、英山是著名的“茶叶之乡”,成片的茶园绵延在群山之中,是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畜禽养殖区。在茶园周边搭建鸡舍,鸡群在茶园里觅食,在茶树底下扒草、吃鲜茶叶,在茶树上捉虫。通过散养的方式,放养密度小,扩大了茶乡鸡的活动范围,增强了活动能力,锻炼了体质,提高了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脂肪含量。

2、英山茶乡鸡肉表皮浅黄,光滑滋润,肌肉丰满有弹性,肌间脂肪分布均匀;表皮和肌肉切面有光泽,肉质鲜美,无异味;鸡汤透明澄清,脂肪团集于汤汁面,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3、英山茶乡鸡肉独特的品质与其所富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密不可分。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6%,水解氨基酸总量23.66%,脂肪含量只有1.06%,胆固醇含量438.6mg/kg。

湖北省英山县南河镇、方家咀乡、温泉镇、红山镇、孔家坊乡、金家铺镇、石头咀镇、陶家河乡、草盘地镇、雷家店镇、杨柳湾镇。

《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界定英山茶乡鸡(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英政函〔2014〕68号

湖北省英山县地方标准:DB421124/T003-2013《英山茶乡鸡养殖技术规程》;

DB421124/T004-2013《英山茶乡鸡加工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英山茶乡鸡(肉)》(草案)

六.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七.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八.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九. 湖北省 黄冈市 浠水 生猪养殖

生猪养殖是浠水的传统产业,千家万户有饲养习惯和经验,且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草饲料充足,宜耕宜牧。近年来,生猪生产已发展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化。我县生猪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总量不断增长。1999年,全县生猪生产量达100万头,比生猪产业化前的1996年增长34%,肥猪出栏53.5万头,比1996年增长32%
二、效益不断提高。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1996年,全县生猪产业化系列产值达12亿元,比1996年增长48%,农民每年从生猪产业化经营中增加纯收入320元,生猪产业化经营每年提供税源2500万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
三、规模不断扩大。始终坚持一手抓大场大户,一手抓千家万户,大力构筑“万千百十”工程,即县抓万头场,乡镇抓千头场,村抓百头场(户),组抓10头以上大户。特别是在长流、散花两个“规模养殖示范场”的带动下,一批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数乡一业,乡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1999年,全县有万头以上养猪基地(场)5个,千头规模的养猪场、户28个,百头以上的养猪场、户618个,1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6480个,规模生产占生产总量的30%以上。全县生猪人平出肥一头以上的乡镇有5个,人平出肥一头以上的村有236个。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长流、散花畜牧场为龙头,以大场大户为重点,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养殖格局
四、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全县共投入生猪“品改”资金800万元,以提高生猪品质,增加科技含量。已初步建成了“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全县核心群良种母猪达68头,太湖、通城母猪繁殖群17个,百头以上生产群良种母猪基地21个,全县优质二元杂交及良种母猪生产群达2.53万头,占母猪总数的92%。全县种公猪已全部实现外来良种化。优质杂交肥猪占67%,其中外三元猪步22.3%,生猪瘦肉率平均达到50%以上
五、特色基本形成。新组建了生猪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县肉联集团公司。近两年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出系列低温肉制品,并畅销省内外。该集团年经营生猪40万头,年总产值达4.6亿元
以粮食万吨饲料加工厂为龙头,建有中型饲料加工厂46座,年加工优质饲料25万吨,能保证全县生猪饲料供应
全县以五沿(沿公路、铁路、长江、城镇、周边县市)为重点,筹资800多万元,建成19个生猪交易市场,年成交仔猪30多万头,生猪年交易额7000万元
全县北部山区基本形成了以玉米种植、饲料加工、养猪一条龙的模式。大灵乡实现玉米产量过亿元,人平出肥1头猪。中部丘陵基本地带基本形成种植业结构与农副产品加工和养猪配套的模式。( 浠水)

推荐特产